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论文_钟晓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育目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目的,德育,卢梭,儒家,私德,理性,孔子。

德育目的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琳[1](2018)在《学校德育目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走向情感文明的学校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偏执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帮助学生从基于个体需要的或限于家庭的小我情感,扩展为个体生存、家庭生活与民族、国家发展相统一的大我情怀、高尚情操。学校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积极的、正向的情感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不同年段,一些关键的基础性情感体验是否得以满足,对学生(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期刊2018年Z1期)

周志平[2](2016)在《以德育工具服务生活目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要成为真正的德育,就必须通过生活,并且要发出力量,去认识和改造生活,使生活向上向前。因此,人们必须着眼于生活的改造,道德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才有真正的用处和力量。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处的困境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地位不稳固,表现为追求智育的效率而忽视德育的效果;二是德育内容不全面,表现为重公德教育而轻私德培养;叁是德育目的不精准,表现为偏重德育项目和知识而不看重对人的改造;四是德育方法不可行,表现为德育知识化,多是教师灌输(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6年14期)

葛向丽[3](2015)在《阻碍我国德育目的实现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德育实践过程,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依据。然而,我国的德育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实效性较低。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阻碍我国德育目的实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叁个方面:德育目的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的参与;德育目的主要是国家本位的,轻视个体品德修养问题;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德育目的被降为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大而划一,缺乏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5年31期)

林红英[4](2015)在《通过开展活动达到德育目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开展的德育主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认识和体验,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一、活动育人少先队阵地建设。说到中小学德育工作,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少先队组织。尤其是近几年少先队在组织、引导、培养、教育少年儿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学校德育指明了方向。因此,我校在团省委、团市委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关于加强西宁市少先队组织管理的意见》,首先加强了少先队阵地建设。在全校24(本文来源于《青海教育》期刊2015年06期)

刘畅[5](2015)在《学校德育目的实现途径——回归“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在校大学生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问题。高校德育体系应主要大量吸纳以儒家德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德育观念和方法,这也是改进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选择。在儒家德育观的指导下,改造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注重贴近学生道德实际;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视育人为首要任务;注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注重运用家庭、学校、社会叁方面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薛晓阳[6](2014)在《道德与成长:成长是德育的目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心成长亦或关心道德,这似乎是一个不对称的选择,但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的目的是使人从善,但对于儿童来说,从善的本质是道德的成长,因此,成长大于道德应当成为德育的一条原则。然而,道德使人从善这一概念或许正在扭曲德育的本质,使德育成为打断儿童成长的力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4年10期)

崔振锋[7](2014)在《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强国之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源于德育的缺失,同时时代也赋予德育新的内涵。当代中国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和责任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14年05期)

相力[8](2013)在《重申德育目的价值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理性是用来寻找价值的根据或给价值提供基础的理性。当前德育目的的内容存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具主义肆虐,德育深受其害;另外,我国源远流长的德育缺少价值理性的传统也是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邹太龙[9](2013)在《恪守底线,追求境界——刍论德育目的二元并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真的德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引导和旨归。阙失的视角定位通常致使德育目的偏执一端、博弈失衡。人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二位一体、彼此交融的"混成物",人所独具的双重属性诉求二元并立的现实德育目的——以公德为始基,以私德为理想。恪守底线,追求境界,是德育目的的本真定位和现实可能,更是德育摆脱低效囹圄的应然选择和可贵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李琼[10](2013)在《孔子德育思想的目的与德育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是我国重要的德育教育思想家,根据他长期的教学和实践,提出了较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他提出的德育的总目标,德育的原则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值得借鉴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21期)

德育目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育要成为真正的德育,就必须通过生活,并且要发出力量,去认识和改造生活,使生活向上向前。因此,人们必须着眼于生活的改造,道德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才有真正的用处和力量。当前中小学德育所处的困境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地位不稳固,表现为追求智育的效率而忽视德育的效果;二是德育内容不全面,表现为重公德教育而轻私德培养;叁是德育目的不精准,表现为偏重德育项目和知识而不看重对人的改造;四是德育方法不可行,表现为德育知识化,多是教师灌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育目的论文参考文献

[1].钟晓琳.学校德育目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

[2].周志平.以德育工具服务生活目的[J].中国德育.2016

[3].葛向丽.阻碍我国德育目的实现的原因分析[J].学周刊.2015

[4].林红英.通过开展活动达到德育目的[J].青海教育.2015

[5].刘畅.学校德育目的实现途径——回归“传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6].薛晓阳.道德与成长:成长是德育的目的[J].中小学德育.2014

[7].崔振锋.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J].中国电力教育.2014

[8].相力.重申德育目的价值理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邹太龙.恪守底线,追求境界——刍论德育目的二元并立[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

[10].李琼.孔子德育思想的目的与德育方法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3

论文知识图

2 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教师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目的龙江教育哈尔滨市第叁中学□ 徐悲鸿1 德育渗透流程图黄淮学院获奖成果(1)

标签:;  ;  ;  ;  ;  ;  ;  

德育目的论文_钟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