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集聚度论文-暴向平

人口集聚度论文-暴向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口集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城市贫困,贫困人口集聚度,贫困人口集疏,空间格局

人口集聚度论文文献综述

暴向平[1](2015)在《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以西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分析对西安市反贫困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测度贫困人口集聚度,在Arc GIS9.3软件支持下,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对比较为鲜明,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土地面积比为1∶1.94,而二者贫困人口比为2.53∶1。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两个维度上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中心密周围疏"的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十分突出;贫困人口集聚度基本沿圈层由内向外呈放射性减小趋势,沿两大发展轴线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艺瑾,贺仁飞[2](2014)在《县域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北部湾城镇群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北部湾城镇群22个县域单元,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时空变化及相互关联情况。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及北部湾整体的县域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之间相互呈正效应,而钦州市、崇左市分别相互呈负效应、弱负效应。未来,北部湾城镇群应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域尤其是县城的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城镇结构,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5期)

牛晓春[3](2012)在《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区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研究区域人口分布及其变化对于区域分析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人口集聚度是评价区域人口集聚程度的复合指标,由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强度两个要素构成,能够综合反映区域人口集聚的过程及趋势,与传统测度指标相比,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资源富集区大多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彬长旬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集聚度变化显着。选择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资源开发前后的人口集聚度变化情况,探讨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关系,对于促进资源富集区人口的合理再分布,实现区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集聚度的内涵与地理意义入手,分析了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关系,改进了人口集聚度的测度方法,以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作为实证对象,基于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对2000年和2010年该地区各乡镇的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资源开发等因素对其变化产生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预测其人口集聚趋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上看,2000-2010年彬长旬地区人口集聚度变化较大,人口流动强度显着提高,但人口密度变化不大,人口集中程度增大;从局部来看,人口流动强度和人口集聚度格局变化与资源开发活动具有很强的时空一致性,人口集聚度与人口流动强度变化大的乡镇基本上都是煤炭资源重点开发的区域,而在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煤炭产量下降的乡镇,人口集聚度和人口流动强度大幅度下降。(2)资源开发是影响彬长旬地区人口集聚度变化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区域人口流动强度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导致大部分乡镇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与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城镇化是导致县域中心镇人口集聚度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其他乡镇人口集聚能力较弱。(3)未来彬长旬地区人口将以集聚为主要趋势,不断向县域中心镇和资源开发活动加强的城镇集聚,要以空间功能区的思想和原则为指导,通过在城镇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对资源开发和人口集聚进行优化调控,以促进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4](2010)在《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10期)

李玮,王利[5](2009)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人口集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单元面积过小和单元均质性影响,本文将辽宁省100个县、市、区合并为74个评价单元,以GIS软件为平台将74个评价单元划分成5种人口集聚度类型,有助于对辽宁省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31期)

王雅雯[6](2008)在《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集聚度作为一个综合性人口状况指标不仅准确反应了区域人口集聚程度,也是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域现有开发密度、区域未来开发潜力的基本反应,它既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指标,也是主体功能区优化布局的要求。因此,对人口集聚度进行评价研究,一方面是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的一个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人口描述方法,由于其精确性差,忽略了人口的空间性特征,不能揭示人口与空间的任何功能性联系等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描述人口居住的疏密程度,更不能满足人口集聚度分析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全新的人口分布理念来表达。本文是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课题基础上,从土地利用情况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的基本理论出发,主要研究和分析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人口集聚度指标。阐述了原规程中计算方法中人口集聚度和人口密度算法的不合理性,提出了改进方案,运用不同用地类型上的人口分配理论对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分配,这样突破了传统的按行政区界线统计人口密度的方法,改为按照均匀分布、规则大小的格网单元来计算人口密度,另外通过GIS技术,能够更准确、直观的反映人口的分布情况,从而应用于实际,对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8-05-25)

人口集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北部湾城镇群22个县域单元,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时空变化及相互关联情况。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及北部湾整体的县域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之间相互呈正效应,而钦州市、崇左市分别相互呈负效应、弱负效应。未来,北部湾城镇群应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域尤其是县城的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城镇结构,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口集聚度论文参考文献

[1].暴向平.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以西安市为例[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2].王艺瑾,贺仁飞.县域人口集聚度与经济集聚度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北部湾城镇群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3].牛晓春.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

[4].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

[5].李玮,王利.辽宁省主体功能区人口集聚度分析[J].科技信息.2009

[6].王雅雯.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人口集聚度论文-暴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