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论文和设计-马越

全文摘要

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第一辊道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均是水平设置的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不在同一平面,且相互垂直,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辊道上升或者下降,限位装置包括辊道限位轮组,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第二辊道中的至少一个上面;当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上时,辊道限位轮组突出于第一辊道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位于第一辊道载物面上部的两侧,货物在第一辊道上行进时,辊道限位轮组之间为货物行进通路。这种结构安装在移动小车上,实现了移动小车按照需求精准转载承载的货物,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推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小车、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第一辊道、第二辊道、第二辊道升降装置、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相互垂直的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不在同一平面,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辊道上升或者下降,第一辊道和第二辊道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辊道同步滚动,第二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辊道同步滚动。

设计方案

1.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小车、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第一辊道、第二辊道、第二辊道升降装置、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相互垂直的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不在同一平面,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辊道上升或者下降,第一辊道和第二辊道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辊道同步滚动,第二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辊道同步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道升降装置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辊道的下部;所述第一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A和辊道组B,所述第二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C和辊道组D;辊道组A和辊道组B之间设置辊道组C和辊道组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辊道限位轮组,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第二辊道中的至少一个上面;当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上时,辊道限位轮组突出于第一辊道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位于第一辊道载物面上部的两侧,货物在第一辊道上行进时,辊道限位轮组之间为货物行进通路;当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二辊道上时,辊道限位轮组突出于第二辊道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位于第二辊道载物面上部的两侧,货物在第二辊道上行进时,第二辊道限位轮组之间为货物行进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辊道承接轮组;所述第一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组相对设置在第一辊道的两侧,第一辊道承接轮组包括转载轮和调整轮,于第一辊道位于同一平面的转载轮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辊道一致,转载轮的两侧设置有一排调整轮,转载轮所在平面与调整轮所在平面垂直,货物底面与转载轮和第一辊道接触时,货物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辊道承接轮组接触,一排调整轮的长度至少为10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二辊道承接轮组;所述第一辊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辊道的位置相匹配,第二辊道承接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辊道外侧的固定架还有设置在固定架上的水平转运轮和竖直限位轮,水平转运轮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辊道上辊轮的转动方向一致,且与第二辊道升到的工作位置在同一水平面,水平转运轮的侧面设置有竖直限位轮,第一辊道同一侧的竖直限位轮位于相对的两端,即将货物限定在两个竖直限位轮之间,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用于将第一辊道两侧的货物转载到第二辊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托板装置,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托板装置包括接触托板、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接触托板上表面设置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上升与货物下表面接触,或者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下降以远离货物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越位装置,所述第一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防越位装置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上表面高于第一辊道所在平面,或者所述第二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防越位装置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上表面高于第二辊道所在平面,即防越位装置在货物行进路径上阻挡货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轨道、第一伸缩驱动、第二轨道、第二伸缩驱动;辊道组A和辊道组B均设置在第一轨道上,第一伸缩驱动辊道组A和辊道组B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均设置在第二轨道上,第二伸缩驱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所述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轨道上升或者下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道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所述第二辊道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所述同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减速机、同步轴、主动齿轮、链条,驱动装置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两个同步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同步轴,同步轴的端部设置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一条链条与同一侧的所有辊轮连动,或者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辊轮用一条链条连动,主动齿轮通过一条或者两条链条与连动的辊轮连动,即主动齿轮带动同一侧的所有辊轮同步转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小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小车多是使用平面载物,或者是单向的辊道转运货物,很少有能在角落实现货物90°直角转载的,有个别能实现这种货物转向的,都是在一个方向辊道和辊道之间穿插另一个方向的辊道,这种结构较为复杂,安装和制造过程都要求较高,不便于使用和推广。

而且辊道运输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偏移情况发生,要求精准转载承载的重物的时,轻微的偏移都会导致货物无法实现转载,甚至会有危险发生,所以如何能精准的转载货物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实现了一个结构精简,能实现精准换向转载的可升降换向辊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包括移动小车、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第一辊道、第二辊道和第二辊道升降装置,第一辊道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相互垂直的第一辊道与第二辊道不在同一平面,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辊道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的,所述第二辊道升降装置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辊道的下部;所述第一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A和辊道组B,所述第二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C和辊道组D;辊道组A和辊道组B之间设置辊道组C和辊道组D。

优选的,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辊道限位轮组,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第二辊道中的至少一个上面;当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一辊道上时,辊道限位轮组突出于第一辊道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位于第一辊道载物面上部的两侧,货物在第一辊道上行进时,辊道限位轮组之间为货物行进通路;当辊道限位轮组设置在第二辊道上时,辊道限位轮组突出于第二辊道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位于第二辊道载物面上部的两侧,货物在第二辊道上行进时,第二辊道限位轮组之间为货物行进通路。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辊道承接轮组;所述第一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组相对设置在第一辊道的两侧,第一辊道承接轮组包括转载轮和调整轮,于第一辊道位于同一平面的转载轮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辊道一致,转载轮的两侧设置有一排调整轮,转载轮所在平面与调整轮所在平面垂直,货物底面与转载轮和第一辊道接触时,货物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辊道承接轮组接触,一排调整轮的长度至少为10厘米。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二辊道承接轮组;所述第一辊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辊道的位置相匹配,第二辊道承接轮组包括设置在第一辊道外侧的固定架还有设置在固定架上的水平转运轮和竖直限位轮,水平转运轮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辊道上辊轮的转动方向一致,且与第二辊道升到的工作位置在同一水平面,水平转运轮的侧面设置有竖直限位轮,第一辊道同一侧的竖直限位轮位于相对的两端,即将货物限定在两个竖直限位轮之间,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用于将第一辊道两侧的货物转载到第二辊道上。

优选的,还包括托板装置,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托板装置包括接触托板、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接触托板上表面设置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上升与货物下表面接触,或者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下降以远离货物下表面。

优选的,还包括防越位装置,所述第一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防越位装置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上表面高于第一辊道所在平面,或者所述第二辊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防越位装置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上表面高于第二辊道所在平面,即防越位装置在货物行进路径上阻挡货物。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轨道、第一伸缩驱动、第二轨道、第二伸缩驱动;辊道组A和辊道组B均设置在第一轨道上,第一伸缩驱动辊道组A和辊道组B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均设置在第二轨道上,第二伸缩驱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所述第二辊道升降装置驱动第二轨道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的,还包括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和第二辊道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第一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辊道同步滚动,第二辊道的同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辊道同步滚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辊道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所述第二辊道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所述同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减速机、同步轴、主动齿轮、链条,驱动装置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两个同步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同步轴,同步轴的端部设置主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一条链条与同一侧的所有辊轮连动,或者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辊轮用一条链条连动,主动齿轮通过一条或者两条链条与连动的辊轮连动,即主动齿轮带动同一侧的所有辊轮同步转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带来的一个有益效果是,移动小车上两个相互垂直的辊道实现了承载货物的90°转载,使用同步驱动装置保证两侧辊轮的同步滚动,从而不会出现货物偏移现象,进一步设置限位装置保证了货物在偏移了之后能纠正到正轨,对于质量过重的货物来说,这样子的辊道形式保证了安全性和精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的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的辊道限位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的第二辊道承接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的同步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移动小车的可升降换向辊道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限位装置40、辊道限位轮组41、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转载轮420、调整轮421、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固定架430、水平转运轮431、竖直限位轮432、同步驱动装置50、驱动装置51、减速机52、同步轴53、主动齿轮54、可升降换向辊道60、托板装置70、接触托板71、托板驱动装置72、防越位装置8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包括移动小车、移动小车上设置的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限位装置40和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20,相互垂直的第一辊道10与第二辊道20不在同一平面。第一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A和辊道组B,第二辊道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C和辊道组D;辊道组A和辊道组B之间设置辊道组C和辊道组D。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驱动第二辊道20上升或者下降,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辊道20的下部。

参照附图6所示,第一辊道10和第二辊道20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和第二辊道20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驱动所述第一辊道10同步滚动,第二辊道2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驱动所述第二辊道20同步滚动。

实施例2:

参照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包括移动小车、移动小车上设置的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限位装置40、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20,均是水平设置的第一辊道10与第二辊道20不在同一平面,且相互垂直,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驱动第二辊道20上升或者下降,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辊道20的下部。

参照附图6所示,第一辊道10和第二辊道20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和第二辊道20分别设置同步驱动装置5150,第一辊道1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驱动所述第一辊道10同步滚动,第二辊道2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驱动所述第二辊道20同步滚动。

参照附图7所示,第一辊道10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第二辊道20的每个辊轮的侧面设置有两层齿轮。第一辊道1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包括驱动装置51、减速机52、同步轴53、主动齿轮54、链条,驱动装置51与减速机52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52的两个同步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同步轴53,同步轴53另一端设置主动齿轮54,一侧的主动齿轮54通过链条与第一辊道10同一侧辊轮的两层齿轮连动,即驱动装置51同步驱动第一辊道20同步滚动。

第二辊道20的同步驱动装置5150包括驱动装置51、减速机52、同步轴53、主动齿轮54、链条,驱动装置51与减速机52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52的两个同步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同步轴53,同步轴53另一端设置主动齿轮54,主动齿轮54分别通过链条与第一辊道10两侧的辊轮齿轮连动,第一辊道10的两个相邻辊轮之间用链条连动,即驱动装置51同步驱动第一辊道10同步滚动,或者主动齿轮54分别通过链条与第二辊道20两侧的辊轮齿轮连动,第二辊道20的两个相邻辊轮之间用链条连动,即驱动装置51同步驱动第二辊道20同步滚动。

限位装置40包括辊道限位轮组41,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中的至少一个上面。

参照附图3所示,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上时,第一辊道1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辊道10所在平面垂直,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一辊道1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一辊道1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一辊道1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二辊道20上时,第二辊道2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辊道20所在平面垂直,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二辊道2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二辊道2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二辊道2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因为第二辊道20的长度较长,如果使用第一辊道10的同步传动方式,会造成链条过于繁杂,所以简化结构,同时在第二辊道20的下部设置保证链条不会下垂的装置,以保证链条与辊轮接触,同步带动辊轮转动,不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3:

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包括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限位装置40,第一辊道10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20,均是水平设置的第一辊道10与第二辊道20不在同一平面,且相互垂直,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驱动第二辊道20上升或者下降,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辊道20的下部。

限位装置40包括辊道限位轮组41、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中的至少一个上面;第一辊道10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

参照附图4所示,一组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组相对设置在第一辊道10的两侧,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包括转载轮420和调整轮421,于第一辊道10位于同一平面的转载轮420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辊道10一致,转载轮420的两侧设置有一排调整轮421,转载轮420所在平面与调整轮421所在平面垂直,货物底面与转载轮420和第一辊道10接触时,货物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辊道承接轮组42接触,一排调整轮421的长度至少为10厘米。

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上时,第一辊道1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辊道10所在平面垂直,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一辊道1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一辊道1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一辊道1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二辊道20上时,第二辊道2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辊道20所在平面垂直,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二辊道2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二辊道2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二辊道2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参照附图5所示,限位装置40还包括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第一辊道10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辊道20的位置相匹配,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包括设置在第一辊道10外侧的固定架430还有设置在固定架430上的水平转运轮431和竖直限位轮432,水平转运轮43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辊道20上辊轮的转动方向一致,且与第二辊道20升到的工作位置在同一水平面,水平转运轮431的侧面设置有竖直限位轮432,第一辊道10同一侧的竖直限位轮432位于相对的两端,即将货物限定在两个竖直限位轮432之间,第二辊道承接轮组43用于将第一辊道10两侧的货物转载到第二辊道20上。

实施例5:

一种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用于转载货物,包括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限位装置40、第一轨道、第一伸缩驱动、第二轨道、第二伸缩驱动,第一辊道10中间设置有第二辊道20,均是水平设置的第一辊道10与第二辊道20不在同一平面,且相互垂直。

第一辊道10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A和辊道组B,所述第二辊道20包括相互平行的辊道组C和辊道组D;辊道组A和辊道组B均设置在第一轨道上,第一伸缩驱动辊道组A和辊道组B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均设置在第二轨道上,第二伸缩驱动辊道组C和辊道组D同步向中间或者向两边滑动;所述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驱动第二轨道上升或者下降,第二辊道升降装置30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二轨道的下部。

限位装置40包括辊道限位轮组41,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第二辊道20中的至少一个上面。

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一辊道10上时,第一辊道1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一辊道1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一辊道1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一辊道1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当辊道限位轮组41设置在第二辊道20上时,第二辊道20的辊轮之间设置有所述辊道限位轮组41,辊道限位轮组41突出于第二辊道20载物所在平面,即辊道限位轮组41位于第二辊道20载物面上部的两侧,即第二辊道20与货物底面接触时,辊道限位轮组41与货物两个相对的侧面接触,起到限位货物运输方向的作用。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5的基础上,还包括托板装置70、防越位装置80,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托板装置70包括接触托板71、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接触托板71上表面设置橡胶垫,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71上升与货物下表面接触,或者托板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托板71下降以远离货物下表面。

所述第一辊道10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80,防越位装置80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80上表面高于第一辊道10所在平面,即防越位装置80在货物行进路径上阻挡货物。

所述第二辊道20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设置有可升降的防越位装置80,防越位装置80升到工作位时,防越位装置80上表面高于第二辊道20所在平面,即防越位装置80在货物行进路径上阻挡货物。

设计图

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8096.2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64(宁夏)

授权编号:CN209777505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B65G35/00

专利分类号:B65G35/00;B65G47/24;B65G13/07;B65G47/88

范畴分类:申请人: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75002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黄河路330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楼、办公楼

发明人:马越;杨丽坤;王永恩;侯奇林

第一发明人:马越

当前权利人: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带有可升降换向辊道的移动小车论文和设计-马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