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齿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齿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效应,永磁,涡流,模型,间隙,传感器,电机。

齿槽效应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孙权贵,邓智泉,张忠明[1](2018)在《基于齿槽效应的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涡流损耗解析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齿槽效应引起的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涡流损耗,提出精确解析计算模型。该解析计算模型考虑包括槽和槽口在内的五个子域,通过在各个子域中建立、求解磁矢位方程以及借助子域间的边界条件对模型进行推导,同时考虑保护套和永磁体产生的涡流反应。基于建立的解析模型,能够计算出转子各部分的涡流损耗,并能够通过解析模型获得槽开口宽度、保护套材料和保护套厚度与转子涡流损耗之间的影响规律。将解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并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转子涡流损耗解析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泽[2](2016)在《伺服电机齿槽效应测量及装配质量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伺服电机具有功率因素高,结构简单,体积小,损耗小等优点,所以目前永磁电机已经成为伺服电机的主流。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影响其性能,其中就包括齿槽效应。齿槽效应是由于电机齿槽的物理构造而引起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在永磁电机不通电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它会使电机产生转矩波动,尤其在低速控制情况下,齿槽效应会降低电机的控制精度。因此,对永磁伺服电机齿槽效应的测量研究很有意义。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新型测试系统对大量电机进行测量,对实验结果进行MATLAB数据分析,得出电机齿槽效应规律,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基于齿槽效应测量的电机装配质量诊断方案。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工作:1.对齿槽效应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齿槽效应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能量法推导出齿槽效应所引起的转矩波动数学表达式。2.设计基于华中八型的新型齿槽效应测量方案,并对78台不同型号,不同批次的伺服电机进行齿槽效应测量,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分别从时域,频域两方面综合分析不同电机基于齿槽效应的性能差别,并对现有评价指标进行改进,提出新的评价指标。3.对电机转矩波形进行成分研究,研究不同批次电机的性能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反应电机装配质量的频域成分,并得出时域指标与频域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基于齿槽效应的电机装配质量诊断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邱磊磊,陆华才,孙驷洲,缪碧云[3](2015)在《永磁直线电机的端部效应和齿槽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oft Maxwell 2D中的静磁场分析与Matlab数据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从结构方面对永磁直线电机进行分析,通过对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优化来减少其端部效应和齿槽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永磁直线电机的端部效应和齿槽效应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夏加宽,沈丽,彭兵,孙宜标[4](2015)在《齿槽效应对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法向力波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边平板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动、定子之间存在较大的法向力,法向力的波动引起的摩擦力摄动和机床振动极大地影响了机床的加工精度。齿槽效应是引起永磁直线电机法向力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采用麦克斯韦张量法推导了动子边齿无限长永磁直线电机法向电磁力的解析表达式,揭示齿槽效应引起的法向力波动的规律。通过对傅里叶分解系数的分析,指出齿顶宽度和极弧系数是影响法向力波动的两个最为主要的电机参数。利用Ansoft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电机在不同极弧系数和齿顶宽度下的法向力波动规律。结果表明,优化极弧系数和齿顶宽度能较好地削弱齿槽效应带来的法向力波动幅值,仿真和实验结果与解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法向力波动解析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靖永志,何飞,肖建[5](2015)在《基于组合模型的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齿槽效应是影响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分析了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产生机理,提出采用组合预测的方法建立传感器齿槽特性逆模型进行齿槽误差补偿,根据传感器齿槽特性分别建立RBF神经网络和LS-SVM齿槽补偿系统模型,通过齿槽位置检测线圈提供的补偿参考信号对传感器进行齿槽误差补偿。仿真结果表明组合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齿槽逆特性,组合补偿模型的输出不受齿槽位置的影响,全量程最大误差为0.09 mm,在工作间隙范围内误差小于0.06 mm,且组合模型的补偿误差优于单一RBF或LS-SVM补偿效果,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齿槽效应并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补偿后的传感器能够满足高速磁浮车悬浮控制系统运行要求。(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杜宗潆[6](2015)在《无齿槽效应有刷电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1无齿槽效应有刷电动机的结构无齿槽效应有刷电动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将喇叭状电枢安装在电机轴承上,形成无铁转子。圆筒形的电枢绕组适配在轴承的圆柱体磁铁上,磁铁处于静止状态,则喇叭状电枢绕磁铁旋转,并使电动机轴承转动。这样,电动机的机壳与静止的圆柱体磁铁构成磁通回路。如此结构的优点在于:电枢中无铁,电动机呈现低惯性转矩特性,不会产生铁损和齿槽效应转矩;电动机可以在指定位置停机,转速由电压和负载转矩决定。(本文来源于《电世界》期刊2015年03期)

陈浈斐,夏长亮,王慧敏[7](2014)在《考虑齿槽效应的表贴式永磁电机空载磁场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齿槽作用下的表贴式永磁电机空载磁场分布,提出了一种简化解析模型。该模型将等效磁路法和磁位解析法相结合,首先利用等效磁路法求得定子齿槽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继而将其作为第二类边界条件之一,借助拉普拉斯方程和泊松方程获得一个磁极下电机磁场分布;通过剩余磁化强度修正函数,将该解拓展到整个电机范围。该解析模型充分考虑了齿槽效应对磁场的影响,求解过程简捷。经有限元仿真表明,对于内、外转子结构永磁电机,该解析模型均取得了较准确的磁场计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电机反电动势和转矩特性提供了一种有效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靖永志,肖建[8](2013)在《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齿槽效应补偿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齿槽效应带来的齿槽误差问题,提出在传感器探头内布设齿槽位置检测线圈,建立传感器齿槽特性模型和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齿槽补偿系统模型,依据齿槽位置信号对传感器进行齿槽误差补偿。利用附加动量的BP学习方法对网络进行学习和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补偿模型的输出不再随齿槽位置波动,最大误差为±0.2 mm,该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齿槽效应并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满足高速磁浮车悬浮控制系统要求。(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靖永志,肖建[9](2013)在《高速磁浮车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槽效应是高速磁浮车间隙传感器面临的一个特殊性问题。针对齿槽效应带来的齿槽误差问题,提出在传感器探头内布置齿槽位置检测线圈,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建立齿槽效应逆模型,依据位置信号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齿槽补偿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2~20 mm范围内补偿器输出最大误差为±0.18 mm,该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齿槽效应,并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满足高速磁浮车悬浮控制系统要求。(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3年04期)

李存鹏,李金香[10](2010)在《齿槽效应对护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短路试验发电机为例,综合运用有限元法和解析法分析了汽轮发电机定子齿槽效应对转子护环的影响,介绍了由齿槽效应所引起的护环损耗和温升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大中型电机》期刊2010年02期)

齿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永磁伺服电机具有功率因素高,结构简单,体积小,损耗小等优点,所以目前永磁电机已经成为伺服电机的主流。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影响其性能,其中就包括齿槽效应。齿槽效应是由于电机齿槽的物理构造而引起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在永磁电机不通电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它会使电机产生转矩波动,尤其在低速控制情况下,齿槽效应会降低电机的控制精度。因此,对永磁伺服电机齿槽效应的测量研究很有意义。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新型测试系统对大量电机进行测量,对实验结果进行MATLAB数据分析,得出电机齿槽效应规律,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基于齿槽效应测量的电机装配质量诊断方案。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工作:1.对齿槽效应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齿槽效应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能量法推导出齿槽效应所引起的转矩波动数学表达式。2.设计基于华中八型的新型齿槽效应测量方案,并对78台不同型号,不同批次的伺服电机进行齿槽效应测量,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分别从时域,频域两方面综合分析不同电机基于齿槽效应的性能差别,并对现有评价指标进行改进,提出新的评价指标。3.对电机转矩波形进行成分研究,研究不同批次电机的性能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反应电机装配质量的频域成分,并得出时域指标与频域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基于齿槽效应的电机装配质量诊断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齿槽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孙权贵,邓智泉,张忠明.基于齿槽效应的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涡流损耗解析计算[J].电工技术学报.2018

[2].李泽.伺服电机齿槽效应测量及装配质量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邱磊磊,陆华才,孙驷洲,缪碧云.永磁直线电机的端部效应和齿槽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

[4].夏加宽,沈丽,彭兵,孙宜标.齿槽效应对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法向力波动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5].靖永志,何飞,肖建.基于组合模型的悬浮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J].仪器仪表学报.2015

[6].杜宗潆.无齿槽效应有刷电动机[J].电世界.2015

[7].陈浈斐,夏长亮,王慧敏.考虑齿槽效应的表贴式永磁电机空载磁场建模[J].电工技术学报.2014

[8].靖永志,肖建.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齿槽效应补偿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3

[9].靖永志,肖建.高速磁浮车间隙传感器齿槽效应补偿方法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

[10].李存鹏,李金香.齿槽效应对护环的影响[J].上海大中型电机.2010

标签:;  ;  ;  ;  ;  ;  ;  

齿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