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六题
马文增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将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作注解、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者、性质、主旨以及夏商周三代“冠”“祭器”“乐”的象征意义,认为: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以极简练的文字总结了虞夏殷周之治天下之道的“变”与“不变”;其乃周敬王二年孔子赴周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对孔子所言;从内容上看,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和清华简《系年》可构成上下篇的关系。
[关键词] 清华简 虞夏殷周之治 舜 《孔子家语·观周》 老聃 孔子
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的内容、作者、性质、主旨等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释文以整理者所释文本[1][P162]为底本,括号内为笔者意见,个别简文的释读、断句与底本不同。抛砖引玉,请同仁批评。
定义表示第i颗故障卫星引起的水平定位误差,其中A=(HTH)-1HT,A1i、A2i分别为误差矢量的前两个分量。则有:
一、释 文
曰:昔,有虞氏用素。夏后受之,作政、用御;首服“收”,祭器四琏,作乐《竽管》九成;海外有不至者。殷人代之,以三教民,以“有威”威之;首服作“冔”,祭器六瑚,作乐《韶》《濩》;海内有不至者。周人代之,用两,教民以仪;首服作“冕”,祭器八簋,作乐《武》《象》;车大辂,型(刑)钟,未(昧)弃文章,海外之诸侯归(馈)而不来。
二、注 解
(一)曰:昔,有虞氏用素。
1.曰: 说。笔者认为“曰”者为老子,《虞夏殷周之治》乃孔子赴周问礼时老子所作(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目前就两种采样方法的效果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在残山区水系极不发育且风成物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岩屑代替水系沉积物的化探采样方法是排除风成干扰物的最有效办法。
3.有虞氏用素: 有虞氏,舜;素,天性,本性,朴实,纯真。《释名》:“素,朴素也。”《博雅》:“素,本也”, 即帛书《老子》“见素抱朴”之“素”、《尚书·大禹谟》“道心惟微”之“道心”、《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之“大道”,即先天简单、纯朴之思想状态。“用素”,即《中庸》所谓之“致中”,明大儒王阳明所谓之“致良知”,即“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王阳明《传习录·答聂文蔚》)。
2.昔: 昔日,古。
据《尚书·舜典》,舜“浚咨文明,温恭允塞”,其治天下,使皆能“敦于反己”(郭店简《穷达以时》),故而舜“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其时“天下为公”,[2]“蛮夷率服”(《尚书·舜典》)。
2.作政、用御(极): 政,政事,即《尚书·洪范》所载“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御,《正韵》:“统也。”统,纲纪,准则,《说文》:“纪也。”“用御”即《尚书·洪范》所言“建用皇极”。
(二)夏后受之,作政、用御;首服“收”,祭器四琏,作乐《竽管》九成;海外有不至者。
3.首服作“冕”,祭器八簋,作乐《武》、《象》: 冕,音“勉”,寓意勤勉、勤政,以自勉,当与文王“日不足惟夙”(清华简《保训》)之教有关;“八簋”,八盛稻梁之器,寓意同“四琏”“六瑚”,“簋”音“规”,规,《说文》:“有法度也”,寓意以“仪”规范万民;《武》《象》,乐舞,《武》为颂周武王伐纣之勇,《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象》为颂周公之制礼。
舜之事迹主要保存在《尚书》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益稷》诸篇中,对其治道的总结、提炼,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仅用“用素”二字,而郭店简《唐虞之道》所言则可谓详细,如:“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道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爱而正之,虞夏之治也。”[3][P30-31]等等。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亦曾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其大孝也与!”(《礼记·中庸》)“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司马迁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
3.首服“收”,祭器四琏,作乐《竽管》九成: 首服,冠;收,敛,以“收”为冠之名,意自律、内敛。以《尚书·舜典》《尚书·大禹谟》为参考,可知“收”之理念与大禹之“谦卑”有关;四琏,四盛稻梁之器,寓意“广大能容,四海富足”,“四”代指四海,“琏”音“怜”,怜,《说文》:“哀也”,《广韵》:“爱也”,即“仁”,故“四琏”又寓意天子仁爱四海之民,以“仁”治世;《竽管》九成,乐舞九章,《竽管》音“禹观”。观,《说文》:“谛视也。”《韵会》:“所观也,示也。”以颂大禹之治水、安定九州、重建文明。
表9~表12所示为LAS方法及本文方法的迭代过程和设计点处可靠度值。表13给出了本文方法迭代点处的局部采样半径值。可以看出,相较于LAS方法,本文方法在MPP附近采样并更新Kriging近似,其局部建模效率更高,求解也更为准确。
4.海外有不至者: 海外,此指荒服之国;不至,意不服,笔者认为指上博简《容成氏》所载之“岷山氏”。《史记·夏本纪》曰:“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上博简《容成氏》言夏桀“不量其力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琰、琬”。据尧帝所言“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以及清华简《厚父》“厚父”所言“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之慝,王乃竭,失其命”之理,孔甲、夏桀道德败坏,故“王乃竭”,不承认夏的道德领袖地位、不服从夏统治的诸侯出现,岷山氏当即为其中之一。而夏桀伐岷山氏、掳其二女之行为则又反过来验证了夏桀之“乱下民、之慝”(意“祸乱万国、品质变坏”)。
内外啮合单排行星机构特指由两个中心齿轮(太阳轮和内齿圈)和一个行星架在同一个平面内组成内外啮合的2K-H行星机构[2].按照行星架上同一组参与传动的行星轮数量又可以细分为单星、双星和多星行星机构等3类,如图1所示.
(三)殷人代之,以三教民,以“有威”威之;首服作“冔”,祭器六瑚,作乐《韶》《濩》;海内有不至者。
1.殷人代之,以三教民,以“有威”威之: 代之,取代夏;三,三德,即《尚书·洪范》所言之“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教民,教导天下诸侯,“民”指方国之君,即诸侯,殷之“以三教民”,清华简《厚父》谓之“鲜、克以诲”(“鲜”意“善”,对应“正直”,“克”对应“刚克”“柔克”);有威,有刑罚,此指武力征伐,“有威”为告诫之语;威之,震慑之。据“以有威威之”,郭店简《唐虞之道》“□用威夏用戈”所缺之字或当补为“殷”。
再次选择“D”的小意粉请站出来,我保证不会挠你们!其实握手的力度要适当,可握得稍微紧一些表示热情,但不可太用力,所以正确答案是:B、C。
2.首服作“冔”,祭器六瑚,作乐《韶》《濩》: 冔,《玉篇》:“覆也,殷之冕也。”《仪礼·士冠礼》:“周弁,殷冔,夏收。《注》冔名出于幠。幠,覆也,言所以自覆饰也。”“覆”音“斧”,斧正自身,即“克己”;六瑚,六盛稻梁之器,寓意同“四琏”,“六”为六合(上下四方),“六瑚”音“六护”,寓意“护天下万民”;《韶》《濩》,乐名,寓意汤继承大禹之精神,征伐夏桀,有护民之功。《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见舞《韶濩》者”《疏》言“其能绍继大禹也”。《周礼·春官·大司乐疏》:“濩,即救护也,救护使天下得所也。”
1896年Nadal提出以脱轨系数(即轮轨横向力Q与垂向力P的比值)为准则判别车辆是否脱轨,不同的国家和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车辆脱轨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脱轨系数限值。我国GB5599—85[10]规定脱轨系数第一限度为1.2(合格标准),第二限度为1.0(安全标准),本文取脱轨系数限值为1.0。同时碰撞过程中轮轨间作用力在极小的时间段内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导致脱轨系数迅速增大并超过限值,然后又迅速恢复到正常,这样的状态下车辆并不一定有脱轨的危险。因此需要考虑脱轨系数大于限值的最大作用时间,时间越长车辆脱轨的危险性就越大。
3.海内有不至者: 海内,海内之诸侯;有不至者,此指商末时,纣王失德,天下诸侯多有不服者。上博简《容成氏》载,纣王暴虐,“于是乎九邦叛之:丰、镐、郍、石、邘、鹿、耆、崇、密须氏”。
(四)周人代之,用两,教民以仪;首服作“冕”,祭器八簋,作乐《武》《象》。
1.周人代之,用两: 两,两仪,《康熙字典》:“两仪,天地也。”“用两”效法天地之道,刚柔兼济,文教与武威并用。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2.教民以仪: 仪,礼仪,法度。《说文》:“度也。”《释名》:“宜也。事得宜也。”子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天下诸侯之作乱、纷争究其根源乃因人不明“天地无私、万物有宜”之理,故周以仪示理,以礼(理)治天下。
1.夏后受之: 夏后,此指大禹;受之,承受天下,接受托举天下之重任,继任天子。
(五)车大辂,型(刑)钟,未(昧)弃文章,海外之诸侯归(馈)而不来。
1.车大辂,型(刑)钟: 车大辂,乘坐大辂,游玩于四方。《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大臣子革应对楚灵王之言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型”通“刑”,刑法,《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钟,集聚,《国语·周语》:“泽,水之钟也。”刑钟,钟刑,钟意于刑罚。《尚书·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此句存在隐去主语现象,以《国语·周语》的相关记载为参照,笔者认为“车大辂,刑钟”的主语是“周穆王”。比较而言,夏代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尚书·五子之歌》),违背了“自律”(自我约束,即“收”)之道;夏桀伐岷山氏而掳其二女,商末纣王“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尚书·泰誓下》),违背了“怜民”“护民”之道,故“车大辂”“刑钟”意周穆王兼有夏太康、夏桀、商纣王之失。
简文中三代之“冠”“祭器”“乐”都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即通过“有形”器物的名称、形制、功用等来表达修己治天下的理念(本文第二部分有具体的分析)。总体来看,三代“首服”(冠)之名“收”“冔(斧)”“冕(勉)”皆用以提醒“自修”,“乐”之名“《竽管》(禹观)”“《韶濩》(绍护)”“《武》《象》”皆用以颂“祖德”、展示三代所推崇的精神与文化。而“祭器”则用以象征“治天下之道”,不止一种寓意,如,“四”“六”“八”之数代“四海”“六合”“八方”;琏、瑚、簋之用皆以盛稻梁,[8]意天下富足,乃由尧舜“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之嘱而来;器形方圆能盛,寓意“广大能容”;琏音“怜”,瑚音“护”,簋音“规”,分别寓意“仁民”“护民”“正民”,即以祭器表达多重理念,包括爱民、护民、富民、容民、教民,等等。概括而言,三代“有形”之治又都源自虞舜时代无形之“素”道。以《礼记·大学》首句对照,则虞舜之“用素”对应“大学之道”四字;“首服”之名对应“明‘明德’”,“祭器”之名、形、用对应“亲民”,“乐”之名对应“止于至善”。
综上所述,不动产测绘工作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性工作,它对于测绘结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不动产的登记和管理。因此,在实际开展不动产测绘工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绘技术,同时有效分析不动产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测绘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终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海外之诸侯归(馈)而不来: 海外之诸侯,荒服之国,此指犬戎;归,通“馈”,“馈而不来”乃形象之说法,虽馈赠、邀请亦不来,意结仇。《国语·周语上》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馈而不来”语带批评,类清华简《系年》“犬逸而还”之说。结合清华简《系年》首章“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第二章“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之记载,可知西周后期时与西戎战事连连的起因是周穆王违弃先王之道、滥用武力杀害无辜。
(2)If it had not been for the magical remote control,Michael would not have been so ill.
三、白话译文
曰:
从前,舜以“纯朴之道”治天下。夏继承天子之位,设官立法;以“收”名冠,以“四琏”为祭器,作乐舞《竽管》九章;及至夏末,夏桀失德,荒服之国有不服者。商取代夏之后,以“正直、中和”教导天下,以武力威慑之;以“冔”名冠,以“六瑚”为祭器,作乐舞《韶》《濩》;及至商末,纣王失德,天下诸侯不服者众。周取代商之后,借鉴夏商之道,以“仪”教天下;以“冕”名冠,作乐舞《武》《象》;而周穆王耽于游乐,迷信武力,违弃文王周公之道,与犬戎结仇。
四、关于《虞夏殷周之治》的 作者与性质
《虞夏殷周之治》的“曰”者纵论虞夏殷周之治,对史事了如指掌,且讲理透彻,语言极其精练,结合对《孔子家语·观周》和《史记·老子列传》的研究,认为其作者是身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老聃),系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赴周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对孔子所言,事后老子将其笔之于书存档。[4]
王肃本《孔子家语·观周》[5]曰: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值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
帛书《老子》三十八章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昔,天下失道之后,出现了以“德”治世者;以“德”治世的时代过去,出现了以“仁”治世者;以“仁”治世成为过去,出现了以“义”治世者;以“义”治世成为过去,出现了以“礼”治世者。礼,是天下人的忠信之心日渐淡薄而争斗的念头越来越占据头脑后的对治之法。)又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崩乐坏之后,天下则争斗抢夺,兵祸连连。)对比来看,帛书《老子》三十八章所言与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的内容和清华简《系年》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乱象的描述完全一致。具体而言,则“失道而后德”对应“尧舜”时期,“失德而后仁”对应夏代,“失仁而后义”对应商代,“失义而后礼”对应西周,“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对应春秋战国时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6][P87-92]
孔子之赴周,首要目的是向“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的老子求教,并“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南宫敬叔向鲁君请求予以支持;鲁君重视,予孔子以车马、侍从,南宫敬叔则随从。这段内容共220字。但是,关于孔子到周之后问礼乐于老子之事,仅以“问礼于老子”5字一笔带过,全然不见孔子见老子的过程以及关于礼乐的交谈,仅记录了孔子离开周时老子对孔子的赠言。且老子之赠言又与“礼乐之原”无涉,这显然不正常。据此推断,可能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孔子家语·观周》成书时《虞夏殷周之治》这段文字未被收录。考虑到《虞夏殷周之治》内容的珍贵性,以及其和《礼记·大学》相关段落的对比,认为若是这种情况则不太可能是漏记,而是因某种原因,独曾参得孔子之传(其他人不知)。曾参得其意而笔之于书,《虞夏殷周之治》的内涵就化为了《大学》的“大学之道”至“此为知本,此为知之至也”部分。再一种情况是,《汉书·艺文志》所记的孔安国版《孔子家语》中本有这段话,但孔安国版《孔子家语》散佚后又由王肃重新搜集整理而成并流传至今的版本中,这段话佚失了。而同样考虑到《虞夏殷周之治》内容的珍贵,若当初《孔子家语·观周》中确载有其文,则必广为流传,佚失的可能性比较小。故比较而言,认为乃孔子有意单传曾参,故《孔子家语·观周》成书时即无此段内容。
eID芯片DS2431的页读操作与页写操作类似,不过只需一个步骤,通过发送“Read Memory”命令,读取相应页地址内的数据。
从内容看,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清华简《系年》(笔者认为清华简《系年》乃周太史儋所作;非史书,乃以史证道之作)[7]适可构成“上下篇”的关系:老聃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虞夏殷周治理天下之道,而周太史儋主要就道心与人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做了叙述。两者结合,完整地论述了虞夏殷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世道人情之状态与变化趋势,可谓完璧。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6)研发基于BIM的 PC构件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基于BIM信息,通过 CAM完成边模、钢筋、预埋件等工艺布局,通过摆模机器人在模台上自动安装定位,实现摆模机器人、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和云制造平台的互联互通,基于MES或云制造平台实现从CAM工艺方案到布模实施完成的全自动化作业流程[7]。
五、关于《虞夏殷周之治》 的主旨
关于《虞夏殷周之治》的主旨,整理者说:“本篇以虞、夏、商、周礼乐由朴素一步步走向奢华,以致从夏代的‘海外有不至者’,到商代的‘海内有不至者’,周代的‘海外之诸侯归而不来’,来阐发崇俭戒奢的治国思想。”[1][P161]从全篇内容可以看出,“礼乐”仅是《虞夏殷周之治》内容的一部分,而且非主要部分;简文“有虞氏用素”之“用素”乃以“用纯朴之本性”(“致良知”)治天下之意,“素”的涵义乃“人之单纯朴实的本性”而非“朴素、不加装饰”,而且全篇所言者乃“治天下”,并非“治国”。显然,整理者对《虞夏殷周之治》主旨的理解值得商榷。
模型的可视化使得进度控制变得更加容易,对项目管理非常有利。在模型审查中,一些多专业交叉的问题会暴露出来,设计人员可以及时修改设计。仪表专业施工中发生概率较高的电缆槽板与管道碰撞等问题,通过三维建模和模型审查,完全可以在设计阶段发现和解决,从根本上杜绝了该类问题的发生。
《虞夏殷周之治》是对虞夏殷周四代治理天下之道的高度概括,意在以虞夏殷周为实例而言治天下之道有“变”与“不变”之理。不变者,天子正己而爱民、教民、护民、容民、正民之德、维护和平,使万民富足之“职责”不变。此一理念在传世文献中反映在尧舜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及大禹所谓“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商汤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等文字中;在《虞夏殷周之治》中则反映在“素”“收”“四琏(怜)”“以三教民”“冔(斧)”“六瑚(护)”“教民以仪”“冕(勉)”“八簋(规)”等“名”(孔子所谓“必也正名”之“名”,名词、概念之意)上。变者,根据统治天下者的智慧、德、能、特点等之不同,以及时代之不同、天下人道德观念状况之不同等,能使天下人德正、富足、和睦的治理之道有所变化,是即表现为舜以“单纯朴素”之道治世,夏人用“礼乐刑政”,殷人用“礼乐教威”,而周道则“监于二代”,文教与武威并用,“郁郁乎文哉”。
明大儒王阳明曾言及孔子整理《尚书》时取材和“删述”的依据,曰:“……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传习录·徐爱录》)在孔子看来,比较而言,三代之治体现出的“变”与“不变”乃后世应继承的正道。显然,孔子对三代之治的认识与《虞夏殷周之治》的主旨相同。
六、关于《虞夏殷周之治》中 “冠”“祭器”“乐”的象征意义
2.未(昧)弃文章: 未,通“昧”,违背,《康熙字典》:“《释名》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弃,丢弃;文章,即指上文周先人治国之“两仪”。文王之“易”与周公之“礼”致周有“成康之治”,史家云:“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
另外,比较而言,除了“修治”之理念、刑政教威制度等之外,夏商周三代之礼乐很大程度上亦继承自虞舜。《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大禹谟》记载:“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尚书·益稷》记载:“帝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箫韶九成……”据这些记载可知,虞舜之时礼乐完备而丰富,文献记载亦可谓详细,并非石小力先生所说的“虞舜时代十分遥远,文献无征,当时的礼乐制度无人知晓”[9]那样。
注释: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C]//.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北京:中西书局,2018.
[2]《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笔者认为“大同”之谓即孔子对虞舜之治的描述。
[3]见《简帛书法选》编辑组编.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笔者认为郭店简共十五篇(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篇乃简本《老子丙》的一部分),其作者为周太史儋。
[4]笔者认为“清华简”乃楚威王太傅铎椒率楚史官团队赴周抄录的周守藏室文献。详见拙作《〈保训〉九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4期。
[5]《孔子家语》成书与《论语》同时,亦为孔门弟子据回忆整理而成。与《论语》《孝经》同时流传,孔安国搜集整理为44篇。《孔子家语》见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但其书早佚,直至三国时期魏王肃再次将其搜集整理成书。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曰《汉书》所记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即王肃搜集整理的十卷本已非孔安国版本。关于《孔子家语》之流传可参看李海霞《〈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一文,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8期,2017年8月。
[6]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参见马文增.清华简《系年》首章新研——兼及“国人暴动”“共和行政”问题[J].殷都学刊,2018(2).
[8]《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不如颜回之一心向道,故孔子以盛稻梁、代表富足的夏商二代的祭器“琏、瑚”提醒子贡不要在追求财富上过分用心。以此推知,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意思或为君子应“志于道”(《论语·述而》)而不应以致富为人生终极意义。
[9]石小力.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上古礼乐制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本系统进行软件设计时,采用Keil C51 为开发编译环境,使用C 语言进行系统程序编写[3]。远程I/O模块正常工作时,工作流程如图10所示。单片机通过串行口发送AT指令控制SIM800C模块与控制主站进行通讯,接收并执行主站指令[4]。
On Six Issues About Tsinghua Bamboo Slips the Rule of Yu Xia Yin Zhou
MA Wen-ze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notated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the Rule of Yu Xia Yin Zhou , translated it into modern Chinese, analyzed its author, nature and purpose, as well a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rown”, “sacrificial utensil”, “dance with accompaniment”, drew a conclusion that the author of the Rule of Yu Xia Yin Zhou was Laozi who summarized the eternal principles and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the four dynasties of Yu-Xia-Yin-Zhou on ruling the world in a concise way. In addition, relatively, Tsinghua bamboo slips the Rule of Yu Xia Yin Zhou andXinian may be combined into one document.
Keywords :Tsinghua bamboo slips; the Rule of Yu Xia Yin Zhou ; Shun Emperor; Confucius homely talks -visited Zhou ; Laozi; Confucius
[收稿日期] 2018-10-23
[作者简介] 马文增(1971-),男,黑龙江肇东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章编号] 1002- 3054(2019)06-0113-0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190611
标签:清华简论文; 虞夏殷周之治论文; 舜论文; 《孔子家语·观周》论文; 老聃论文; 孔子论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