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影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卒中,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影像学论文文献综述
罗慧,丁长青,孙迎迎,丁爱兰[1](2019)在《烟雾病颅脑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3月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及儿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5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1.5T轴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弥散加权(DWI)及矢状位T2WI序列扫描,同时行叁维—时间飞跃(3D-TOF)法MRA扫描;病程中患者均有CT平扫资料,15例有CT血管造影(CTA)资料,12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结果 MRI平扫均可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变细、流空差,颅底中线两旁区域出现烟雾状流空信号影,以轴位T2WI显示最佳;FLAIR见两侧大脑半球沿软脑膜分布的点状或条状高信号("常春藤征"),以额顶叶为多;21例患者的T2WI及FLAIR还可见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白质区呈现垂直于侧脑室壁的刷子状高信号("刷子征"),20例T2WI可见基底节区血管流空信号影。MRI诊断25例脑梗死(伴新鲜梗死灶6例),陈旧性出血9例。MRA可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TOF源图像均可见两侧基底节区高信号强度区域。结论 MRI及MRA可显示烟雾病特征性的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征象及所造成的卒中等不良结果,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跃军,白洪林,王栋,冉昭,徐李刚[2](2019)在《术前T2磁共振影像组学在预测介入治疗大肝癌近期疗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利用MITK软件在T2图像上进行勾画肿瘤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冗余特征,利用mRMR特征排序方法筛选得到组学标签。采用留一法划分样本,与LASSO分类器共同构建大肝癌介入治疗后6个月进展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70例患者6个月后随访52例病灶未进展(N-PD),18例进展(PD),两组术前T2-MRI的Wavelet-HHH firstorder Mean等3个的影像组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这些差异性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657,ACC=0.714,SEN=0.588,SPE=0.755)。结论基于MRI组学特征能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进行近期进展风险预测,可在TACE术前筛选进展危险性高的患者,为其提早采取联合治疗提供个体化建议。(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凡[3](2019)在《CT磁共振成像与X线诊断脊柱骨折的影像学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脊柱骨折诊断中CT、磁共振成像及X线检查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经手术证实的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及X线检查。结果:CT检查、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骨折的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P <0.05)。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以椎管缩窄、韧带损伤等为主。结论:脊柱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中,相对于X线检查而言,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更加精确地鉴别脊柱骨折。(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常小娜,成明富,常娜娜[4](2019)在《3.0T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肝癌患者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肝癌患者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特征。方法:以我院收诊的58例早期肝癌患者的74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3.0T磁共振成像中病灶的常规MRI表现、扩散成像(DWI)特点以及相应的ADC值。结果:早期肝癌患者的T2WI、DWI扫描表现出高信号,多期DCE-MRI扫描显示,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强化减弱;28个病灶见假包膜,19例门静脉癌栓,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当b为800s/mm~2时,肝癌ADC值在(1.27±0.21)10~(-3)mm~2/s范围。结论:在早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T2WI、DWI扫描能够反映绝大多数的病灶信号,多期DCE-MRI扫描能够进一步反映包膜、门脉癌栓以及肝癌血供特点,且ADC值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张强[5](2019)在《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2月疑似眼眶肌锥内肿瘤患者9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最终确诊,手术前均完成MSCT、MRI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MRI在眼眶肌锥内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疑似眼眶肌锥内肿瘤患者90例经手术检查确诊76例,患者经MRI确诊73例,检出率为96.05%(2例误诊,1例漏诊);MSCT确诊60例,检出率为78.95%(3例误诊,13例漏诊);MRI检查检出率高于MSCT检查(P<0.05);MSCT用于在眼眶肌锥内肿瘤患者中表现为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相对清除,中立于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强化明显,动态扫描可呈渐进性强化;而MRI检查患者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患者为中高强化,具有渐进性强化特征;ROC曲线结果表明,MSCT联合MRI在眼眶肌锥内肿瘤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MSCT、MRI检查(P<0.05)。结论:MSCT及MRI用于眼眶肌锥内肿瘤诊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二者联合检测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更高,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付珺,胡俊岭,刘强,胡世民,刘秀军[6](2019)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眼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MRI,DCE-MRI)在眼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眼眶肿瘤患者55例,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检查者分为常规MRI组,采用DCE-MRI进行检者查分为DCE-MRI组,分析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DCE-MRI组眼眶肿瘤良恶性误诊率为9.09%,低于常规MRI组23.64%(P <0.05)。眼眶肿瘤在TIC曲线分型中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眼眶良性肿瘤的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值低于眼眶恶性肿瘤(P <0.05)。DCE-MRI敏感度和准确度显着高于常规MRI,DCE-MRI特异度低于常规MRI(P <0.05)。结论采用DCEMRI成像技术检测,可以提高眼眶良恶性的诊断效能,临床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冉昭,简俊明,王蒙蒙,赵星羽,高欣[7](2019)在《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直肠癌肿瘤磁共振影像自动分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直肠肿瘤(rectum cancer,RC)的图像精确分割是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直肠肿瘤的分割通常是由放射科医生逐切片进行,这种方式主观性强,工作量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直肠肿瘤磁共振影像全自动分割网络,在有效减少放射科医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肿瘤分割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首先采用一个预训练的Res Net50提取特征,并在网络隐藏层添加3个边输出模块,实现图像数据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最后融合3个边输出模块获得最终的分割结果。将所提网络架构的分割结果与基于U-net网络架构的分割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损失函数和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尺寸对所提网络分割性能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使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512例患者的影像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其中随机选取的461例患者的T2加权磁共振影像用于网络训练,剩下51例患者的T2加权磁共振影像用于网络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网络分割结果的平均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平均敏感度(sensitivity)、平均特异度(specificity)及平均豪斯多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HD)分别达到了83. 61%、89. 10%、96. 36%和8. 49,均优于基于U-net的分割方法。对于包含了肿瘤组织的ROI,尺寸越小,分割效果越好。对于给定尺寸的ROI,几种损失函数并无太大差异。结论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勾画肿瘤边界,有助于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赵福香[8](2019)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磁共振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体温升高、关节局部疼痛、关节肿胀、僵硬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以小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易造成关节功能丧失、变性等。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尤为关键[1-2]。临床主要以X线片检查为主,但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本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经临床病理结果证实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其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陆敏杰[9](2019)在《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是以心血管磁共振为特色的临床医、教、研叁结合科室,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影像平台的重要组成单位,是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科主任赵世华教授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有正高职称2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高1名,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具有美国、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留学经历;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磁共振影像科配置了先进的高场磁共振设备,包括德(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10期)
杨擎,翟亚楠,张锦超,常灿灿,左贵松[10](2019)在《膝关节前外侧韧带解剖特征3.0 T磁共振影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3.0 T磁共振对经筛选的成年且膝关节外侧无外伤的前外侧韧带(ALL)解剖结构进行表征,研究3.0 T磁共振对ALL解剖结构及半月板附属物的可识别性。方法由两名肌肉骨骼亚专科放射科医师进行555例连续的膝关节伸直位3.0 T磁共振中的ALL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符合研究条件的366例MRI影像。对ALL股骨部、半月板部、胫骨部的可识别性进行统计,使用Kappa检验对不同观察者识别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测量和统计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距离和此水平面的ALL厚度、宽度,并对ALL的半月板附件分型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共有335例(91.5%)可见ALL至少一部分的显示;ALL的股骨连接部分仅在182例(49.7%)中能被识别;胫骨部与半月板部显示率为91.5%;171例(46.7%)可见完整的ALL全程连接纤维。在所有可见ALL韧带的情况下,均可识别胫骨部插入和半月板附着结构,在没有观察到股骨连接部分的病例中,则发现韧带发生了广泛的扩张。ALL在胫骨关节线下方的平均距离为(6.08±1.28)mm,在此平面的平均厚度为(1.62±0.76)mm,平均宽度为(4.91±1.23)mm。研究还确定了4种类型的半月板附件(完整型、中央型、双极型和下位型)。结论在非外伤的成年人膝关节3.0 T磁共振影像中,ALL被显示为一个连贯的独立解剖结构,其半月板部和胫骨部能被很容易的识别。3.0 T磁共振还可显示ALL的外侧半月板附属结构。(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磁共振影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利用MITK软件在T2图像上进行勾画肿瘤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冗余特征,利用mRMR特征排序方法筛选得到组学标签。采用留一法划分样本,与LASSO分类器共同构建大肝癌介入治疗后6个月进展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70例患者6个月后随访52例病灶未进展(N-PD),18例进展(PD),两组术前T2-MRI的Wavelet-HHH firstorder Mean等3个的影像组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这些差异性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657,ACC=0.714,SEN=0.588,SPE=0.755)。结论基于MRI组学特征能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进行近期进展风险预测,可在TACE术前筛选进展危险性高的患者,为其提早采取联合治疗提供个体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影像学论文参考文献
[1].罗慧,丁长青,孙迎迎,丁爱兰.烟雾病颅脑磁共振影像学诊断特征分析[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9
[2].孙跃军,白洪林,王栋,冉昭,徐李刚.术前T2磁共振影像组学在预测介入治疗大肝癌近期疗效的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3].张凡.CT磁共振成像与X线诊断脊柱骨折的影像学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常小娜,成明富,常娜娜.3.0T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肝癌患者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张强.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J].中外医学研究.2019
[6].付珺,胡俊岭,刘强,胡世民,刘秀军.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眼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9
[7].冉昭,简俊明,王蒙蒙,赵星羽,高欣.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直肠癌肿瘤磁共振影像自动分割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8].赵福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磁共振诊断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9].陆敏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J].磁共振成像.2019
[10].杨擎,翟亚楠,张锦超,常灿灿,左贵松.膝关节前外侧韧带解剖特征3.0T磁共振影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