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格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格,美学,文人,孟子,儒家,颜氏家训,善人。

人格美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晓明,闫正坤[1](2019)在《《颜氏家训》传统普通“知识人”人格美学意涵及养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颜氏家训》意欲构建的人格特质是实用性的"中道",即取符合现实情境、传统伦理和个人追求的最优结合的生存态度和处理方式,求之于"生命第一"的生存理性,以实现肉身存活和家族延续。其人格自由主体性在实践中被否定和压制,结果因为被动灵活的选择事实上构建了儒家伦理与佛教伦理,儒家追求与道家追求的兼容与矛盾,产生了人格特质的张力内涵。此人格的养成路径为一面强调服膺经验性世俗化儒规,一面有对超验性佛道生命观念的诉求。其兼顾个人安身立命,家族延续,不失价值关切和心理代偿,此种人格风范被中国历代具有事功追求和自我觉悟的普通"知识人"普遍认可,奉为圭臬,演化为群体人格,成为一种文化教育范式,服务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普通人,并促进精英人才的涌现。(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薇[2](2018)在《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善关系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孟子继承孔子美善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美和善的内涵,并且提出自己关于美和善关系的看法,其核心论述是在评价乐正子人格时所提出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究其本质,孟子对于美善关系的言说是在美善合一的基础上展开,但是由于在人格层面进行言说,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立足《孟子》的文本,从君子人格的角度切入对美善合一在孟子人格美学思想中引发的叁个问题进行讨论,叁个问题分别是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如何得以可能,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美善合一的最终旨归。全文一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从君子人格的伦理基础性善论出发,从心性和身体两个层面讨论作为道德范畴的人格如何转变为美学范畴,使得美和善在君子人格中得以合一。第二章从君子人格的两重境界出发,对君子人格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进行诠释,在对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性诠释的过程中对美和善合一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第叁章对美善合一所指向的儒家人生境界进行阐发,此人生境界是君子人格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追求的至乐之境,“乐”作为情感连通了道德的善和审美的美,君子人格在“反身而诚”中可以体会到“大乐”,实现其最高追求。此至乐之境所揭示的儒家美学的特征则是中和之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2)

季红琴,雷安然[3](2018)在《孟子人格美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人格美学思想,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且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亦有深刻启示。从孟子的人格美学思想内容入手,探讨孟子人格美学思想内容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努力使大学生的人格朝着适当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2期)

李杰[4](2017)在《哲学的美学化:魏晋玄佛互融对传统人格美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家逐步丧失一统地位的同时,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趋于复杂化。道、佛斗争以及佛儒道叁教合流的趋势,都显现出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特别是以佛玄融合所形成的思性哲学理念成为中国美学的典型特指,其内在根源不但在于儒释道的社会地位转换,更源于玄、佛的理念互涉性及理论内质的升华。(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刘佳[5](2017)在《吕澄人格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澄的人格思想贯穿其整个美学体系。在其美学理论中注重人的精神修养,欲以艺术审美手段来改善人格,可谓人格美学。西方相关的人格思想、我国古代人格观念及同时代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人格思想是其人格思想的渊源。吕澄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的整体组织中心,支配着一切精神活动,同时美学中的人格是精神层面涵养的善,不指涉外在行为,且有时更偏重个体的性格、个性。吕澄美学包括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叁部分。人格思想渗透其中。在美论中,吕澄认为美的本质是审美主体移入物象中的积极人格;而崇高与优美、悲壮与谐谑这些范畴的分类在于人格的成分性质,崇高与优美的物象中都是全然为积极的人格,而悲壮与谐谑的物象中存在着部分消极的人格。不过,审美主体的人心本性又要求物象符合多样的统一这一美的形式原理,从而使物象具有自身的形式美。在美感论中,美感与快感不同,由人格层面生发的快感才与美感必然相关;而在美感生成的活动中,物象人格与主体人格在感情移入、直观过程中相互作用,交融同化,从而生出美感。在艺术论中,艺术活动的实质是创作主体自身人格的表出过程;而艺术品,是其中的人格内容让其具有个性和生命并且人格内容决定着艺术品的形式;因而艺术主体自身的人格素养至关重要,其又是通过艺术审美来实现人格的扩充与提升;艺术目的便是让艺术家与普通民众都从审美中减少功利之心、增进彼此间甚至是对世间万物的同情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普遍实现美的人生。吕澄的人格美学虽存在一些局限,但对我国现代美学具有独特贡献,体现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现代转型,也体现了吕澄欲完善人格、改造国民性的价值追求和情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波[6](2017)在《中国当代人格美学思想的建构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人格美学思想的建构涉及对诸多方面问题的考量。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人格思想建构的经验教训,重新审视传统人格思想的合理性,将那些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思想传承下来;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分析西方文化及人格思想的优劣得失,将那些合乎人类共同性、普遍性的思想精华借鉴过来,进行古今、中西会通,从而熔铸出一种新的人格美学思想。当代人格美学思想建构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路大致包括:现实型人格与理想型人格相统一;人格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人格的天性自然与修养造就相一致;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崔光浩[7](2016)在《论王阳明“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对"狂"的精神气质的认识,伴随着其格物工夫论的不断扩展与加深而逐步深化,并逐步提出"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狂者胸次"的提出是王阳明格物工夫不断成熟的产物。"狂者胸次"坚持以"良知独知"作为理论基础,而阳明对于"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强调使得"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具有了彻上彻下的意味。"狂者胸次"是独立的人格美学范畴,它的提出对整个民族人格的完善与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东方》期刊2016年03期)

吴莉莉[8](2016)在《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徘徊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文化概念,从内涵上说它主要是一个人格美学范畴。在个人气质上,清高孤傲,不屑不洁之人浑浊之事,耻贱污而不行;在表现形态上,漠视虚伪的道德规范,特立独行,甚至有所偏执。屈原的"狷狭"、阮籍的"狷狂"、陶潜的"狷隐"、姜夔的"狷介",是中国古代文人狷性人格倾向的典型代表。"狷"的实质,从根本上而言,是儒家精神的一种特殊变相。(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郭晓川[9](2015)在《磊落坚韧传画梅 心净情浓寄写菊——李味青的人格美学与艺术风格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他写的《飞蛾赋》中,赞扬了飞蛾扑火的精神。他写道:"凌焦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将飞蛾奋不顾身追求光明的无畏精神凸显出来。与之对应,鲍照将蝙蝠和文豹的习性作了对比。他不认可蝙蝠的"伺暗",崇尚飞蛾的"候明",更不提倡文豹"避云雾而岩藏"的躲避做法。鲍照在这篇文章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概括了"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的性格特征,并肯定了入世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5年16期)

郭书畅[10](2015)在《基于历史角度的李白诗歌意识及人格美学欣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穿越历史的屏障给以人们思想的源泉,在他的诗歌中不同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交错辉映,给人以不同的生命感慨。李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人格美,带给人一种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本文来源于《初中生优秀作文》期刊2015年16期)

人格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善关系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孟子继承孔子美善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美和善的内涵,并且提出自己关于美和善关系的看法,其核心论述是在评价乐正子人格时所提出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究其本质,孟子对于美善关系的言说是在美善合一的基础上展开,但是由于在人格层面进行言说,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立足《孟子》的文本,从君子人格的角度切入对美善合一在孟子人格美学思想中引发的叁个问题进行讨论,叁个问题分别是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如何得以可能,美善合一在君子人格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美善合一的最终旨归。全文一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从君子人格的伦理基础性善论出发,从心性和身体两个层面讨论作为道德范畴的人格如何转变为美学范畴,使得美和善在君子人格中得以合一。第二章从君子人格的两重境界出发,对君子人格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进行诠释,在对审美内涵和审美超越性诠释的过程中对美和善合一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第叁章对美善合一所指向的儒家人生境界进行阐发,此人生境界是君子人格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追求的至乐之境,“乐”作为情感连通了道德的善和审美的美,君子人格在“反身而诚”中可以体会到“大乐”,实现其最高追求。此至乐之境所揭示的儒家美学的特征则是中和之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明,闫正坤.《颜氏家训》传统普通“知识人”人格美学意涵及养成路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孙薇.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季红琴,雷安然.孟子人格美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8

[4].李杰.哲学的美学化:魏晋玄佛互融对传统人格美学的影响[J].人文杂志.2017

[5].刘佳.吕澄人格美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

[6].周波.中国当代人格美学思想的建构思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7].崔光浩.论王阳明“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J].新东方.2016

[8].吴莉莉.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J].美育学刊.2016

[9].郭晓川.磊落坚韧传画梅心净情浓寄写菊——李味青的人格美学与艺术风格刍议[J].明日风尚.2015

[10].郭书畅.基于历史角度的李白诗歌意识及人格美学欣赏[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

标签:;  ;  ;  ;  ;  ;  ;  

人格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