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乔文华

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乔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光电转化效率,联二萘酚

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文献综述

乔文华[1](2017)在《基于联二萘酚有机空穴传输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太阳能因其巨大的能量供应备受瞩目。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原料广泛,制备工艺简单受到了广泛关注。空穴传输层作为钙钛矿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设计合成新型的有机小分子替代价格昂贵的spiro-OMeTAD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并且研究其作为空穴传输层的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论文首先设计合成了3种新型有机空穴传输材料(Q197、Q198,和Q205),对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应用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研究了空穴传输分子的光物理性质和电池的光伏性能与空穴传输分子结构的关系。发现基于联二萘酚的空穴传输材料表现了良好的光伏性能,开路电压和光电流均高于联二苯酚的空穴传输材料,联二萘酚基团增加了母核的共轭性,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在4-叔丁基吡啶(TBP)用量减少40%的条件下,Q197获得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8%,接近在相同条件下spiro-OMeTAD的光电转化效率(8.73%)。此外,给体结构对空穴传输特性影响也很大,2,7-咔唑基-对(4-甲氧基-苯基)胺基明显增加了电池的光电流,3,6-咔唑基-对(4-甲氧基-苯基)胺基则能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为了提高上述合成的空穴传输材料溶解性,改善成膜性能,在母核上引入苄基和己基侧链,设计合成了Q221和Q222。研究发现,基于侧链为刚性较大的苄基化合物Q221电池的开路电压达到945mV,光电转化效率高达10.05%,与相同条件下spiro-OMeTAD相当(10.06%)。当掺杂剂(Li-TFSI和TBP)浓度减少50%时,仍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和空穴传输能力,获得更高光电转化效率(10.37%),优于明星分子spiro-OMeTAD。苄基的引入不仅提高电池的光伏性能,还增强了电池的稳定性,在持续光照200小时后,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只降低50%。(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2-01)

冯红莲[2](2016)在《基于联二萘酚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材料由于在光电器件、环境传感器、生物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传统的荧光物质都具有聚集诱导荧光淬灭(ACQ)效应,限制了荧光物质在固体或聚集状态的应用。2001年,唐本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即荧光物质在稀溶液中没有荧光或荧光微弱,而在聚集或固体状态则呈现很强的荧光。AIE现象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有机荧光化合物在固体或聚集状态的应用。联二萘酚(BINOL)作为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手性发色团,由于其结构多样性和优良的发光性能,在荧光分子检测领域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是BINOL本身是一个ACQ分子,限制了其作为手性荧光材料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科学家们为了改变BINOL的ACQ性质,通过将典型的AIE单元TPE基团引入BINOL分子中获得了手性AIE分子。但是从BINOL分子本身出发,采用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构建手性AIE分子仍是一个挑战。金属离子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铜是生物体内含量第叁的重金属元素,参与多种酶的催化反应,但当生物体内的铜离子水平超过一定含量,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阿兹海默症、威尔逊氏症、帕金森综合症等。因此对铜离子水平的监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了克服BINOL的ACQ效应,合成基于BINOL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并将其用于离子检测。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本论文以手性BINOL为骨架,以二氰基亚甲基为电子受体,通过简单的缩合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AIE特性的BINOL衍生物,同时该类化合物显示出反常的聚集诱导CD信号淬灭现象。通过核磁、质谱、荧光等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构筑手性AIE分子的方法,并为基于BINOL的手性传感器的构筑提供了新途径。(2)本论文以BINOL为骨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铜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BINOP-CN),它对铜离子的检测不受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另外,化合物BINOP-CN与铜离子的单晶结构表明了配合物的形成: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化合物BINOP-CN在聚集态形成纳米多面体颗粒,而铜离子的加入,诱导体系自组装成枝状结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冲,丛榕,李国柱,吴思远,刘风娇[3](2015)在《3-甲酰基-(S)-联二萘酚的快速高效合成及其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手性联二萘酚出发,找到了对S-BINOL两个羟基进行保护的最佳条件,经一步反应快速高效合成出了(S)-2,2’-二(甲氧基甲基)-联二萘酚1,由1经二步反应,合成目标分子3-甲酰基-(S)-联二萘酚.合成化合物1和2的最佳条件如下:以THF为溶剂,在0℃下,(S)-BINOL,Na H和MOMCl反应10min,得到1,产率95%.以Et2O为溶剂,N2保护,在0℃的条件下,1和Bu Li反应3h,之后滴加DMF,反应2h,"一锅法"得到化合物2,产率70%.(本文来源于《琼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黄振龙,汤立军[4](2014)在《一种基于联二萘酚的缩氨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锌离子的荧光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以联二萘酚为荧光团的缩氨基硫脲类荧光探针BSB1,并表征了其结构.在DMSO-HEPES缓冲液(1:1,v/v,HEPES 1.0×10-2mol/L,pH=7.4)中,BSB1对Zn2+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在572 nm处呈现较强的荧光发射.BSB1与Zn2+以1:2的方式结合,对Zn2+的结合常数为3.7×109L2/mol2.(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赵佳[5](2014)在《基于联二萘酚衍生物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离子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化学传感器因为具备良好的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快速、低成本、操作简单,以及原位实时检测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及小分子的分析和检测中。由于联二萘酚及其衍生物的两个萘环平面间的角度大小可以调节,因此作为离子受体的结构单元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设计合成了以联二萘酚为骨架的可识别锌离子、铜离子、汞离子,及丙二酸阴离子的化学传感器,并研究了其光谱性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具体内容如下:1.简要阐述了光化学传感器的概念、设计思路,总结了近几年来用于检测和识别离子及小分子的光化学传感器。2.合成了一种以联二萘酚为基础连接8-氨基喹啉的新型荧光化学传感器L1,并且在甲醇与HEPES缓冲溶液(9/1, v/v, pH=7.4)中将此受体用于对锌、铜离子的连续识别。同时,通过L1-Zn2+和L1-Cu2+络合物的晶体结构说明了L1与Zn2+和Cu2+之间的结合模式。3.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联二萘酚为骨架的双核铜配合物L2,用其作为二元羧酸阴离子的受体,并与铬天青S构筑了光化学传感体系。采用指示剂置换法,研究了该化学传感体系在水溶液中(HEPES10mM, pH=7.0)对二元羧酸阴离子的识别作用。所确立的化学传感体系对丙二酸阴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它二元羧酸阴离子的存在对丙二酸阴离子的识别过程无明显干扰。4.设计并合成了两种结构简单的荧光化学传感器L3和L4。在甲醇与HEPES缓冲溶液(1:1, v/v, HEPES10mM, pH=7.4)中,受体L3对Hg2+及L4对Cu2+的识别显示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楠楠[6](2013)在《基于联二萘酚衍生物受体的合成及其离子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原子间的共价键作用被定义为分子化学。而超分子化学则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即两个或更多的物质依靠分子间键的缔合。超分子化学源自配位化学,又名广义配位化学。由于它与材料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紧密关联,所以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在近些年来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本文设计合成了基于联二萘酚骨架的可识别氟离子、草酸根、铜离子及氰离子的化学传感器,研究了其光谱性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具体内容如下:1.简要地介绍了超分子化学及分子识别的概念,综述了近几年来应用于氟离子、二元羧酸阴离子、铜离子的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2.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氨基硫脲的受体L1,并且在乙腈溶液中将此受体用于对氟离子的识别。受体L1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均显示出对氟离子较好的选择性。通过核磁氢谱滴定实验证明了受体L1与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历了一个去质子化的过程。3.设计合成了以联二萘酚类双席夫碱化合物为配体的双核铜配合物L2,用其作为二元羧酸阴离子的受体与荧光素钠构筑了化学传感体系。采用指示剂置换法,研究了该化学传感体系在水溶液中(HEPES10mM, pH=7.4)对二元羧酸阴离子的识别作用。所确立的化学传感体系对草酸根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它共存的二元羧酸阴离子对草酸根的识别过程无明显干扰。4.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苯并咪唑喹唑啉衍生物受体L3作为一种荧光探针。在甲醇与HEPES缓冲溶液(1:1, v/v, pH=7.0)中,探针L3对铜离子的识别显示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并利用了受体L3-Cu~(2)的络合物进而对氰离子进行了识别。(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3-06-01)

尤强[7](2013)在《3-取代联二萘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联二萘酚(BINOL)是一种重要的轴手性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的高度稳定性,手性识别能力强,价廉的特性。现在已成为最重要的手性识别剂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对称催化反应。到目前为止,现有的联二萘酚衍生物中3,3’或6,6’双边取代的联二萘酚(C2对称)已有大量报道,而3位单边取代(C1对称)联二萘酚,还鲜有报道。在联二萘酚的3位和3,3’引入脂肪的羟甲基、二甲羟甲基、二乙羟甲基和芳香的二苯羟甲基和3,3’,5,5’-四(叁氟甲基)二苯羟甲基,系统的合成了6个具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手性配体。在此基础上,用合成的配体去筛选各种反应,在初步的尝试性反应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在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尝试了配体与Fe3+、La3+、 Al3+子的配位,并用于环氧化反应,结果Fe3+和AP+的作用下取得了较高的产率,但是得到了消旋体。而在La3+的作用下,不仅取得了较高的产率,并且取得了45.27%ee值。在炔基锌对不饱和醛的加成反应中。用配体1a、2a和3a诱导取得了26-43%的ee值。所有的配体和环氧化产物都经过了1H-NMR、13C-NMR、MS结构鉴定。(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13-04-01)

袁小亚,张政朴[8](2007)在《聚合物负载的手性联二萘酚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有机配体,手性1,1'-联二萘酚(BINOL)被广泛应用于过渡金属催化的均相不对称有机反应.为克服均相催化剂不易回收重复使用等缺陷,人们深入研究了聚合物负载手性BINOL催化剂的方法.总结了近年来聚合物负载手性BINOL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有机催化中的应用,并对负载型BINOL催化剂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7年12期)

王钦[9](2007)在《联二萘酚及其衍生物在不对称炔基锌加成反应和手性荧光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光学活性的1,1'-联二萘酚(BINOL)及其衍生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和手性识别研究中。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中,BINOL及其衍生物催化的端基炔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合成的手性丙炔醇是非常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复杂大分子化合物等的合成。在手性识别研究中,BINOL及其衍生物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快速测定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过量,这种实时技术在组合化学中可广泛用于手性药物和手性催化剂的高通量筛选。本研究从光活性的BINOL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BINOL衍生物,系统研究了BINOL及其衍生物在端基炔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中的催化作用,以及它们对手性氨基醇和胺的对映选择性荧光识别,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报道的BINOL及其衍生物催化的端基炔对醛不对称加成的体系主要包括Chan等人开发的BINOL/Ti(OiPr)4/Me2Zn体系和Pu等人开发的BINOL/Ti(OiPr)4/Et2Zn体系。Chan的催化体系仅对芳香醛高效,而Pu开发的催化体系能同时实现端基炔对芳香醛、脂肪醛以及α,β-不饱和醛的高对映选择性加。在本文中,我们首次利用该体系实现了带功能基的端基炔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了16个新的具有光活性的γ-羟基-α,β-乙炔酸甲酯,通过1H NMR、13C NMR以及HRMS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Mosher酯的19F NMR谱图确定了这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我们设计合成了3,3'位带有巨大空间位阻的四芳烷基取代的BINOL衍生物,对这个化合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以及HRMS等结构表征。研究了它们在不使用Ti(OiPr)4的情况下催化苯乙炔对芳香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结果表明苯乙炔对这些醛的加成均取得了较好的对映选择性,包括苯甲醛、邻、间、对位的吸电子基,供电子基,卤素取代的苯甲醛等,除个别芳香醛的ee值中等外,均取得大于90%的ee值。该体系条件温和,不必预先生成烷基炔基锌中间体,简化了该体系的实验操作过程。为了更好的评价四芳烷基取代的联二萘酚衍生物催化活性的结构影响因素,我们合成了它的类似物,并研究了它们催化的苯乙炔对苯甲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提出了这个不对称加成反应的可能机理,我们认为BINOL的3,3'位上的空间位阻可能是其催化活性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我们还研究了其类似物四羟基配体在Lewis碱Et3N存在下的苯乙炔对芳香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结果表明邻位取代的苯甲醛和苯乙炔反应能获得高达86%的ee值,对于其它的芳香醛以及肉桂醛也能获得高于50%的ee值。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四羟基BINOL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性质。我们发现氨基醇淬灭四羟基BINOL衍生物的荧光比淬灭(R)-BINOL的荧光更有效。我们研究了手性氨基醇存在下四羟基BINOL衍生物的荧光响应,结果表明这种荧光响应是对映选择性的。研究还发现使用手性氨基醇与四羟基BINOL衍生物的对映异构体作用,能获得相反的对映选择性,这证实了观察到的对映选择性荧光淬灭差异确实是由于手性识别造成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四羟基BINOL衍生物上不同类型的羟基对手性氨基醇的对映选择性荧光识别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四羟基BINOL衍生物上的两个酚羟基与手性氨基醇的相互作用是对映选择性荧光淬灭的根本原因,而衍生物上另外两个醇羟基能极大增强与手性氨基醇的结合,明显提高对映选择性的荧光淬灭效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4-30)

刘国华,薛允宁,陈晓闽,范青华[10](2006)在《含光学活性联二萘酚基团可溶性高分子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加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Soluble polymeric chiral binaphthol (BINOL) ligan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rough copolymerization of 3,3′-bis(hydroxymethyl)-2,2′-bis(methoxymethy leneoxy)-1,1′-binaphthyl,1,6-dihydroxyhexane and 1,4-benzene dicarbonyl chloride followed by deprotection of methoxymethyleneoxy groups by ~iPrOH/HCl,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enantioselective addition of diethylzinc to benzaldehyde was investigated.All soluble polymeric chiral BINOL liga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1H-NMR、GPC and elemental analysis,which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polymeric chiral BINOL ligands.These soluble polymeric chiral ligands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addition of diethylzinc to benzaldehyde either in the presence or in the absence of Ti(O~i Pr)_4 with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ies and lower enantioselectivities.In the latter case,the dendritic chiral BINOL ligands showed much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 little higher enantioselectivity than BINOLs.(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荧光材料由于在光电器件、环境传感器、生物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传统的荧光物质都具有聚集诱导荧光淬灭(ACQ)效应,限制了荧光物质在固体或聚集状态的应用。2001年,唐本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即荧光物质在稀溶液中没有荧光或荧光微弱,而在聚集或固体状态则呈现很强的荧光。AIE现象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有机荧光化合物在固体或聚集状态的应用。联二萘酚(BINOL)作为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手性发色团,由于其结构多样性和优良的发光性能,在荧光分子检测领域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是BINOL本身是一个ACQ分子,限制了其作为手性荧光材料的应用范围。近年来,科学家们为了改变BINOL的ACQ性质,通过将典型的AIE单元TPE基团引入BINOL分子中获得了手性AIE分子。但是从BINOL分子本身出发,采用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构建手性AIE分子仍是一个挑战。金属离子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铜是生物体内含量第叁的重金属元素,参与多种酶的催化反应,但当生物体内的铜离子水平超过一定含量,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阿兹海默症、威尔逊氏症、帕金森综合症等。因此对铜离子水平的监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了克服BINOL的ACQ效应,合成基于BINOL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并将其用于离子检测。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本论文以手性BINOL为骨架,以二氰基亚甲基为电子受体,通过简单的缩合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AIE特性的BINOL衍生物,同时该类化合物显示出反常的聚集诱导CD信号淬灭现象。通过核磁、质谱、荧光等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构筑手性AIE分子的方法,并为基于BINOL的手性传感器的构筑提供了新途径。(2)本论文以BINOL为骨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铜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BINOP-CN),它对铜离子的检测不受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另外,化合物BINOP-CN与铜离子的单晶结构表明了配合物的形成: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化合物BINOP-CN在聚集态形成纳米多面体颗粒,而铜离子的加入,诱导体系自组装成枝状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文华.基于联二萘酚有机空穴传输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17

[2].冯红莲.基于联二萘酚新型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刘冲,丛榕,李国柱,吴思远,刘风娇.3-甲酰基-(S)-联二萘酚的快速高效合成及其结构表征[J].琼州学院学报.2015

[4].黄振龙,汤立军.一种基于联二萘酚的缩氨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锌离子的荧光识别[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赵佳.基于联二萘酚衍生物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离子的识别研究[D].渤海大学.2014

[6].王楠楠.基于联二萘酚衍生物受体的合成及其离子识别研究[D].渤海大学.2013

[7].尤强.3-取代联二萘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D].泸州医学院.2013

[8].袁小亚,张政朴.聚合物负载的手性联二萘酚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进展[J].有机化学.2007

[9].王钦.联二萘酚及其衍生物在不对称炔基锌加成反应和手性荧光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0].刘国华,薛允宁,陈晓闽,范青华.含光学活性联二萘酚基团可溶性高分子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加成反应[J].高分子学报.2006

标签:;  ;  ;  ;  

联二萘酚及其盐论文-乔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