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解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率,电流,变换器,机理,电解池,电解槽,模型。
电解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华,苏殿钊,张英锋[1](2019)在《微粒观视域下提升“电解池”复习效率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电解池复习效率,从微粒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反应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电解池的微观本质,同时向学生展示了电解池的模型,把电解池的微观反应本质形象化、模型化,从而降低电解池的理解难度,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龚姚腾,李玉泽,逄启寿,王海辉,冯羽生[2](2019)在《多因素对稀土电解槽电解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稀土电解槽生产过程中电解效率不高的问题,以10kA稀土电解槽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了对电解效率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阴极直径、阴极插入深度、纵向极间距、横向极间距。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佳因素组合。在阴极直径为70mm、阴极插入深度为370mm、纵向极间距为95mm、横向极间距为75mm条件下电解效率最高。实践验证结果表明,最佳因素组合条件下生产时电解槽电解产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魏宝冰[3](2019)在《论电解烟气净化效率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厂电解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氟烟气,这些烟气如不加治理,任意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危害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同时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排放数据基本已经实现实国家并网时监控,世界各国都颁发了铝厂含氟烟气的相关法规。因此治理铝厂含氟烟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提高净化效率进行了综合性分析。(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4期)
焦政国[4](2019)在《多路输出高效率无电解电容AC/DC 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C/DC LED驱动电源是LED照明产品的核心部分,确保整个照明系统长期高效、稳定的运行,在延长LED照明产品使用寿命、节约能耗、降低后期维护成本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驱动电源电路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寿命受工作温度影响大、体积笨重的电解电容是驱动电源可靠性的一个短板。为提高驱动的整体寿命,对驱动进行优化拓扑结构或是优化控制策略,用寿命长、稳定性高的电容替代电解电容。本文根据基于Flyback变换器的叁端口拓扑结构实现消除电解电容,并对其进一步地研究分析。叁端口变换器首先是利用辅助电路平衡输入与输出功率间的脉动功率,然后增大辅助电路中电容的平均电压和电压纹波,进而减小电容容值,实现无电解电容。但增大辅助侧电容平均电压和电压纹波会引起开关器件和磁性元件等损耗,降低驱动整体效率。为此,本文基于Flyback+Buck叁端口变换器提出一种对辅助侧电容电压自适应的控制方法,降低辅助侧电容平均电压的同时,也能够使电容电压根据负载变化而自适应调节。为提高变换器的静、动态稳定性,对Flyback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并分析,分别得出Flyback变换器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波特图,计算出相应的补偿网络,并给出控制器的设计,利用仿真软件saber对提出的谷值电压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基于Flyback+Buck的叁端口变换器拓扑结构简单,辅助侧电容与主输出在结构上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因此,论文提出在叁端口变换器的辅助侧并联多个Buck电路作为每路输出的电流调节器,实现多路恒流输出。详细分析了该拓扑在不同时刻下的工作状态,为了合理分配功率流动以及实现各路恒流输出,提出为该电路配置基于载波控制的方法,并针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本文根据上述提出的控制方法和拓扑结构,搭建了一台48W的两路输出驱动电源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17)
赵彦青[5](2018)在《改进实验装置 提升课堂效率——以“电解水”实验装置的创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幸观摩了2016年山东省化学德育优质课评选,对青岛选手崔琳老师的一节课印象颇深,整节课设计如同一部史记电影,以水分子为主角,阐述了水分子的一生,从序言、前世、今生到后记,贯穿《水分子的变化》一节内容,充分展示了元素守恒、物质不灭的主题。设计新颖,形式多样,令与会老师耳目一新。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水电解的学生实验中,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实验时间过长,实验结果不理想,致使课堂略显拖沓。(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8年10期)
周泽广,明宪权,卢国贤,袁爱群,钟磊[6](2018)在《软锰矿浸出液有机物对锰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解小试实验,研究甲酸、乙酸、柠檬酸、酒石酸、乌头酸、葡萄糖及蔗糖等有机物对锰电解电流效率(MECE)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酸、乙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均可提高锰电解电流效率,达73%左右,最高可达77.9%,但有机酸质量分数过高,锰电解电流效率反而降低;葡萄糖和蔗糖粘度较高、质量分数过大,会阻碍电解液中离子的迁移,从而导致锰电解电流效率下降.(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柳凤娟,张国平,陈京晶,余乐正[7](2018)在《水体中无机锑的电解去除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膜电解装置和非隔离电解槽处理含锑模拟废水,阴、阳电极分别为铅和石墨,探讨电解处理2.5 h后Sb(Ⅲ)和Sb(Ⅴ)的去除率及残余浓度。结果表明,有离子交换膜隔离时,Sb(Ⅲ)、Sb(Ⅴ)去除率分别为93.68%、95.65%;非隔离电解时,Sb(Ⅲ)去除率约为54.71%,而Sb(Ⅴ)去除率仅为8.9%。使用1%抗坏血酸预还原后,非隔离电解时Sb(Ⅲ)、Sb(Ⅴ)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5.9%、82.01%。非隔离电解也能有效控制废液中锑质量浓度在0.5 mg/L以下。适当增加阴极电解面积,可进一步提高锑的去除率、降低废水中锑的残余浓度。(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05期)
赖平生[8](2018)在《熔盐电解二氧化钛还原过程中机理及电流效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金属钛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突出特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竞争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但目前金属钛的制备方法存在流程长、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金属钛及其合金的应用仅局限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因此,开发低成本的钛制备新工艺迫在眉睫。熔盐电解法制备金属钛具有许多优点,最有可能实现低成本工业化生产金属钛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采用熔盐电解固体TiO_2直接制备金属钛的方法(FFC法),因其工艺简单、流程短且成本低而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该工艺的研究在二氧化钛电解脱氧机理、阴极中间相形成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且工艺过程电流效率低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本论文基于FFC工艺当前面临低价钛氧化物脱氧难、阴极中间相形成机理不明确、电流效率低等瓶颈问题,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了二氧化钛电化学还原各阶段理论脱氧的难易程度,从热力学角度分析Ti-O固溶体深脱氧难的原因。其次,通过二氧化钛阴极系列间断性实验探讨了二氧化钛电化学脱氧历程,分析脱氧模型,明确其脱氧机理。最后,探讨了熔盐与石墨阳极间的润湿性及其对脱氧速率的影响,同时对氢辅助Ti-O固溶体深脱氧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为优化工艺过程电流效率提供依据。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二氧化钛的脱氧是逐级进行的,且随着电解时间的进行,阴极的氧势越低,脱氧难度越大,这是后期电流效率低的根本原因。(2)不同时间间断性电解二氧化钛实验后阴极产物物相及形貌分析表明二氧化钛电解脱氧过程为:TiO_2→CaTiO_3→TiO_x→TiO→Ti_([O])。阴极脱氧主要包括叁个阶段:阴极部分TiO_2获得电子,放出O~(2-),与熔盐中的Ca~(2+)迅速结合成CaO,CaO与未脱氧的TiO_2反应生成CaTiO_3;新生成的CaTiO_3逐渐电解脱氧生成钛的低价氧化物;钛的低价氧化物将逐渐被电解为金属钛。电解初期电流效率较大,后期低价钛氧化物和Ti-O固溶体脱氧速度慢,整个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约为24.07%。(3)二氧化钛的电解脱氧是一个多相多界面转变的过程,包括TiO_2/CaTiO_3/熔盐叁相界面、CaTiO_3/Ti_x O_y/熔盐叁相界面、Ti_xO_y/TiO/熔盐叁相界面和TiO/Ti/熔盐叁相界面,传统的叁相界线模型不完全适用于钛氧化物电解脱氧过程。(4)对于CaCl_2、NaCl、KCl叁种熔盐,KCl熔盐与石墨阳极的润湿性好,CaCl_2和NaCl与石墨的润湿性差。对于CaCl_2系混合熔盐,CaCl_2-KCl的润湿性最好,CaCl_2-NaCl-KCl混合熔盐的润湿性较好,而CaCl_2-NaCl的润湿性差。也就是说,KCl的混入可以改善混合熔盐与石墨阳极的润湿性。而且,KCl在CaCl_2-KCl混合熔盐中的质量越大,润湿性改善效果越好。用CaCl_2-KCl(质量比CaCl_2:KCl=9:1)混合熔盐电解6 h制得了金属钛,电流效率为51.97%,比单一CaCl_2熔盐电解的电流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这也说明熔盐与石墨阳极的润湿性越好,二氧化钛的脱氧速率越快。(5)含氧量较高的Ti-O固溶体(如含氧2%和1%的Ti-O固溶体)吸氢后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大,也就是说,吸氢后生成的Ti-H-O系固溶体(例如TiH_x O_(0.03))比原来的Ti-O系固溶体(例如TiO_(0.03))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换言之,当Ti-O系固溶体中氧含量较高时,吸氢对辅助进一步脱氧的影响较大;Ti-O固溶吸氢后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大小与吸氢量有关,吸氢量越高,生成吉布斯能越小;在同等吸氢量的情况下,自身氧含量越低,吉布斯自由能越小。含氧量较低时,吸氢提高的自由能量较小,从热力学上看,则需要控制吸氢量较小才有可能实现氢辅助进一步脱氧。含氧量低时(如含氧0.02%固溶体),Ti-O固溶体无法通过氢辅助进一步深脱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善永,陈建军[9](2017)在《低分子比铝电解生产对电流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电解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减排,一直是铝电解生产管理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重点与研究热点,推动了铝电解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技术的进步同样需要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条件的匹配,将更好的获得更加理想的指标。因此,在铝电解生产中进行工艺优化,控制合理的分子比,应用低分子比铝电解质,对提高电解槽的电流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电解质的分子比,分析了分子比对Al2O3的溶解度、电解质的温度、比重、粘度等的影响,对如何选择分子比和降低分子比进行了讨论,希望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期刊2017年S1期)
李琳琳,王芳,倪炀,朱永伟[10](2017)在《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效率建模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难加工的硬、韧金属材料,超声辅助同步脉冲电解加工较单一超声、脉冲电解加工更具精度高的优势。本文基于压痕断裂力学,建立超声加工效率数学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对加工效率的影响;根据法拉第定律建立硬韧导电材料在低电压、低电导率、高频脉冲电解加工效率数学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对加工效率的影响;综合单超声、单脉冲电解加工,研究两者在复合加工中的比重,建立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材料去除效率模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单超声加工试验,验证系统工作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材料特性对加工效率的影响规律;进行超声辅助同步脉冲电解加工基础试验,得出不同加工参数(占空比、电导率、电压)对加工效率的影响规律,验证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效率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单超声与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对比试验,得到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中加工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1-17)
电解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稀土电解槽生产过程中电解效率不高的问题,以10kA稀土电解槽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了对电解效率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阴极直径、阴极插入深度、纵向极间距、横向极间距。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佳因素组合。在阴极直径为70mm、阴极插入深度为370mm、纵向极间距为95mm、横向极间距为75mm条件下电解效率最高。实践验证结果表明,最佳因素组合条件下生产时电解槽电解产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解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华,苏殿钊,张英锋.微粒观视域下提升“电解池”复习效率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
[2].龚姚腾,李玉泽,逄启寿,王海辉,冯羽生.多因素对稀土电解槽电解效率的影响[J].有色金属工程.2019
[3].魏宝冰.论电解烟气净化效率问题[J].世界有色金属.2019
[4].焦政国.多路输出高效率无电解电容AC/DCLED驱动电源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5].赵彦青.改进实验装置提升课堂效率——以“电解水”实验装置的创新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
[6].周泽广,明宪权,卢国贤,袁爱群,钟磊.软锰矿浸出液有机物对锰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柳凤娟,张国平,陈京晶,余乐正.水体中无机锑的电解去除效率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8
[8].赖平生.熔盐电解二氧化钛还原过程中机理及电流效率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9].陈善永,陈建军.低分子比铝电解生产对电流效率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2017
[10].李琳琳,王芳,倪炀,朱永伟.超声辅助同步电解加工效率建模及试验[C].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