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模型论文_王纯枝,张蕾,郭安红,李轩,刘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环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流,大气,模型,神经网络,特征,西南地区,白粉病。

大气环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纯枝,张蕾,郭安红,李轩,刘维[1](2019)在《基于大气环流的稻纵卷叶螟气象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着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卫红[2](2019)在《基于大气环流的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PM_(2.5)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回归方程,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将回归方程中的不显着因子剔除掉,可以获得多元回归模型,将CO纳入到影响因子中,并将温度与污染气体相结合,根据最优回归方程可知,不同季节中污染气体对PM_(2.5)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最优回归方程的求解,建立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并分析污染成因,最终实现了对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的分析。所建的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预测的误差率较低,并且污染能见度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周须文,何璇,任妙春,常志坤[3](2017)在《渤海冰情异常年的典型大气环流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60—2013年渤海冰情等级和北半球1959—2014年NCEP/NCAR再分析500 h Pa和1000 h Pa高度场逐日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渤海冰情异常年的大气环流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重冰年有3类典型环流型(偏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东北气流型),每个环流型代表了一条影响渤海的冷空气路径;其共同特点是欧亚高纬地区为正距平,贝加尔湖到我国东北地区为负距平,亚洲中高纬度为经向环流。轻冰年也分为3类典型环流型(新地岛极涡型、欧洲大槽型、欧亚环流平直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亚洲区域南高北低,极区为负距平,中高纬区域为正距平,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平直。(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许太州[4](2016)在《借助立体几何模型 巧学大气叁圈环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叁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如何学习大气叁圈环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手工制作的立体几何模型为载体,阐述了模型的制作、思考、再设计、再反思,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巧妙而又生动地学习大气叁圈环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6年04期)

尚志云,姚树然,王锡平,高军,杜汛雨[5](2014)在《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0-2010年逐年的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和国家气候中心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指数(即大气环流指数)逐月值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白粉病发生显着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建立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受害面积的年前、春季预报模型。首先根据白粉病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关系,建立白粉病发生面积预报模型(模型I和模型II),并基于贝叶斯分类规则,利用白粉病面积预报结果建立白粉病发生程度的预报模型;另外,基于贝叶斯分类规则直接利用关键大气环流指数建立白粉病发生程度预报模型(模型III和模型IV);最后通过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的对比对模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白粉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两种模型均可在发病前1a的12月底和当年4月底进行预报;对1990-2010年的历史回代拟合和2011-2013年的外延预报结果显示,模型I和模型II预报的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1990-2013年)与实际发生面积基本一致,年前和春季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模型(模型III和模型IV)的历史回代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1.0%和90.5%,2011-2013年外延预报误差最大的仅1个等级。说明大气环流特征量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强的气候指示效应,可为小麦白粉病的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4年06期)

董亮,陆桂华,吴志勇,何海[6](2014)在《基于大气环流因子的西南地区干旱预测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识别西南地区干旱发生的前兆环流信号,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环流特征量月值数据,考虑致旱因子与区域干旱的非线性关系,对满足不同线型的非线性因子作线性化处理,筛选出通过显着相关检验的预报因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四种西南地区秋季干旱预测模型,比较了四种模型的估计值与西南地区实际干旱指数值。结果表明,在1961~2004年的模型率定期,四种回归模型均通过了显着性水平为0.01的F检验;非线性模型对2005~2012年验证期的干旱试报成功率高于线性模型,且成功预测了2005、2007、2009年的叁场西南地区秋季干旱,预见期长达6个月,对数模型对西南秋季干旱预测效果较其他模型更稳定;欧亚及亚洲经向环流、大西洋及北非副高、北半球极涡和西藏高原位势高度等均为西南致旱的显着强信号。非线性因子处理方法适用于西南地区干旱预测建模,且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包云轩,田琳,谢晓金,陆明红,姜玉英[7](2014)在《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短期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1年NCEP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逐候灯诱数据,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量与主要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长江中下游稻区13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终见期4个时段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的BP神经网络短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候500hPa高度的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IA)、副高西伸指数(IW)、东亚大槽指数(H500)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西风指数(IEARW)呈极显着负相关,与IW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97,与IA、IEARW、H500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78以上。(2)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候850hPa位势高度(hgt)、垂直速度(omega)、纬向风速(uwnd)、经向风速(vwnd)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与hgt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54,与omega、uwnd、vwnd的相关系数均达0.8以上。(3)选取与白背飞虱迁入量相关显着的大气环流特征量为预报因子,按5级发生程度对白背飞虱迁入量进行分级处理,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可应用于该区白背飞虱短期预测预报。研究结果对揭示气象因子对白背飞虱迁入和发生的影响规律,作好其发生程度的预测预报,适时、有效防控白背飞虱为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4年04期)

刘式达,付遵涛,刘式适[8](2014)在《大气叁圈环流的动力系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常情况下,本文利用球坐标系(λ,(?),r)的动力、热力学方程导出叁维速度场(v_λ,v_(?),v_r)的动力系统.这种包括摩擦力和热传导的不可压缩大气运动的动力系统,无论从定性上还是从定量上都能描述由赤道和极地间的加热不均匀造成的叁圈环流.定性上表明,在北半球经向速度v_(?)和纬向速度v_λ同符号,地表刮北风(v_(?)<0)和刮东风(v_λ<0)相对应,刮南风(v_(?)>0)和刮西风(v_λ>0)相对应.在南半球,经向速度v_(?)和纬向速度v_λ符号相反,刮北风(v_(?)<0)和刮西风(v_λ>0)相对应,刮南风(v_(?)>0)和刮东风(v_λ<0)相对应.定量分析表明球面上的压力场p可以用球调和函数p_l~m(sin(?))cosmλ来表达.当取l=6,m=0时即可导出叁圈环流.在经圈剖面((?),r)上,地表的(?)_1=±56°和(?)_2=±28°左右,以及赤道是速度场的奇点,它们都是鞍点,说明在副热带是下沉运动,在中纬度是上升运动,这正是叁圈环流中的Ferrel环流的特征.这样经向速度v_(?)和纬向速度v_λ相联系,经向速度v_(?)又和垂直速度相联系,那么叁圈环流的叁维速度场就构成了一个整体.(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虎,于永光,闻国光[9](2014)在《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与分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和分岔性质.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和定性理论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证明了全局一致渐进稳定和极限环的存在性,并给出了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分岔条件.此外,研究了模型的Hopf分岔,并用规范形理论得到了Hopf分岔临界状态,最后运用数值仿真对所给的定理和条件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田琳[10](2014)在《基于大气环流背景的白背飞虱迁入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白背飞虱一直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面积和发生频次在不断增加,其中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白背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因素主要有虫源基数、水稻种植制度和生长发育状况、天敌等生物学因素及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物理学因素。其中,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动力场对白背飞虱的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揭示大气环流场对白背飞虱迁入的影响,本文根据1979~2010年全国125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分析了全国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迁飞降落的时空变化规律,然后筛选出2个典型的南、北迁个例,对其降落特征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NCEP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逐候灯诱数据,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量与主要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了长江中下游稻区13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终见期4个时段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的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白背飞虱迁入主要发生在3月初到11月底,其中3月和11月白背飞虱的迁入峰最少,7月迁入峰最多,北迁迁入的峰次明显多于南迁。长江中下游稻区内,白背飞虱北迁降落峰次多,南迁降落峰次少,灾变性迁入多发生在北迁过程中。(2)850h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形势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飞的重要大气环流因素,该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种群北迁的运载气流,而偏北气流则是其南迁的运载气流。白背飞虱种群在850hPa高度上有气旋式风向切变区的地区易起飞迁出,而在反气旋式切变区则易迁入降落。850hPa高度垂直气流场上的强下沉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降落,而强上升气流则有利于其起飞迁出。(3)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侯500hPa高度的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IA)、副高西伸指数(Iw)、东亚大槽指数(H500)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西风指数(IEARW)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Iw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97,与IA、IEARW、H500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78以上。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候850hPa位势高度(hgt)、垂直速度(omega)、纬向风速(uwnd)、经向风速(VWnd)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其中与hgt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54,与omega, uwnd, vwnd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以上。(4)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选取与白背飞虱迁入量相关显着的大气环流特征量为预报因子,按5级发生程度对白背飞虱迁入量进行分级处理,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70%以上,可以应用于该区域白背飞虱迁入的短期预报业务。(5)选取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相同的预报因子,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SVM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准确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研究结果对揭示气象条件对白背飞虱迁入和发生的影响规律,准确预警预报其迁入,适时而有效防控其危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大气环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PM_(2.5)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回归方程,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将回归方程中的不显着因子剔除掉,可以获得多元回归模型,将CO纳入到影响因子中,并将温度与污染气体相结合,根据最优回归方程可知,不同季节中污染气体对PM_(2.5)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最优回归方程的求解,建立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并分析污染成因,最终实现了对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的分析。所建的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预测的误差率较低,并且污染能见度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环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纯枝,张蕾,郭安红,李轩,刘维.基于大气环流的稻纵卷叶螟气象预测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19

[2].徐卫红.基于大气环流的雾霾天气PM_(2.5)污染能见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3].周须文,何璇,任妙春,常志坤.渤海冰情异常年的典型大气环流概念模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

[4].许太州.借助立体几何模型巧学大气叁圈环流[J].地理教学.2016

[5].尚志云,姚树然,王锡平,高军,杜汛雨.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预报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14

[6].董亮,陆桂华,吴志勇,何海.基于大气环流因子的西南地区干旱预测模型及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4

[7].包云轩,田琳,谢晓金,陆明红,姜玉英.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短期预报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14

[8].刘式达,付遵涛,刘式适.大气叁圈环流的动力系统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14

[9].王虎,于永光,闻国光.低阶大气环流模型的稳定性与分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

[10].田琳.基于大气环流背景的白背飞虱迁入预报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使用3种大气环流模型模拟的肯尼...大气环流模型预测的气温与降水...嘉兴8一9月降水大气环流模型示意...全球大气环流模型2.25*2.25度的...模型研究区域空间示意图(长江流域仅...

标签:;  ;  ;  ;  ;  ;  ;  

大气环流模型论文_王纯枝,张蕾,郭安红,李轩,刘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