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民培训工作

抓好农民培训工作

一、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张晓玥[2](2021)在《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大量“空心村”的出现。培养打造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已成为解决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出路,也将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云南是农业大省,是我国西南边疆省份,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战略计划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但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制约了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推进,影响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政府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选取云南省有针对性的8个州市进行实地调研,梳理农民培育工作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了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及成效,发现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主要存在多头管理欠统筹、结合需求不紧密、保障缺乏难长效、等靠要扶少动力等困境。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职能错位、培育机构履职不力、投入资源存在偏差、缺少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在发现困境、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多方协调联动;精准把握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培育方向;加大培育总体投入,做好资源长效保障;强化农民主体作用,鼓励乡村人才发展等优化建议期望能对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其他同类地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高蕙兰[3](2021)在《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民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仅仅注重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转化提升,更加需要注重在城市中生活着的人的衣食住行、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提升,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H省X区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必将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而且H省X区失地农民的产生是被动的,是为城市建设做出牺牲的人群。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对于“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促进H省X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有关政府部门人员进行访谈的形式,了解到H省X区主要从制定就业创业政策、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加大就业创业扶持、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方面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工作,取得了岗位数量不断增加、就业人数持续增长、技能储备明显提升的效果。通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进行深入的访谈,发现在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上存在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不到位、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不精准、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根据H省X区失地农民实际情况,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其他地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经验,提出了H省X区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意见建议。一是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二是精准化培训提升技能,三是构建现代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赵子健[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要求,指明了今后30年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群体素质水平既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平稳实施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振兴的重要考核指标。各地已开展了一系列农民素质提升工作,但存在目标不明、路径不清等问题,针对河北省农民素质如何提升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动态化把控农民素质提升成效,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文献的梳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农民素质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并确定农民需要提升的素质种类。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及案例资料,分析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在实施主体、目标确立、针对群体和实施做法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借鉴P-S-R模型的理论思想,提出农民素质提升的宏观路径及不同素质类别的提升路径,并对其保障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提出优化农民素质提升顶层设计、推进培训机构提质增效、分层分类进行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民素质提升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农民素质提升应以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生态环保意识、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参政素养六方面为主要内容。(2)对农民素质及行为的统计分析显示,河北省农民素质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力。且六项素质均存在一定问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3)总结出河北省“利益共享型科技文化素质提升”“产业引导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党支部提升农民精神素养”三种典型模式,并提炼出模式基础和模式特征。在模式对比中存在四个相同点:实施前明确农民素质提升目标、以产业带动农民素质提升为基本方式、以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为重点、以职业培训作为规范化教育。存在四方面差异:实施主体差异;提升目标差异;实施做法差异;农民群体差异。(4)在宏观层面,农民素质的健康、可持续提升要通过P-S-R路径实现,既通过认识压力,分析现状及剖析问题,措施实施并不断重复循环实现。(5)总结出针对不同素质的提升路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理论学习+产业引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理论学习+乡村建设”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学历提升+乡村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普法教育+多媒体传播”提升法律意识;“民主教育+乡村建设”提升参政素养。本文创新点:一是梳理出农民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切入点,确定农民的六项素质类别。二是总结出三种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对模式特征和形成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为农民素质提升路径探析提供指引和借鉴。三是将P-S-R模型思想用于农民素质提升研究,借鉴P-S-R模型的理论思想,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民素质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农民素质提升的P-S-R宏观路径。

贾庆[5](2020)在《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仍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不变的主题。都市农业地处都市区域内及其辐射带动的周边地区,作为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一个农业发展方向,除了承载着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的基本属性外,还肩负着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和环境承载力紧张等问题。如何才能让都市农业更好发展?除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之外,抓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使之与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匹配,更好的发挥出都市农业的资源优势显得更为关键。自从中央在2012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概念以后,已经连续七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明确的要求,2020年又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都市区域内农业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本文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作为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着眼点,希望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职业农民培训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探求都市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优化路径,为都市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助力。笔者立足于城乡融合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等理论基础,以城乡融合理论揭示了城乡融合过程的不可逆性,以及其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区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以人力资本理论强调都市农业发展中对人进行投资的积极作用和提升人力资本的方式;并将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论遵循和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文献搜集、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充足的一手资料和样本信息,进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文中首先详细介绍了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概况,以及郑州市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反馈意见。接着总结并提出了郑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效果不理想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等系列问题。在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后,从创造有利于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优化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和建立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构建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来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

韩小伟[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卢月[7](2020)在《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管理能力的关键措施,是实现我国农业后继有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玉林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培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培训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对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调查,探索培训过程中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高培训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助产扶贫并进一步丰富人力资本理论和培训相关理论,为今后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综述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现状,了解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本概况。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客体和环境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农民参训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借鉴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对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建议,试图为玉林市及其它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指导和借鉴。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存在一定不足。在培训主体方面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缺乏科学性,教师课堂互动少、教学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不足。在培训客体方面存在培训对象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培训对象生产技术较传统等不足。在培训环境方面存在培训经费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宣传不到位等不足。2.根据调查现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参训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对农民参训意愿呈显着负向影响,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期望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与需要的技术知识符合程度、基地实训和参观学习地点与经营主体符合度、基地实训和参观学习是否有专业老师讲解、教师与学生讨论情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民参训意愿呈显着正向影响。3.根据调查现状和农民参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特点,借鉴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对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三点建议:一、完善培训主体: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开设专题提升班;优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形式,合理安排时间;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效果。二、重视培训客体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改善培训环境:加大宣传引导;加强培训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加强培训资金监管等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为玉林市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果,促进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效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其它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借鉴。

王玮[8](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综合素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手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定,吹响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冲锋号角,从2012年到2020年八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扎实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低质低效培育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自2014年起,明村镇政府正式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并结合镇域实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本镇农业的发展储备人才。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分别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概念。同时,对人力资本理论、政府角色理论等理论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随后,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进行探讨,论述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机制建设,同时,从思想重视程度、农民自身素质、培训活动开展、政府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方面的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农民自主提升、教育培训、外部保障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了机制建设意见。本文从机制层面对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深入研究,对目前运行机制做出合理化调整,能够极大促进乡镇政府培育工作效率,对农业产业普遍兴旺、农民普遍富裕、乡村普遍振兴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张鹏程[9](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廖新有[10](2020)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研究 ——以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为此,我国从2013年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对其作用、成效、经验、问题等需要认真总结。因此,本文以广东省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案例,对国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模式、问题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参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为各县(市)举办,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具有天然地理优势。我国从2013年起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截止2019年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由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十大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广东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探索出以电商、互联网为代表的主要培养模式。英德职校开展了学历型、技能型、现代学徒制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在2015-2019年共招收、培养畜牧兽医、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新型职业农民712人;开办的23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中共招收学员1673人,全部圆满结业。英德职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脱贫致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还存在问题主要有:涉农专业招生困难,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水平需要提高,教学设备落后,实训场室紧缺;参培学员遴选相对困难,参培积极性不高;政策支持不够等。提出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农民困难的建议主要有:完善各项培养制度;提高培养单位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特别是推广现代学徒制模式;加强培养效果的宣传力度等。

二、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相关研究
        (二)从职业农民培育视角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内涵和分类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模式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对比研究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一)观点创新
        (二)视角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职业农民
        二、高素质农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政府角色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一、培育类型和对象
        二、培育政策
        三、培育机构
        四、培育措施
    第二节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优化乡村人才结构
        三、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章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困境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困境
        一、多头管理欠统筹
        二、结合需求不紧密
        三、保障缺乏难长效
        四、等靠要扶少动力
    第二节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职能错位
        二、培育机构履职不力
        三、投入资源存在偏差
        四、缺少对农民的宣传引导
第五章 国内其他省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第一节 国内其他省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山东省发挥主体引领作用,形成多元化教育平台
        二、四川省优化培育机制,助推农业经理人队伍良性发展
        三、河南省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第二节 国内其他省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启示
        一、专业机构强力支撑,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二、因地制宜找准目标,重点计划稳步推进
        三、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服务产业
第六章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多方协调联动
        一、构建“1+N+X”县域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二、规范认定管理工作,推动全省互通互认
    第二节 精准把握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培育方向
        一、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培育内容和手段
        二、建立地方政府、培育机构、培育对象三方沟通交流体系
    第三节 加大培育总体投入,做好资源长效保障
        一、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二、结合实际共享资源,合理调控协同培育
        三、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循序渐进壮大队伍
    第四节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鼓励乡村人才发展
        一、降低农民求学成本,激发农民主观能动
        二、宣传培育成功典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访谈提纲
致谢

(3)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失地农民
        2.1.2 就业保障
    2.2 理论基础
        2.2.1 责任政府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现状与效果
    3.1 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现状
        3.1.1 制定就业创业政策
        3.1.2 实施就业创业培训
        3.1.3 加大就业创业扶持
        3.1.4 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3.2 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效果
        3.2.1 岗位数量不断增加
        3.2.2 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3.2.3 技能储备明显提升
第四章 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4.1 样本基本情况
        4.1.1 就业现状
        4.1.2 就业特征
    4.2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4.2.1 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不到位
        4.2.2 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不精准
        4.2.3 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经验的借鉴
    5.1 国内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做法
        5.1.1 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做法
        5.1.2 杭州市的做法
        5.1.3 云南省的做法
        5.1.4 青岛市的做法
        5.1.5 厦门市的做法
        5.1.6 宜昌开发区的做法
    5.2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经验的启示
        5.2.1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工作要坚持科学统筹
        5.2.2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工作要坚持敢于创新
        5.2.3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工作要坚持落到实处
第六章 完善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基本对策
    6.1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政策
        6.1.1 健全政策体系
        6.1.2 加强政策宣传
        6.1.3 加强监督问责
    6.2 精准化培训提升技能
        6.2.1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6.2.2 优化丰富培训内容
        6.2.3 提升失地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6.3 构建现代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6.3.1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创业信息平台
        6.3.2 建立“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6.3.3 建立完善就业服务前置机制
        6.3.4 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概念界定
        1.6.1 农民
        1.6.2 农民素质
        1.6.3 乡村振兴
    1.7 理论基础
        1.7.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7.2 乡村治理理论
        1.7.3 人力资本理论
2 农民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关系分析
    2.1 产业兴旺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1.1 产业兴旺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1.2 产业兴旺与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关系
        2.1.3 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关系
        2.1.4 产业兴旺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2 生态宜居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2.1 生态宜居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关系
        2.2.2 生态宜居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2.3 生态宜居与农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关系
    2.3 乡风文明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3.1 乡风文明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2.3.2 乡风文明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
        2.3.3 乡风文明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4 治理有效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4.1 “自治”与农民参政素养的关系
        2.4.2 “法制”与农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2.4.3 “德治”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2.4.4 治理有效与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关系
    2.5 生活富裕与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2.5.1 生活富裕与农民职业能力的关系
        2.5.2 生活富裕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3 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情况
    3.2 河北省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3.2.1 科技文化素质水平
        3.2.2 经营管理素质水平
        3.2.3 生态环保意识水平
        3.2.4 思想道德水平
        3.2.5 法律意识水平
        3.2.6 参政意识水平
    3.3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科技文化素质提升问题分析
        3.3.2 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问题分析
        3.3.3 生态环保意识提升问题分析
        3.3.4 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问题分析
        3.3.5 法律意识提升问题分析
        3.3.6 参政素养提升问题分析
4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典型模式分析
    4.1 秦皇岛嘉诚集团“利益共享式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模式
        4.1.1 模式介绍
        4.1.2 模式背景
        4.1.3 主要做法
        4.1.4 模式形成基础
        4.1.5 模式特征分析
    4.2 沧州大司马“产业引导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模式
        4.2.1 模式介绍
        4.2.2 模式背景
        4.2.3 主要做法
        4.2.4 模式形成基础
        4.2.5 模式特征分析
    4.3 承德周台子村“党支部提升农民精神素养”模式
        4.3.1 模式介绍
        4.3.2 模式背景
        4.3.3 主要做法
        4.3.4 模式形成基础
        4.3.5 模式特征分析
    4.4 不同模式对比分析
        4.4.1 相同性分析
        4.4.2 差异性分析
5 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5.1 PSR素质提升宏观路径
        5.1.1 压力P:明确提升目标
        5.1.2 状态S:科学分析问题
        5.1.3 响应R:落实提升措施
        5.1.4 P-S-R循环发展
    5.2 不同类型素质的提升路径
        5.2.1 “学历提升+职业培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
        5.2.2 “理论学习+产业引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5.2.3 “理论学习+乡村建设”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5.2.4 “学历提升+乡村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5.2.5 “普法教育+多媒体传播”提升法律意识
        5.2.6 “民主教育+乡村建设”提升参政素养
    5.3 农民素质提升的保障机制
        5.3.1 政府职能保障
        5.3.2 农民建设保障
        5.3.3 人文环境保障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优化素质提升顶层设计
        6.2.2 推进培训机构提质增效
        6.2.3 分层分类提升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素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5)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都市农业
        (二)新型职业农民
    二、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城乡融合理论
        (三)终身教育理论
第二章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分析
    一、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
        (二)品牌农业发展情况
        (三)产业化集群培育情况
        (四)休闲农业推进情况
        (五)高新技术投入情况
        (六)生态农业打造情况
    二、都市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
        (一)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
        (二)品牌农业的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的品牌意识
        (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来引领
        (四)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能力
        (五)农村综合改革需要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章 对郑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
    一、郑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况
        (一)“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二)“一体多元”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系统
        (三)面向重点区域和人群开展培训对象甄选
        (四)“差异化”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
        (五)郑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发展趋势
    二、郑州市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见反馈
        (一)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二)对调查对象参与培训的情况分析
        (三)对调查对象培训需求情况的分析
第四章 郑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二)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二、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二)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
        (三)对各参与主体的扶持政策缺位
第五章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造有利于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土地流转
        (二)向农村引入工商资本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完善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
        (一)制定市级管理办法
        (二)建立严格的资格评定和管理制度
        (三)加大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
    三、优化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一)做好培训前的调查谋划工作
        (二)做好培训对象的遴选工作
        (三)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
        (四)强化对职业农民的考核评价
    四、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体系
        (一)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好跟踪服务
        (二)打造政行校企联盟,形成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
        (三)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激发农户参与热情
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郑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新型职业农民概述
        2.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念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
        2.1.3 新型职业农民特点
        2.1.4 新型职业农民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培训相关理论
        2.2.3 农村教育理论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况
    3.1 调查方法
    3.2 玉林市基本概况
    3.3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基本情况
        3.3.1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3.3.2 培训机构遴选
        3.3.3 培训对象遴选
        3.3.4 培训内容
        3.3.5 培训方式
        3.3.6 培训经费来源及农民补贴政策
        3.3.7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
        3.3.8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
    3.4 玉林市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点概况
    3.5 玉林市某培训点培训过程现状
        3.5.1 培训模式
        3.5.2 培训方式
        3.5.3 培训时间
        3.5.4 培训课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查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玉林市参加培训农民的调查结果分析
        4.1.1 调查方式
        4.1.2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交叉表满意度分析
    4.3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培训主体存在的问题
        4.3.2 培训客体存在的问题
        4.3.3 培训环境存在的问题
        4.3.4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参训意愿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1 交叉表卡方检验分析
        5.1.1 变量设定
        5.1.2 交叉表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5.2 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
        5.2.1 Logistic模型建立
        5.2.2 模型变量描述
        5.2.3 过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借鉴
    6.1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做法
        6.1.1 韩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做法
        6.1.2 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做法
        6.1.3 德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做法
    6.2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做法
        6.2.1 盐城市“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6.2.2 山东省“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
    6.3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借鉴与启示
        6.3.1 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
        6.3.2 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内容
        6.3.3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6.3.4 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
        6.3.5 健全职业农民考核机制
第七章 促进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培训主体
        7.1.1 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开设专题提升班
        7.1.2 优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7.1.3 丰富教学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7.1.4 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效果
    7.2 重视培训客体教育
    7.3 改善培训环境
        7.3.1 加大宣传引导
        7.3.2 加强培训管理
        7.3.3 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加强培训资金监管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广西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概述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相关概念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涵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内涵
    第二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政府角色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农村职业教育理论
        五、成人教育理论
第二章 平度市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明村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一、明村镇简介
        二、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分析
    第二节 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建设
    第三节 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卷调查情况
        二、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三、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第三章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自主提升机制
        一、完善农业人力资本成长教育机制
        二、创建农村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培育机制
        一、制定精准培训方案
        二、创新培育模式
    第三节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协调管理机制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三、健全培育激励制和质量认定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二)政治认同理论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二)乡村振兴理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六、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研究 ——以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路
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农业
        2.2.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2.3 农业经济管理
        2.2.4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2.2.5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 国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情况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政策依据
    3.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
    3.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实践模式
        3.3.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优势
        3.3.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状
        3.3.3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模式
        3.3.4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4 英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践
    4.1 英德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
        4.1.1 英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4.1.2 英德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4.1.3 英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典型代表
    4.2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基本概况
    4.3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4.3.1 学历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4.3.2 技能提升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4.3.3 现代学徒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4.4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成效
        4.4.1 英德职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得到了发展提升
        4.4.2 英德职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果显着
5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
        5.1.1 涉农专业扩招困难,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有待提高
        5.1.2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
        5.1.3 师资队伍水平需要提高
        5.1.4 教学设备落后,实训场室紧缺
        5.1.5 参培学员遴选相对困难,参培积极性有待提高
        5.1.6 政策支持不够
    5.2 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农民困难的建议
        5.2.1 完善各项培养制度
        5.2.2 提高培养单位专业建设水平
        5.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4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5.2.5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果宣传力度
6 结论
    6.1 结论
    6.2 问题与不足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化研究[D]. 张晓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H省X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 高蕙兰. 河北大学, 2021(02)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民素质提升研究[D]. 赵子健.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5]都市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贾庆. 河南大学, 2020(06)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7]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D]. 卢月. 广西大学, 2020(07)
  • [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D]. 王玮. 青岛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研究 ——以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廖新有.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抓好农民培训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