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变增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纹,氧化锆,弧形,准则,韧性,复合材料,微观。
相变增韧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媛[1](2019)在《基于改良SEVNB法铈稳定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力诱导相变增韧和微裂纹增韧是ZTA复相陶瓷材料的两种主要增韧机制,对于不含稳定剂的ZTA材料,微裂纹增韧是材料韧性提高的主要机制,对于含稳定剂的ZTA材料,应力诱导相变增韧是材料韧性提高的主要机制,而且二者能够迭加共同增韧材料。因此这两种增韧机制对提高ZTA陶瓷材料韧性的作用一直广受研究者们的关注,而准确、可靠的断裂韧性值是客观分析ZTA陶瓷材料中增韧机理及其增韧效果的重要基础,现行用于韧性测试的方法有着诸多的缺点:测试结果偏大、不稳定以及制样困难等。本课题将利用飞秒激光加工获得切口尖端半径小于0.5 μm的超尖V型切口,用以改良SEVNB法对Ce-ZTA材料的真实断裂韧性的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评价不同氧化铈、氧化锆掺杂含量以及晶粒尺寸等因素对Ce-ZTA试样材料的真实断裂韧性的影响,深入研究氧化锆的相变增韧对复相Ce-ZTA材料断裂韧性提高的贡献大小,同时总结对比了不同材料间SENB法测量韧性值相对误差的差异,研究了相对误差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了研究氧化铈、氧化锆掺杂含量对Ce-ZTA试样中的断口相变量、氧化锆相变增韧作用以及试样真实断裂韧性的影响,制备了六种不同氧化铈、氧化锆含量的铈稳定氧化锆增韧氧化铝测试试样,测试结果得到试样8D-80、10D-80、12D-80、8D-85、10D-85、12D-85在韧性测试中断口氧化锆的相变量体积分数分别为12.3%、5.0%、3.8%、8.0%、4.0%、2.9%;真实断裂韧性分别为 5.2±0.1 MPa·m1/2、4.9±0.1 MPa·m1/2、4.3±0.1 MPa·m1/2、5.2±0.1MPa·m1/2、5.7±0.1MPa·m1/2、4.4±0.1 MPa·m1/2,实验结果表明:Ce-ZTA试样中氧化锆的相变增韧及微裂纹增韧两种机制迭加作用、共同提高复相Ce-ZTA材料的断裂韧性,其中韧性最高的试样10D-85相对于纯氧化铝的真实断裂韧性(3.94±0.13MPa·m1/2)提高了 45%。为了研究晶粒尺寸对Ce-ZTA试样中氧化锆相变增韧及材料真实断裂韧性的影响,以试样8D-80为参照,通过改变试样的材料组成及基体氧化铝的原料分别制备了另外两种试样:8D-90、8S-80,试样8D-80、8S-80、8D-90的Zr02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0.37 μμm、0.57 μm、0.42 μm,Al2O3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0.69 μm、1.28 μm、1.01μm;相变量体积分数相变量体积分数分别为12.3%、3.7%、9.8%;真实断裂韧性分别为5.2±0.1 MPa·m1/2、3.8±0.1MPa·m1/2、4.9±0.1MPa·m1/2。改良 SEVNB 法及 SENB 法的测试结果均表明Ce-ZTA试样的断口氧化锆相变量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减少,其真实断裂韧性主要随ZrO2平均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受Al2O3晶粒尺寸影响则较小。最后为了探究引起不同材料间SENB法测量韧性值相对误差的差异的原因,对多种陶瓷试样的SENB法测量韧性值的相对误差、改良SEVNB法及SENB法测试下的断口相变量体积分数做了统计分析,归纳了相对误差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ENB法测量韧性的相对误差值跟试样在SENB法和改良SEVNB法下的断口相变量体积分数的差值有关。本实验采用可准确测试细晶陶瓷材料断裂韧性的改良SEVNB法测试表征了多个组分下Ce-ZTA材料的真实断裂韧性,研究了氧化铈、氧化锆掺杂量及晶粒尺寸对Ce-ZTA试样材料的真实断裂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对了解复相Ce-ZTA材料中氧化锆的相变增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归纳分析了不同材料的SENB法相对于真实断裂韧性的误差变化的规律及来源,对进一步了解改良SEVNB法测试材料断裂韧性的可靠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宋温丽[2](2018)在《“相变诱导塑性”增韧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态合金原子排列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不含有传统晶体材料常见的位错、晶界等缺陷,因而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非晶态合金的应变软化和室温脆性成为限制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通过将“相变诱导塑性”的概念引入到非晶态合金中,本课题组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的屈服强度,显着加工硬化能力和优良拉伸塑性的非晶复合材料。但是,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增韧的晶复合材料的尺寸受限,严重限制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广泛工程应用。同时,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对合金化元素及工艺等非常敏感,晶体增强相不够稳定,极易长大联结。此外,“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以及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尚不清晰。因此,亟待开发更加稳定的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并探索揭示其变形机理。基于以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本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合金化元素A1和Ag对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非晶形成能力和亚稳奥氏体B2-CuZr相稳定性的影响,发现Al和Ag均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A1添加量-Ag添加量-冷却速度-相组成之间的选择关系,为制备出大尺寸的含有单一 B2-CuZr增强相的非晶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其次,本论文将异质形核理论引入非晶态合金,发现少量Sn的添加能与合金主组元Zr反应生成非常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Zr5Sn3,Zr5Sn3与亚稳奥氏体B2-CuZr相具有相当低的二维面错配度,因而在快冷过程中,能作为形核剂促进B2-CuZr相形核,从而得到均匀弥散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晶体相尺寸小于100 um)。研究还发现,Sn元素的添加不仅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而且对B2-CuZr的马氏体相变能力影响不大。最后,本论文详细研究了近厘米级“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变形机理。研究发现该类非晶复合材料中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两种尺寸的B2-CuZr相。在变形过程中,微米级B2-CuZr通过切变方式转变为含有大量高密度位错的马氏体板条,而纳米级B2-CuZr通过孪晶的方式进行切变转变为B19'-CuZr马氏体相。通过对中断拉伸试样的组织表征,发现铸态条件下,Cu46.25Zr48Al4Ag1Sn0.75非晶复合材料中晶体相由大量明暗相间的亚晶组成,明相为B2-CuZr,暗相为具有超点阵结构的B2-CuZr。初生马氏体优先在亚晶界形核,并向明相(B2-CuZr)延伸。随着拉伸的继续,初生马氏体板条扩展长大直至材料失效。在变形过程中,亚稳奥氏体相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大量应变能,且该晶相能有效阻碍剪切带扩展,促进剪切带增殖,从而使得材料获得良好的拉伸塑性和显着的加工硬化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不仅适用于CuZr基非晶态合金,对其它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体系的开发、组织调控、性能优化和变形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拓宽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4)
刘英杰[3](2017)在《相变增韧的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而受到人们极大地关注,如高强度、大的弹性极限及良好的耐腐蚀和耐磨性等。然而,在室温加载下,由于局域剪切带的快速扩展使块体非晶合金常表现出无预警的脆性断裂特征。为了提高块体非晶合金的宏观塑性,材料学者提出了制备非晶复合材料的方法,即通过内生或者外添加的方法向非晶基体中引入韧性的第二相,进而可以有效的阻止剪切带的快速扩展。近些年,研究人员成功地制备出一系列树枝晶增强的非晶复合材料,如Ti基和Zr基非晶复合材料。但是这类非晶复合材料由于在室温下缺少加工硬化机制会表现出应变软化的特征,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工程上的应用。近几年,这个问题在B2相增强的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中得到了成功的解决。B2 CuZr相在应力的诱导下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转变为具有单斜结构的B19?相,这样极大地补偿了非晶基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应变软化,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本论文以Cu Zr基非晶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微量元素Ni对其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室温下的力学行为及其独特的变形机制。但是高温下的力学性能也是考量其能否作为工程结构材料的必要条件,因此对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内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Ni可以有效地改变Zr48Cu48-xAl4Nix的玻璃形成能力,进而改变析出b2cuzr相的体积分数。随着ni含量从0-1%的添加,球形b2-cuzr相的体积分数增加,当ni含量添加至1%时,b2-cuzr晶体相的体积分数达到33%,随着ni含量的继续增加,该非晶复合材料的玻璃形成能力增强,b2相体积分数下降。(2)在压缩载荷下,zr48cu48-xal4nix优异的塑性变形行为归因于b2cuzr相的马氏体转变及b2cuzr相对剪切带的阻碍作用;而单轴拉伸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塑性变形,即b2cuzr相没有起到改善塑性变形能力的作用。塑性应变拉压不对称的本征原因在于非晶基体的塑性区尺寸与b2cuzr相颗粒尺寸及间距在拉伸载荷下不满足尺寸匹配关系。(3)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内的变形行为对温度和应变速率较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应力的峰值及开始进入塑性流变的应力明显降低。(4)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内的流变应力较高,这与其在过冷液相区内非晶基体的晶化行为及马氏体相变有关。铸态时存在的及基体发生晶化后形成的b2cuzr相可以在热与应力的作用转变为b19'马氏体相,其硬度值明显增加。因此针对过冷液相区内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与树枝晶增强的非晶复合材料塑性流变行为的比较就相当于在室温下“软”的非晶基体和b2cuzr相与“硬”的b19'马氏体相形成的非晶复合材料与“软”的非晶基体与“硬”的树枝晶形成的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的比较。因此尽管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中晶体的体积分数较树枝晶低,但是两种非晶复合材料在过冷液相区内表现出来的综合塑性流变应力相差较小。(5)动态冲击下,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应变急剧下降,归因于B2 Cu Zr相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阻止剪切带的快速扩展。另外,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该材料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为-0.51,主要是由于Cu 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中非晶基体的绝热软化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昊[4](2017)在《基于单边V型切口梁法(SEVNB)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测得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是深入了解其断裂行为的前提。由于测试方法众多且不统一,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的测试和评价一直备受争议,也严重影响到其相变增韧及增韧效果的研究。本文通过采用超短脉冲的飞秒激光加工叁种不同氧化钇掺杂含量的氧化锆陶瓷试样(3Y-TZP、5Y-PSZ和8Y-FSZ),获得切口尖端半径(??0.25?m)小于3Y-TZP晶粒尺寸的超尖V型切口来进行准确的SEVNB法断裂韧性测试,通过对比SENB法测试结果,深入研究氧化锆相组成、晶粒尺寸、加载速率对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和相变增韧的影响。为了研究氧化钇掺杂含量对氧化锆相组成及其对氧化锆断裂韧性和相变增韧的影响,制备了叁种不同氧化钇掺杂含量的氧化锆试样:由四方相组成的3Y-TZP、由64 vol%四方相+36 vol%立方相组成的5Y-PSZ和完全由立方相组成的8Y-FSZ。实验结果表明:SEVNB法测试过程无需消耗启裂能,其测试得到3Y-TZP、5Y-PSZ和8Y-FSZ的真实断裂韧性值分别为4.4,2.8和1.6 MPa?m1/2。在SENB及SEVNB测试下,3Y-TZP试样的断口相变量分别为13 vol%和10 vol%,而对于氧化钇掺杂含量更高的5Y-PSZ和8YFSZ试样,断口处相变量检测结果近似为0。其原因为:立方相氧化锆不能相变,而亚稳四方相过于稳定使相变所需应力较大,试样的断裂载荷不足以诱导其相变。为了研究加载速率对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影响。分别采用了0.05mm/min、0.03 mm/min和0.01 mm/min的加载速率对主要由四方相组成的3Y-TZP试样和由立方相组成的8Y-FSZ试样进行了断裂韧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仅在SEVNB测试下具有相变增韧的3Y-TZP试样的载荷-位移曲线才展现出类似于塑性形变的断裂行为,分析认为这是裂纹稳定扩展的结果。另外,SEVNB测试下3Y-TZP试样的断裂韧性和断口处的相变量都随加载速率的降低而略有减小,而由立方相氧化锆组成的8Y-FSZ则基本不变。最后,为了研究晶粒尺寸对3Y-TZP试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影响,采用不同烧成温度制度制备了四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374 nm、655 nm、738 nm、1062 nm的3YTZP试样。SENB及SEVNB法测试结果表明:3Y-TZP试样的断裂韧性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断口处的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晶粒尺寸的增大更易于发生t?m相的转变,断口的相变量与晶粒尺寸近似呈抛物线的变化关系。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可准确测试细晶陶瓷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方法来评价叁种不同氧化钇掺杂含量的氧化锆陶瓷的断裂韧性,研究了不同氧化锆相组成、不同加载速率及不同晶粒尺寸下氧化锆的断裂韧性和相变增韧,实验结果对了解氧化锆陶瓷的断裂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5)
罗俊,刘开慧,祝经明[5](2015)在《氧化锆单晶中椭圆裂纹相变增韧效应的相场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氧化锆四方相单晶中马氏体相变的相场法模型,模拟了氧化锆单晶中椭圆裂纹周围应力诱导相变产生和扩展的微观过程,探讨了相变对椭圆裂纹端部位移和应力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刘念,罗俊[6](2015)在《相变增韧陶瓷压痕裂纹生成和扩展过程的内聚力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开发了氧化锆相变增韧陶瓷细观本构模型的UMAT子程序并嵌入到ABAQUS软件中,之后采用双线性内聚力单元模拟了Vickers压头压入氧化锆陶瓷时压痕裂纹的生成和扩展过程,探讨了相变对裂纹生成和扩展过程以及对压痕裂纹最终形态和长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钟金豹,黄传真[7](2012)在《微米硬质相对相变增韧陶瓷刀具材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研究了微米TiC和微米TiN对陶瓷刀具材料Al2O3-3Y-ZrO2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米TiC后,陶瓷刀具材料的断裂韧度略有下降。添加微米TiN的陶瓷刀具材料A5Nm20Z在烧结温度为1650℃、烧结压力为30MPa和保温时间为30min时的力学性能最好,抗弯强度、断裂韧度和维氏硬度分别为845.14MPa、4.87MPa·m1/2和16.40GPa。(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2年01期)
王振清,杨增杰,唐立强[8](2011)在《陶瓷相变增韧分析的新型屈服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含有大量孔洞等缺陷而导致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不相等的问题,引入新的参数,构建了抛物线型屈服准则,并类比塑性材料相关联流动法则,给出了陶瓷相变材料的本构方程.在平面应变条件下,采用权函数方法推导出相变对I型裂纹在静止和定常扩展条件下的增韧理论表达式.讨论了泊松比等各个参数对裂纹增韧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由这种新型屈服准则所计算的相变增韧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并且与其他类屈服准则相比更加符合陶瓷材料的实际特点,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陶瓷相变增韧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赵磊,刘协权,倪新华,张淑琴,张靖[9](2010)在《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增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弧形微裂纹是复合陶瓷内的常见现象,含少量弧形微裂纹复合陶瓷比无裂纹复合陶瓷的韧性更好,而粒子相变能够提高陶瓷的断裂韧性已经得到普遍承认.本文考虑粒子相变与弧形微裂纹的联合效应,建立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的混合型裂纹增韧模型.首先应用压力敏感准则和应变能释放率断裂准则,对含弧形微裂纹复合陶瓷的增韧效应进行了理论预测;然后采用权函数法推导出混合型裂纹的增韧结果,分别给出了静止裂纹和稳态扩展裂纹相变塑性屏蔽的理论表达式;最后根据相变区域与弧形微裂纹相之间的关系,分析增韧结果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相变对静止裂纹无增韧作用;相变对稳态扩展裂纹的增韧结果除与材料弹性模量、相变尾区高度和相变粒子的体积分数有关外,还与复合陶瓷的颗粒直径和弧形微裂纹的体积分数有关.(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0年S1期)
刘协权,倪新华,赵磊,张淑琴,张靖[10](2010)在《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增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弧形微裂纹是复合陶瓷内的常见现象,含少量弧形微裂纹复合陶瓷比无裂纹复合陶瓷的韧性更好,而粒子相变能够提高陶瓷的断裂韧性已经得到普遍承认。本文考虑粒子相变与弧形微裂纹的联合效应,建立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的混合型裂纹增韧模型。首先应用压力敏感准则和应变能释放率断裂准则,对含弧形微裂纹复合陶瓷的增韧效应进行了理论预测;然后采用权函数法推导出混合型裂纹的增韧结果,分别给出了静止裂纹和稳态扩展裂纹相变塑性屏蔽的理论表达式;最后根据相变区域与弧形微裂纹相之间的关系,分析增韧结果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相变对静止裂纹无增韧作用;相变对稳态扩展裂纹的增韧结果除与材料弹性模量、相变尾区高度和相变粒子的体积分数有关外,还与复合陶瓷的颗粒直径和弧形微裂纹的体积分数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期刊2010-08-20)
相变增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晶态合金原子排列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不含有传统晶体材料常见的位错、晶界等缺陷,因而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非晶态合金的应变软化和室温脆性成为限制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通过将“相变诱导塑性”的概念引入到非晶态合金中,本课题组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的屈服强度,显着加工硬化能力和优良拉伸塑性的非晶复合材料。但是,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增韧的晶复合材料的尺寸受限,严重限制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广泛工程应用。同时,目前所开发的“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对合金化元素及工艺等非常敏感,晶体增强相不够稳定,极易长大联结。此外,“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以及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尚不清晰。因此,亟待开发更加稳定的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并探索揭示其变形机理。基于以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本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合金化元素A1和Ag对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非晶形成能力和亚稳奥氏体B2-CuZr相稳定性的影响,发现Al和Ag均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A1添加量-Ag添加量-冷却速度-相组成之间的选择关系,为制备出大尺寸的含有单一 B2-CuZr增强相的非晶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其次,本论文将异质形核理论引入非晶态合金,发现少量Sn的添加能与合金主组元Zr反应生成非常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Zr5Sn3,Zr5Sn3与亚稳奥氏体B2-CuZr相具有相当低的二维面错配度,因而在快冷过程中,能作为形核剂促进B2-CuZr相形核,从而得到均匀弥散的非晶复合材料组织(晶体相尺寸小于100 um)。研究还发现,Sn元素的添加不仅能提高非晶基体的非晶形成能力,而且对B2-CuZr的马氏体相变能力影响不大。最后,本论文详细研究了近厘米级“相变诱导塑性”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变形机理。研究发现该类非晶复合材料中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两种尺寸的B2-CuZr相。在变形过程中,微米级B2-CuZr通过切变方式转变为含有大量高密度位错的马氏体板条,而纳米级B2-CuZr通过孪晶的方式进行切变转变为B19'-CuZr马氏体相。通过对中断拉伸试样的组织表征,发现铸态条件下,Cu46.25Zr48Al4Ag1Sn0.75非晶复合材料中晶体相由大量明暗相间的亚晶组成,明相为B2-CuZr,暗相为具有超点阵结构的B2-CuZr。初生马氏体优先在亚晶界形核,并向明相(B2-CuZr)延伸。随着拉伸的继续,初生马氏体板条扩展长大直至材料失效。在变形过程中,亚稳奥氏体相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大量应变能,且该晶相能有效阻碍剪切带扩展,促进剪切带增殖,从而使得材料获得良好的拉伸塑性和显着的加工硬化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不仅适用于CuZr基非晶态合金,对其它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增韧非晶复合材料体系的开发、组织调控、性能优化和变形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拓宽了非晶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工程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变增韧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媛.基于改良SEVNB法铈稳定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宋温丽.“相变诱导塑性”增韧大块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3].刘英杰.相变增韧的Cu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力学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7
[4].刘昊.基于单边V型切口梁法(SEVNB)氧化锆陶瓷断裂韧性及相变增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罗俊,刘开慧,祝经明.氧化锆单晶中椭圆裂纹相变增韧效应的相场法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6].刘念,罗俊.相变增韧陶瓷压痕裂纹生成和扩展过程的内聚力模拟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7].钟金豹,黄传真.微米硬质相对相变增韧陶瓷刀具材料的影响[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
[8].王振清,杨增杰,唐立强.陶瓷相变增韧分析的新型屈服准则[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
[9].赵磊,刘协权,倪新华,张淑琴,张靖.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增韧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0
[10].刘协权,倪新华,赵磊,张淑琴,张靖.含弧形微裂纹相变复合陶瓷增韧分析[C].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