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欧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欧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洲,观念,形象,弗里德里希,文化,地方化,国家。

欧洲观念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薇[1](2019)在《多元文化主义的世界性:欧洲观念的对抗与共享》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与认同,总是在与特定他者的镜像关系中经由互动而实现。本研究从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对彼此形象的认知与评价。研究发现,中欧形象的互现和互构,因时因境呈现出多元而变化的表征。这种形象认知是中欧在与彼此之间和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强化对外的差异性与对内的同一性来建构欧洲-中国观念的自我认同,但这很难做到国家的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完全统一,因此,借助世界主义的共享理念寻求文化价值观的共享与建立符合交往理性的双向对话,是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认知视域融合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曾冠桃[2](2019)在《试论19世纪欧洲文化发展与审美观念对钢琴小品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小品的从产生到兴盛,横跨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叁个时期,前后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最终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蓬勃发展。任何一种音乐的盛衰均为社会的发展推动所致,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小品盛行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更新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方面试分析钢琴小品盛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0期)

陈薇,王中字[3](2019)在《身份、信任与情境:跨文化归因下的欧洲想象——基于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7—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欧跨文化交往中,中国公众对欧洲的形象认知与想象是一面重要镜鉴。考察2018年度中国公众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多重影响因素,在归因理论的统领下,从行为者、情境、客观刺激物出发,尝试对中国公众的欧洲观进行归因建模。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社会身份推动""信任情境驱使"与"流行事件催化"这叁重归因维度,一定程度上可能触发中国公众对欧洲国家形象的认知,由此实现"中国公众眼中的欧洲形象"认知程式的逻辑运作。(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叶荣[4](2018)在《论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新艺术”音乐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艺术"是14世纪法国多声部音乐的同义词,它的诞生从审美上改变了人们的音乐观念。主要表现在"新艺术"时期的人的感性观念的提升;"新艺术"音乐与诗歌联系紧密,作曲家们将音乐视为和诗歌一样修辞来创作;在欣赏者方面追求听觉音响的享受,作曲家方面则注重造成音响形式的作曲技术;世俗音乐中民族风格的兴起:作曲家们开始注重写实,表现现实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民族开始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音乐创作。这一时期成就了一批流芳百世的音乐家,如马肖、兰迪尼,也为后世的合唱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框架。(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范晓楠[5](2018)在《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关于“背影”的多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背影"成为众多当代欧洲艺术家绘画作品集中呈现的形象,为何艺术家对"背影"如此感兴趣?在艺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常是被关注的中心,它可以传达喜怒哀乐的情绪,与观者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引发人的悲悯之心。相比之下,背影则以远离尘世的姿态,用沉默的方式向那些勇于舍弃脸部的人娓娓诉说。本文以欧洲当代众多艺术家对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云海中的旅行者》背影形象的不断转引为切入点,关注艺术家对"背影"的重新阐释及其艺术作品的视觉转化。通过对他们"背影"作品的描绘与分析,逐步呈现欧洲当代艺术家思想的深度及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力求发掘欧洲当代绘画发展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范晓楠[6](2018)在《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当代欧洲绘画中关于“身份”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种艺术展让人们的目光聚焦于集体身份,相比独立个体身份的形成,当代艺术家使用身份,通常指涉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尤其是从种族、性别、民族和性等方面来界定身份问题。甚至,他们还通过证明所有身份,并诋毁主流身份的虚伪性,来建构反抗他者的话语权。身份概念的不断变化,使欧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具备了多重意义的阐释空间。(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克里斯托夫·夏尔,肖琦,郭进[7](2018)在《现代性:欧洲和世界的新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观念导致历史时间的改变,它是一种历史时间关系的新形态。现代性标志着与传统的断裂,即现在不再是过去的继承者,现在与未来相关,现代性预示着革命。作为一种观念,现代性诞生并贯穿于整个19世纪。然而,如果用革命的遗产和现代性概念来解读19世纪,就会得出时间的错位这个结论。这一错位不仅局限于法国,它也遍及欧洲和整个世界。现代性作为一种现象的出现则更早。17世纪的"古今之争"与19世纪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叛在文学领域确认了现代的趣味。科学革命、法国大革命等事件之后,现代的优越性经过不断讨论和确认,最终形成。甚至在1830年之前,不断创新这一观念就作为一项新社会的规则成为一切文化和科学生活领域的特征。在此之后,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1830~185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与政治的先锋派,主要针对戏剧、文学和社会问题;1850~1890年代,古典的现代性深刻地改变了文学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并通过贸易的扩张和信息的国际化改变了与世界的联系;1890~1930年代,现代性遇到一波更加激进的反现代的浪潮,即批判的现代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高建平[8](2018)在《中国与欧洲对书写与绘画关系的不同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的画家中,有一种"书画同源"说,认为"书"与"画"本来是一体的,后来有了表达"意"的需要,出现了"书",有了表达"形"的需要,出现了"画"。但文字学家们并不这样认为,文字学家们提出的,是从"画卦"到"结绳"再到"造字"的历史,与绘画无关。提出"书画同源"的人,所依据的理由有两条:一是绘画与文字一样,具有"彰施"的功能,二是绘画与书写同笔。欧洲人在谈到绘画时,有着一种disegno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强调,神是依照几何的原理创造世界的。中国人所说的书法与美术字的区分,正是强调书法不同于美术字那样,将字几何化。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书(书写与书法)在影响绘画;而对欧洲人来说,是绘画在影响书(书法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张旭鹏[9](2017)在《迪佩什·查克拉巴蒂的“地方化欧洲”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后殖民史学的重要代表,迪佩什·查克拉巴蒂在2000年出版的《地方化欧洲:后殖民思想与历史差异》一书中提出了着名的"地方化欧洲"观念。所谓的"地方化欧洲",意在摒弃经由殖民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将欧洲从居于人类历史的中心位置,转移到不再具有普遍性的众多地方位置中的一处。查克拉巴蒂同时指出,将欧洲"地方化"并不是要简单地否认欧洲所代表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也不是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欧洲文化价值观念中任何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地方化欧洲"旨在思考,产生于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欧洲的文化价值观念,缘何借助历史的进程,逐渐超越其发源地,为欧洲之外的各个地方所接受。这其中既存在欧洲与非欧洲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地方化欧洲"观念体现了一种悖论和紧张关系,或许这正是当今时代欧洲与非欧洲(或广义上的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复杂而纠结状态的真实表现。(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胡凯[10](2017)在《《昨日世界》与茨威格的欧洲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世界》是奥地利着名作家茨威格的自传。茨威格在回顾1881年到1939年欧洲历史的基础上,对欧洲的前途和犹太民族的遭遇做了深入的思考。他强调欧洲的精神团结,主张欧洲各民族在理解和友谊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交融,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欧洲公民的身份。茨威格的文化欧洲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尊重欧洲各民族的个性与差异,着重和谐共存而不强求统一。同时,茨威格也希望犹太人能够通过参与欧洲文化建设,作为新欧洲文化的建构者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昨日世界》解析政治维度的茨威格,分析他对欧洲联合和欧洲文化建设的主张,有助于思考与分析当前欧洲联合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如文化认同危机、小众的融入等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欧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钢琴小品的从产生到兴盛,横跨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叁个时期,前后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最终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蓬勃发展。任何一种音乐的盛衰均为社会的发展推动所致,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小品盛行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更新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方面试分析钢琴小品盛行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欧洲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陈薇.多元文化主义的世界性:欧洲观念的对抗与共享[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曾冠桃.试论19世纪欧洲文化发展与审美观念对钢琴小品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

[3].陈薇,王中字.身份、信任与情境:跨文化归因下的欧洲想象——基于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2017—2018)[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4].叶荣.论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新艺术”音乐观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范晓楠.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关于“背影”的多重阐释[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

[6].范晓楠.观念变更与形式重构——当代欧洲绘画中关于“身份”的阐释[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

[7].克里斯托夫·夏尔,肖琦,郭进.现代性:欧洲和世界的新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高建平.中国与欧洲对书写与绘画关系的不同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张旭鹏.迪佩什·查克拉巴蒂的“地方化欧洲”观念[J].全球史评论.2017

[10].胡凯.《昨日世界》与茨威格的欧洲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标签:;  ;  ;  ;  ;  ;  ;  

欧洲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