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贫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贫困,贫困测量,多维贫困测量,贫困指数
贫困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菊华,刘轶锋,王苏苏[1](2019)在《贫困的识别与测量:从单维到多维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沿着一般意义上的贫困测量这条线索,系统地比较和回顾国内外贫困的测量指标和指标体系,分析目前单维度和多维度测量的优长与局限,并对未来贫困测量提出思考。研究发现:(1)物质资源匮乏识别、可行能力剥夺识别、社会排斥识别和传统的收入识别,是国际主流的贫困识别方法。(2)随着对贫困内涵认知的深化,贫困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指标经历了由单一向多维的转变。(3)未来贫困的度量需以明晰贫困的本源性要素和影响因素为前提,在国际通用标准基础上,探索科学合理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并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邓婷鹤,毕洁颖,聂凤英[2](2019)在《中国农村老年人多维贫困的测量与识别研究——基于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逐步显化。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在测算收入贫困的基础上,采用AF方法测算了农村老人的客观多维贫困指数(MPI-I)和包括主观福利的多维贫困指数(MPI-II),涉及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主观福利5个维度。研究发现,MPI-II测量的主、客观多维贫困发生率最高且主观福利贡献最大;MPI-I测量的客观多维贫困次之,收入贫困发生率最低。进一步,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样本进行交叉识别,收入贫困的农村老人中有96%同时陷入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样本中一半以上为非收入贫困。这说明虽然收入始终是农村老人多维贫困识别的重要因素,但以主观福利为代表的非收入因素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程晓宇,陈志钢,张莉[3](2019)在《农村持久多维贫困测量与分析——基于贵州普定县叁个行政村2004—2017年的普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深度贫困的脱贫攻坚阶段。尽管学界尚未明确给出深度贫困的定义,但学界研究的持久贫困与当前政策所关注的深度贫困具有相同内涵,研究农村持久贫困问题,有助于理解深度贫困并为减贫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贵州省普定县叁个行政村2004—2017年整村调研所形成的5期面板数据,从多维视角出发,考察农村持久贫困的规模、分布及成因。具体地,首先采用AF多维贫困测量法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家庭在健康、教育、居住条件和资产四个维度的持久多维贫困发生率。其次,为考察不同维度的贫困状况,对持久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分析。此外,进一步实证分析农村持久多维贫困的致贫原因。研究发现:①农村持久多维贫困发生率为28. 62%,意味着在农村近叁分之一的家庭经历着持久贫困。②健康状况差是持久多维贫困的主要方面。健康维度对持久多维贫困指数的总体贡献率为31. 3%,且健康维度未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健康维度内的慢性病指标甚至表现出恶化的趋势。③劳动力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养老负担重已经成为持久贫困的重要致贫原因。本研究有着如下政策启示:①在帮扶群体上,需更加关注非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②在帮扶维度上,需重视改善深度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③在具体帮扶措施上,需充分考虑深度贫困家庭的劳动力缺乏状况。具体地,在需要投入要素的帮扶措施中,探索除劳动力投入外的其他投入机制。同时,需提高农村的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的减贫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许芯萍,滕祥河,文传浩[4](2019)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多维贫困测量——基于叁峡库区调研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移民贫困化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遗留问题之一。将心理维度纳入多维贫困分析框架,构建多维贫困测量指标体系,并运用AF方法对2017年叁峡库区移民多维贫困状态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库区23.38%的移民存在4个维度10项指标中任意4个指标的贫困,没有移民遭受9个及9个以上指标的贫困剥夺;二是对库区多维贫困贡献率最高的5个指标为交通工具、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收入、耐用消费品及受教育程度,心理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低;叁是城市多维贫困呈现两极分化的复杂态势,城市移民由于生产性资本被剥夺且就业技能较低,多维贫困状态比农村移民更为严峻。(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晓野,高一兰[5](2019)在《主观贫困框架下多维贫困测量——基于海南扶贫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陆续脱贫,扶贫工作的重心将由收入贫困向多维贫困转化。贫困不仅表现为客观物质条件的不足,还包括主观满足感的缺失。为解决新阶段扶贫工作中的贫困识别和测量问题,构建反映地区主客观贫困状况和发展目标的贫困监测指标体系,并基于海南省扶贫调查数据测算该地区的多维贫困程度。研究表明,主观贫困框架下海南地区多维贫困程度还比较高。因此,应从提高就业质量、激发脱贫内驱力、注重以人为本的扶贫方式和长效沟通机制的建立,以及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有效改善多维贫困问题。(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王巍,谢海军,王坤,任萍[6](2019)在《贫困县贫困状况的多维测量与扶贫对策——以惠民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我国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带动了相关地区产业的发展。然而,仅以收入作为衡量贫困问题的标准已经不全面了,人们已将贫困的研究模式拓展到多维角度。从收入、医疗、教育、住房角度研究惠民县的贫困问题,通过分析惠民县的贫困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6期)
李昊,张昭[7](2019)在《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测量与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结合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中的流动人口子样本,着重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排斥四个维度测量并分析了中国流动人口的多维贫困。研究表明:(1)流动人口在以上四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剥夺,因而存在多维贫困现象,并且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两种理念结合起来可以为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测量、评估和预警提供新的思路;(2)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维度分解表明,社会排斥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是流动人口多维贫困不可忽视的维度;(3)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子群分解表明,县内流动的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程度最高,并且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贡献最大,但是流动范围的增加并不必然降低流动人口的多维贫困。(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韩振燕,夏林[8](2019)在《老年多维贫困测量:概念与视角的转换——基于A-F法及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与精准扶贫发展背景下,老年贫困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识别并缓解老年贫困,是检验社会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基于多维贫困理论,运用Alkire-Foster方法构建老年多维贫困测算模型。依据2014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CLASS),以11个省(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收入、住房保障、健康程度、养老服务、可行能力、社会参与、精神状态等7个维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收入并非老年贫困唯一致因,随着维度增加,老人贫困规模扩大、贫困程度加深;城乡、区域多维贫困差距增大。因此,应加强对老人贫困多维度识别与测量,对不同类型贫困老人提供"问题响应型"或"需求响应型"等多样化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构建多主体、分类分层的帮扶网络和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黄森慰,姜畅,郑逸芳[9](2019)在《妇女多维贫困测量、分解与精准扶贫——基于福建省“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调研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沈华,刘梅[10](2019)在《基于多维贫困测量的教育脱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是相对的,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健康、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则是传统的贫困判定指标。本研究在修正了联合国开发署的MPI测度指标后,构建了包含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认同4个维度及15个指标的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2015年CGSS数据计算出浮动多维贫困阈值下,中国19个集中连片贫困覆盖省份的总体多维贫困指数。将贫困指数分解后,发现在所有阈值下多维贫困深度都大于21.96%,教育和社会认同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影响高于物质维度。而教育层次对多维贫困具有显着削减作用,其中义务教育的脱贫效应最大,高中教育成为消除多维贫困的转折点。(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贫困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逐步显化。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在测算收入贫困的基础上,采用AF方法测算了农村老人的客观多维贫困指数(MPI-I)和包括主观福利的多维贫困指数(MPI-II),涉及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主观福利5个维度。研究发现,MPI-II测量的主、客观多维贫困发生率最高且主观福利贡献最大;MPI-I测量的客观多维贫困次之,收入贫困发生率最低。进一步,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样本进行交叉识别,收入贫困的农村老人中有96%同时陷入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样本中一半以上为非收入贫困。这说明虽然收入始终是农村老人多维贫困识别的重要因素,但以主观福利为代表的非收入因素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贫困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杨菊华,刘轶锋,王苏苏.贫困的识别与测量:从单维到多维的变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邓婷鹤,毕洁颖,聂凤英.中国农村老年人多维贫困的测量与识别研究——基于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
[3].程晓宇,陈志钢,张莉.农村持久多维贫困测量与分析——基于贵州普定县叁个行政村2004—2017年的普查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4].许芯萍,滕祥河,文传浩.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多维贫困测量——基于叁峡库区调研数据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黄晓野,高一兰.主观贫困框架下多维贫困测量——基于海南扶贫调查数据[J].税务与经济.2019
[6].王巍,谢海军,王坤,任萍.贫困县贫困状况的多维测量与扶贫对策——以惠民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
[7].李昊,张昭.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测量与分解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
[8].韩振燕,夏林.老年多维贫困测量:概念与视角的转换——基于A-F法及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黄森慰,姜畅,郑逸芳.妇女多维贫困测量、分解与精准扶贫——基于福建省“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调研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10].沈华,刘梅.基于多维贫困测量的教育脱贫效应研究[J].教育经济评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