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触头及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论文和设计-洪诗长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触头,其包括接触部和接线板,两个接触部并排设置在接线板一端,两个接触部之间设有供动触头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动触头的厚度,动触头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夹紧动触头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动触头插入静触头时,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静触头与动触头的接触可靠性和良好导电性,而且能提供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还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包括所述静触头,使接触系统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静触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两个接触部(20)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一端,两个接触部(20)之间设有供动触头(11)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动触头(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20)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

设计方案

1.一种静触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两个接触部(20)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一端,两个接触部(20)之间设有供动触头(11)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动触头(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20)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触部(20)均包括接触板(200)和连接板(201),连接板(201)为麻花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接触板(200)和接线板(2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1)的与接触板(200)相连的一端,与连接板(201)的与接线板(22)相连的一端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字形结构的弹簧片(21),弹簧片(21)包括底板(210)和夹臂(211),两个夹臂(211)分别设置在底板(210)的两端且两个夹臂(211)相对折弯,底板(210)与接线板(22)固定相连,两个夹臂(211)分别位于两个接触部(20)的两侧,两个夹臂(211)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接触部(20)抵压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臂(211)均包括夹臂第一板(2111)、夹臂第二板(2112)和加紧部(2113),夹臂第一板(2111)一端与底板(210)端部相连,另一端与夹臂第二板(2112)一端相连,夹臂第二板(2112)另一端与加紧部(2113)相连;两个所述夹臂第一板(2111)平行设置,两个夹臂第二板(2112)相对折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紧部(2113)为弧形板结构。

8.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动触头装置(1)以及设置在动触头装置(1)外周侧的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负载触头(5)均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种静触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装置(1)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动触头(11)的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两侧;

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动触头(11)的一端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电源触头(3)之间,另一端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常用电源导通状态时,动触头(11)一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另一端与常用负载触头(6)相连;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备用电源导通状态时,动触头(11)一端与备用电源触头(3)相连,另一端与备用负载触头(5)相连;

常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11)和备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11)成X型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装置(1)还包括动触头固定杆(12),动触头固定杆(12)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与触头支持(10)的轴向平行,动触头固定杆(12)与动触头(11)中部限位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位于动触头装置(1)一侧,常用负载触头(6)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上方,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位于动触头装置(1)另一侧,常用电源触头(4)位于备用电源触头(3)下方,常用负载触头(6)和常用电源触头(4)的连线,与备用负载触头(5)和备用电源触头(3)的连线成X型交叉,动触头装置(1)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电源触头(4)和备用负载触头(5)围成的四边形空间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触头,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静触头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均采用的拍合式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但在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时无自清洁作用,而且动触头与静触头拍合时,二者之间刚接触时,使动触头容易出现弹跳,产生电弧,导致动\/静触头烧灼和磨损程度严重等问题,自动转换开关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难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静触头,动触头插入静触头时,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静触头与动触头的接触可靠性和良好导电性,而且能提供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还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包括所述静触头,使接触系统具有自清洁作用,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静触头,其包括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两个接触部20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一端,两个接触部20之间设有供动触头11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动触头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20 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

优选的,每个所述接触部20均包括接触板200和连接板201,连接板 201为麻花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接触板200和接线板22相连。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201的与接触板200相连的一端,与连接板201 的与接线板22相连的一端垂直。

优选的,所述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还包括U字形结构的弹簧片21,弹簧片21包括底板210和夹臂211,两个夹臂211分别设置在底板210的两端且两个夹臂211相对折弯,底板210与接线板22固定相连,两个夹臂211分别位于两个接触部20的两侧,两个夹臂211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接触部20抵压配合。

优选的,每个所述夹臂211均包括夹臂第一板2111、夹臂第二板2112 和加紧部2113,夹臂第一板2111一端与底板210端部相连,另一端与夹臂第二板2112一端相连,夹臂第二板2112另一端与加紧部2113相连;两个所述夹臂第一板2111平行设置,两个夹臂第二板2112相对折弯。

优选的,所述加紧部2113为弧形板结构。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包括动触头装置1以及设置在动触头装置1外周侧的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负载触头5均包括所述的任意一种静触头。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装置1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 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动触头11的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两侧;

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动触头11的一端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电源触头3之间,另一端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常用电源导通状态时,动触头11一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另一端与常用负载触头6相连;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备用电源导通状态时,动触头11一端与备用电源触头3相连,另一端与备用负载触头5相连;

常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11和备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11 成X型交叉。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装置1还包括动触头固定杆12,动触头固定杆12 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与触头支持10的轴向平行,动触头固定杆12与动触头11中部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位于动触头装置1一侧,常用负载触头6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上方,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 3位于动触头装置1另一侧,常用电源触头4位于备用电源触头3下方,常用负载触头6和常用电源触头4的连线,与备用负载触头5和备用电源触头3的连线成X型交叉,动触头装置1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电源触头 3、常用电源触头4和备用负载触头5围成的四边形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其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接触部,两个接触部之间预设有间隙,间隙的宽度<动触头的厚度,动触头插入间隙时,会与接触部之间相对摩擦,具有自清洁作用,有利于提高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而且动触头插入间隙后,两个接触部夹紧动触头的两侧,确保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包括所述静触头,使接触系统均有自清洁作用,保证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与现有的采用动触头和静触头拍合的自动转换开关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在导通时不会产生动触头弹跳,避免动\/静触头被烧灼和严重磨损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提高自动转换开关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分闸状态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备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常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弹簧片被拆卸;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其包括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两个接触部20 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一端,两个接触部20之间预设有供动触头11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动触头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20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其包括两个并排设置在的接触部20,两个接触部20之间预设有间隙g,间隙g的宽度略<动触头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时,会与接触部20之间相对摩擦,具有自清洁作用,有利于提高动触头11与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而且动触头11插入间隙g 后,两个接触部20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确保动触头11和静触头之间存在一定的接触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动触头11和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

如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静触头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包括接触部20、接线板22和U 字形结构的弹簧片21,两个接触部20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一端,两个接触部20之间预设有供动触头11插入的间隙g,间隙g的宽度略小于动触头 11的厚度,动触头11插入间隙g后,两个接触部20夹紧动触头11的两侧,弹簧片21包括底板210和夹臂211,两个夹臂211分别设置在底板210的两端且两个夹臂211相对折弯,底板210与接线板22固定相连,两个夹臂 211分别位于接触部20的两侧,两个夹臂211的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接触部 20抵压配合。具体的,如图5所示方向,以图5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为静触头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以图5面向读者的一侧为静触头的前侧,两个接触部20并排设置在接线板22的左端,底板210通过第一连接螺钉23与接线板22相连,两个夹臂211分别位于两个接触部20的前后两侧,且每个夹臂211均向接触部20方向折弯,每个夹臂211的自由端均与一个接触部20的接触板200抵压。

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其弹簧片21的两个夹臂211将两个接触部20 的接触板200加持在两个夹臂211之间,为两个接触部20的接触板200提供相向的压力,一则进一步提供动触头11与静触头接触时的压力,同时也避免或显著减少两个接触部20因长时间被动触头11挤压和\/或被高温影响,发生彼此远离降低动触头11和静触头接触可靠性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如图6所示,每个所述接触部20均包括接触板200和连接板 201,连接板201为麻花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接触板200和接线板22相连。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板201的与接触板200相连的一端,与连接板201的与接线板22相连的一端垂直。具体的,如图6所示方向,所述连接板20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接触板200和接线板22相连,连接板201的左端与右端垂直。所述连接板201为麻花形结构,连接板201螺旋的扭曲成麻花形结构,有利于提高连接板201的强度,从而有利于保持两个接触板200之间的间隙g的宽度,保证动触头11和静触头的接触可靠性和良好导电性。显然,连接板201是平直的板也是可以实现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板201与接线板22直角相连,且两个连接板201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以避让第一连接螺钉23。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接线板22左端设有第一连接孔222,第一连接孔222位于两个接触部20之间,与第一连接螺钉23螺纹连接。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接线板22右端还设有接线螺孔220和触头固定孔221。

优选的,如图6所示方向,所述接触板200上侧的两条棱处均设有第一导向结构202,接触板200下侧的两条棱处均设有第一导向结构202。

优选的,所述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20和接线板22是采用金属板经过折弯、扭转和切削等加工步骤而成,材料利用率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弹簧片21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底板210 和夹臂211,两个夹臂211分别设置在底板210的两端且两个夹臂211相对折弯,每个夹臂211均包括夹臂第一板2111、夹臂第二板2112和加紧部 2113,夹臂第一板2111一端与底板210端部相连,另一端与夹臂第二板2112 一端相连,夹臂第二板2112另一端与加紧部2113相连;两个所述夹臂第一板2111平行设置,两个夹臂第二板2112相对折弯。具体的如图7所示方向,所述底板210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夹臂211,夹臂211与底板210直角相连,左侧的夹臂第二板2112向右侧折弯,右侧的夹臂第二板2112向左侧折弯。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加紧部2113为弧形板结构。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底板210中部设有底板连接孔2101,第一连接螺钉23通过底板连接孔2101、接线板22的第一连接孔222,将弹簧片21与接线板22固定相连。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其包括动触头装置1以及设置在动触头装置1外周侧的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负载触头5均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静触头。具体的如图1所示方向,所述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负载触头5位于动触头装置1左侧,常用负载触头6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上方,常用电源触头4、备用电源触头3位于动触头装置1右侧,常用电源触头4位于备用电源触头3下侧,常用负载触头6和常用电源触头4的连线,与备用负载触头5和备用电源触头3的连线成X型交叉,动触头装置1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电源触头4和备用负载触头5围成的四边形空间内,即常用负载触头6、备用电源触头3、常用电源触头4和备用负载触头5环绕设置在动触头装置1四周。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有自清洁作用,保证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导电性,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的接通\/分断能力;而且与现有的采用动触头和静触头拍合的自动转换开关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在导通时不会产生动触头弹跳,产生电弧小,避免动\/ 静触头被烧灼和严重磨损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提高自动转换开关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如图1和4所示,所述动触头装置1包括触头支持10和动触头11,动触头11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动触头11的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10的两侧。如图1所示,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动触头11的一端位于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电源触头3之间,另一端位于备用负载触头5 和常用电源触头4之间。如图2所示,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备用电源导通状态,动触头11一端与备用电源触头3相连,另一端与备用负载触头5 相连。如图3所示,所述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常用电源导通状态,动触头11 一端与常用电源触头4相连,另一端与常用负载触头6相连。结合图1和图4,常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11和备用电源导通状态下的动触头成 X型交叉。上述结构使常用电源触头4和备用电源触头3之间、常用负载触头6和备用负载触头5之间存在必要的空间,避免自动转换开关内部发生短路,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的绝缘性和安全性。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动触头装置1还包括动触头固定杆12,动触头固定杆12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且与触头支持10的轴向平行,动触头固定杆12与动触头11中部限位配合,保证了动触头11和触头支持10装配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动触头11为长板型结构,其中部设有与动触头固定杆12配合的动触头固定孔110。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动触头11的端部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结构 112,以便于动触头11端部顺利插入静触头的两个接触部20之间。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动触头11上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结构112,动触头11下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结构112。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装置1包括触头支持 10和多个动触头11,多个动触头11并排插装在触头支持10上,动触头11 之间彼此平行,且通过动触头固定杆12彼此相连,每一个动触头11均与一个常用电源触头4、一个备用电源触头3、一个常用负载触头6、一个备用负载触头5分别配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静触头及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261.4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526012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H01H 1/60

专利分类号:H01H1/60;H01H1/50;H01H1/22

范畴分类:38C;27H;

申请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5603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正泰工业园区正泰路1号

发明人:洪诗长;郭德鑫;黄文体;黎佳财;陆庆华

第一发明人:洪诗长

当前权利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茀智;龚清媛

代理机构:1136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静触头及自动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论文和设计-洪诗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