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焙烧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间,亚铁,温度,甲基,生坯,丙烯醛,异丁烯。
焙烧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谢永纯,喻航,黄榕荣,吴晓丹[1](2018)在《焙烧时间对喷雾干燥制备LiMnPO_4/C多孔微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波辅助氯化胆碱-乙二醇合成的纺锤体LiMnPO_4纳米颗粒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LiMnPO_4/C多孔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拉曼光谱(Raman)、比表面积(BET)及孔径分析(BJH)、恒流充放电技术、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研究了焙烧时间对LiMnPO_4/C多孔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为5 h时,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0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有率为95%,5C下放电比容量为119 mA·h/g,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8年02期)
王晓欢,段小华,李书林,李永甲,李淑浩[2](2017)在《焙烧时间对镍铬尖晶石粉末和涂层的红外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在1300℃条件下不同焙烧时间对NiO-Cr_2O_3团聚粉末相结构以及对应的陶瓷涂层红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对粉末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涂层的断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Tensor27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涂层的发射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300℃条件下焙烧,NiO和Cr_2O_3已经能够形成NiCr_2O_4的尖晶石结构,尖晶石结构的存在能大幅提高原混合氧化物粉末的发射率。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尖晶结构含量增加,但是红外发射性能降低。(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六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5)
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3](2016)在《焙烧时间对钒转浸率影响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四种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焙烧渣和酸浸后的残渣进行浸出前后EDS形貌分析、MLA物相含量分布和钒元素赋存形式和走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钒渣焙烧前后钒尖晶石由致密光滑的表面变成表面凹凸不平且形成多孔的结构;MLA物相分析数据显示,焙烧渣和残渣中物相的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由于钒酸钙的大量减少导致物相含量在浸出前后变化很大;钒元素分布测试结果表明,焙烧前期影响钒转浸率的因素是氧化铁固溶体相因固溶大量的钒和其他杂质元素难以被酸浸出;当焙烧时间达到360 min后影响钒转浸率的主要因素为烧结形成的辉石—硅酸钙过渡相阻碍了氧的扩散导致部分钒元素包裹其中而难以被酸浸出。(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选矿部分)》期刊2016年02期)
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张达富[4](2015)在《焙烧时间对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影响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四种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焙烧渣和酸浸后的残渣进行浸出前后EDS形貌分析、MLA物相含量分布、V元素赋存形式和走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钒渣焙烧前后钒尖晶石由致密光滑的表面变成表面凹凸不平且形成多孔的结构;MLA物相分析数据显示,焙烧渣和残渣中物相的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由于钒酸钙的大量减少导致每种物相含量在浸出前后相差很大;V元素分布测试结果表明:首先氧化铁固溶体相因固溶大量的V和其他杂质元素难以被酸浸出;当焙烧时间达到360 min后形成的辉石-硅酸钙过渡相阻碍了氧的扩散导致部分V元素包裹其中而难以被酸浸出。(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5年04期)
史景惠[5](2013)在《焙烧时间对LiNi_xFe_(1-X)PO_4(0≤x≤0.02)合成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固相工艺分别制备了LiNixFe1-XPO4(0≤x≤0.02),并对材料进行了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容量性能以及循环性能的表征,通过比较发现几种焙烧时间下制备的掺杂型LiNixFe1-XPO4(0≤x≤0.02)均具有橄榄石结构,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650℃下焙烧10小时合成的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容量性能和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谷亦杰,李淑齐,刘洪权,郭桢,郝飞翔[6](2012)在《焙烧时间对Li_4Ti_5O_(12)/C复合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绿色能源-锂离子电池备受关注,复合材料Li_4Ti_5O_(12)/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无定形TiO_2为钛源,LiCO_3为锂源,C_(12)H_(22)O_(11)为碳源,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Li_4Ti_5O_(12)/C复合材料,并通过XRD和电化学方法分析焙烧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已合成具有尖晶石结构的Li_4Ti_5O_(12)碳源的加入对Li_4Ti_5O_(12)/C复合材料的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以850℃/15h焙烧合成的碳包覆钛酸锂具有最高的充放电比容量,充放电平台平稳,五次(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2-09-19)
杨合,韩冲,李清伟,薛向欣[7](2010)在《焙烧时间对钛酸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aCO3和TiO2为原料,焙烧温度为1500℃,焙烧时间分别为2、4、6、8、10h的条件下焙烧得到CaTiO3。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仪(UV-Vis)对焙烧后的物料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时间对合成CaTiO3的纯度影响很小;焙烧时间的延长使得CaTiO3微观形貌从不规则多边形向光滑曲面形变化,颗粒团聚现象越来越明显,堆积密实,尺寸增大;焙烧时间对钛酸钙光吸收能力的影响很小。在光催化性能评价实验中,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降低,反应速率常数最多可降低接近50%;钛酸钙降解亚甲基蓝溶液比较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0年11期)
赵小岐,罗鸽,温新,庄岩,褚小东[8](2009)在《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异丁烯部分氧化合成甲基丙烯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沉淀法制备了Mo-B i-Co-Fe-Cs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异丁烯部分氧化制备甲基丙烯醛反应,结合H2-TPR、XRD、BET和TEM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以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物相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而催化剂颗粒则逐渐增大,氧化能力降低,且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弱;当焙烧温度提高到540℃时,催化剂局部颗粒已出现烧结.催化剂活性随焙烧温度提高逐渐下降,而甲基丙烯醛选择性则在焙烧温度为520℃时达到最大值,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可能因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密度不同所致.合适的焙烧温度为520℃,焙烧时间为5 h,此时异丁烯转化率为98.4%时,MAL选择性可达到87.2%,具有较好的反应效果.(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9年06期)
赵修富[9](2009)在《缩短电极焙烧时间提高产能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焙烧工序是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也是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生产周期最长的工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能够缩短焙烧工序生产周期,或提高每一个升温系统产能,将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量,加快资金周转率,降低生产成本,提(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戴小平[10](2008)在《大型预焙槽焙烧时间的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中铝青海分公司的生产实践,分析研究了大型预焙槽焙烧时间的问题,研究表明大型预焙槽各企业的焙烧时间各不相同,认为焙烧时间确定为96h较为经济,不仅能提高电解槽的槽寿命,而且有利于正常生产和管理,能确保各项技术经济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焙烧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了在1300℃条件下不同焙烧时间对NiO-Cr_2O_3团聚粉末相结构以及对应的陶瓷涂层红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对粉末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涂层的断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Tensor27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涂层的发射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300℃条件下焙烧,NiO和Cr_2O_3已经能够形成NiCr_2O_4的尖晶石结构,尖晶石结构的存在能大幅提高原混合氧化物粉末的发射率。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尖晶结构含量增加,但是红外发射性能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焙烧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谢永纯,喻航,黄榕荣,吴晓丹.焙烧时间对喷雾干燥制备LiMnPO_4/C多孔微球的影响[J].无机盐工业.2018
[2].王晓欢,段小华,李书林,李永甲,李淑浩.焙烧时间对镍铬尖晶石粉末和涂层的红外性能影响[C].全国第十六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2017
[3].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焙烧时间对钒转浸率影响的机理分析[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6
[4].史志新,刘锦燕,王春梅,张达富.焙烧时间对钒渣焙烧过程中物相影响的机理分析[J].钢铁钒钛.2015
[5].史景惠.焙烧时间对LiNi_xFe_(1-X)PO_4(0≤x≤0.02)合成性能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3
[6].谷亦杰,李淑齐,刘洪权,郭桢,郝飞翔.焙烧时间对Li_4Ti_5O_(12)/C复合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12
[7].杨合,韩冲,李清伟,薛向欣.焙烧时间对钛酸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0
[8].赵小岐,罗鸽,温新,庄岩,褚小东.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异丁烯部分氧化合成甲基丙烯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分子催化.2009
[9].赵修富.缩短电极焙烧时间提高产能的探讨[J].炭素技术.2009
[10].戴小平.大型预焙槽焙烧时间的问题探讨[C].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