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

周武坚张燕(通讯作者)杨欣

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530001

【摘要】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表现有嗳气反酸、胃脘疼痛及恶心欲吐等,其病程时间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十分显著,已成为人们治疗慢性胃炎常用的方法之一。笔者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与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脾胃虚寒;慢性胃炎;中医治疗;护理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性炎症[1],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据统计,慢性胃炎发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90%以上[2]。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临床以上腹小适、疼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3],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且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危及生命健康。慢性胃炎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因饮食、气候、情绪变化等导致急性发作或使其症状加重,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4]。2003年拟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六型,而中医辨证论治中脾胃虚寒证型是最为常见的。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是中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中医护理在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推崇。传统的中医资料表明,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常以个体行医为主,除了诊断处方还需兼顾配药熬药、护理观察之职,通常讲究医护不分家,因此,中医护理的来源已久。中医辨证治疗一般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而采取对症的临床治疗。中医护理的原则主要以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指导护理工作,例如常见的护理原则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中医护理讲究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在护理过程中认为人体的各项器官具有联系性和统一性,并且会随着昼夜更迭、气候变迁而出现变化,故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和结合外部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笔者对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作一综述,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促使慢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康复。

1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同时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素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脾胃运化失权,蕴湿生热,酿化成痰,痰瘀互结,阻于中焦,为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病机。人体长期处于寒湿的环境当中,会造成对脾阳和肝筋的损伤,最终殃及肾阳以至于阴阳失调,形成阳虚体质。匡氏理论指出,腻滞质和迟冷质作为一种病理体质,是在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造成阴偏盛、阳偏衰,气血亏损或瘀滞。病理代谢产物积聚,是经历漫长的发育及衰老过程而形成的病症体质。如果长期身处湿地,湿邪易反复影响其生理体质,从而形成病理性腻滞质。大多数患者的就医意识不强,久病以致体虚。

2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治疗

西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关性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在解释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相关因素方面尚未完善,临床上对治疗该类疾病,也是多采取西药为主的药物治疗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显单一。因此,除对基础疾病运用西药充分治疗外,还应及时发现和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相同疾病的可利用性。中医基础医学具有奇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有着较长久深厚的经络、火灸探讨论著底蕴,探讨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着经络和穴位相辅相成。人体的穴位是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在身体上有较多穴位都和人体的内脏器官有着相应的联系,可以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脏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达到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由于胃属六腑之一,其脉络瘀阻之像难以在舌象上反映出来,须根据胃脘部的症状、病程加以判断[5]。

2.1中医中药治疗

脾以阳气促使其运化功能,因脾气虚损日久而引起脾阳虚衰,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温养。素体阳虚、误治或失治都可发展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且治疗较为困难。温阳药多以辛温燥烈之品为主,使用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剂量,扶正药物亦不可久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常用的药物有:甘草、乌药、干姜、人参、制香附等。痉挛性疼痛者加用甘草和白芍,泛酸者加用煅瓦楞子和乌贼骨,泛吐清水者加陈皮和法半夏。中医书籍中人们多将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香砂养胃丸证及小建中汤统称为脾胃虚寒证。四个方症均表现为胃痛喜按喜温,饥时痛甚、进食暂缓,同时伴随乏力、脉虚等症状。香砂六君子汤证:气虚、气不足,寒症轻微,便溏、苔白润,胃胀甚痛,重按痛增。小建中汤证,中焦阴阳两,喜暧畏寒却手足心热,辨证要点为痛喜重按。理中汤症,寒湿且中阳不振,痛喜轻按,得冷剧痛,痛甚于胀。香砂养胃丸证,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比较沉缓。辨证要点为大便溏泻、胃脘作痛。干呕泛酸。四方均可同治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但不可混淆临证。阴阳两虚者服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易温燥伤阴;理中汤误用香砂养胃丸症,无法健脾袪湿、消胀除满。治疗时应辨析无疑后方可用药,以补益脾胃。石榴-14味丸具有健脾消积温中散寒功效,临床治疗效果较好[6]。

2.2中医外治

穴位贴敷和雷火灸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较高。雷火灸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卷六》,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雷火灸的火热力和红外线辐射力强大,用灸区域可形成高浓药区,热力影响下,可渗透组织深部获得补中益气、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等疗效,具有温补和温通之功效。穴位贴敷依据经络学说,用姜汁等将研成细末的中药材调制成糊状,在穴位上进行贴敷予以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区,疗效安全可靠。再如穴位敷贴中,胃俞、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二穴均有止胃痛止呕吐除腹胀作用[7]。

2.3中医联合治疗

崔宴医等应用西药结合穴位贴敷,取膻中、神阙、气海、脾俞等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暖胃健脾。对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热熨治疗,达到温经散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畅气机,镇痛止痛的功效。应用加味桂枝人参汤合艾灸治疗慢性胃炎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3中医护理

3.1心理护理

引导家属理解体贴患者,生活上关心照顾,医护人员热情接待,满足其住院环境里的需要[8]。生活起居上强调辰时的重要性,辰时胃经当令,是肠胃消化食物最好的时刻[9]。宣传中医中药的治疗优势,尤其是西医治疗见效周期较长,病程易反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10]。

3.2饮食生活的调护

饮食注意健脾胃、温中散寒,食用牛羊肉等,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等。日常生活中,强调辰时,以促使肠胃消化。五行中脾胃属土,土地化生万物需要适宜的温度,辰时进食温热之品,且以五谷类食物为主。要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调整就餐时间,按时就餐,切忌不吃早餐[11]。定时定量,食欲好时不宜饱,不想吃时进食也要少量,勿暴饮暴食[12]。饮食适时定量、五昧调和、清淡营养、寒温适中[13]。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14]。食物达到温、热、熟、软的程度方可食用[15]。

3.3生活护理

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安静、舒适、整洁,室内光线不宜太强,以柔和为宜[16]。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会引起大脑功能紊乱,造成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和功能失调,从而造成胃粘膜损害引起胃痛[17]。鼓励按疗程用药,时间不可过短过过长[18]。多参加体力活动,不要过于安逸,以利于气血运行,食物消化[19]。

3.4养生调护

八段锦气功操与脾胃养生穴位按摩相配合对患者进行养生调护。八段锦气功操: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五军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双手攀足,攒拳气力增,背后七颠。穴位按摩:头面用抹双柳、开天门,按摩五经,腰背部拔揉膀胱经,揉拿腰背肌、肝俞及脾俞;颈肩按点风池、肩中;腹部按、揉天枢和中脘等穴,四肢揉按足三里和三阴交。依据气温调整患者衣服,并注意胃部的保暖,适当参加训练,提高患者体质[20]。对于冬季经常感冒的病人应尽量少用水杨酸制剂的药品,以免诱发胃炎及胃出血等[21]。鼓励自我推拿,每天捏小腿肚,因为小腿肚内侧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循行之处[22]。患者由于躯体疾病,需要依赖家属,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合作[23]。并注意指导患者活动不可过于剧烈,避免加重身体负担[24]。

3.5五音调护

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音乐理论及心理学,依据辨证选取中宫音类音乐做以引导。每日可赏听《月光奏鸣曲》、《秋湖月夜》等1-2次。宫调乐曲曲调悠扬,入脾可对消化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有利于稳定情绪。音乐播放过程中,控制音量为40-60dB,消除外界干扰,便于患者身心的融入。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胃炎患者主体人群年龄较高、病程较长,长期服药以及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的因素,使得该患者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病率。目前虽然西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关性方面已经有多年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在解释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相关因素方面尚未完善,临床上对治疗该类疾病,也是多采取西药为主的药物治疗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有明显不足。因此,除对基础疾病运用西药充分治疗外,还应及时发现和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相同疾病的可利用性。中医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尤其中医综合治疗更显示出疗效优势。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中医护理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的优越性,并且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变化,该护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中医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常小荣,谢华,严洁等.不同灸治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4):293-296.

[2]朴元林.慢性胃炎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2):138-139.

[3]任金英.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65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3):233,239.

[4]陈越琼.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z2):56.

[5]伍冬梅.胃脘痛辨治六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5):424.

[6]白田梅,格日乐.蒙药石榴-14味丸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808-808.

[7]韦娟姿,吴大斌.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5):339-340.

[8]张青梅.慢性胃炎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7240-7241.

[9]冯珏.子午流注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348-3349.

[10]梁彩虹.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及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83.

[11]黎玉红.探讨饮食护理对慢性胃炎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4):249-249.

[12]姜淑君.辨证调护在治疗胃病中重要作用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234-234.

[13]杨云英,林静仪.浅谈治未病理论指导胃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0):148-149.

[14]严敏.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3,(22):223-224.

[15]侯素霞.浅述胃脘痛的辨证饮食护理[J].河北中医,2010,32(4):615-616.

[16]贾小禹.胃脘痛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144-144.

[17]石群,吴秀程,医师等.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及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180-180.

[18]赵平.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教育在慢性胃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699-701.

[19]花拉.慢性胃炎的蒙医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16-16.

[20]袁梅,杨芳,黄翠红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5):695-696.

[21]石玉娥.慢性胃炎的四时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0):113-114.

[22]赵平.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86-787.

[23]陈丽琴.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62-2963.

[24]秦凌燕.三联疗法联合健脾和胃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护理效果[J].北方药学,2015,(2):194-194,195.

作者简介:

周武坚(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脾胃病护理

通信作者:

张燕(1988~)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脾胃病护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3721)

标签:;  ;  ;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和护理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