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汪振伟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

教育、科技和人才,被看作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为适应新形势,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明确。毛泽东同志讲道:“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教学反思。

古今中外的名人,都非常重视反思,总结了许多关于反思的名言。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教育家陈垣在《上课须知》中写道:“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讲道:“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些论述,指出了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但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不愿或很少进行教学反思,这就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的原因

1.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动力,这是教师不愿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读书有三重境界,其实对待工作同样有三重境界:为薪水而工作,为喜欢的职业而工作,为内心的使命感而工作。

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过了暑假盼寒假,过了寒假盼暑假,教育教学工作演变成被动的应付和痛苦的煎熬。许多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项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因此,职业境界的不同,使教师不愿也不能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

2.缺乏制度的约束,这是教师不愿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因。

虽然许多学校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也要求教师写教后记、教学反思,但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结果往往使这一要求流于形式。教学检查时对教案的检查局限于三维目标、重难点、授课方法、教学流程等环节,听课记录也是看看听课节次,而忽视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即使有教师写,也是应付检查。因此,这样的反思起不到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达不到促进教师成长的效果。

二、不进行教学反思的危害

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善于总结和运用经验,我们才能避免被一块石头绊倒多次,才能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提高,不断前进。

对教学缺乏反思,就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教学活动变成简单重复的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安于现状。长此以往,结果使得自己的业务能力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制约了自己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吸取失败的教训,势必使同样的错误多次重犯,让一块石头绊倒多次,这是既不对自己负责,更不对学生、家长、国家、社会负责的表现。

三、解决的对策

1.以制度约束,形成机制,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人总是有惰性的,喜欢想方设法为自己减轻“负担”。俗话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外部因素看,克服教师惰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一定的制度,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长此以往,才能在教师群体中养成对教学进行反思的习惯,达到对教学的习惯性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主动反思,总结经验

(1)自我主动反思。

教育应该是感动人心、充满激情的事业,教师的激情与活力来自于对职业的认同、对成功的体现、对成长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当一个人为了使命感而工作时,工作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份事业、一个生命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教师只有确立职业的认同感,才能克服职业的厌倦,进而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活力,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水平。

第一,通过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阅读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方法,读书,可以解决自己的困惑。作为教师,面对的问题与困惑,别人也有,这是共性的问题。同仁可能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已解决,且已形成了文字的东西见诸报端。读书,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使自己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少走弯路,不断提高。

学习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最有效的办法。西方有谚语:“鸟美在羽毛,人贵在学问。”读书是成为名师的重要条件。“学问深时意气平,功夫到处文章老”,通过博览群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话语讲述出来,从而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甚至如痴如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门迎客,请别人听评自己的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成长。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同仁作为旁观者看得最清楚。“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开门迎客,请同仁听评自己的课,课后虚心请教,请听课老师指问题、提建议,接受同仁的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是帮助自己提高业务水平的捷径。

第三,“教学相长”,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

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作为受教对象,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他们最清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学生意见的征求,有学校组织的正规方式和教师进行的非正规方式。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交谈)、沟通的方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的意见更真实、更可靠,能使教师真正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时改正缺点,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自己的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相长,学生的方法,学生的灵感、顿悟,对教师也应该有启发。如笔者在讲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讲授,尤其是最后,讲到分配形式与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困难,课堂效果不好。后来改变思路,改预设为生成,引入新课后,让同学们先讲述自己家的收入来源,进行归类,得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分配方式,再与所有制对应联系。这样,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2)进行集体反思。

可通过集体听评课,听取别人的反思。学校,尤其是学科组,组织、安排的多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评课,反思他人的教学,可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同一教材,由于受学识、教学风格、授课方式的影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听课,了解他人是怎样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了解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

即使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我们也应该进行认真的反思:别人失误了,失误的原因在哪里?是对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对学情的不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甚或是对教材理解上的不足,重视了预设而忽视了生成?假使是自己,该怎样处理、如何解决?……只有反思,才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正如代文仙在《让我们把转瞬即逝的灵感留住》一文中写道:“如果能吸取我们的教训,在你职业生涯的初期就能及时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奋斗精神,定能让你的生命绽放异彩。”

标签:;  ;  ;  

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