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子韵:孔子“礼乐为教”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设想论文

韦子韵:孔子“礼乐为教”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设想论文

摘要:孔子宣扬“礼乐为教”思想,“礼”即用礼仪来规范人的外在会化程度,提升国民素质,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国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行为,“乐”即用雅乐来涵养人的内在品性。将“礼乐为教”思想融入当代基础教育,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加深礼乐思想的社会化意识,使传统文化得到善待与珍惜。

关键词:礼乐;教育

古时儒家宣扬礼乐教化,即以礼为教、以乐为教,孔子也曾提出“礼乐为教”的思想,其思想之广涵精深,渗透到古代人们行为处事的方方面面,绵延千年而不朽。现今,党的十九大报告号召“有质量的教育”,旨在推动教育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若古今结合,将二者思想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并改革创新,未来的教育事业将会涌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本文将从“历史阐述”、“重要价值”、“基础教学现状”和“运用设想”四个方面对“礼乐为教”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设想作出相关阐述。

1 历史阐述

礼乐思想的出现可谓是我国文明的一大重要进步。西周时期,周公的一大治国良策“礼乐制度”问世,“制礼作乐”对中华文明有着极大的贡献。其实,我国是最早进入“人本主义”的国家,这个说法便是源自礼乐的诞生。“礼乐教化”的本质是顺应、尊重人的本性,何谓人的本性?即人自然流露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性也存在弱点,若不加以引导、修正,社会将会动荡不安。这时,便需要统治者运用“礼乐”的手段来教化人性,使之达到中和,“和”便是人性至高的境界,更是万物生存之法、运转之道。这便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P194。比方,在亲人的丧事上,要节哀顺变,不可以死伤生,但也不可以不悲伤,因此要着丧服,时刻提醒自己有热孝在身。可见,礼乐使人的情感合乎于礼、不偏不倚。因此,一个帝王懂得了礼乐治国,其国家必定长治久安,其百姓必定安居乐业。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P60礼修内,乐修外。如果说,“礼”是规范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的,那么“乐”便是用来涵养人的德性、陶冶人的性情的。“乐”是指对人的身心有教化作用、对社会有益的雅乐,即“德音之为乐”。例如,古代《诗经》里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可以唱的。人们在听这些音乐时,情感会随之改变,好的音乐直达人的心田,心性随之得到滋养与提升。

孔子在理论上已将礼乐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可国家统治大权却掌握在君主手里,经过改朝换代,君主制强化,朝廷里的“礼”逐渐成了后来人们所认为的“三跪九叩”“主子奴才”等等。以至于后来的宋明理学和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大大曲解了孔子的思想,认为礼教是“吃人”、“杀人”的工具,这与孔子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孔子的“礼乐为教”思想已经异化了,趋向边缘化与形式化。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不理解孔子的礼乐思想,社会上依然有很多礼乐崩坏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为礼乐正名,让孔子的“礼乐为教”思想在当今社会再一次发挥它的作用。

3.不少农民及游子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在情感上不愿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就精神层面而言,土地则为农民构筑了一道保障其生存发展的心理防线。中国农耕经济不仅开始早,而且持续时间长,这使得国人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爱土、亲土、敬土,把土地看作自己生命和依靠的情结〔3〕。因此,不少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过半百的农民,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总舍不得把土地流转出去,更别说土地信托流转了。不少在外工作及经商的游子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对自己曾经洒下汗水和泪水的土地感情极深,无法忘怀,都想在自己晚年,解甲归田,返璞归真,过田园生活。现在要把自己的土地长时间信托给信托公司,思想上根本无法接受。

2 重要价值

谈及当代基础教育,最为人诟病的两大弊端便是“功利化”与“形式化”。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狠抓成绩、死抓分数”之风气却已在各所中小学悄然滋长。虽然有少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开设了有关礼乐教育的主题课程,却是治标不治本,依然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通过分数与考核的威胁,来迫使学生学习并消化这些课程。结果是,在学生原本已繁重的学业基础上又施加了压力,试想,在此情况下,学生如何做到儒家提倡的“内外兼修”呢?且不说严于律己、尊师重傅已成空谈,最令人寒心的是当代许多孩子不知“孝”,孩子只知道父母会一直疼爱自己,却不知,也没人教孩子如何去爱父母,将来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熊孩子”一词不是对孩子无知行为的宽容,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的谴责,时刻在提醒我们,孩子的品德素质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课本,可见,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与基础。礼仪课堂落实的第一步便是教材的选择。古人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常以《三字经》、《弟子规》等童蒙类读物教导之,在今看来,这些文章字句简明,通俗易懂,涉猎广泛,又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只需稍加注释,就可以成为礼仪教材的一部分。当然,这些是最浅显、最基本的内容,使学生在孩童时期便对孝、仁、礼、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②硫酸铜溶液由法国艺术家塞德里克·格林(Cedric Green)首先用于锌版蚀刻制版,并命名为“波尔多腐蚀剂”(Bordeaux Etch)。

中华历经五千年的沧桑与荣耀,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礼”,我们要重视礼乐思想,更要善待并珍惜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更是易风尚之源泉,若想将礼乐思想传播于国民之间,需从启蒙时期入手,使“礼乐为教”的思想扎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目的,教育更加“有质量”。以下是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设想:

3 基础教学现状

首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其行为习惯,还是性情方面,都正处在自行养成或被培养的过程中,因此可塑性极强。由于引导不善,加上自我约束力不够,许多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上课迟到,课上不遵守纪律,同学间不懂谦让,在校不遵守校规,无视师道尊严等等。“礼乐为教”旨在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同时又内外兼修,养成良好的品性,如此一来,在礼乐的熏陶下,不仅学生在当下、将来都受益颇多,而且一个班集体,乃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风气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1.1.1 季节性:环境中菌落数量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每年的夏秋季节,特别是七月份和十月份,空气潮湿,菌落大量繁殖,直接导致组培过程中污染率大幅增加,而春冬季节则相对较好。

教育教学不可与社会脱节,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能说明社会上对礼乐意识的淡漠。在有些地区相关部门会在当地开设一些礼仪课堂,有各种各样的国外礼仪,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来讲解我们中华自己的礼仪。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出席人一律西装革履,却不知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传统仪式已趋向西化,我们再也拿不出一套我们自己的礼仪。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乐的遭人唾弃与落寞,也实在令人可悲。现代人越来越浮躁,做不到静下心来听一曲雅乐,家长也趋之若鹜的将孩子送去学习西洋乐器,接着花钱去考级。殊不知国乐历经岁月沉淀,才最能打动人心,滋润心田,怡情养性。一个民族缺失了本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就等同于缺失了这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所在。

4 运用设想

最根本,也是许多现代人所缺失的——民族自尊与自信,这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古人崇尚礼乐,打造礼仪之邦,为后代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份沉甸的馈赠,我们足以感到自豪,而不是视其可有可无,一个民族缺失了对本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又怎么能获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与信任?通过学习礼乐思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中华礼仪之美,中华品德之美,有更多的人能以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而感动骄傲、自豪。

护士们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没人应答。这时,站在门口的颜副院长听到了,冷哼一声:“工业酒精,真是!”

1.1.1 试验材料 2017年5月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浙江农林大学平山试验基地种植徐薯22.每个小区面积3.6 m2,扦插60株,3次重复.8月5日开始采收,测定小区内的甘薯叶和叶柄,间隔10 d再进行一次采收,至8月25日,共采收3次;采收的甘薯叶片叶柄在45 ℃烘干至恒质量,粉碎,过90目筛,低温保存待测.

4.1 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其次,国民形象急待挽救。“礼乐为教”思想不仅仅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是针对广大的社会公民而言。国内,社会上存在着礼乐崩坏的现象,价值观扭曲,秩序紊乱;国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时,我们希望拿出的是千年“礼仪之邦”的不凡气度,而不是与外来文化的纷争。加深“礼乐为教”思想的社会化,提高公民素质,挽救国民形象,传播礼仪之风尚,是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前提之一。

我们讲究恢复古礼,却不是“全盘古化”,需要在古代优秀的礼乐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为的是与时俱进,能被当代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古时的礼学以繁难著称,像《周礼》、《仪礼》等经典,需要提炼出其精髓,删繁就简,对其内容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基本素材还需进一步的处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智力水平已达到一定层次,便可对其讲述一些更深度的理论知识,例如,礼的学理、礼乐思想的意义、以及礼与乐的关系等等。最后将这些内容编订、集结成册,作为可以出版的书。总之,编订任何一类教材都是不易之事,加之礼乐课程没有现有的教材作为参考,所以这着实一场严峻的挑战,却意义非凡。

4.2 知行合一,躬行实践

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门学问若不通过实践来巩固,都不可能掌握其要领,学习礼乐亦是如此。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宏观认识后,需要向学生开设一些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提高礼乐意识。

首先,“讨论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良策。在讲述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机会来谈谈自己对现有礼仪的认识,或者自己参加某些仪式后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其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等不可忽略。据悉,大多数学校只举办了入学仪式和成人仪式,并且过于形式化,无切实教育意义,未能给学生以启迪与深刻印象。正真的仪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明礼(理)之心,更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所处阶段的责任,可见,仪式重在“教化”,潜移默化中易人之性情,并授之以真理。另外,可以鼓励学生策划自己的成人礼、婚礼等,教学生如何品茶,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博物馆,举办有关礼乐文化的主题活动等等。这样的教学生动、不乏趣味,更形象,更易于学生对礼乐知识的掌握。

4.3 怡情养性,内外兼修

“礼乐为教”思想主张的是用“礼”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乐”来涵养人的性情。或许有人认为,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依旧天性烂漫,需任其性情的发展,不可干预,其实不然。这里的“怡情养性”不是教会孩子外在的成熟、稳重模样,而是让孩子在礼乐的熏陶下,心灵得到感化,体悟到真善美,举手投足间风度翩翩,散发着东方学子儒雅不凡的气质与风采,这就是所说的“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3]P462

德音雅乐不仅旋律优美,更有陶冶心性、教化人心的意义。现如今不少家长让孩子去学习西洋乐,其实不妨让孩子去学一学博大精深的国乐,古典民乐也自有她动人心弦之处。类似《山居吟》、《二泉映月》、《关山月》、《潇湘水云》等经典古乐可以选择在校园内当做背景乐全天播放,相信将来孩子走出校园,心会更加平和、宁静。另外,因为古人的许多诗篇都是可以演唱的,比如《诗经》,全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无邪至善,所以,不妨将《诗经》的演唱形式融入礼乐课堂,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颐养孩子的性情。渐渐地,孩子长大或许能体悟,为何文人喜欢抚琴,为何诗人会焚香吟诗,为何一曲高山流水绵延不绝,为何国乐能正真走入人们的心田。这一切,都是因为“乐”有“润物细无声”之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鲁同群.礼记注评[M].凤凰出版社,2011

[2]彭林.礼乐人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3]丁鼎.礼记解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03(C)-0044-02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历史诠释与出场路径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心怡”创新创意创业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子韵(1998-),女,江苏丹阳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标签:;  ;  ;  ;  ;  ;  ;  ;  ;  ;  ;  ;  ;  

韦子韵:孔子“礼乐为教”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设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