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移动式空调。所述移动式空调提供一种结构,在配置于下部收容空间的室外换热部的上方配置排水盘,在排水盘的上方配置室内换热部,将控制箱安装于排水盘,而所述控制箱的散热器的部分区域向所述上部收容空间露出,另一部分区域向所述下部收容空间露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移动式空调,其中,包括:壳体,形成外观;排水盘,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下部收容空间和上部收容空间;制冷剂回路部,包括室外换热部、室内换热部以及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下部收容空间,所述室内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上部收容空间;以及控制箱,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部,所述控制箱包括使发热元件冷却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以收容于所述排水盘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排水盘,所述排水盘具有使所述散热器向所述上部收容空间露出的第一开口部。
设计方案
1.一种移动式空调,其中,
包括:
壳体,形成外观;
排水盘,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下部收容空间和上部收容空间;
制冷剂回路部,包括室外换热部、室内换热部以及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下部收容空间,所述室内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上部收容空间;以及
控制箱,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部,
所述控制箱包括使发热元件冷却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以收容于所述排水盘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排水盘,
所述排水盘具有使所述散热器向所述上部收容空间露出的第一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控制箱包括:
印刷电路板,安装有包括所述发热元件在内的多个元件;
框架,包围所述印刷电路板的边缘并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结合;
第一壳体,结合于所述框架,使附着于所述发热元件的所述散热器露出;
第二壳体,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反侧包围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方式结合于所述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与形成于所述排水盘的夹入凸起相结合的夹入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在所述排水盘设置有使所述散热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部流入的空气向所述排水盘的下部空间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
上部板,包围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上侧面;
分隔板,设置在与所述散热器的上侧面相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电缆导向件,所述电缆导向件具有将所述框架的下端和所述分隔板连接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电缆导向件具有U字形截面。
8.一种移动式空调,其中,
包括:
壳体,形成外观;
排水盘,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下部收容空间和上部收容空间;
制冷剂回路部,包括室外换热部、室内换热部以及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下部收容空间,所述室内换热部配置于所述上部收容空间;以及
控制箱,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部,
所述控制箱以使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收容于所述排水盘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排水盘的上部区域的空气与所述排水盘的下部区域的空气隔着所述散热器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区域与所述上部收容空间内的空气相接触,
所述散热器的另一部分区域与所述下部收容空间内的空气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下部空气吸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部相连通;以及,
上部空气吸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部相连通,
所述上部空气吸入口包括:
主吸入口,供向所述室内换热部吸入的空气流入;以及
辅助吸入口,供向所述散热器吸入的空气流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在所述辅助吸入口设置有叶片,所述叶片将经过所述辅助吸入口的空气向所述散热器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辅助吸入口和所述主吸入口由单一的上部吸入口过滤器覆盖。
14.一种移动式空调,其中,
包括:
壳体,形成外观;
排水盘,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位于下部的第一收容空间和位于上部的第二收容空间;
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
第一送风单元,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邻地设置;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第二送风单元,在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邻地设置;
控制箱,安装于所述排水盘;
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控制箱;以及,
辅助冷却流路,连接于所述第二送风单元,将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被冷却的空气向所述散热器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辅助冷却流路收容有所述散热器并向所述壳体的内侧面延伸,
所述壳体具有辅助吐出口,所述辅助吐出口使供给至所述辅助冷却流路的空气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吐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辅助冷却流路收容有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辅助吐出口,所述辅助吐出口使供给至所述辅助冷却流路的空气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吐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配置成表面与所述辅助冷却流路中的所述空气所流动的方向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排水盘具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使从所述辅助冷却流路吐出的空气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流入。
20.一种移动式空调,其中,
包括:
壳体,形成外观;
排水盘,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位于下部的第一收容空间和位于上部的第二收容空间;
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
第一送风单元,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邻地设置;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第二送风单元,在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邻地设置;
控制箱,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控制箱;以及,
辅助冷却流路,连接于所述第二送风单元的吐出流路,将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被冷却的空气向所述散热器引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辅助冷却流路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二送风单元的吐出流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其中,
所述辅助冷却流路包括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二送风单元的部分和一体形成于所述壳体的部分。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式空调,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吸入至移动式空调内部的气流或冷却的气流可以有效地冷却控制箱的移动式空调。
背景技术
移动式空调通常具有压缩机、蒸发器(一般为室内换热器)、膨胀阀、冷凝器(一般为室外换热器)等结构部件一体包含在单一产品中的形态。
移动式空调可以使蒸发器和冷凝器配置于隔开间隔的空间中制成一个产品,以方便移动和设置。
移动式空调不同于分别设置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一般的空调装置,其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单一壳体中并制成。
移动式空调通常仅执行冷却室内空气的制冷功能,但也可以通过实现制冷剂的逆向循环,以实现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转换。
由于移动式空调方便移动和设置,因此用户可以容易地将移动式空调配置并设置于期望的场所,而不需要获得掌握额外的设置技术的专业人员的帮助。
移动式空调具有小型化的趋势,以方便移动和设置。构成移动式空调的部件优选有效地配置于移动式空调的内部,以能够在小型化产品的内部设置大量的部件。
而且,在移动式空调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控制箱中包含如逆变器等发热元件。发热元件的有效的冷却对于移动式空调的稳定操作尤其重要。
图1和图2是示出了以往的移动式空调的发热元件冷却结构。
如图所示,以往的移动式空调100具有用于控制逆变器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安装有元件的印刷电路板210。印刷电路板210中包括操作时产生热量的发热元件212。为了释放发热元件212中产生的热量,对其附着散热器215。
而且,具有散热器215配置于室外换热器的吸气流路112内部的结构,以使散热器215能够借助气流而冷却。
然而,上述结构中,散热器215和发热元件212对气流起阻力作用,并且使流入室外换热器的空气的温度上升,从而存在降低室外换热器的效率的问题。
另外,未经过滤的外部空气流入而接触于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210,因此存在水分或异物(灰尘、花粉等)附着于印刷电路板210,从而容易引发故障或异常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冷却设置于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的发热元件的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设置于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的发热元件上配置散热器,通过空调操作时所产生的气流可以冷却散热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利用移动式空调吐出的冷却的空气来冷却发热元件中产生的热量,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部件的配置结构,以使移动式空调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冷却设置于控制箱的散热器的结构,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包括室外换热部、室内换热部和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提供一种结构,在配置于下部收容空间的室外换热部的上方配置排水盘,在排水盘的上方配置室内换热部,将控制箱安装于排水盘,而所述控制箱的散热器的部分区域向所述上部收容空间露出,另一部分区域向所述下部收容空间露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包括:壳体,形成外观;排水盘,将设置于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划分为下部收容空间和上部收容空间;控制箱,控制制冷剂回路部,控制箱安装于排水盘,以使冷却发热元件的散热器收容于所述排水盘,排水盘上部区域的空气与排水盘下部区域的空气隔着散热器相连通。
而且,本实用新型中,在排水盘的下部配置室外换热器,在排水盘的上部配置室内换热器,控制箱安装于排水盘的移动式空调中包括辅助冷却流路,连接到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邻设置的第二送风单元并通过室内换热器,以使冷却的空气被引导至散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中,配置于发热元件的散热器可以借助气流有效地冷却,因此具有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中,通过将空调操作时所产生的气流向配置于发热元件的散热器引导,可以有效地冷却发热元件,而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冷却风扇或冷却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中,利用借助移动式空调的操作而冷却的空气,可以带来可以使配置于移动式空调内部的发热元件冷却的效果。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中,使冷却发热元件的空气向室内侧吐出,因此还具有可以有效地利用冷却的空气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中,通过有效地配置包含在内部的组件,可以带来使移动式空调整体的大小小型化的效果。
除了上述效果之外,将与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以下详细描述一起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式空调的发热元件冷却结构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和排水盘的分离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控制箱进一步分离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状态的侧面图。
图9是沿图8的线段A-A截取的截面图。
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中摘除了吸入口格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B-B概略截面图。
图14是概略性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空调中室外换热部的空气流动的使用状态图。
图15是概略性地示出图14所示的空调中流向散热器的空气流动的使用状态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排水盘上设置了控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0:移动式空调
1090:辅助吐出口
1100:外壳
1100a:前壳
1100b:后壳
1130:下部吸入口
1130g:下部吸入口格栅
1130f:下部吸入口过滤器
1135:室外吐出口
1140:上部吸入口
1140a:主吸入口
1140b:辅助吸入口
1140c:叶片
1140f:上部吸入口过滤器
1140g:上部吸入口格栅
1145:室内吐出口
1150:排气管
1200:压缩机
1300:室外换热器
1400:第一送风单元
1410:孔口
1420:送风风扇
1430:送风马达
1440:流路壳
1500:室内换热器
1550:吐出门
1600:第二送风单元
1690:辅助冷却流路
1700:底板
1800:排水盘
1810:散热器收容孔
1812:第三开口部
1814:第一开口部
1816:第二开口部
1820:底部间隔肋
1830:底部冷凝水孔
1840:导向面
1842:夹入凸起
1845:支架
1852:第一基座
1854:第二基座
1860:连通孔
1900:控制箱
1910:印刷电路板
1912:发热元件
1915:散热器
1915a:导热板
1915b:散热片
1920:框架
1922:第一肋
1924:第二肋
1926:电缆导向件
1930:第一壳体
1940:第二壳体
1942:夹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地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概念。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当认为不必要地模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时,将省略对现有技术的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在下文中,在“组件的上部(或下部)”或“组件上(或下方)”上的任何配置的布置可以意味着不仅可以布置任何结构以与上表面接触(该组件的下表面或者下表面也可以插入组件和布置在组件上(或下方)的任何结构(根据技术领域任意选择)。
此外,当记载为某一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其他构成要素时,虽然有可能该构成要素直接与其他构成要素连接或接触,但是应当理解为有可能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夹设”其他构成要素或各个构成要素通过其他构成要素来“连接”、“结合”或“接触”(根据技术领域任意选择)。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纵向截面图,图5是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1000包括形成外观的外壳1100、压缩机1200、室外换热器1300、第一送风单元1400、室内换热器1500、第二送风单元1600、底板1700、排水盘1800和控制箱1900。
外壳1100可以是形成前方侧外观的前壳1100a与形成后方侧外观的后壳1100b分离的形态。外壳1100可以分割为更多个部分,或者也可以由形成前后方和侧方的外观的单一的外壳构成。
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1000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将配置前壳1100a的一侧定义为前方,配置后壳1100b的一侧定义为后方。
在外壳1100的内部配置有底板1700和排水盘1800。排水盘1800将外壳1100内部的空间上下间隔开。底板1700形成移动式空调1000的底部外观。
底板1700结合于外壳1100的下部,起到对设置于外壳1100a、1100b内部的部件支撑的作用。
移动式空调1000配置为,使制冷剂在移动式空调1000内部循环,并且在移动式空调1000内部循环的制冷剂与周边的空气进行两次换热。
在移动式空调1000内部的收容空间设置有室外换热器1300和室内换热器1500,可以使制冷剂与周边的空气进行换热。
如果室外换热器1300和室内换热器1500配置于未区分的单一空间中,则通过室外换热器1300换热的空气将会对室内换热器1500中的换热造成影响,而且,通过室外换热器1500换热的空气将会对室外换热器1300中的换热造成影响。其结果,移动式空调1000整体的换热性能将会降低。
考虑到上述问题,室外换热器1300和室内换热器1500配置于上下分离的空间中。而且,室外换热器1300和室内换热器1500借助排水盘1800上下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1000中,内部的收容空间借助排水盘1800被间隔为上侧的第二收容空间以及下侧的第一收容空间。
在第二收容空间配置有室内换热器1500以及与其相邻的第二送风单元1600。室内换热器1500和第二送风单元1600结合于排水盘1800的上部。排水盘1800起到将第二收容空间从第一收容空间分离出的作用以及将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的室内换热器1500和第二送风单元1600进行固定的作用。
在第一收容空间配置有室外换热器1300以及与其相邻的第一送风单元1400。室外换热器1300和第一送风单元1400结合于底板1700。而且,压缩机1200也结合于底板1700。
可以使安装于底板1700的室外换热器1300和第一送风单元1400的顶端面支撑排水盘1800的底面。上述结构可以确保排水盘1800以及与其结合的室内换热器1500和第二送风单元1600等部件的结构稳定性。
在底板1700上安装压缩机1200、室外换热器1300和第一送风单元1400,在排水盘1800上安装室内换热器1500、第二送风单元1600、控制箱1900。
室外换热部用于将室外换热器1300中产生的高温的空气排出室外,其包括底板1700、压缩机1200、室外换热器1300、第一送风单元1400。
室内换热部用于将室内换热器1500中产生的冷空气排出至外壳外部,其包括排水盘1800、室内换热器1500、第二送风单元1600和控制箱1900。
外壳1100包括:空气吸入口,使外部的空气可以流入后壳内部;以及吐出口,使外壳内部的空气可以排出外部。
空气吸入口包括下部吸入口1130和上部吸入口1140。吐出口包括室外吐出口1135和室内吐出口1145。
从下部吸入口1130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外换热器1300进行换热后通过室外吐出口1135排出。室外吐出口1135通过排气管1150连接到窗口。
从上部吸入口1140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内换热器1500进行换热后通过室内吐出口1145排出室内空间。
在室内吐出口1145优选设置有吐出门1550,以根据移动式空调的操作状态调节室内吐出口1145的开闭。如图所示,当室内吐出口1145配置于上部面时,通过室内吐出口1145可能会流入灰尘等异物,因此在不使用移动式空调时,优选使吐出门1550封闭室内吐出口1145。
在下部吸入口1130安装有下部吸入口过滤器1130f和下部吸入口格栅1130g。下部吸入口过滤器1130f起到除去流入移动式空调的第一收容空间的空气中混合的异物的作用。下部吸入口格栅1130g起到固定所述下部吸入口过滤器1130f,并调节从下部吸入口1130流入的气流,以及提高移动式空调的外观质量的作用。
在上部吸入口1140安装有上部吸入口过滤器1140f和上部吸入口格栅1140g。上部吸入口过滤器1140f起到除去流入移动式空调的第二收容空间的空气中混合的异物的作用。
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执行一般的制冷操作时,室外换热器1300作为冷凝器工作,且室内换热器1500作为蒸发器工作。
室外换热部包括室外换热器1300和第一送风单元1400。
第一送风单元1400包括:孔口1410,引导通过室外换热器1300的空气流入第一送风单元1400;送风风扇1420,通过旋转产生气流;送风马达1430,提供使送风风扇1420旋转的动力;以及流路壳1440,为通过送风风扇1420加速的空气提供吐出的路径。
通过下部吸入口1130吸入的空气通过下部吸入口过滤器1130f除去异物后,在室外换热器1300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并加热之后,通过第一送风单元1400加速后通过室外吐出口1135排出。在室外吐出口1135连接有排气管1150。排气管1150连接到设置于窗口的设置配件(未图示)。由此,被送往室外吐出口1135的加热的空气通过排气管1150排出室外。
通过操作使制冷剂循环并与空气进行换热的制冷剂回路部,该制冷剂回路部包括室外换热部、室内换热部、压缩机1200。
控制箱1900控制制冷剂回路部。控制箱1900包括:印刷电路板1910,安装有若干元件;框架1920,包围印刷电路板1910的边缘;第一壳体1930,对与所述框架1920相结合的印刷电路板1910的一面进行遮挡;第二壳体1940,对与所述框架1920相结合的印刷电路板1910的另一面进行遮挡。
对于控制箱1900的详细构成,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7进行描述。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和排水盘的分离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6的控制箱进一步分离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如图所示,在排水盘1800结合有控制箱1900。
控制箱1900包括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1910。在印刷电路板配置有配置在一侧的发热元件1912。另外,为了释放所述发热元件1912中产生的热量,散热器1915配置成与所述发热元件1912接触。
控制箱1900包括壳体1930、1940,用于防止衣物流入内部电子部件。散热器1915配置成向壳体1930、1940的外部露出的形态。控制箱1900中包括操作时产生热量发热元件1912,
如果不能将该发热元件1912中产生的热量适当地排出,则控制箱1900的内部有可能会因过热而发生异常或故障。发热元件1912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915排出外部。作为发热元件1912有电力半导体等。
控制箱1900包括:框架1920,包围印刷电路板1910的边缘;第一壳体1930,密闭所述框架1920的一面;以及第二壳体1940,密闭所述框架1920的另一面。
此时,优选为第一壳体密闭框架的一面,而使散热器1915向外部露出。即,如图所示,将散热器1915配置在印刷电路板1910的下部,使第一壳体1930密闭除散热器1915以外的散热器1915的上部区间。
框架1920结合成包围印刷电路板1910的边缘的形态。框架1920具有朝向第一壳体1930凸出形成的第一肋1922和第二肋1924。第一肋1922优选在散热器1915的正上方形成。
第一壳体1930以密闭第一肋1922和第二肋1924之间的区间的方式结合。也就是说,设置于框架1920的第一肋1922的下部区间向外部露出,而不收容于壳体1930、1940的内部。在第一肋1922的下部区间配置有发热元件1912和散热器1915。
另一方面,框架1920的第一肋1922可以形成为不能通过形成于排水盘1800的后述的第三开口部1812的形状。也就是说,框架1920的第一肋1922可以起到使其悬挂于排水盘1800的台阶的作用。
第二壳体1940可包括与排水盘1800上形成的夹入凸起1842相结合的夹入槽1942。当夹入凸起1842与夹入槽1942完全结合时,第二壳体1940不能再下降。当控制箱1900通过排水盘1800的第三开口部1812结合时,第一壳体1930通过台阶悬挂,夹入凸起1842插入第二壳体1940的夹入槽1942并结合,从而控制箱1900可以固定在排水盘1800的规定位置的方式结合。
另一方面,在控制箱1900的下部配置有散热器1915的部分以收容于排水盘1800的形态结合,而为了确保控制箱1900和排水盘1800的结合稳定性,需要确保结合高度。
也就是说,与控制箱1900结合的区间的排水盘1800的上下高度(厚度)优选大于另一部分的上下高度。
参照图6,可以确认到排水盘1800的左侧部分相比排水盘1800的右侧部分厚出h1。排水盘1800起到间隔空间,并对在其上部安装的室内换热部支撑,以及对室内换热部中产生的冷凝水引导的作用。
可以将排水盘1800的左侧部分称作第一基座1852,排水盘1800的右侧部分称作第二基座1854。第一基座1852作为安装控制箱1900的部分,相比第二基座1854更厚。
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一基座1852和第二基座1854的底面具有相同的高度,仅在上侧面的高度上具有h1的高度差,相反地,可以使上侧面形成为相同的高度,而使底面的高度不同,以产生厚度差。
为了起到间隔空间、支撑室内换热部、引导冷凝水的作用所需要的排水盘1800的厚度大致与第二基座1854相同。然而,如果排水盘1800整体具有大约第二基座1854的厚度,则由于控制箱1900结合于排水盘1800的区间的高度过低,导致控制箱1900的固定不完全。
考虑到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排水盘1800中,安装控制箱1900的部分即第一基座1852的厚度优选比另一部分(第二基座1854)更厚。
排水盘1800中可以形成有多个底部间隔肋1820。
而且,底部间隔肋1820用于在排水盘1800的上侧面形成多个室,以形成冷凝水可以流动的空间。多个底部间隔肋1820以等间距形成,并且可以从排水盘1800的上侧面向上方凸出形成。
由此,排水盘1800中形成规定的空间,使得室内换热器1500中生成的冷凝水可以在排水盘1800的上侧面流动。
另外,排水盘1800中形成有多个底部冷凝水孔1830。而且,底部冷凝水孔1830用于使室内换热器1500中产生并下落的冷凝水向排水盘1800的下部移动。
即,冷凝水下落导向件起到引导移动至排水盘1800的底面的冷凝水直接下落,而不流向其他部位的作用。
因此,冷凝水下落导向件从排水盘1800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形成。更具体地,冷凝水下落导向件从各自的底部冷凝水孔1830向下侧延伸形成。冷凝水下落导向件向底部冷凝水孔1830的下侧延伸形成,并且可以形成为与底部冷凝水孔1830对应的圆筒形状。
另一方面,排水盘1800中可以设置有多个区域,以使设置于第二收容空间的部件之间可以避免干涉。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状态的侧面图,图9是沿图8的线段A-A截取的截面图,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8至图11,当控制箱1900结合于排水盘1800时,从控制箱1900的下部露出的散热器1915通过排水盘1800向配置有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区域露出。此时,使散热器1915向第一区域露出的区域为第二开口部1816。
前述的第三开口部1812是供散热器1915插入的部分,第一开口部1814是使上部吸入口1140的空气流入散热器1915的部分,第二开口部1816是使经过散热器1915的空气流入第一区域的部分。
另一方面,第三开口部1812和第一开口部1814可以形成为彼此分离的形态,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彼此连接的形态。另外,第二开口部1816和第一开口部1814可以形成为分离的形态,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彼此连接的形态。第三开口部1812、第一开口部1814和第二开口部1816在功能上发挥彼此不同的作用,但在物理上可以是彼此连接的形态。
散热器1915包括:导热板1915a,与发热元件1912相接触;以及多个散热片1915b,与所述导热板1915a相连接。导热板1915a直接附着于发热元件1912或者固定于发热元件1912以保持紧贴的状态,以通过传导而得到发热元件1912的热量。此时,导热板1915a和发热元件1912之间可以涂布散热膏。
散热器1915的散热片1915b向控制箱1900的壳体1930、1940外部露出,使得通过与空气接触可以释放热量。散热器1915可以采用热电转换效率优秀的铜或铝材质等。
多个散热片1915b可以平行配置,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此时,散热片的排列方向优选与在散热片1915b的周边流动的气流方向平行地配置。如图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散热片1915b沿水平方向平行排列,配置成了可以使对于水平方向空气流动的阻力最小化的形态。
即便从控制箱1900露出的散热器1915安装于排水盘1800,也优选使散热器1915的散热片1915b向外部露出。
为此,排水盘1800具有使散热器的散热片1915b向第一区域露出的第二开口部1816。第二开口部1816起到使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空气流入第二空间并排出室外作用。
散热器收容孔1810的周边设置有引导控制箱1900的安装位置的导向面1840。导向面1840形成为能够支撑控制箱1900的至少两个面。
导向面1840起到引导控制箱1900结合于排水盘1800的规定位置的作用。
另一方面,排水盘1800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配线或配管等的支架1845。支架1845起到对连接到控制箱1900配线或制冷剂循环配管进行固定的固定工具的作用。
参照图9的截面,可以确认到设置于控制箱1900的框架1920的第一肋1922不能通过排水盘1800上形成的第三开口部1812而悬挂。另外,排水盘1800的夹入凸起1842插入设置于第二壳体1940的夹入槽1942的内部,从而控制箱1900的两侧可以相对于排水盘1800保持恒定的位置并结合。
参照附图,印刷电路板1910呈收容于第一壳体1930和第二壳体1940的形态。第一壳体1930和第二壳体1940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1940由金属材质形成时,可以阻断印刷电路板1910中释放出的电磁波。
另一方面,控制箱1900的框架可以具有横跨第二开口部1816的电缆导向件1926。电缆导向件1926可以形成为包围散热器1915的侧面和底面的L字形态。电缆导向件1926起到可以确认控制箱1900是否正确地结合,防止控制箱1900过度插入,以及引导连接到控制箱的配线的路径的作用。电缆导向件1926可以形成为截面呈“匚”字形的形状,以能够将配线收容于内部。
当控制箱1900结合于排水盘1800时,如图10所示,散热器1915通过排水盘1800的第一开口部1814向第二收容空间露出,如图11所示,散热器1915通过排水盘1800的第二开口部1816向第一收容空间露出。
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空气流入第一开口部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后,通过第二开口部1816流入第一收容空间,并从第一收容空间排出室外。
图12是示出图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中摘除了吸入口格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移动式空调的B-B概略截面图。
如图所示,移动式空调1000的上部吸入口1140是空气流入第二收容空间的部分。上部吸入口1140包括:主吸入口1140a,是空气流入室内换热器1500的区域;以及辅助吸入口1140b,是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空气流入的区域。
辅助吸入口1140b可以设置有叶片1140c,用于将从辅助吸入口1140b吸入的空气向散热器1915方向引导。如图13所示,使辅助吸入口1140b的上下高度大于散热器1915的上下高度时,可以确保流入辅助吸入口1140b的空气的流量,在辅助吸入口1140b的内侧面设置向下倾斜的叶片1140c,可以使流入的气流变地流畅。
将用于冷却散热器1915的空气吸入的区域即辅助吸入口1140b与空气吸入室内换热器1500的区域即主吸入口1140a相邻地配置,使两者形成单一的上部吸入口1140。上述结构通过将覆盖整个上部吸入口1140的上部吸入口过滤器1140f和上部吸入口格栅1140g结合在一起,可以美化外观。此外,用于冷却散热器1915的空气不会影响到流入室内换热器1500的空气。
此外,流入散热器1915的空气也将通过过滤器,从而可以防止异物吸入到移动式空调的内部。
过滤器起到滤除流入空调内部的空气中混合的灰尘等异物的作用。如果在吸入口不设置过滤器,则移动式空调的内部中积累的灰尘和异物将会引发漏电或短路等故障。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如图13中的箭头所示,通过辅助吸入口1140b从外部流入的空气向散热器1915流动,由此,散热器1915可以更有效地被冷却。
图14是概略性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空调中室外换热部的空气流动的使用状态图,图15是概略性地示出图14所示的空调中流向散热器的空气流动的使用状态图。
如图所示,通过辅助吸入口1140b流入的外部空气F1通过散热器1915的同时对散热器1915的散热片1915b进行冷却。
而且,向排水盘1800的下部流动,并与通过主空气吸入口流动的外部空气F2合流,通过第一送风单元1400获得流动力,并通过配管部连接管排出外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不包含额外的冷却结构,通过流路的设计结构可以使外部空气向散热器1915的散热片1915b流动,从而散热器1915被冷却,附着有散热器1915的发热元件1912中产生的热量得以释放。
下面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箱冷却结构进行说明。下述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利用在移动式空调的内部冷却的空气对控制箱的散热器进行冷却的结构。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箱与排水盘的结合结构的图,图1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控制箱的散热器冷却结构的图。
参照图16,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中,在控制箱1900的上部配置有散热器1915。本实施例的移动式空调具有冷却的空气向上部吐出的结构,提供一种通过将冷却的空气分流并引导至散热器1915,从而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结构。
由于具有冷却的空气向上部吐出的结构,因此将散热器1915配置在控制箱1900的上侧,可以缩短引导冷却的空气的辅助冷却流路(图17的1690)的长度。
参照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空调的特征在于具有辅助冷却流路1690,可以使冷却的空气提供给控制箱1900的散热器1915。辅助冷却流路1690形成在配置于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二送风单元1600。在第二送风单元1600产生使空气经过作为蒸发器的室内换热器1500被送风的流动。
在第二送风单元1600形成的辅助冷却流路1690是由向室内侧吐出的吐出部分支出的形态的流路,起到使冷却的空气提供至控制箱1900的冷却对象部分即散热器1915的作用。
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辅助冷却流路1690经过散热器1915延伸形成至壳体内侧面,辅助冷却流路1690的内部区域所对应的壳体上形成辅助吐出口1090。
辅助冷却流路1690可以一体形成于第二送风单元1600。辅助冷却流路1690是引导经过蒸发器的冷却的空气经由散热器1915的流路。辅助冷却流路1690可以一体形成于第二送风单元1600的外壳。其他实施方式可以由一体形成于第二送风单元1600的部分,以及在前壳(图4的1100a)一体形成的部分构成。
也就是说,辅助冷却流路1690可以配置为第二送风单元1600的一部分和前壳1100a的一部分相结合的形态。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冷却的空气经由散热器1915排出外部,可以带来通过散热器1915将发热元件中产生的热量稳定地向外部释放的效果。此外,通过使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空气再次向室内空间吐出,可以减小通过辅助冷却流路1690的气流阻力。
此时,设置于散热器1915的散热片1915b优选配置成具有与所述辅助冷却流路1690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的表面。
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辅助冷却流路1690仅包围设置于控制箱1900的散热器1915的一部分,使从辅助冷却流路1690吐出的空气在壳体内部扩散,而不吐出到室内侧。
上述结构用于使冷却的空气扩散到控制箱1900的周边,冷却效果虽不如图18的实施例,但是具有冷却的空气的消耗相对小的优点。这是由于冷却的空气的排出阻力较大,从而冷却的空气的流入流量较之前的实施例减少。
在图17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在排水盘1800设置连通孔1860,以使从辅助冷却流路1690吐出的冷却的空气向下部的第一收容空间扩散。
从设置于排水盘1800的连通孔1860吐出的空气与第二收容空间中的外气混合,并在通过蒸发器之后排出。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带来提高蒸发器的冷却效果的效果。
图19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与图18的实施例相同地,辅助冷却流路1690仅包围散热器1915的一部分,其设置有对散热器1915进行冷却的空气可以吐出外壳的外部的辅助吐出口1090。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排水盘上设置了控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排水盘1800对应收容空间的横截面,大致具有四边形的外形,将形成于前壳1100a和后壳1100b之间的收容空间上下间隔开。
图20示出了辅助冷却流路1690一体形成于第二送风单元1600的部分1692与一体形成于前壳的部分1694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构。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各种修改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另外,尽管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时没有明确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功能和效果,但是应当理解,该配置也可以识别可预测的效果。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0267.3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KR
国家/省市:KR(韩国)
授权编号:CN209639146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F24F 1/0323
专利分类号:F24F1/0323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第一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韩国首尔市
发明人:金武熙;金大爀;金纹新;金重旭;朴钟勋;李东活;丁大权
第一发明人:金武熙
当前权利人:LG电子株式会社
代理人:向勇;崔炳哲
代理机构:72003
代理机构编号: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优先权:KR10-2018-0002522;KR10-2018-0032277;KR10-2018-0043581;KR10-2018-0054917;KR10-2018-0168800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