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酸积累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种子发育,脂肪酸,萌发
脂肪酸积累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允,刘婷,张建航,和小燕,张幸果[1](2017)在《花生种子发育及萌发时期脂肪酸积累与降解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高油花生品种花U606及普通含油量品种花17在种子形成和萌发后两个不同阶段粗脂肪与脂肪酸积累和降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各种脂肪酸含量与含油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种子发育阶段粗脂肪的积累都呈"S"型曲线增长趋势,脂肪酸的组成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尽相同,亚麻酸仅在幼果期能检测到;在萌发不同时期,花U606在油脂降解过程脂肪酸成分变化比较明显,且有新的脂肪酸C22∶6生成,而花17中脂肪酸组分变化不大,说明不同含油量品种在萌发后不同阶段各种脂肪酸的降解模式不同。本研究为揭示高油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荆敏[2](2017)在《富营养化水库食物链中汞和脂肪酸的积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汞作为毒性最强的有机汞化合物,极易在水生食物链中传递、积累和生物放大,致使高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汞含量超标,并最终对水产品消费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研究发现,水库营养化程度不仅影响水环境中汞的甲基化率,而且也影响食物链中汞的积累,而我国的大部分水体均呈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探究富营养化水库中汞的积累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必需脂肪酸作为脂肪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健康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水生动物如鱼类等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库的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种群结构变化会势必会极大的影响到必需脂肪酸在食物链的传输和积累。其次,由于脂肪酸在被生物吸收后具有保守性,脂肪酸也被作为重要的生物标记物示踪食物来源。本研究旨在将脂肪酸和汞在食物链中的积累模式结合、比较,探究富营养化状况对食物链中汞与能量传输的影响。同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探究水生食物链中脂肪酸随食物链的积累特征。本研究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七个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按其富营养化程度水库分为:富营养化水库(乌江渡)、中富营养化水库(百花湖和红枫湖)、贫中营养化水库(洪家渡、引子渡、东风、索风营)。分别采集了水样、浮游生物、底栖生鱼类。通过测定其中的总汞、甲基汞及生物体中的碳氮同位素,乌江渡和红枫湖两个水库生物样品的脂肪酸含量,研究不同富营养化水库食物链中汞和脂肪酸的积累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体汞含量,以及生物富集放大率大小在不同营养化水库中的变化趋势不同。(2)水体汞浓度与鱼体汞浓度之间无明显正相关关系,富营养化因子叶绿素a与食物链中甲基汞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关系,总氮、总磷含量与食物链中甲基汞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此外,各个水库的食物链长度不同,食物链中汞的生物传输率不同,造成顶端食物链中的汞含量以及甲基汞在总汞所占百分含量的差异。(3)乌江渡和红枫湖水库五种必需脂肪酸组成不同,其中红枫湖食物链及浮游生物中n-3PUFAs的百分含量高于乌江渡,原因可能是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食物链中n-3PUFAs的减少。(4)必需脂肪酸不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甲基汞与总脂肪及必需脂肪酸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根据甲基汞与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乌江渡和红枫湖食物链中的甲基汞均来自于细菌类食物源,和藻类及陆地食物源无明显关系。(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马建江,吴嫚,裴文锋,李兴丽,黄双领[3](2015)在《棉花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徐州142及其无绒无絮突变体不同发育时期棉子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含量的测定,分析棉子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积累模式。发现2个材料的棉子从开花后20 d到成熟这一阶段脂肪积累呈上升趋势,其中成熟种子含油量达到最高,且无绒无絮突变体材料各时期棉子脂肪含量都高于野生型。2个材料棉子发育过程中先后有8种脂肪酸成分出现,其中成熟棉子中油酸(C18:1)与亚油酸(C18:2)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72%左右,是棉子脂肪酸的重要组分。对棉子发育过程中各脂肪酸组成含量做相关分析发现徐州142中C18:1与C18:2呈一定正相关但不显着,而突变体材料中则呈极显着正相关。棉花的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Gh LPAAT1和Gh LPAAT2)在不同发育时期棉子中的表达水平与棉子脂肪积累趋势基本一致,推测其参与了棉子脂肪的积累。(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念,韩长仁,蒙大庆,汤天泽,李芝凡[4](2013)在《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14和高芥酸品种绵油322为试验材料,对油菜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低芥酸品种间,籽粒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的累积模式基本一致,且在低芥酸品种中的含量高于高芥酸品种中的;而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模式差异较大,且在高芥酸品种中的含量高于低芥酸品种中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屈淑平,常影,秦俊芬,邢伟,崔崇士[5](2012)在《籽用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籽用南瓜品种"银辉一号"为材料对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的南瓜种子中可检测到8种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粗脂肪含量的积累模式呈现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不同脂肪酸在累积过程中显示了高度相关性,除了C18:1和C18:3呈负相关趋势,其它各脂肪酸相互之间都呈正相关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籽用南瓜新品种展示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邹燕[6](2012)在《紫苏ALA积累模式及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膳食中的脂肪酸组分和含量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脂肪酸可以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 acids, PUFAs)可分为ω–3,ω–6等系列。ω–3系列主要包括ALA(18:3△9,12,15,α–亚麻酸)、及其代谢产物DHA(C22:6,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C20:5,二十碳五烯酸)等。其中ALA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具有预防心肌梗塞、降低血脂、保护视力等诸多生理功能。日常食用的植物油含有较丰富的亚油酸,而ALA的含量却很低,很难满足医学应用和科学营养方面的需求。深海鱼油是ALA的主要来源,但我国由于深海鱼油资源较为贫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植物亚麻酸是由ω–3脂肪酸脱氢酶催化亚油酸而来,脂肪酸去饱和酶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一种膜结合蛋白,植物脂肪酸去饱和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参与生物与非生物防御反应。为脂肪酸合成修饰途径的酶,是植物油脂基因工程中的目标酶之一。ω–3脂肪酸脱氢酶共有叁种基因编码:fad3、fad7、fad8。植物脂肪酸脱氢酶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型,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控制脂肪酸的表达。从而使其遗传操作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应用。紫苏属于唇形科紫苏属[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油料作物中的特种油料,适应性强,适于在西部大面积种植,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食、药两用的60种物品之一。紫苏富含ALA,是目前发现的ALA含量最高的植物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成为油脂工程研究的重要对象。但由于紫苏产量较低,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单纯依靠种植紫苏大规模生产植物ALA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紫苏ALA高含量积累的生理机制并分离克隆控制ALA代谢积累的关键酶基因,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通过原核表达验证其是否能正确的表达ω–3脂肪酸脱氢酶,对于进一步通过油料作物遗传改良生产植物ALA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从紫苏中提取紫苏的总油脂,得油率最高为20.08%,然后通过气相色谱法初步测定了紫苏开花后不同发育时期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和含量变化,紫苏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达90%以上,从开花到成熟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渐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并建立紫苏种子发育过程中a–亚麻酸的积累动态。另外用RT–PCR方法克隆了能够将亚油酸(15:2△9,12)转化为a–亚麻酸(18:3△9,12,15)的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Zs59477.1:1317bp、Zs04739–1:1176bp),并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上,测序验证所得序列具有正确的开放阅读框。研究发现与已发表的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根据测序信息推测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理论分子量及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并与其它6种植物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编码蛋白质序列进行蛋白质结构功能、同源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其研究打造理论基础。将其用Xhol和SacI双酶切,克隆于Pires–hrGFP–1a载体上,将载体转到大肠杆菌BL21(DE3)然后在含有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用菌体PCR技术筛选出阳性克隆,然后进行IPTG诱导培养,诱导目标蛋白(zs047039–1、zs59477.1)的表达。12%SDS–PAGE检测出分子量分别为45KD、49KD的目的蛋白质条带。(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屈淑平,常影,秦俊芬,邢伟,崔崇士[7](2011)在《籽用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籽用南瓜品种银辉一号为材料对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的南瓜种子中可检测到8种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南瓜种子粗脂肪含量的积累模式呈现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在累积过程中除了C18∶1和C18∶2有负相关性外,其它脂肪酸相互之间显示了高度的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官玲亮[8](2011)在《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不同组织多不饱和脂肪酸积累模式及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油酸(Linoleic acid,LA,C18:2Δ9,12)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 C18:2Δ9,12,15为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中甘油叁酯和胆固醇含量、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作用。同时18:2和18:3也是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抵御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是多种信号分子的前体物质。18:2和18:3的生物合成是由一系列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通过原核和真核途径催化完成。其中ω-6脂肪酸脱氢酶催化油酸(Oleic acid,OA,C18:1△9)在碳链的Δ-12位脱氢生产双键生成18:2,而ω-3脂肪酸脱氢酶进一步在18:2的Δ-15位催化脱氢生成18:3。红花素有“亚油酸之王”的美誉,其普通型红花材料籽油中18:2的含量达70%以上。但迄今为止,仍未见任何有关红花亚油酸形成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对油用型红花材料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进行了基因克隆、组织表达以及系统进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红花未成熟的种子和叶片中分离到8个FAD2基因和1个FAD6基因,并全部提交至GenBank上。分析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发现,所有基因均包含有3个组氨酸保守区。其中红花微体ω-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C-端含有内质网滞留信号,而质体ω-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N-端有质体信号肽序列。在NCBI中Blast结果显示,CtFAD2-1和CtFAD2-8与向日葵、大豆、棉花等种子特异表达的FAD2-1基因的同源性较高。而CtFAD2-2与其他作物中组成型表达的FAD2-2/ CtFAD2-3有较高的相似性。将ω-6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CtFAD2-1与CtFAD2-8的同源性最高,为79.9%;其次是CtFAD2-2与CtFAD2-1和CtFAD2-8,分别为70.8%和70.2;而这3个FAD2基因与其余5个拷贝间的序列相似性均较低,在52.0-61.0%之间;CtFAD6与FAD2之间的相似性极低,在18.0-21.9%之间。疏水性和跨膜分析结果显示,除CtFAD2-6以外,其余FAD2均含有6个疏水区,分别跨膜4-6次。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分析表明,所有红花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二级结构均主要包含α螺旋和β折叠。这些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拷贝FAD2之间的分工、表达模式、调控及对环境的响应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红花亚油酸形成机制及脂肪酸组分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红花叶片中分离到2个质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CtFAD7和CtFAD8)的全长cDNA和1个微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CtFAD3)的部分序列,均已提交至GenBank中。CtFAD7和CtFAD8与其他植物的质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的相似性分别为61-79%,63-78%。而CtFAD3与其他植物微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的同源性较高,为60-9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红花CtFAD3,CtFAD7和CtFAD8均含有3个富含组氨酸的保守结构域,分别为HDCGH,HXXXXXHRTHH和HVIHH,其中CtFAD7和CtFAD8的N-端分别含有56和27aa的质体信号肽序列。疏水性及跨膜分析表明,红花ω-3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均包含4个疏水区域,分别跨膜1-3次。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3个ω-3脂肪酸脱氢酶蛋白主要由α螺旋和p折迭组成。通过对CtFAD7和CtFAD8的cDNA和DNA序列比较发现,2个基因的DNA序列中均包含有7个内含子,8个外显子。各内含子在物种间则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序列和长度大小均各不相同;而从第2“到7“外显子的长度和序列相似性在物种间非常保守。将各内含子的位置表现在氨基酸序列上发现,在内含子出现的位置,均为该酶的保守区。因此,推测ωo-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内含子对于保证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功能的保守性起着关键作用。3.对红花各组织在不同温度下的脂肪酸组成及各ωo-6和ωo-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对应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花除种子以外的各组织均含有4种脂肪酸,棕榈酸(16:0)、硬脂酸(18: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因不含有棕榈亚麻酸(16:3),因此红花属于“18:3植物”。与其他所有植物不同,红花营养组织中不含有油酸(18:1),而在红花种子中,含有大量18:1但不含有18:3。另外本研究在红花根中检测到大量18:3Δ9,12,15脂肪醇,与该组织中其它脂肪酸共同比较,其组分含量为22.41%。ω-6脂肪酸脱氢酶家族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该家族的基因均组成型表达,并且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量不同。红花co-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CtFAD3, CtFAD7, CtFAD8)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CtFAD3在除种子以外的所有组织中表达,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而CtFAD7和CtFAD8主要在叶片中高表达量。在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16:0和18:0随着种子的发育含量逐渐降低,18:1在早期逐渐增加,而在开花15天后迅速降低,18:2在种子发育早期含量略有降低,但在15天后含量迅速升高。在种子表达量较高的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主要有CtFAD2-1、CtFAD2-3和CtFAD2-8,并且3个基因均在开花后第10天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时期。CtFAD3在种子发育的各时期均不表达。在低温处理下,红花18:2和18:3的含量在茎和叶柄中均有所提高;而在叶片中,18:3的含量有所增加,18:2的含量则相应的减少。表达分析结果表明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上共同调控着18:2和18:3的合成。在根中,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低温下的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但18:2和18:3含量却有所减少。而C18:3Δ9,12,15醇在低温的含量极显着增加。推测该脂肪醇由亚麻酸转化而来,对红花的低温抗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对来自不同国家的高/低亚油酸红花材料的CtFAD2-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从低亚油酸红花材料中分离到的CtFAD2-1'基因在起始密码子后+603 bp处存在1个碱基(胞嘧啶)的缺失,从而造成移码突变,使翻译提前终止。为验证CtFAD2-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大小以及活性,本研究将CtFAD2-1'基因与从高亚油酸材料中分离到的CtFAD2-1基因ORF序列分别插入到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pET30a和pYES2中,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和营养缺陷型酵母INVScl表达系统中。在1mmol/L IPTG的诱导下,含有pETCtFAD2-1质粒的BL21菌体沉淀经SDS-PAGE电泳后,分离到1条约43kDa大小的特异条带,而在含有PETCtFAD2-1'质粒的BL21菌体总蛋白中却没有该特异条带。对含有pYES2FAD2, pYES2FAD2质粒以及空载pYES2.0的酵母细胞抽提脂肪酸,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含有pYES2CtFAD2质粒的菌株中能诱导产生具有活性的油酸脱氢酶,将部分油酸(18:1)转化为亚油酸(18:2)。而在含有pYES2CtFAD2质粒和空载pYES2.0的工程菌中则没有能检测到18:2的生成。因此,从低亚油酸红花材料中分离到的CtFAD2-1'基因不能编码具有活性的油酸脱氢酶,该基因序列中+603 bp处胞嘧啶的缺失突变是低亚油酸红花材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较CtFAD2-1基因在高/低亚油酸红花材料种子不同时期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种子发育的各个时期,CtFAD2-1在高亚油酸材料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在低亚油酸材料中对应时期的表达量。5.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及功能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序列均含有3个保守的组氨酸基序(Hisbox),不同生物来源的脂肪酸脱氢酶之间其Hisbox存在一定的差异,物种的进化程度越高,Hisbox的组氨酸(His)残基相对更保守。质体类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N-端序列均有数目不等的信号肽区域,并且在信号肽区中部发现1个由10个疏水性或中性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相对保守的疏水区,推测为该类酶信号肽的功能区域。而多数植物微体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氨基酸C-端均有KKXX-like motif内质网滞留信号,而红花CtFAD2-3、CtFAD2-4、CtFAD2-5、CtFAD2-6和CtFAD2-7中没有检测到该滞留信号,但C-端序列富含芳香族氨基酸,同样具有内质网滞留信号的作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所有序列分主要分为4大类,类Ⅰ为植物Stearic-ACP脂肪酸脱氢酶;类Ⅱ包括植物质体类ω-6脂肪酸脱氢酶和原核生物ω-6脂肪酸脱氢酶;类Ⅲ为真菌和植物微体ω-6脂肪酸脱氢酶;类Ⅳ由所有ω-3脂肪酸脱氢酶组成,证明ω-3脂肪酸脱氢酶在原核生物中由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进化而来。并且植物质体和微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亚类间包含单子叶和双子叶2个小类,表明植物质体和微体类ω-3脂肪酸脱氢酶功能的分化早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植物微体类ω-6脂肪酸脱氢酶可细分为种子特异表达型和组成性表达型两类,并且是在双子叶形成之后才开始分化的。对各亚群间的功能分化类型分析结果表明,ω-6/ω-3脂肪酸脱氢酶以及植物质体/微体ω-6脂肪酸脱氢酶间经历过Ⅰ型和Ⅱ型功能分化;而质体/微体ω-3脂肪酸脱氢酶以及种子特异表达FAD/组成性表达FAD2亚群间只存在Ⅰ型功能分化。各亚群间的功能分化位点分析表明,除plant FAD3/plant FAD2外,在所有存在功能分化的亚群间,均存在后验概率值超过0.80的氨基酸位点,而这些位点主要分布在HisboxⅠ的前后两端以及HisboxⅡ的前端。以上结果均证明,ω-6和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家族内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亚群间的功能分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4-01)
张欣,袁春新,王学军,汪凯华,王显生[9](2009)在《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秦油7号和高芥酸品种中油821为材料,对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高低芥酸品种间脂肪酸积累的差异及各种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7种主要脂肪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模式,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早期;而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可归为另一类,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后期。两个品种在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以及油份积累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的积累量上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晓丹,肖玲,吴刚,武玉花,张秀荣[10](2008)在《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熟品种鄂芝2号为材料对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芝麻种子发育早期有7种脂肪酸,成熟期减少为4种。成熟期的种子亚油酸和油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亚麻酸和棕榈亚油酸发育中途消失。芝麻品种脂肪酸总量变化呈S形模式,脂肪酸总量达到峰值以后有一段显着回落,导致含油量降低。鄂芝2号含油量回落时间出现在开花后38d左右。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与亚油酸呈同步积累,正相关极显着,在脂肪酸组成中具支配地位,推测FAD2和SAD两种酶在决定芝麻脂肪酸组成方面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脂肪酸积累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基汞作为毒性最强的有机汞化合物,极易在水生食物链中传递、积累和生物放大,致使高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汞含量超标,并最终对水产品消费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研究发现,水库营养化程度不仅影响水环境中汞的甲基化率,而且也影响食物链中汞的积累,而我国的大部分水体均呈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探究富营养化水库中汞的积累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十分重要。必需脂肪酸作为脂肪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健康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水生动物如鱼类等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库的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种群结构变化会势必会极大的影响到必需脂肪酸在食物链的传输和积累。其次,由于脂肪酸在被生物吸收后具有保守性,脂肪酸也被作为重要的生物标记物示踪食物来源。本研究旨在将脂肪酸和汞在食物链中的积累模式结合、比较,探究富营养化状况对食物链中汞与能量传输的影响。同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探究水生食物链中脂肪酸随食物链的积累特征。本研究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七个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按其富营养化程度水库分为:富营养化水库(乌江渡)、中富营养化水库(百花湖和红枫湖)、贫中营养化水库(洪家渡、引子渡、东风、索风营)。分别采集了水样、浮游生物、底栖生鱼类。通过测定其中的总汞、甲基汞及生物体中的碳氮同位素,乌江渡和红枫湖两个水库生物样品的脂肪酸含量,研究不同富营养化水库食物链中汞和脂肪酸的积累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体汞含量,以及生物富集放大率大小在不同营养化水库中的变化趋势不同。(2)水体汞浓度与鱼体汞浓度之间无明显正相关关系,富营养化因子叶绿素a与食物链中甲基汞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关系,总氮、总磷含量与食物链中甲基汞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此外,各个水库的食物链长度不同,食物链中汞的生物传输率不同,造成顶端食物链中的汞含量以及甲基汞在总汞所占百分含量的差异。(3)乌江渡和红枫湖水库五种必需脂肪酸组成不同,其中红枫湖食物链及浮游生物中n-3PUFAs的百分含量高于乌江渡,原因可能是富营养化会导致水生食物链中n-3PUFAs的减少。(4)必需脂肪酸不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甲基汞与总脂肪及必需脂肪酸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根据甲基汞与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乌江渡和红枫湖食物链中的甲基汞均来自于细菌类食物源,和藻类及陆地食物源无明显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酸积累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允,刘婷,张建航,和小燕,张幸果.花生种子发育及萌发时期脂肪酸积累与降解模式[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
[2].荆敏.富营养化水库食物链中汞和脂肪酸的积累模式[D].太原理工大学.2017
[3].马建江,吴嫚,裴文锋,李兴丽,黄双领.棉花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J].棉花学报.2015
[4].刘念,韩长仁,蒙大庆,汤天泽,李芝凡.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
[5].屈淑平,常影,秦俊芬,邢伟,崔崇士.籽用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籽用南瓜新品种展示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
[6].邹燕.紫苏ALA积累模式及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D].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屈淑平,常影,秦俊芬,邢伟,崔崇士.籽用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
[8].官玲亮.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不同组织多不饱和脂肪酸积累模式及调控机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9].张欣,袁春新,王学军,汪凯华,王显生.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
[10].李晓丹,肖玲,吴刚,武玉花,张秀荣.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