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杨远

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杨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史前,商周,凤鸟纹样,文化内涵

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杨远[1](2015)在《史前到商周时期的凤鸟纹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凤鸟纹是中国早期器物装饰中的主题纹样,其造型、构图历经史前和商周时期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且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从考古发现出土遗物看,凤鸟纹样在史前的陶器、玉器装饰上已经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个别图案构成基本一致。到商周时期其形式更为多样化,构图技法上既有线刻纹样,也有雕塑的立体形象,图案构成上有小鸟纹、大鸟纹和长尾鸟纹。既有写实的形象,也有综合化的神异形象。关于凤鸟纹的内涵,史前时期的凤鸟纹样更多地融入了图腾崇拜的观念,而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则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样更多的是体现了神灵意识,西周时期的凤鸟纹样主要体现的是祥瑞观念,春秋时期更突出的是装饰、审美的需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宋爱平[2](2011)在《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郑州地区的自然环境、考古工作简况首先应该申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郑州地区,并非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郑州,而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嵩山以北、西起汜河、东至潮河,以现在的郑州和荥阳两市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该地区是由发源于嵩山北麓的汜河、枯河、索须河、贾鲁河、金水河、熊儿河和七里河等众多河流冲积而成,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次限于文章篇幅,本文论述的时间跨度上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时期,下至西周,不包括东周时期。(本文来源于《东方考古》期刊2011年00期)

向民贵,张谨,龙京沙[3](2010)在《泸溪楠木洲 考古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12月14日讯(通讯员 向民贵 张谨 龙京沙)今天,经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局与泸溪县文物管理局专业人员一个月的挖掘,该县楠木洲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史前遗址。   楠木洲史前遗址位于泸溪县武溪镇武水边,遗址已出土了1000多件商周文化(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10-12-15)

王志[4](2007)在《中国史前至商周时期人面崇拜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人体面部的崇拜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先民中,这种信仰渗透到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创造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对此,过去的研究者多将之与人头崇拜和面具崇拜混同,认为是这两种崇拜的衍生形式,因而在解释上多有牵强附会之处。本文提出“人面崇拜”的概念,并试图从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入手寻找它发始的原因,并以民族学和考古学材料为证据进而阐述此种崇拜所表现的形式及其社会功能。本文的结构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前言。包括本课题的学术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探讨人面崇拜的思维基础。通过概述学者们对原始思维的认识,确立原始人的思维是神秘的这样的概念。并且强调了面部在这种神秘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第叁部分旨在介绍我国史前至商周时期人面崇拜的遗物发现情况。从总体上将之分为五类:第一为岩画上出现的人面形象;第二为器物上的人面形象,包括陶器、铜器,兵器上的发现。发现较多,因而单列介绍;第叁为人面形象雕塑,包括陶塑和人面雕刻等;第四为人面形面具,为了有别于兽面形面具,此处将人面形面具单独介绍;第五为与人面相关的其它发现,包括兽面佩戴物、兽面形面具、丧葬中的面部覆盖物等。第四部分从人们对于面部的叁种认识上介绍人面崇拜的产生、形式和功能。这叁个部分为:第一,认为人的面部可以寓居灵魂,本节从原始先民的灵魂观开始逐步揭示面部是怎样被作为灵魂的寓所的,并介绍作为灵魂寓所后相应地产生了哪些功能。第二,认为面部是灵魂出入身体的路径,这部分介绍这种认识导致的人们对于死者面部的特殊处理及其功能。第叁,认为改变面部能够获得神秘力量,这部分介绍改变面部的两种方式,以及这两种方式下人们对面部改变所获得的不同功能。第五部分结论与相关问题。总结文中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人面崇拜这个课题其他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01)

金汉波[5](2005)在《史前至商周时期的人头崇拜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远古先民对于人头骨特殊的处理方式。我们把对人头骨这种独特的处理现象谓之人头崇拜。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对人类自己的头颅有着极其深厚的理念与独特的处理方式。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宋爱平[6](2005)在《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州史前至商周时期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典型性,但目前对郑州地区古代遗址聚落形态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郑州地区原有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根据遗址在不同时期的规模和数量,考察了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分析了郑州地区由史前平等聚落社会发展到复杂的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英才高职论坛》期刊2005年01期)

宋爱平[7](2005)在《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州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其史前至商周时期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目前郑州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考古学工作开展的也较多,但是对郑州地区古代遗址聚落形态的研究还较少。近年来郑州地区又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对该地区在原有的考古工作基础上展开系统的聚落形态研究,以揭示其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越发显得必要。本文在郑州地区原有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根据遗址的规模及其分布位置,全面考察了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分析了郑州地区由史前平等聚落社会发展到复杂的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 本文共分为叁章。 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郑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考古工作简况,并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演变概况。这是本文的主体,此章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郑州地区史前时期遗址的聚落形态分析,根据时代划分为裴李岗、仰韶、龙山叁个阶段。第二部分是对夏商周时期遗址的聚落形态分析,商代遗址又进一步划分为早商和晚商两段。本章首先将这七个时期的遗址落到地图上,分析各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然后根据遗址规模大小划分聚落等级,在此基础之上对每一级别的遗址分别展开论述,尤其是对其中的典型遗址。本章详细和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从裴李岗时期到西周聚落形态发展演化的总过程。 第叁章:结语。在第二章对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归纳各期遗址数量的变化,总结该地区古代遗址聚落形态的整体发展脉络。其次探讨每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性质,概括论述郑州地区古代社会从平等社会到分化社会再到复杂的国家社会的总体发展演化进程。最后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5-05-12)

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郑州地区的自然环境、考古工作简况首先应该申明的是,本文所说的郑州地区,并非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郑州,而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嵩山以北、西起汜河、东至潮河,以现在的郑州和荥阳两市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该地区是由发源于嵩山北麓的汜河、枯河、索须河、贾鲁河、金水河、熊儿河和七里河等众多河流冲积而成,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次限于文章篇幅,本文论述的时间跨度上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时期,下至西周,不包括东周时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远.史前到商周时期的凤鸟纹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宋爱平.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J].东方考古.2011

[3].向民贵,张谨,龙京沙.泸溪楠木洲考古取得新进展[N].湖南日报.2010

[4].王志.中国史前至商周时期人面崇拜之初探[D].山东大学.2007

[5].金汉波.史前至商周时期的人头崇拜及其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05

[6].宋爱平.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J].英才高职论坛.2005

[7].宋爱平.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D].山东大学.2005

标签:;  ;  ;  ;  

史前至商周时期论文-杨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