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_魏明慧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_魏明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谓语,汉语,原则,词意,语境,称谓,困境。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文献综述

魏明慧[1](2013)在《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及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是很重要常用的词语,在汉语中更是如此,称谓语占总词汇的比率并不高,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飞速发展,原有的基础称谓语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称谓语出现了泛化的现象,泛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今的称谓语研究多是本体研究和语用功能研究,对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研究尚有不足和值得去研究的地方。长久以来,汉语称谓语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然而对称谓语的研究却不多。当今世界,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汉语也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语,汉语的普及发展速度很快,所以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称谓语的研究要时时更新。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称谓语泛化以及称谓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归纳出汉语称谓语泛化的现象并分类,把汉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代词称谓语。对这些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称谓语泛化的形态标记、地区和阶层差异性、选择性等特点。然后总结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统计和语料采集,总结出外国学习者在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偏误,掌握学习者在使用称谓语时产生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文章的最后一章,对汉语称谓语教学提出四点可行性建议。希望本文能对学习者学习汉语提供一定帮助,能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魏明慧[2](2012)在《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本文分析汉语称谓语泛化的几种类型、特征,提出要遵循的原则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交际。(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2年11期)

査礼礼[3](2010)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交际和行为用语。本文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中较为普遍和突出的泛化称谓语进行分析,指出泛化现象是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是称谓困境的反应。(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0年05期)

贺萍[4](2008)在《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形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背景。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真实地折射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8年25期)

苏静[5](2003)在《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析汉语称谓语系统内的泛化现象、使用的策略以及遵循的语用原则,并阐述汉语称谓语与礼貌问题的关系。文中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1998年,潘攀先生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及原因。马宏基和常庆丰在《称谓语》一书第七章中也专门谈到了“亲属称谓语的外化”。作者在这里想探讨整各汉语称谓语系统内的泛化问题,即社会称谓语系统和代词称谓语系统内世有泛化现象。 称谓语是指其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称谓语包括面称、背称和既非面称又非背称? 汉语称谓语在叁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叁种系统:亲属称谓语系统;社会称谓语系统;代词称谓语系统。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在人与人的交际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而不是在通常的科学研究中,要承认语言的模糊性。 称谓语的泛化即是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下的定义: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也是亲属称谓语的社会化用法,即亲属称谓语泛化后,进入社会称谓语系统,这是中国“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潜意识的反映。其他两个称谓语系统泛化后,仍归属原来的系统。 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社会称谓语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临时性和可变性。 代词称谓语的泛化最具有模糊性,离开一定的语境,谁也搞不清楚“他”是谁,“我们”又是谁。代词称谓语的泛化与言语中的视点变换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称谓语泛化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亲密化用关系亲密的称谓去称呼关系疏远的人,为的是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2.反语化用一些字面上看来决不能算是礼貌的称谓去称呼关系极其亲密的人。 3.抬高称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称谓语的职衔称谓语,省去副职的“副”字或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另一种是在亲属称谓语中,把对方的辈份往高里说,如从儿、从孙称谓。 4.模糊称谓在一些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敢直说的情况下,用一些含蓄甚至隐晦的称谓语。 汉文化“礼貌”的特征有①自谦尊人:②相互关切:③互相体谅;④以诚待人,这是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汉文化和以个体中心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差别。 西方的理论难以指导汉文化的礼貌行为。如(;ri ce的合作原则的核心准则是质的准则,即真实的准则。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的是“情”,即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 作者认为使用汉语称谓语时应遵循以下叁条准则: ①求情准则,包括亲密和尊敬两条准则,既要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又要尊敬他人。②模糊准则,使用亲近的称谓语而不去探究其真实性。③方式准则,要注意称谓语适当,不能太不符合实际,让人反感。 某个称谓语是否礼貌并不能单纯看它的字面意义。除非把称谓语放到语境中去,否则它的形式和其礼貌性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语言形式、语境、发话者和受话者的关系叁者才能确定语言行为是否礼貌。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丰富了汉语称谓语系统,使人们在许多无可称呼的地方有所选择,即模糊一点,不去探究是否真的可以称之为此,但又不离谱,因为它是由其基本含义引申而来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6-01)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本文分析汉语称谓语泛化的几种类型、特征,提出要遵循的原则来指导现实生活的交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参考文献

[1].魏明慧.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及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魏明慧.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2

[3].査礼礼.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

[4].贺萍.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J].文教资料.2008

[5].苏静.汉语称谓语的泛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论文_魏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