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受双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众,文化,动因,新闻记者,隐性,纪录片,恶搞。
传受双方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鸣[1](2015)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视娱乐节目传受双方存在的内在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娱乐类的电视节目当中,传者和受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内部张力,如何处理好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张力问题关系到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一档节目不能单纯只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那么节目的把关人在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前提下,找到传者和受者之间内部张力的契合点则成为节目制作的关键,既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5年04期)
马宇丹[2](2013)在《搭建传受双方深层对话 增强公益广告传播效果——对2013年央视公益广告《春节回家篇》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向全社会传递亲情正能量,呼吁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搭建受众与广告主题的心灵层面对话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该系列公益广告共有五支,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最后一篇《春节回家篇》进行解读分析。(本文来源于《品牌(下半月)》期刊2013年Z2期)
马雄,李晓禺[3](2013)在《传受双方视阈下纪录片解说表达艺术探论——以电视纪录片《苏园六纪》为剖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纪录片不单单是一个记录客观事实的工具,而且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影视作品,电视纪录片艺术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一个分支,除了画面之外,解说在纪录片被艺术化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和接受也会受到解说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的感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传受双方的视阈内,着重从纪录片解说附带的介质属性、解说规律和功能以及受众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模型等角度,对纪录片解说的表达艺术进行了解析。(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矫菲[4](2012)在《网络恶搞文化中的传受双方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乎是一夜之间,曾经一度作为学院和研究者隐蔽交流的媒介互联网,迅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能够想象的领域内,它无处不在。[1]同时这种全新媒介形态又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文本产生方(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顾雨霏[5](2011)在《电视隐性采访中传受双方的心理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新闻采获的方式,因其采访过程和采访内容的独特性,而受到了许多新闻记者和新闻受众的广泛欢迎。而电视新闻因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视听兼具的独特优势,更是将隐性采访作为新闻竞争的独门利器而广泛采用。本(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1年03期)
舒咏平[6](2011)在《品牌:传受双方的符号之约——“狗不理”品牌符号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狗不理"这一品牌特例,对品牌符号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在分析"狗不理"品牌符号建构中消费者起主导性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消费者的信任预期乃是品牌符号"所指"内涵建构的主导因素。而在品牌符号的历时性运用中,符号系统构成以及符号阐释,均会产生内涵所指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品牌主与消费者互动沟通、进行产品品质坚守与验证的"核心价值"传播、从而真正达成品牌乃为消费者主导的传受双方信誉符号之约。(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胡燕娟[7](2009)在《电影传播中传受双方的文化冲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从文化冲突理论的角度,结合传播学,对电影传播过程中电影制作者和电影受众间存在的文化冲突进行原因和功能上的解读,强调文化冲突是文化特质的差异所引起,并对电影传播有着正、负影响。(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9年13期)
申凡,王晶[8](2007)在《从传受双方的博弈看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网络广告的传播者以一种传者中心主义的思想来传播广告,不顾受众的接受意愿如何、接受效果如何,甚至于用技术强迫受众关注其广告;另一方面,受众本能地不愿接受广告,而网络广告的虚假与强制性,又加重了这种排斥情绪。在传受双方的这场博弈中,谁都不能不顾对方而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采用对双方都有益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出路。因此网络广告的传者迫切需要改变观念,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传播新思维,依据受众的需求来制定网络广告传播策略,培养受众对于网络广告的关注兴趣,这才是网络广告发展的正确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陈积银[9](2004)在《试论异步双向互动式网络新闻传播——从传受双方的地位探讨网络互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的互动性的加强并不意味着传播过程中互动性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受双方的获取信息的权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传受双方的地位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依然很弱。由于政治、经济、道德、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短时间内异步双向互动式传播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另外在现阶段,要使真正意义上的异步双向互动式的网络传播模式实现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分对之进行宣传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徐楠[10](2003)在《远程教育传播的传受双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远程教育传播本中,传受双方及其相互关系受到了传播渠道变革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借鉴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主要理论,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展开远程教育传播传受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并在分析远程教育传播传受关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基础上,从传者和受者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03年02期)
传受双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向全社会传递亲情正能量,呼吁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搭建受众与广告主题的心灵层面对话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该系列公益广告共有五支,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最后一篇《春节回家篇》进行解读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受双方论文参考文献
[1].陈志鸣.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视娱乐节目传受双方存在的内在张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
[2].马宇丹.搭建传受双方深层对话增强公益广告传播效果——对2013年央视公益广告《春节回家篇》的传播学解读[J].品牌(下半月).2013
[3].马雄,李晓禺.传受双方视阈下纪录片解说表达艺术探论——以电视纪录片《苏园六纪》为剖析对象[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矫菲.网络恶搞文化中的传受双方心理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
[5].顾雨霏.电视隐性采访中传受双方的心理动因[J].传媒观察.2011
[6].舒咏平.品牌:传受双方的符号之约——“狗不理”品牌符号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7].胡燕娟.电影传播中传受双方的文化冲突解读[J].大众文艺(理论).2009
[8].申凡,王晶.从传受双方的博弈看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陈积银.试论异步双向互动式网络新闻传播——从传受双方的地位探讨网络互动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0].徐楠.远程教育传播的传受双方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