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植被,雅鲁藏布江,喀斯特,红壤,成分,护岸。
抗蚀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宁,周阳,严加坤,亢福仁[1](2019)在《基于熵权法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抗蚀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毛乌素沙地人工植被改善土壤侵蚀状况的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典型固沙树种—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和多指标测试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6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应用熵权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研究了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的抗蚀性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抗蚀性从大到小依次是:1970s林地>1960s林地>1980s林地>自然荒草地;(2)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最大,结构性颗粒指数、<0.05 mm土壤颗粒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重要指标,其值的大小能够很好的反应土壤抗蚀性大小。(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2019年中国电镀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分析 装饰性和高抗蚀性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镀就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从而起到防止金属氧化(如锈蚀),提高耐磨性、导电性、反光性、抗腐蚀性(硫酸铜等)及增进美观等作用。1规模以上电镀企业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改革开放以后,电镀工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批境外厂家进入中国长叁角、珠叁角、环渤海等经济(本文来源于《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期刊2019年Z1期)
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3](2019)在《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以滇中尖山河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裸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蚀性15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裸地>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显着低于林地、园地,>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裸地(12.72%)大于坡耕地(8.93%),且坡耕地>0.25 mm团聚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裸地>坡耕地>林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结构系数、团聚度、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抗分散强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最高,水稳性指数较大,分散系数最小,土壤抗蚀性能最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抗蚀指数大小顺序为园地(0.823 6)>林地(0.520 4)>坡耕地(-0.382 2)>裸地(-0.961 8)。综上,实行人工造林能够显着提高原土结构稳定性,园地和林地在增加土壤抗蚀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加强人工林建设可作为研究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刚,吕向楠,王磊,董亮,杜昕鹏[4](2019)在《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密度荆条下表层土壤抗蚀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侵蚀的调控机理,以广泛分布在辽西低山丘陵区土石质山坡的荆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荆条植被覆盖度,选取3种不同株密度荆条样地,采用室内土壤理化分析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性质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密度荆条下的表层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荆条对土壤物理性粘粒形成的促进作用高于草本植物,但株密度对其影响不大;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加物理性砂粒含量增加,荒草地显着大于荆条样地,说明荆条的土壤质地更为黏重;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随着荆条株密度的增加变得更好;不同荆条株密度的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大于荒草地,呈显着差异,但不同样地间(<0.001mm、0.001~0.01mm)土粒没有显着性差异,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加,物理性砂粒含量增加,荒草地显着大于荆条样地;大团聚体分散总量为YD小>YD中>CG>YD大,且随着荆条株密度增加,土壤的改良进程更快,而荒草地对土壤的改良强度小于荆条;>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0.5mm水稳性团粒含量、>0.25mm团聚体破坏率和>0.5mm团聚体破坏率是影响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抗蚀性强弱为YD大>CG>YD中>YD小,且存在一个荆条株密度阈值,使荆条土壤抗蚀性与荒草地相等。(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肖盛杨,舒英格,陈梦军[5](2019)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5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11个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最佳指标筛选及土壤抗蚀性评价。[结果]与耕地相比,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土壤黏粒含量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土壤分散率和团聚体破坏率显着减小(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分散率、团聚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是评价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林地>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耕地。[结论]楸树林自然恢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最优,建议该区域增加楸树林的面积,提高土壤抗蚀性,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贤健,张彬[6](2019)在《基于耦合关联分析的护岸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评估护岸植被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选取草地、灌木、乔草和乔灌草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坡面为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理化指标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抗蚀性指标的耦合模型,以综合评价不同护岸植被模式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容重、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重量直径和水稳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其中>0.25 mm团聚体对区域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呈中等关联性,其关联性排序为>0.25 mm团聚体>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容重;不同护岸植被模式土壤抗蚀性质与理化性质指标的系统耦合度整体属于弱协调,协调度的大小顺序为乔草>乔灌草>草地>灌木>自然坡面,乔草模式属于中度协调,其他模式均属于弱协调状态,说明乔草模式为护岸植被的最佳组合模式。土壤抗蚀性质与理化性质指标的协调程度可以为科学改善河岸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及为护岸植被的优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刘皓[7](2019)在《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坡面多重修复模式下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水文特征及抗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风蚀交错区生态问题突出,其水土流失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土壤水文特性及抗蚀性研究对分析该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成效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退耕坡面自然恢复群落(退耕5a、15 a、25 a和50 a的天然草地以及由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而来的退耕25 a和40 a的次生天然草地)与人工群落(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柠条人工灌木林地和油松人工乔木林地)为实验组,以耕地作为对照,在野外调查与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测定土壤水分和团聚体等指标,研究了不同修复模式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土壤结构,并结合土壤静水崩解试验,综合分析土壤抗蚀性,以期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有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耕地退耕后自然撂荒、种植紫花苜蓿、柠条以及油松在退耕25 a期间均能改良土壤孔隙状况以及持水能力,坡面土壤的渗透能力以及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增强,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油松改良效果最好。但是由于土壤容重随着退耕年限持续增加,最终会抑制天然草地和次生天然草地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增长。自然撂荒演替过程中以及紫花苜蓿、柠条植被生长过程中都会使土壤干层不断发育,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柠条对深层土壤水分严重消耗,干层极其深厚,但是随着紫花苜蓿的退化,土壤干层会由上到下逐渐消退,土壤水分逐渐增加;油松涵养水源功能较强,土壤深层水分得到补充,退耕25 a后土壤无干层现象,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2)自然撂荒初期由于地表裸露导致土壤粘粒含量有一定降低,但随着群落的演替,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聚合,机械与水稳定性逐年增强;种植紫花苜蓿可以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强土壤机械稳定性,但土壤水稳定性和抗水蚀能力有一定削弱;随着紫花苜蓿退化后的次生演替过程,由于植被和枯落物盖度降低,导致雨水的溅蚀和径流的冲刷作用增强,使得土壤粘粒含量会有一定减少,但是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会不断改良,水稳性和抗水蚀能力逐渐增强;种植柠条和油松均可增强土壤机械稳定性,增强0-10 cm土层土壤水稳定性和抗水蚀能力,但会对10-20 cm土层会有一定减弱;油松地粘粒含量较高,这与枯枝落叶层有关,有益于对土壤粘粒的保存。(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抗崩解能力逐渐增加,其中自然撂荒和种植紫花苜蓿在退耕25 a后趋于稳定,退耕25 a的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相比较,油松地的抗崩解能力最弱,其余叁种基本相同,这是由于土壤抗崩解能力在水稳性团聚体结构较好的前提下,其增强要依靠草本植被根系缠绕对土体的加固。综合抗蚀能力是选取了基于本研究中有价值的土壤抗蚀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计算而得出的,各样地综合抗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SNG_2>NG_4>SNG_1>AT>NG_3>AS>AG>NG_2>NG_1>CK,同一年限次生天然草地的综合抗蚀能力优于天然草地,这与紫花苜蓿地优良的养分条件有关。(4)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水蚀风蚀交错区采用人工种植紫花苜蓿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或者人工种植油松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土壤结构的改善以及抗蚀性的增强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蒙坤林,黄小青,杨义,邓玉莲,黄丽霖[8](2019)在《氧化石墨烯改善水泥材料抗蚀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掺入氧化石墨烯(GO)对高贝利特水泥(HBC)材料的性能进行改性,研究了氧化石墨烯高贝利特水泥材料在硫酸盐、复合盐溶液中的抗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盐溶液侵蚀的条件下,与基准试件相比,当GO掺量为0.05%时,水泥材料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抗蚀性均得到最佳的改善作用.试件微观分析可以得知,在硫酸盐溶液中,试件生成的主要腐蚀产物是钙矾石(AFt),而在复合盐溶液中,除了AFt之外,还存在水化氯铝酸钙(Friedel’s盐).由于GO对水泥水化具有促进作用,在侵蚀环境中能够提供较多Ca(OH)_2与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发生反应,使AFt和Friedel’s盐的生成量增加,水泥内部结构更为密实,从而提高水泥材料的抗蚀性.试验结果对高贝利特水泥在易受环境侵蚀的工程中的应用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文正,姚甜甜,杨东升,喻武,万丹[9](2019)在《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土壤抗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研究雅江中游河谷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性。以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典型样地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ANOVA显着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雅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状况是评价雅江中上游流域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不同河谷地区的土壤抗蚀性强弱差异显着;有机质与水稳性指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均呈不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容重和结构破坏率均呈不显着负相关(P>0.05),而容重与结构破坏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度、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采取措施增加地被物覆盖度、减少人为破坏,增强土壤的抗蚀性,改善雅江中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程谅,郭忠录,秦嘉惠[10](2019)在《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红壤抗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抗蚀性影响,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K(荒草地)、T1(不施肥)、T2(施有机肥)、T3(施氮磷钾肥)和T4(氮磷钾肥与秸秆配施) 5种处理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1)荒草地开垦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升高;相较于不施肥,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作用更为明显;(2)衡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抗蚀性的2个最佳指标为>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结构破坏率;(3)使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示不同处理土壤抗蚀性依次为:T2>CK>T3>T4>T1,荒草地开垦后,耕种会降低土壤抗蚀性,但施肥能略微提升土壤抗蚀性,而施有机肥提升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及农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抗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镀就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从而起到防止金属氧化(如锈蚀),提高耐磨性、导电性、反光性、抗腐蚀性(硫酸铜等)及增进美观等作用。1规模以上电镀企业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改革开放以后,电镀工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批境外厂家进入中国长叁角、珠叁角、环渤海等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蚀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宁宁,周阳,严加坤,亢福仁.基于熵权法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抗蚀性评价[J].榆林学院学报.2019
[2]..2019年中国电镀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分析装饰性和高抗蚀性工艺技术不断发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
[3].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吕刚,吕向楠,王磊,董亮,杜昕鹏.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密度荆条下表层土壤抗蚀性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5].肖盛杨,舒英格,陈梦军.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9
[6].谢贤健,张彬.基于耦合关联分析的护岸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J].土壤.2019
[7].刘皓.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坡面多重修复模式下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水文特征及抗蚀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蒙坤林,黄小青,杨义,邓玉莲,黄丽霖.氧化石墨烯改善水泥材料抗蚀性的研究[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9].王文正,姚甜甜,杨东升,喻武,万丹.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土壤抗蚀性研究[J].高原农业.2019
[10].程谅,郭忠录,秦嘉惠.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红壤抗蚀性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