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性质论文-郑红霞,陈鸿强,袁芳,高彦祥,毛立科

乳化性质论文-郑红霞,陈鸿强,袁芳,高彦祥,毛立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化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化剂,双凝胶,物理性质,姜黄素

乳化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霞,陈鸿强,袁芳,高彦祥,毛立科[1](2019)在《小分子乳化剂对于κ-卡拉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双凝胶体系性质及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凝胶结合水凝胶及有机凝胶的优势,是一种性能更加稳定的新型凝胶类传递体系,可以同时传递亲脂性和亲水性的复合功能因子。本文基于油水两相分别添加单硬脂酸甘油酯及κ-卡拉胶两种凝胶剂制备双凝胶,改变吐温-20及司盘-20的添加量(0%,0.5%,1%,1.5%,2%,2.5%),测定双凝胶硬度及持油力,并包埋0.5%姜黄素,测定其光照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小分子乳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双凝胶硬度逐渐降低,且吐温组硬度低于司盘组;不加乳化剂的双凝胶持油力(79.4%)明显低于添加乳化剂的双凝胶(98.1%~98.9%);包埋姜黄素进行8 h光照稳定性测试发现,随着乳化剂添加量的增加,姜黄素降解速率增加,姜黄素的光照稳定性降低。本文对于小分子乳化剂影响κ-卡拉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双凝胶体系性质及姜黄素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吴迪,吴超,马武超,王震宇,于翠平[2](2019)在《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蛋白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年产量最大的经济扇贝种属,本研究用碱溶酸沉法制得栉孔扇贝蛋白,主要研究了不同超声功率(0-950 W)对扇贝蛋白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950 W超声处理的蛋白溶液粒径减小,表面疏水性由432.06±2.92增加到476.73±3.52,游离巯基由0.904±0.23μmol/g protein增加到2.19±0.05μmol/g protein,可溶性氮含量由80.98±0.81%增加到93.96±0.52%。SDS-PAGE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蛋白的分子量分布没有影响。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处理后的蛋白溶液β-折迭明显增多,α-螺旋明显减少。将蛋白溶液与大豆油(9:1)制成乳液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液形态,研究发现,超声处理可致使更多的蛋白吸附在油滴表面,对蛋白溶液的乳化特性有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蛋白的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均有很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3](2019)在《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类安全、高效、多功能的非离子乳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对于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非常活跃。概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化学合成方法或酶催化合成方法,主要介绍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安全性、表界面性质、乳化性、抑菌性等重要性质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在功能性成分的包载与递送、油脂结晶调节、面团调理剂和柔软剂,以及食品工业中起泡和稳定泡沫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缘,赵雪静,梁宏伟,吴秀文,张金林[4](2019)在《乳化工艺对微胶囊型硬脂酸相变材料热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脂酸为芯材,碳酸钙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型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差热-热重分析对其表面形貌和热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研究了乳化工艺对微胶囊型相变材料表面形貌、相变温度和包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选用的3种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和曲拉通X-100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相对效果最好,乳化剂与芯材最佳质量比为0. 5%,相变温度为112. 24℃时,封装率达到92. 1%.(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微[5](2019)在《OSA淀粉的结构特征与乳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优异的乳化性能,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ctenyl Succiniate anhydrate starch,简称OSA淀粉),作为乳化剂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目前,已经明确取代度(DS)是影响OSA淀粉乳化性质最关键的因素,但是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明确规定,改性淀粉中OSA的添加量不能超过3%,因此,寻找除DS外,影响OSA淀粉乳化性质的其他因素,对制备FDA框架DS下、高乳化活性的OSA淀粉产品十分必要。本论文以天然淀粉的结构特征为切入点,逐步建立OSA淀粉结构因素,如分子量、链长和OSA基团的分布等与乳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初步设计了β淀粉酶外切和非晶化处理的OSA淀粉改性方案,显着提高了OSA淀粉的乳化性质。最后,从OSA淀粉乳液的空间网络、油水界面、胶束作用及淀粉的吸附能等几个维度,考察了OSA淀粉稳定乳液的机制,旨在为进一步创新OSA改性工艺,提高低DS下OSA淀粉的乳化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首先比较了DS相同的A型蜡质玉米(A-OSW)、B型马铃薯(B-OSP)和C型豌豆淀粉(C-OSP)的界面张力,以及叁种淀粉乳液的粒径、电位、粘度及储藏稳定性,A-OSW均表现最佳,其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639.2±19.8 nm和-17.8±0.26mV,显着小于B-OSP和C-OSP的732.7±10.8 nm、-15.3±0.44 mV和1099.8±28.9 nm、-11.6±0.31 mV。叁种淀粉的界面弹性模量也表现为A-OSW>B-OSP>C-OSP。研究叁种OSA淀粉的结构特征发现,组成叁种淀粉的基本脱水葡萄糖单元(AGU)的结构相同,酯化均发生在AGU的C2位置;OSA基团在叁种淀粉颗粒表面浓度表现为A-OSW>B-OSP>C-OSP。以蜡质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制备系列可控DS和水解度的OSA淀粉并分析其结构对乳化性质的影响规律。比较具有不同DS的改性淀粉的乳化能力,发现随着DS的增大,OSA淀粉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显着降低,DS从0.018增大到0.068,乳液粒径从851.4±32.6 nm减小到312.6±12.5 nm,Zeta-电位由-10.8±1.0 mV增大到-31.0±0.7 mV,室温储藏30天后,乳液破乳的油相体积也随DS增大而逐渐减少。具有相同DS不同分子量和链长的M-E-M25和M25淀粉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54.09 mN/m和54.78 mN/m,其乳液的粒径分别为4.29μm和4.43μm,平均分子量更小的M-E-M25表现出更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考察平均分子量和DS相同而链长不同的直接改性(OOSA)、直接改性后酸解(AOSA)和直接改性后酶解(EOSA)OSA淀粉的乳化性质,结果也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分子量可以显着提高OSA淀粉的乳化能力,但是当分子量和DS均相同时,6<DP≤12的淀粉短链和24<DP≤36的淀粉长链含量较多的EOSA比AOSA表现出更小的界面张力和更好的储藏稳定性。采用先改性再酶解5 h(M25E5)和先酶解3h再改性(E3M25)制备DS、分子量和链长分布均相同的OSA淀粉,结果显示,M25E5和E3M25的界面张力分别为53.01 mN/m和51.56 mN/m,其新鲜粗乳液的粒径分别为6.19μm和4.14μm,M25E5表现出更好的乳化活性,当室温储藏30天后,M25E5的油析体积也更小,表现出比E3M25更好的储藏稳定性,考虑到β淀粉酶的水解会对M25E5中OSA基团的分布产生影响,推测M25E5和E3M25的乳化能力的差异是由于OSA基团的分布不同造成的。采用表面糊化的方法,构建了蜡质玉米淀粉的颗粒结构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OSA基团在淀粉颗粒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OSA基团在整个颗粒上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淀粉的非结晶区,随着DS的增加,OSA基团在淀粉表面和中央空腔的浓度显着增加。研究OSA基团在淀粉链尺度上的分布,结果显示,OSA基团在DS=0.018的低DS改性淀粉(LDS)、DS=0.032的中等DS改性淀粉(MDS)和DS=0.068的高DS改性淀粉(HDS)的分枝点的数量分别是454、537和685;内链上分别是33、51和75,外链上分别是326、858和2341。此外,随着DS增大,外链上OSA基团与外链的非还原端的距离变小,并提出可通过改变OSA基团的位置提高淀粉乳化性质的改性新思路。此外,降低淀粉分子量、改变淀粉链长会对OSA淀粉的柔顺性产生影响,基于此,设计可以提高OSA淀粉柔顺性的非晶化改性方案。比较颗粒态DS=0.016(G16)、非晶态DS=0.016(D16)、颗粒态DS=0.028(G28)和非晶态DS=0.028(D28)改性淀粉乳液的乳化性质,发现D16和D28比G16和G28表现出更小的乳液粒径、更低的Zeta-电位值和界面张力、更小的分散指数(PDI)和更稳定的储藏稳定性;从空间网络结构维度分析两种状态OSA淀粉的稳定机制,结果显示,非晶态OSA淀粉乳液具有更复杂的流变单元,空间网络中淀粉链与淀粉链、液滴与淀粉链之间相互作用更强,空间网络结构更稳定;油水界面维度显示非晶态比颗粒态OSA淀粉界面膜的厚度更大,膜的弹性模量和抵抗界面形变的能力也更强,G16、D16、G28和D28的界面吸附率分别为10.2、41.4、13.2和47.9%,界面上单位面积吸附量(Г)分别为1.56、2.37、1.67和2.51 mg/m~2;D16淀粉在1 mg/mL时可以形成粒径范围30~150 nm的球形胶束具,而G16在水溶液中未形成胶束,由界面的不可逆吸附和胶束行为推测非晶态OSA淀粉乳液可能也是Pickering乳液,利用吸附能公式计算出D16的吸附能是2.10×10~(-16) J。(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范宏亮[6](2019)在《微波、超声波提取工艺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质影响及多糖工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种皮多糖具有凝胶性及乳化性。目前国内外大豆种皮多糖研究局限于提取分离和初步理化性质分析,缺少提取方法对其性质的影响以及产品标准化、工厂设计等方面研究。本研究考察了微波、超声波及微波协同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大豆种皮多糖产品质量标准的探究以及多糖生产工厂设计。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考察微波辅助提取对大豆种皮多糖性质影响规律,发现各因素对大豆种皮多糖乳液乳化性影响顺序为: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经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出微波提取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最优的提取条件:微波功率480 W、微波时间35 min、料液比1:20(g/mL)。在此条件下乳液EAI(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为46.15 m~2/g,Zeta电位绝对值34.3 mV。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法提取大豆种皮多糖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影响大于超声温度及超声时间。超声波提取多糖乳化性较高的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温度70℃。此条件下乳状液EAI为33.7 m~2/g,Zeta电位值为-19.6 mV。提取率方面,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率最高,多糖提取率为13.5%。2.大豆种皮多糖标准制定主要参考GB/T 15624.1-2003《标准化工作指导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达要求。论文制定的标准规定了可溶性大豆种皮多糖的分类、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在现行有关大豆制品卫生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起草相关卫生标准。3.本论文设计的大豆种皮多糖生产线适用于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针对原料、运输成本综合考虑后进行厂址选择,通过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进行设备选型;依据工艺流程和厂址地理条件分别进行车间布置和总平面设计。(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扬[7](2019)在《酶解蛋黄乳化性质及壳聚糖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黄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人们获得优质蛋白、脂质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来源,且乳化能力优异,可作为营养成分及天然乳化剂应用于乳饮料体系,从而扩大蛋黄应用。但蛋黄乳化稳定性低,在低粘度食品体系中蛋黄构造的乳液分层剧烈,严重影响其应用范围。寻找改善蛋黄乳化稳定性的方法,以及研究以蛋黄为乳化剂的乳液特性对于拓宽蛋黄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了蛋白酶酶解对蛋黄乳化性的影响以及壳聚糖的复合作用对蛋黄构造的乳液性质的影响,为拓宽蛋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2,000 U/g蛋白)对蛋黄性质的影响。通过对蛋黄性质的表征发现酶解后蛋黄蛋白的分子变小,溶解度提高,静电荷增大。分子量的减小及静电荷的增大使蛋黄具有更好的热耐受性,具体表现为凝胶点的提高以及高温处理后浊度变化减小。水解蛋黄构造的乳液粒径较小,表面电荷较高,乳液分层现象得到改善。相同酶活的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作用下的蛋黄的性质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碱性蛋白酶作用的蛋黄的乳化稳定性较好,原因可能是不同蛋白酶的作用位点不同从而对蛋白性质的影响不同。进一步研究了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000-3,000 U/g蛋白)对蛋黄性质的影响。发现随着碱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大,蛋黄蛋白分子量逐渐向小的方向移动,蛋白质溶解度逐步提升,蛋白表面疏水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表面电荷在酶添加量为1,000 U/g时即表现出明显变化。不同酶添加量下蛋黄制备的乳液稳定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蛋白酶添加量为1,800-2,200 U/g范围内蛋黄的乳化稳定性最佳,蛋白溶解度的提升及表面净电荷的增大有助于提高乳化稳定性,但过小的蛋白或多肽不能有效地发挥乳化作用。在最佳酶添加量下构造的乳液还存在一定的乳析现象,说明蛋白酶酶解对于蛋黄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作用有限,原因可能是这些乳液滴间缺乏足够的静电斥力或空间阻力来维持稳定。针对蛋黄制备的乳液存在的分层问题,进一步探究了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多层构造对蛋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选取pH 6.0下带相反电荷的蛋黄蛋白和壳聚糖为乳液壁材,通过多层构造最终可获得较稳定的蛋黄-壳聚糖复合乳液。加入壳聚糖后乳液电位由负转正,表明在油滴界面形成了蛋黄-壳聚糖结构,净电荷的降低表明在复合乳液体系中静电排斥作用不是稳定乳液的主要因素,壳聚糖的加入可能提供额外的空间阻力从而使乳液稳定。通过显微结构观察发现由蛋黄乳化的乳液中存在较多的液滴聚集体,在壳聚糖加入后聚集体得到分散。流变结果表明稳定性较好的乳液的静态粘度较低,可能与乳液滴的聚集状态及电荷有关。最后,探究了蛋白酶酶解及壳聚糖对乳液的耐热性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壳聚糖的加入使液滴由聚集状态转变为均匀分散状态,液滴接触促氧离子的机会增加,导致乳液更容易发生氧化。酶解后蛋黄制备的乳液对热的耐受性增强,可能原因是酶解之后蛋白相互作用变弱,但这也抑制了乳液界面蛋黄蛋白分子间交联,不利于界面蛋白膜的形成,导致酶解蛋黄构造的乳液的化学稳定性降低。(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潘成磊,丁景,董唯,张宇昊,尚永彪[8](2019)在《热处理温度对猪肝水溶性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鲜猪肝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猪肝水溶性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以猪肝水溶性蛋白为研究对象,经过25、40、50、60、70、80℃加热处理,与大豆油形成乳化体系后,测定乳化活性和稳定性、乳析指数、界面蛋白浓度等来研究乳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对猪肝水溶性蛋白的乳化性、表面疏水性与乳化液的乳析指数、界面蛋白含量和种类、液滴粒径大小及其分布、显微结构均有显着性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可知,加热温度为60℃时,猪肝水溶性蛋白的乳化活性值和乳化稳定性值均最大,分别为40.42 m~2/g和52.36%,为猪肝蛋白在乳化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6期)

刘琪[9](2019)在《果胶结构对其乳化及乳液体外消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胶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水溶性多糖。果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在食品和医药工业应用广泛。果胶作为一种新兴的天然大分子乳化剂有很大应用前景,但前人研究果胶结构对其乳液性质的影响有众多矛盾之处,从而影响其实际生产应用。为此,本文选取不同结构的果胶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的果胶结构参数对其乳液性质的影响,分析果胶结构与其乳液性质的相关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本实验选取的七种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范围为65.59%-87.73%,符合实验要求;乙酰基含量范围为2.32%-3.02%,13CG果胶乙酰基含量最低,β-P果胶乙酰基含量最高;酯化度范围为28.28-72.56%,其中101、102、104和13CG为低酯果胶,121、150和β-P为高酯果胶;蛋白质含量范围为1.90%-7.74%,其中121果胶蛋白质含量最高,104果胶含量最低;阿魏酸含量范围为0.18%-1.43%,其中104果胶阿魏酸含量最低,β-P果胶含量最高;分子量范围为527 kDa-1273 kDa,13CG果胶有最低的分子量,为527 kDa,150果胶有最高的分子量为1273 kDa,β-P果胶分子量处于中间,为714 kDa。制备七种果胶乳液,测定其粒径及粒径分布发现,121、β-P果胶比101、102、104、150、13CG果胶有更好的乳液形成能力。测定储藏30天内的粒径变化,β-P果胶乳液稳定性最好(粒径增加了0.02μm),104果胶乳液稳定性最差,(粒径增加了17.3μm)。测定不同果胶乳液的表观粘度发现,所有果胶乳液都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所有果胶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乳液的触变性实验发现,β-P、121、150、101、13CG、102、104果胶乳液触变环面积依次增大,果胶乳液触变环面积与果胶乳液的储藏稳定性呈负相关。界面张力实验发现,所有果胶样品的界面张力值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很难达到完全平衡的状态。β-P果胶体系有最低的界面张力值(14.9 mN/m),104果胶有最高的界面张力值(21.01 mN/m)。界面膨胀流变实验说明果胶吸附在水-油界面,形成高粘弹的界面结构。β-P果胶有最大界面弹性(61.6 mN/m),104果胶有最小的界面弹性(12.7 mN/m)。所有果胶的在水-油界面上的吸附是非理想状态,吸附的果胶存在相互作用。界面张力与乳化活性、乳液稳定性大致呈负相关,界面粘弹与乳化活性、乳液稳定性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乙酰基、阿魏酸、蛋白质、酯化度对果胶乳液形成和稳定性影响大,不同分子量的果胶对乳液形成和稳定性影响小。乳液经过口腔、胃、小肠消化后,粒径不断变大,电位先减小后增大。最终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为104>101>102>13CG>150>121>β-P。高酯果胶(121、150和β-P)的游离脂肪酸都低于低酯果胶(101、102、104和13CG)。果胶乳液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与乳液形成能力和稳定性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与界面张力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与界面弹性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乙酰基、阿魏酸、蛋白质、酯化度对果胶乳液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影响较大,而果胶分子量对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1)

王颖佳,章绍兵,刘汝慧,李依云[10](2019)在《花生蛋白及其组分乳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脱脂花生粉中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分别提取花生球蛋白及伴花生球蛋白,比较两者与花生粗蛋白的乳化性质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蛋白粗乳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蛋白质量分数0.5%、油体积分数为15%、剪切时间为2 min,在此条件下乳化活性指数为218 m~2/g。与花生蛋白及球蛋白组分相比较,碱性条件下伴球蛋白的乳化活性指数更高,界面吸附蛋白浓度更大;伴球蛋白乳液短期内的絮凝和聚结指数更低,乳液稳定性更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乳化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年产量最大的经济扇贝种属,本研究用碱溶酸沉法制得栉孔扇贝蛋白,主要研究了不同超声功率(0-950 W)对扇贝蛋白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950 W超声处理的蛋白溶液粒径减小,表面疏水性由432.06±2.92增加到476.73±3.52,游离巯基由0.904±0.23μmol/g protein增加到2.19±0.05μmol/g protein,可溶性氮含量由80.98±0.81%增加到93.96±0.52%。SDS-PAGE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蛋白的分子量分布没有影响。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处理后的蛋白溶液β-折迭明显增多,α-螺旋明显减少。将蛋白溶液与大豆油(9:1)制成乳液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液形态,研究发现,超声处理可致使更多的蛋白吸附在油滴表面,对蛋白溶液的乳化特性有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蛋白的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均有很大的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化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郑红霞,陈鸿强,袁芳,高彦祥,毛立科.小分子乳化剂对于κ-卡拉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双凝胶体系性质及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吴迪,吴超,马武超,王震宇,于翠平.超声处理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蛋白理化性质以及乳化特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徐宝财,张洁颖,张桂菊,陈芳莉,赵飞飞.聚甘油脂肪酸酯类乳化剂的合成、性质与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

[4].陈缘,赵雪静,梁宏伟,吴秀文,张金林.乳化工艺对微胶囊型硬脂酸相变材料热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5].刘微.OSA淀粉的结构特征与乳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D].江南大学.2019

[6].范宏亮.微波、超声波提取工艺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性质影响及多糖工厂设计[D].渤海大学.2019

[7].高扬.酶解蛋黄乳化性质及壳聚糖对其稳定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9

[8].潘成磊,丁景,董唯,张宇昊,尚永彪.热处理温度对猪肝水溶性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9].刘琪.果胶结构对其乳化及乳液体外消化性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9

[10].王颖佳,章绍兵,刘汝慧,李依云.花生蛋白及其组分乳化性质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9

标签:;  ;  ;  ;  

乳化性质论文-郑红霞,陈鸿强,袁芳,高彦祥,毛立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