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俄国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完成的一次由内而外的历史性蜕变,是旧社会各类矛盾的集中解决和新社会因素集中迸发的必然结果。而在此前后,俄国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既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也对革命的走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透过列宁对于各种文化思潮追根溯源和发展走向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系统地认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根源和影响,而且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牢牢把握思想文化的时代脉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列宁 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论述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的时候,曾深刻指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要深入细致地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活动中去研究阶级行动动机、历史变迁动机、群众及其领袖的各种动机,把精神文化领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页。。通过总结和梳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对社会文化的分析不难发现,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文化思潮不仅折射出当时俄国迫在眉睫的社会矛盾,其交织形成的文化氛围也孕育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诞生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因而,从文化视域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不仅有助于探究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助于认识和借鉴俄国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历史合力中的重要作用。
一、俄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转向
社会转型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社会领域所发生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政府在西方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下,旨在通过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缓和迫在眉睫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以期继续巩固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一次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这场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首的俄国封建势力的自救行为的背后,却是俄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逆转的社会转型。
以土地改革和经济改革为导向的1861年改革,其影响力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领域,致使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的转型推动了俄国社会文化的转向。伴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新思潮应运而生,在反映和服务于社会转型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溶解着压迫于人们思想的封建冰川,逐渐形成了人心思变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特有的软实力反作用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其中,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更是走在了变革实践的前列,成为一种积极能动的文化力量,对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影响,俄国整体的国民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向往自由和进步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氛围逐步形成。渴望改变现状、加速社会转型的开明贵族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形形色色的革命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不同的革命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俄国社会转型的走向和文化发展的前景提供了诸多的选择。
以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先驱率先提出民主革命的思想,试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有的发展经验,引进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式。首先,通过创作诸如小说、诗歌、歌剧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作品,深刻抨击封建腐朽文化和奴役思想,引领和表达人们心中对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诉求,促使人们形成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往。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一直接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对大众的影响,通过创办各类刊物,针砭时弊,启蒙民智,启发思想,汇聚民心,发挥其文化杠杆的作用,用文化的手段撬起新的文化思潮。但是,这些试图在俄国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忽视了这一思想与俄国现实国情的契合。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显露,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资产阶级,为了挽回自身损失的旧的封建主,为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革命需求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纷纷向小资产阶级思想发难。在失去了社会现实的依托之后,小资产阶级思想逐渐走上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道路。以米海洛夫斯基、斯卡尔金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们,一方面,否认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断,积极地为割裂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观唯心思想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否认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地位和决定作用,强调“良心”“天性”“制度”“政策”等单一的偶然的社会因素对社会改良的影响。列宁深刻指出:“关于决定论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历史必然性和个人作用之间的冲突的思想,正是主观哲学家喜爱的话题之一。”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1905年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俄国社会革命时代的到来,此后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发生着快速的、剧烈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革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文化的选择和发展对于号召和团结广大群众,凝聚强大的革命力量,指引正确的革命道路,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各类文化,为了各自的目的和策略,在革命时代到来之后进行了激烈的角逐。经过1861年改革以来的发展,俄国的资本主义已取得长足进步,既得利益的资产阶级和尚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势力相结合,利用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统治权力,宣扬改良主义以对抗社会主义革命,分化和削弱革命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达到维护现存政权的目的。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革命的难度也愈发加大。孟什维克在修正主义、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反动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动摇,形成了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宣扬资产阶级国家观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将沙皇政府参与帝国主义战争“正义化”“合法化”,从情感上摧毁人们的革命意志。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出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本性和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列宁在总结1905年革命的失败教训时指出,由于受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部分工人表现出革命态度不坚决、革命目的不明确,暴露了此次革命在方式上的单一性和文化上的不彻底性,致使社会文化领域依旧存在“伊索式的笔调,写作上的屈从,奴隶的语言,思想上的农奴制”,而“无产阶级暂时为俄国只争得了一半的自由”。②《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2-663页。因此,铲除社会文化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彻底摆脱资本主义文化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成为推动社会革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无产阶级对于“看不见的工作”的重视,激发了彻底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不仅为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更为新生苏维埃政权迈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启动了伟大的开端。在苏维埃政权下,俄国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政治该如何建设?文化该如何选择与定位?如何满足新时代、新社会人民群众对于新文化的需求?这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的重要决断。然而,新生苏维埃政权文化发展的起点并不乐观,以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为代表的旧文化根深蒂固,革命期间混入革命队伍的小资产阶级在享受革命成果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却持相反的态度,导致苏维埃政权中出现了贿赂、投机等行为,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思想在社会上扩散,这些思想和行为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严重阻碍。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受小资产阶级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宗法式的自然的农民阶级。列宁在评价俄国农民的时候指出了农民阶级的两重性:“农民作为劳动者,倾向于社会主义,更愿意要工人专政而不要资产阶级专政。农民作为粮食出售者,倾向于资产阶级。”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6页。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如何使社会主义文化对农民产生吸引力,是关系到能否调动农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政治课题。作为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向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但是,由于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工业生产落后,工人所具有的生产组织经验和科技文化水平均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工人阶级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急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险恶的环境和迫切的需要,揭开了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
列宁在目睹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和民粹主义的失败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实行社会革命必须紧紧依靠强大而先进的工业无产阶级,俄国社会的转型必须依靠科学的、严谨的、革命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由于对资本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失望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动摇,陷入了对习俗、政策、法律、制度等诸多社会因素的迷茫,“让步”“妥协”“改良”等小市民思想对无产阶级有很强的腐蚀性。列宁深刻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帮助人们走出思想的阴霾。因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透过那些积习、政治手腕、奥妙的法律和诡辩的学说看出阶级斗争”①《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285、658页。,并由此彻底划清无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和民粹派的界线,促使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阶级斗争特别是政治斗争为主要手段,逐步改造自己的思想,形成符合俄国社会转型需求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列宁强调,“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②《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285、658页。,以此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无产阶级的凝聚力,加强革命组织的战斗力,扩大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引领社会的成功转型。
鼓励推行“义务劳动”,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感召力,肃清资本主义不良习气。列宁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彻底清除人们心中的封建奴役思想经历了上百年的岁月,而要在经济条件尚不成熟的俄国逐渐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营造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提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入手,奠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针对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蚀,农民阶级的滞后性,无产阶级的迷惑和党内同志的质疑,列宁指出,苏维埃要充分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绝对优势,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革命刊物等大众传媒,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对群众思想的教育,从社会风气角度逐渐肃清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肮脏懒惰等不良习气,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树立崭新而高尚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尺度。其次,要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列宁在评价“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意义时指出,“从国家的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真正实际的支援;从党的角度看(我们这些做党员的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它对清除混进党来的分子和抵制党在腐朽资本主义环境中所受的影响是有意义的”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星期六义务劳动”这种违反资本主义惯例的无报酬劳动的创举,就是无产阶级先进性和革命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对旧行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破除民众心中的资本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对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文化教育的具体形式。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和农民阶级,合作社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期间,合作化的生产组织模式不仅在物质分配方面为农民和国家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更在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合作意识和党内同志的文化工作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17年“二月革命”在政治领域成功地推翻了沙皇统治,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没能实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可能带领人们取得最终的胜利。取得临时政权的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率先发起对无产阶级的反扑,通过对生活条件等物质方面的操控,试图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动摇群众的革命性。滑向小资产阶级的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歪曲马克思主义,诱导群众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合作,规避革命高潮的到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革命的无产阶级来说,打破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使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是将革命进一步推向高潮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革命文化的教育和激励,启发和教育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铲除资本主义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列宁指出,要成功地完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使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分离出来,摆脱这些小资产者的畏缩心理”③《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2-33、43页。,进一步塑造无产阶级思想上的革命性和纯洁性,才能提高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同时,要加大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小资产者的革命教育和宣传力度。列宁指出:“这似乎只是一种宣传工作,其实这是最实际的革命工作”,因为革命停顿不前的原因是“由于群众的轻信的不觉悟”。④只有把人们从资产阶级的“革命空话”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和群众的革命文化素养,才能尽快促使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俄国社会革命背景下的文化选择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时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7页。在俄国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2-33、43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革命从1905年人民群众武装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开始,由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政逐渐走向高潮,并最终以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实现伟大成功。俄国社会革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俄国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过程。
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大资本家的剥削,部分小资产阶级为了谋求出路,利用民众对于社会发展现状的不满情绪,在小市民思想的基础上断章取义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形成了貌似“革命”的民粹主义。以拉甫罗夫、恩格尔加尔特为典型的民粹主义者,在目睹了欧洲此起彼伏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后产生了暴力革命的想法,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科学批判,试图通过迎合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对于改善生活状况的愿望和情感,将工人和农民卷入单纯的“政治激进运动”,一劳永逸地催生出社会主义。然而,片面化、公式化的斗争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盛行,进而误导工人阶级对于革命文化的选择和学习,在实践中消解革命力量,使人们陷入对文化转向前景的迷茫。民粹主义的产生是俄国民主主义文化快速传播的必然结果,是平民知识分子队伍的迅速扩大和民主革命思潮在农民阶级中深入影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成功挣脱了旧的封建束缚,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已初步深入民心;另一方面,社会工业发展水平仍然不足,无产阶级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和认识尚不深入全面。民粹主义者以“人民之友”的形象包装着小资产阶级的本质,其文化思想不可能得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的响应。
俄国社会虽然自1861年改革开始了转型之路,但国家政治体制依旧为沙皇封建专制,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长足发展,落后的封建农奴经济依旧占主体地位。与此相反,俄国社会文化领域的转向和发展已成暴风骤雨之势,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思潮冲击下,沙皇的神圣地位在人们心中已经动摇,地主阶级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已被劳动人民深刻地认识和无情地批判,文化的率先转向已经成为俄国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大的成效。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实现了与俄国具体国情的结合,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把改变现状的渴望和一定阶级的斗争联系起来”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285、658页。,得到了人民的认可,成为俄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化转向的最终选择,为俄国社会革命时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伟大成果。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吸取以往革命失败的教训,在思想文化上划清了同机会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界线,涤荡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革命文化的侵蚀,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进一步升华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指出:“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个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时在一年糊涂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还要多。”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126页。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暴力革命不仅“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②《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126页。,而且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扫除长期存在于民众心中屈辱的奴才气,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工人阶级来说,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束缚于人们心中的桎梏,打破资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规律”,推翻资本主义长期以来笼罩于人们价值观念之上的神圣地位,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阶级意识、革命意识,胜利建成举世瞩目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的必要前提。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坚定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俄国社会革命的实践中一度被机会主义庸俗化,被小资产阶级恐怖化,致使广大革命群众以及部分党员产生了迷惑和动摇。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证实了列宁同各种错误思想论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激励广大人民在随后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国内战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中迸发出无尽的力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成为俄国人民完成社会革命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宝岛台湾的文化创意产品、休闲农场、乡居民宿等成为文化旅游从业者们追捧的对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陆学者、行业代表赴台考察和学习。文章以“精致化”为关键词,对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提炼。
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背景下的文化发展
刁德安一直想从叶之容父女俩那里揩点油,可惜叶之容直来直去,丝毫不隐藏对他的防范。而叶晓晓呢?心眼又太多,所以一直未能得逞。这常让他恨得牙痒痒。
俄国社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革命的具体实践倒逼革命文化的具体选择,是人们在革命的初始期、迷茫期、高潮期、决胜期对于科学革命理论迫切需求的结果。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是革命群众破除对国家机器的迷信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崇拜,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选择;是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选择;也是俄国社会革命立足本国国情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革命的实践不仅教会了俄国人民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和应用,更为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革命意识、政治素养开启了光辉的开端,焕然一新的文化风气和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到来做好了积极而又充分的软实力准备。
卵巢囊性病变是一组含有囊性特征的瘤性或瘤样病变发生在卵巢位置的疾病总称,临床统计显示,该病变类型在卵巢多种病变类型中约占60%~70%[1]。卵巢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变类型相比没有明显的特征,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而作为筛查手段的B超很难准确判断病灶的性质及其分布范围。因此,磁共振(以下简称MR)检查就成为了卵巢囊性病变主要的诊断方式[2]。为探究卵巢囊性病变不同类型的MR特征,本文将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卵巢囊性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强化群众科学意识,尊重和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人才和科技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现代生产组织经验不足和科学技术落后,与人们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意识极不相称,必须花大力气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科学家,又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技和文化人才。列宁指出:“只有利用资本主义为反对我们而创造的材料,才能建立社会主义。”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专家,通过组织专家和工会的合作生产,一方面大大提高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视和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共同劳动使旧社会的专家意识到“使科学为全体劳动群众所了解是更为崇高的任务”②《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725-726、770页。,实现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改造。其次,要学习和借鉴资产阶级长期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在适应和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求的同时,逐渐形成和发展符合苏维埃国情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纠正党内的“左派”幼稚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和领导权。
重视国民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在苏维埃俄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良习气是在深层次上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阻碍因素。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学校,“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③《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725-726、770页。首先,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提升全民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素的增长营造良好环境。为此,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改造和利用原有的教师队伍,对他们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念,转变思想意识,站到社会主义文化立场上来。同时,积极吸收各领域涌现的具有榜样带头作用的模范人物参与到教育事业,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其次,努力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学校和教育文化机构,加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下一代共产主义理想践行者的教育和引导,使国民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警惕封建糟粕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列宁在规划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高度重视对俄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且根深蒂固于人们生产生活之中的遗产。但是,文化传统历来都是两个传统,传统文化中既有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糟粕,它们总是同时作用于一定的时代及其这个时代的主人。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文化生活,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甄别,理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文化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俄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社会影响,批判宗教的虚幻及其反对无神论、宣扬有神论的本质,是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经之路。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求国家把宗教宣布为私人的事情,但决不认为同人民的鸦片作斗争,同宗教迷信等等作斗争的问题是私人的事情”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无产阶级专政在将宗教同政权和学校分离的同时,充分尊重劳动群众自由选择信仰的宗教情感,努力将传统宗教力量团结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长期封建专制统治在俄国形成了官僚主义文化传统,导致小生产意识横行,影响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列宁认为,迫切需要做的是“组织任务、文化任务和教育任务”⑤《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725-726、770页。。在组织上打破官僚体制,广泛吸引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苏维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之中,以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在教育上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劳动群众工作能力和革命意识的教育,努力将官僚主义从群众和干部的思想中彻底根除;在文化上要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的感召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人们战胜腐朽思想侵蚀的自信。列宁还高度重视对俄国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观念的批判,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消除其不良影响。一方面从唯物史观出发,在面对其他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不满和不信任心理时,怀着谨慎和耐心的让步态度予以包容和理解;另一方面从阶级分析出发,在各民族政治平等、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摆脱帝国主义文化对各民族的影响,通过各民族工人和农民推翻资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努力,实现各民族在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基础上的团结与联合。
本法所称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尊礼守礼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与教养,“人无礼则不立”,受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十分的注重礼节,韩国由于一千年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风俗等方面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很多原因韩国人将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且在文化风俗方面相较于中国来说更为严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国文化。
列宁指出:“如果出征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民族,出征民族就迫使被征服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迫使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足见列宁对于文化的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高度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汇融合所迸发出的强大文化实力,文化的繁荣兴盛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列宁对俄国历史变迁中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科学论述,对苏维埃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进程中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既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作者房广顺,男,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宜林,男,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教师;韩愚,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沈阳11003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列宁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18BKS00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研究”(L17ASZ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佳松
标签:俄国论文; 文化论文; 列宁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10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列宁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18BKS00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研究”(L17ASZ003)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