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顶置凸轮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凸轮,凸轮轴,机构,气门,内燃机,轴颈,测量。
顶置凸轮轴论文文献综述
王昌林,刘琳琳,张猛[1](2019)在《柴油机顶置凸轮轴润滑油路开发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配气系统是发动机核心机构之一,如何缩短设计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是设计开发的重点。文章以一款柴油发动机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润滑油路进行优化,利用flowmaster软件分析配气机构相关零件的润滑情况,通过配气机构rigtest实验台架进行油压确认,最终通过耐久实验台架验证证实更改方案的可行性,为解决顶置凸轮轴设计过程因润滑不足而导致的阀桥脱落和凸轮轴磨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2019年03期)
蒋升龙,邱娜,王洪波[2](2018)在《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飞脱判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两种典型的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性能试验,经过分析处理,找出判定配气机构飞脱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18年05期)
姜广梅,柏海,安传龙,谢宗法[3](2016)在《单顶置凸轮轴式汽油机可变凸轮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摩托车用汽油机气门机构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移动摇臂轴式可变凸轮机构(VCS)。该VCS机构通过移动进气摇臂轴实现高速摇臂和低速摇臂的结合与分离,进而实现工作凸轮在高速凸轮和低速凸轮之间切换。在高、低速摇臂的端面结合齿上设置锁止角,防止其在气门开启状态下实现结合。通过控制轴向力的大小,使高低速摇臂在一个工作循环内的进气门关闭期间实现完全结合。采用仿真计算,确定了低速凸轮和高速凸轮的型线及其配气相位。试验结果表明:该可变凸轮机构在全转速范围内实现了高低速摇臂的平稳结合和分离,且与原机相比发动机的高速和低速进气充量系数有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6年03期)
李民,陈烨龙,庞建武,杜慧勇,徐斌[4](2016)在《柴油机双顶置凸轮轴消隙齿轮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消隙齿轮对某双顶置凸轮轴柴油机正时驱动系统激励力的影响。利用AVL-EXCITE软件Timing Drive模块,建立了正时驱动系统及全阀系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转速、不同卡簧扭转刚度、卡簧预载扭矩下的齿轮啮合动力学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卡簧参数,并通过发动机台架噪声试验对消隙齿轮降噪的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普通齿轮副相比,双顶置凸轮轴柴油机采用消隙齿轮后,消除了背隙侧产生敲击噪声的激励力,怠速下,整机1m噪声声压级降低8dB(A)。(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刘忠民,余旭康[5](2014)在《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凸轮接触载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顶置式凸轮轴配气机构凸轮载荷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电阻应变片测量摇臂气门端载荷,间接计算凸轮与摇臂滚子之间接触载荷的方法。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该配气机构的虚拟样机,求解凸轮载荷,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并为此类配气机构的研发设计、磨损估算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14年06期)
姜广梅[6](2014)在《单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VVT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气机构作为汽车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配气机构拥有固定配气相位,它是通过各种不同配气相位的试验,从中选取某一固定配气相位兼顾各种工况,是发动机性能的一种折衷方案,因而不可能在各种情况下达到最佳性能。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各种转速下的进气性能,气门机构的设计已成为国内外发动机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摩托车发动机转速范围比汽车大的多,其高、低速工况对配气相位要求差异很大,所以对摩托车发动机来说,固定配气相位就会暴露出很多的缺点。与汽车发动机相比,更加迫切需要可变气门技术改善其综合性能。传统可变气门机构采用液压驱动方式,受制造成本和机构复杂性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在小型单缸汽油机上应用可变气门配气机构。本文以济南轻骑K157型号摩托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一种移动摇臂轴式的可变配气机构,通过移动摇臂轴实现高低速摇臂的啮合与分离,进而实现工作凸轮在高速凸轮和低速凸轮之间转换,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要求,实现发动机各工况下的最佳配气定时,改善经济性、动力性及排放性,推动了VVT技术在中小排量单顶置凸轮轴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步伐。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完成了VVT机构的设计工作。本文重点介绍了移动摇臂轴式VVT机构的总体布局、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机构的工作原理;并且从进气摇臂轴能够顺利移动、高低速摇臂能够顺利啮合、高速摇臂与高速凸轮能够紧密贴合叁个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验证了VVT机构能够顺利运行。其次,根据内燃机循环仿真的理论基础和K157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利用BOOST软件建立了K157发动机的一维流动仿真模型,对K157发动机BOOST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将模拟结果节气门半开状态下的扭矩、功率以及燃油消耗率与原机实测值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然后,在原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VVT发动机的BOOST模型,根据不同配气相位下的模拟计算结果,确定了VVT发动机的气门运动规律;对VVT发动机BOOST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VVT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并将其与原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整个发动机工作范围内VVT发动机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与原机相比都得到了改善,并在发动机常用的中低速工况下改善尤为明显,达到了预期效果。最后,对VVT发动机进行啮合性能和进气性能实验研究,验证高低速摇臂能够在合适的曲轴转角内顺利啮合与分离,测量VVT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并与原机的充气效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发动机高低速范围内的充气效率与原机相比都得到了提高,并且中低速范围内提高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23)
陈俭[7](2013)在《单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VVT机构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配气机构只拥有固定的配气相位,然而高、低速工况对配气相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固定配气相位在整个发动机转速范围内的折衷暴露出很多缺点。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中,VVT技术已成为新技术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内燃机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适合于中小排量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可变气门机构及其应用实例。对于中小排量的单缸四冲程发动机,若采用传统的液压驱动可变气门机构,存在机构复杂庞大、成本明显增加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济南轻骑K157型号摩托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一种移动摇臂轴式的可变凸轮型线的配气机构,在发动机处于不同工况下时,采用简单的拉线拖动摇臂轴切换进气高低速摇臂的方式,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需求。在发动机处于中低速工况下,采用低速摇臂驱动气门,增加发动机中低速扭矩,改善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在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下时,采用高速摇臂驱动气门,提高高速进气效率,满足发动机高速的动力性能。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该移动摇臂轴式VVT机构的总体布局、工作原理;并且通过对该VVT机构高低速摇臂啮合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说明以及啮合时间的计算,从理论上验证了该移动摇臂轴式VVT机构的可行性。其次,根据发动机的实际情况,运用BOOST软件对K157型号发动机进行建模,分别设置该模型的全局参数及各个元件相关参数,再通过模拟计算出的发动机性能指标(扭矩、功率、燃油消耗率)与原机的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然后,对原机和分别装有高低速凸轮轴的发动机进行BOOST模拟仿真以及充气效率测量的倒拖实验研究,对已设计出的高低速凸轮型线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验证并讨论长、短进气管对充气效率的影响,为以后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实验依据。最后,在原机BOOST模型的基础上建立VVT发动机模型,根据实验数据以及不同配气相位下的BOOST模拟计算结果确定VVT发动机模型的最佳气门运动规律,对VVT发动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将模拟计算出的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原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VVT机构的使用,在整个发动机的工作转速范围内实现了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提高,尤其是在发动机常用的中低速工况下,VVT机构对发动机动力性以及经济性的改善尤为明显,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0)
马戎,周龙[8](2012)在《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Excite_TD软件,在GT软件优化结果基础上,对某发动机配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重新设计了凸轮型线;着重分析了气门升程曲线的丰满度、凸轮与挺柱接触应力、弹簧裕度,保证气门有良好、准确、平稳的运动规律;详细介绍了优化思路和过程,优化后的凸轮型线经过GT软件计算符合发动机性能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使得发动机运动噪声小,耐久性好。(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2年06期)
王远阳,王红[9](2012)在《基于Solid Works的双顶置凸轮轴的设计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Solid Works为平台,利用其强大的参数化造型技术和Solid Works提供的二次开发模块,建立汽车的双顶置凸轮轴参数化设计与叁维实体建模,以适应机车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与CAD软件建库方案相比较,Solid Works具有基于特征,全尺寸的约束,尺寸驱动设计修改,全数据相关等特点,适合标准件的建模,提高了设计效率。(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31期)
刘兴富[10](2010)在《顶置凸轮轴检测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凸轮的测量,主要是为评定凸轮轴上各凸轮的几何精度和装机后的动力特性提供依据的,所以应按设计要求选择与凸轮机构从动件相同型式和形状的测头,并按设计升程表进行测量。(本文来源于《摩托车技术》期刊2010年10期)
顶置凸轮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两种典型的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性能试验,经过分析处理,找出判定配气机构飞脱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置凸轮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昌林,刘琳琳,张猛.柴油机顶置凸轮轴润滑油路开发及验证[J].重型汽车.2019
[2].蒋升龙,邱娜,王洪波.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飞脱判定方法研究[J].内燃机.2018
[3].姜广梅,柏海,安传龙,谢宗法.单顶置凸轮轴式汽油机可变凸轮机构的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6
[4].李民,陈烨龙,庞建武,杜慧勇,徐斌.柴油机双顶置凸轮轴消隙齿轮动力学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6
[5].刘忠民,余旭康.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凸轮接触载荷的研究[J].内燃机.2014
[6].姜广梅.单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VVT机构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
[7].陈俭.单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VVT机构的研制[D].山东大学.2013
[8].马戎,周龙.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优化[J].车用发动机.2012
[9].王远阳,王红.基于SolidWorks的双顶置凸轮轴的设计与建模研究[J].价值工程.2012
[10].刘兴富.顶置凸轮轴检测方法探究[J].摩托车技术.2010
论文知识图
![1 一般顶置凸轮轴结构本文介绍的...](/uploads/article/2020/01/04/9ac51e82838261ded9cef456.jpg)
![单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uploads/article/2020/01/04/94e8f547d7afed3a65ade361.jpg)
![双顶置和单顶置凸轮轴正时传动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DXX2013060820002&suffix=.jpg)
![双顶置和单顶置凸轮轴正时传动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DXX2013060830001&suffix=.jpg)
![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的组成](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371852.nh0004&suffix=.jpg)
![双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双顶置](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20728.nh000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