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找工作的趣事

在日本找工作的趣事

一、在日本找工作趣事(论文文献综述)

邓丹[1](2021)在《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课程调整是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进行调整,并展开三轮行动研究,研究目的为:(1)通过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来提高随班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提高随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为一线随班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程调整经验与建议,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普通初中学校的一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随班语文老师与特殊教育专业实习生形成协同教学的形式,共同从初中随班生的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整。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能提高随班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普通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及实习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随班教师与实习教师协同开展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的形式具有可行性。据此研究结论提出建议: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刘程悦[2](2021)在《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文中指出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被社会化媒体赋权的受众可以进行双向、多向互动传播,个人通过群体传播的社会网络集聚了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大众传播为受众提供的拟态环境,因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媒介实践而逐步瓦解,受众有了定义情境的自主意识,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表达中更加活跃,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形成;技术演进实现了普通个体情感、认知的社会化表达,这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论文关注的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本质上是探讨在群体传播新的时代环境下,以何种方式面向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效果。这里需要关涉到新时代环境下政治传播语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由自上而下的告知性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复杂传播过程,公众借由互联网形成群体意识、权利意识更强的集体;传播方式从严肃、宣告式的硬性传播为主,转向多种传播方式并行发展的软性传播为主;情感要素在政治传播致效中的提振作用日益显现,基于“共情”为原动力构建认同成为关键。国家形象是对内的本国公众和对外的国际公众对一国在整体上和具体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的定位、认知与评价,是政治传播命题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面临“传不开、叫不响”的尴尬处境,急需寻求恰当有效的话语方式,强化信任,并将这种正面信任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萌文化是当代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自日本传入后,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在群体传播时代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当前,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游戏、表情包、短视频等更适应群体传播时代的媒介话语方式日渐兴盛,以萌力量为支撑的萌化传播,作为契合新时代的重要传播策略,通过可爱、娱乐的外壳包裹意义深远的内核,表现出去中心化、更接地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将国家形象寓于萌文化消费体验的愉悦感中,满足传播对象渴望互动、表达情感的欲望,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新兴话语方式,更利于调动情感、形成认知互动,进而上升到更为稳固的集体性认同,为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呆板、不接地气等困境提供新思路。但由于萌文化本身存在过度美化与遮蔽社会现实等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对公共传播环境造成污染。论文立足于网络群体传播时代政治传播语境转变的大背景下,官方话语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力量,如何借助萌化传播的独特优势,适应个人主体意识激活、情感互动凸显的传播环境,完成网络社会化转向,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的瓶颈,建构与国内、国外民众的有效对话,提振传播效果。具体操作上,论文通过寻找近五年来国家形象塑造中应用萌文化的典型案例,对其传播的合理性与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得出萌文化在群体传播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适应消费文化、跨越阶层限制、消解社会压力、丰富传播方式、强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内含萌元素的萌化传播,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内嵌于任何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介技术中,将国家形象理念蕴含在便于个人化的符码体系中,在高度共享的圈层化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一种以情感为连结的有效传播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正面国家形象。但同时作为一个不稳定的传播方式,需要从媒介可供性方面挖掘萌化传播的可能性,规避其消解官方权威性、过度萌化万物、遮蔽现实的问题,运用萌文化自身带有的情绪感染力,建立起与民众同频共振的沟通语境;从建构认同的角度衡量萌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并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让萌化传播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标识。

段珊珊[3](2021)在《《手机傀儡》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スマホ廃人』(《手机傀儡》)一书,作者石川结贵通过官方调查数据和真实案例指出“电子海洛因”的毒性已经渗透到家庭、校园、职场等多个场域,许多用户已沦为手机傀儡。同时,作者更是呼吁各位读者合理利用手机。虽然中日两国国情有所不同,但“手机上瘾”无疑成为两国手机用户的通病,透过日本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笔者选取前言、第1章、第2章、第4章、第5章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从文本类型上来看,此文本兼具呼唤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的特点;从文本语言特点上来看,文中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标题较多,同时语篇衔接方式较为多样。基于此,笔者决定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本的翻译与研究。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其中,案例分析部分是从词汇的翻译、标题的翻译、语篇衔接的处理三大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专有名词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采取文内注、文外注等方法;其次,笔者对标题“先分类、再翻译”,并结合汉语语言特点、中文读者阅读习惯,通过被动变主动、修辞、加译等手法,增强译文可读性;最后,在语篇衔接的处理中,笔者从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两方面对语篇衔接问题进行探究。通过以上的探讨与分析,让目的语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源语读者的阅读效果。

余春会[4](2021)在《缅甸劳工跨境务工的社会网络研究 ——基于R市劳务市场的调查》文中提出

张婷[5](2021)在《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 ——以《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是指那些没有真值意义仅具有程序意义,出现在会话过程中,使上下文关系明确的话语层次上的标记。近几年,国内掀起话语标记语研究的热潮,这一热潮也自然而然辐射到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当中。因此,本文以连贯理论、关联理论以及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框架,以《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两档辩论式网络电视节目作为语料支撑,以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将语言形式锁定在辩论这一特殊形式下,分析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异同,并且探究了个别话语标记语在使用中易出现的偏误,最终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还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具体的语料说明,除此之外,也对前人研究成果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进行了概括。第一章是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明晰,分为辩论和话语标记语两小节。本章主要对辩论以及辩论式电视节目作出简要介绍,还着重论述了话语标记语的界定、分类和功能。第二章是对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宏观分析。从语料入手,将话语标记语按形式和功能分类,依照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两个角度,最后总结对比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总体使用特点。第三章属于微观考察,分别探究“这个”“所以”两个具体的话语标记语的出现位置和功能,也进一步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这个”“所以”时易产生的偏误。第四章基于对比分析,以现状为着手点,综合考虑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同时对辩论式教学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对国际中文教学有些许贡献。

杨凡[6](2020)在《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职场适应状况研究》文中提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为了日本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吸引更多外国人到日本读书、毕业后在日本就业的计划应运而生。中国留学生中每年有3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留在日本就业。本文通过访谈法,结合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这部描述日本人文化特质的着作,得出了日本职场具备等级森严、集团意识强烈、人际交往微妙复杂的文化特质,从这三个特质入手,分析了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群体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背后隐藏着中日文化的差异。最后在分析适应职场方式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访谈者在初期阶段都是非常愿意像日本人靠拢,学习日本人的穿衣打扮、生活方式等,试图成为“日本人”,以在职场中求得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一部分人开始回归自我,找回中国特色,一部分人会随机应变,根据场合来决定自己处于“日本模式”还是“中国模式”,一部分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日本生活。

王蕾[7](2020)在《高三(3)班:生活与道路》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解释性的群像式报道,带着“六年过去,同学们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过去六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这样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从同一个班级毕业的不同个体,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何去何从?“等疑问,通过六个部分,还原了山东省威海市春风中学2014届高三(3)班的毕业生,在毕业六年之后的生活现状与未来的人生道路走向。由此,探究了每个个体过去与现在的异同,以及同一个班级里不同个体间的差距,展现了从同一个班级毕业的不同年轻人的生活发展轨迹的区别。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一直是社交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甚至引发了“前浪”与“后浪”的现象级话题。通过对这一群体生活道路的真实描绘,以多角度的形式,展现出这一届年轻人前所未有的“任性”和“骄傲”,清晰、准确的洞察这群年轻人在学习、工作、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心诉求和精神世界,让多数读者都能找到情感共鸣。

邓乐云[8](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研究 ——以赣南M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口性别结构不平衡产生的影响不断凸显,众多大媒体开始报道一些地区出现了“光棍村”、“光棍镇”现象,农村社区的稳定面临着新的威胁,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的婚恋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小的方面来讲,婚恋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这关乎到一个家庭是否能健康的运行;从大的方面来讲,当婚恋问题发展到事关几千万家庭的时候,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以赣南M村大龄单身男青年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目前关于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研究的现状以及介入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多次实地走访M村,对大龄单身男青年、大龄单身男青年父母以及当地村民进行访谈,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发现,M村大龄单身男青年面临着因经济条件差、农村男女性别失衡、活动范围小、与适婚异性接触机会少、缺乏自信等原因导致被动不婚的问题及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在婚姻挤压和择偶梯度等理论指导下,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为支撑,从各个层面分析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困境的产生的影响和成因,根据发现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进行介入。通过个案工作,帮助增强案主的自信心,缓解案主因婚恋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保持家庭状态的稳定;通过小组工作为M村大龄单身男青年搭建沟通基础平台,为他们提供了解决婚恋问题的机会。同时本次研究也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的优势、不足,总结了此次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败的原因,从而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解决婚恋问题提供借鉴。

陆媚媛[9](2020)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时代中企业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员工学习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议题。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新员工的离职率却居高不下,其中新员工与组织的不适切性成为离职的重要原因。组织社会化指的是新员工进入组织后进行学习,从而发生有关知识、态度、情感等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改变,以成为组织的一员;探究这一学习过程中新员工是如何完成从组织“外部人”到“内部人”的转变对组织与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新员工为研究对象,将学习策略作为关注的核心,集中探讨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使用的学习策略具体有哪些?第二,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影响新员工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新员工选择与使用学习策略的?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八名新员工进行深入访谈,展现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学习策略的实然表现;并结合成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全面阐释与剖析研究问题。研究发现共有三点:第一,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的学习策略可以分为信息获取策略、动机调节策略、关系建构策略三大类。信息获取策略包括阅读、观察、参与和提问四个子策略;动机调节策略包括价值定位与积极建构两个子策略;关系建构策略包括参与、展示和取悦三个子策略。第二,本研究分析得出影响新员工学习策略的三个影响因素,即“经验”、“比较”与“关系”。在新员工学习策略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经验”是“指南针”与“资本”;“比较”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关系”是的内在理由与前提。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从新员工自身与组织两方面对促进员工组织社会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赵明译[10](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文中研究说明

二、在日本找工作趣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日本找工作趣事(论文提纲范文)

(1)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程调整是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1.1.2 普通学校的语文课程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需要
        1.1.3 我国关于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1.3.2 智力障碍
        1.3.3 随班就读课程调整
        1.3.4 协同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
        2.1.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原则
        2.1.2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类型
        2.1.3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实施流程
    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2.1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调整的研究
        2.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2.3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2.4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调整的研究
    2.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3.1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3.2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3.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实施流程调整的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2.4.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为随班就读课程调整提供了思路
        2.4.2 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
        2.4.3 已有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2.1 设计随班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3.2.2 探讨课程调整后随班学生的变化
        3.2.3 分析课程调整后随班教师的变化
        3.2.4 发现课程调整中遇到的问题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行动研究法
        3.4.2 访谈法
        3.4.3 参与观察法
        3.4.4 文本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
        3.5.1 《随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3.5.2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3.6 研究思路
4 研究过程
    4.1 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4.1.1 随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的教育支持不足
        4.1.2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语文学业水平不高
        4.1.3 语文教师不了解随班就读教学
        4.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共同设计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总方案
    4.2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2.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2.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2.5 第一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3 第二阶段:修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3.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3.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3.5 第二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4 第三阶段:改善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4.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4.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4.5 第三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后的反思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语文课程调整后随班生取得的进步
        5.1.2 语文课程调整提高了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
        5.1.3 语文课程调整提升了实习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5.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协同开展课程调整具有可行性
    5.2 讨论
        5.2.1 做好课程调整准备有利于提高随班语文教学效率
        5.2.2 智力障碍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5.2.3 课程调整引导随班语文教师的态度发生积极转变
        5.2.4 协同开展随班课程调整优势显着
        5.2.5 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面临的挑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
        6.2.2 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
        6.2.3 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
        6.2.4 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
        7.1.1 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学科的调整
    7.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次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第二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附录四 第一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五 第二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六 第三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致谢

(2)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国家形象
        (二)萌文化
        (三)萌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国家形象塑造与萌化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概述
        一、国家形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实践的历史沿革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向积极多元发展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历史考察
        一、萌文化的源起与嬗变
        二、萌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第三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强化
        一、群体传播时代莅临带来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调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萌化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形象萌化传播
        一、萌化传播现状
        二、领导人形象萌化利于塑造“多元立体”的互动叙事
    第二节 官方媒体萌化传播
        一、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二、官方媒体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第三节 公共外交萌化传播
        一、“熊猫外交”的发展史:动物符号到国家形象“代言人”
        二、“熊猫外交”上升为国家符号源于主客观双重作用
        三、“熊猫外交”利于塑造“友好包容”的大国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成因解析
    第一节 新的社会土壤:注意力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催生消费文化兴起
        二、受众地位上升,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三、萌文化叫好又叫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第二节 新的技术环境:互联网形成的网状传播
        一、民意集结的公共领域形成
        二、泛媒介概念的流行激活萌文化内生动力
    第三节 新的传播模式:基于个人认知的情感强化
        一、情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进路
        二、萌文化是情感强化的有力推手
    第四节 新的认知连结:圈层化互动的高度认同
        一、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改变带来政治参与逻辑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语境的圈层互动为萌文化破圈提供可能
        三、破圈萌文化促使集体性认同达成与国家软实力增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与路径调适
    第一节 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
        一、解构他者——过度萌化万物
        二、解构自身——消解官方权威性
    第二节 化解可能风险的现实路径
        一、建构新理念:基于“新”媒介的思考
        二、落实新举措:建构认同视阈下的传播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府网(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二:人民日报(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三:新华社(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四:央视新闻(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六:中国人民政府网(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七:人民日报(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八:新华社(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九:央视新闻(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十:中国之声(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手机傀儡》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内容简介
    2.2 翻译过程
第3章 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2 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3.3 理论选择与翻译策略
    3.4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的翻译
        4.1.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2 标题的翻译
        4.2.1 名词结句式标题
        4.2.2 格助词结句式标题
        4.2.3 设问句标题
        4.2.4 引用句标题
    4.3 语篇衔接的翻译
        4.3.1 语法衔接
        4.3.2 词汇衔接
第五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5.3 翻译感悟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学位论文用翻译实践导师核准意见书》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致谢

(5)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 ——以《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语料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三、语料说明
第一章 辩论与话语标记语
    第一节 辩论
        一、辩论及其界定
        二、辩论式电视节目
    第二节 话语标记语
        一、话语标记语及其界定
        二、话语标记语相关理论
        三、话语标记语的分类
        四、话语标记语的功能
第二章 辩论总体情况和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对比之宏观分析
    第一节 总体情况对比
        一、《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节目异同对比
        二、《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节目话题选取对比
        三、《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节目嘉宾对比
    第二节 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对比之宏观分析
        一、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总体使用情况对比
        二、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辩论中不同语言形式的话语标记语对比
        三、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辩论中不同语言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对比
        四、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使用特点
第三章 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对比之微观分析
    第一节 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辩论中话语标记语“这个”的微观分析
        一、话语标记语“这个”出现的位置
        二、话语标记语“这个”的功能
        三、话语标记语“这个”的偏误类型
    第二节 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辩论中话语标记语“所以”的微观分析
        一、话语标记语“所以”出现的位置
        二、话语标记语“所以”的功能
        三、话语标记语“所以”的偏误类型
第四章 国际中文教学与话语标记语——基于对比分析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针对教师的建议
    第三节 针对学生的建议
    第四节 结合辩论对话语标记语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职场适应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日本职场及企业文化研究
        1.2.2 外国留学生适应日本文化研究
        1.2.3 留学生就职意识研究
        1.2.4 日本就职留学政策研究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日本职场的文化特性
    2.1 等级制度分明
        2.1.1 等级严苛
        2.1.2 规则繁琐且管理严谨
        2.1.3 注重协同
    2.2 集团意识强烈
        2.2.1 集体至上
        2.2.2 内部保持一致
        2.2.3 内外区别明显
    2.3 日本职场的人际交往
        2.3.1 尊卑有序
        2.3.2 微妙复杂且注重沟通
        2.3.3 礼节繁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职场进入与适应职场中出现的问题
    3.1 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的职场进入状况
        3.1.1 留在日本皆有因
        3.1.2 磨刀不误砍柴功
    3.2 无法适应等级制度与集团主义
        3.2.1 不适应企业繁琐规定
        3.2.2 无法认同加班文化
        3.2.3 难以适应企业严谨作风
    3.3 难以处理人际关系
        3.3.1 难以服从上级刻板指令
        3.3.2 责任过于模糊
        3.3.3 难以捉摸客户需求
    3.4 难以把握职场礼仪
        3.4.1 忽视礼尚往来
        3.4.2 时间观念淡漠
        3.4.3 细节之处把控不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的职场适应方式
    4.1 学会模仿
        4.1.1 提升工作能力
        4.1.2 处理人际关系
    4.2 自我妥协为良药
        4.2.1 做到适当拒绝
        4.2.2 学会自我和解
        4.2.3 寻求自我价值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高三(3)班:生活与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新闻报道
    越爬越难的上坡路
        1.1 “丑小鸭”逆袭:“我要扎根北京”
        1.2 学霸的爱情答卷:0分
        1.3 实验因变量:中度抑郁重度强迫
    及时止损的下坡路
        1.4 985“废物”:与梦想背道而驰
        1.5 求学高频词:失败
        1.6 三战考研:和“堕落”说分手
二、采访手记
    2.1 选题与视角的确定
    2.2 采访对象的获得
    2.3 写作结构的思考
    2.4 价值伦理的探讨
三、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研究 ——以赣南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大龄未婚男青年
        2.1.2 婚恋问题
        2.1.3 婚姻市场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理论
        2.2.2 社会排斥理论
        2.2.3 婚姻挤压理论
        2.2.4 择偶梯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研究述评
第3章 M村基本概况
    3.1 M村地理概况
    3.2 M村大龄单身未婚男青年概况
    3.3 M村婚恋特点
        3.3.1 M村的婚恋观念
        3.3.2 M村的择偶观念
        3.3.3 M村的婚姻市场
    3.4 M村大龄男青年被动未婚的影响
        3.4.1 个人层面
        3.4.2 家庭层面
        3.4.3 社区层面
    3.5 M村大龄男青年产生婚恋困境的原因分析
        3.5.1 个人层面
        3.5.2 家庭层面
        3.5.3 社区层面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M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4.1.1 社会工作方法的契合
        4.1.2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4.1.3 M村单身男青年的自愿参与
        4.1.4 社会工作为解决问题的提供了新思路
    4.2 个案工作介入实务过程
        4.2.1 案主基本情况
        4.2.2 接案阶段
        4.2.3 问题预估阶段
        4.2.4 个案实施计划
        4.2.5 服务计划实施介入阶段
        4.2.6 结案
    4.3 小组工作介入实务过程
        4.3.1 小组基本情况
        4.3.2 小组目标
        4.3.3 小组过程
        4.3.4 小组发展状况
        4.3.5 服务感受
    4.4 社会工作介入M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效果评估
        4.4.1 个案介入效果的评估
        4.4.2 小组介入效果的评估
    4.5 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介入效果的对比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5.2 社会工作介入的不足
    5.3 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
        5.3.1 社工应提高服务能力
        5.3.2 活动设计应具吸引力
        5.3.3 链接资源争取支持
    5.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个案辅导服务满意度反馈表》
    附录二 :《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致谢

(9)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
        二、现实之需
        三、兴趣所在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新员工
        二、组织社会化
        三、学习策略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组织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二、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主旨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者的角色
        三、研究对象的遴选
        四、研究资料的分析
        五、研究实施程序
第三章 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故事
    第一节 Oishi:“老江湖”的“心机”
        一、职场外的故事
        二、职场中的故事
    第二节 卡卡:让实力“说话”
        一、职场外的故事
        二、职场中的故事
    第三节 小洁:“混乱”中的“成长”
        一、职场外的故事
        二、职场中的故事
第四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策略
        一、信息获取策略——“自己先琢磨,不行再问”
        二、动机调节策略——“每天都进行大量的心态调整”
        三、关系建构策略——“功利的橄榄枝”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经验”:指南针与资本
        二、“比较”: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关系”:前提与内在理由
第五章 讨论、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员工学习策略的类型
        二、新员工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组织社会化策略层次
        二、文化与学习策略的选择与使用
        三、组织社会化与全视角学习理论
    第三节 建议与启示
        一、企业层面
        二、新员工层面
    第四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
    (二)维译汉
        1.《画指甲》
        2.《叫她母亲》
        3.《人生道路》
二、译文
    (一)汉译维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译文
    (二)维译汉
        1.《画指甲》译文
        2.《叫她母亲》译文
        3.《人生道路》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原文
    (二)维译汉
        1.《画指甲》原文
        2.《叫她母亲》原文
        3.《人生道路》原文
结语

四、在日本找工作趣事(论文参考文献)

  • [1]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D]. 邓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D]. 刘程悦.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3]《手机傀儡》翻译实践报告[D]. 段珊珊.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缅甸劳工跨境务工的社会网络研究 ——基于R市劳务市场的调查[D]. 余春会.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5]外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 ——以《非正式会谈》和《奇葩说》为例[D]. 张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6]在日就职中国留学生职场适应状况研究[D]. 杨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高三(3)班:生活与道路[D]. 王蕾. 南京大学, 2020(02)
  • [8]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大龄单身男青年婚恋问题研究 ——以赣南M村为例[D]. 邓乐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学习策略研究[D]. 陆媚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D]. 赵明译.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在日本找工作的趣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