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扩散法论文_肖来荣,朴晟铭,赵小军,蔡圳阳,韦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扩散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速,黄铜,树干,太行山,钢丝,栓皮栎,等温线。

热扩散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来荣,朴晟铭,赵小军,蔡圳阳,韦道明[1](2019)在《热扩散法处理的M35螺丝冲头裂纹生成机制及工艺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热反应扩散技术(TD处理)在M35螺丝冲头表面制备VC涂层,发现在使用传统马氏体淬火方法时基体产生了裂纹。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维氏硬度计检测分析材料的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与硬度,剖析了裂纹生成机制,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良。结果表明:热反应扩散过程中,在涂层与基体界面附近会形成碳与钒含量较高的扩散层,使该区域的Ms(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降低。由于淬火时Ms较高的内层先发生马氏体相变并伴随体积膨胀,会对外层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导致其开裂,并迅速扩展形成淬火裂纹。采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代替传统的马氏体淬火工艺,通过调控组织和缓解体积效应能有效解决基体开裂问题,再经过叁次回火处理后得到力学性能符合要求的M35螺丝冲头产品,并在其表面成功制备VC涂层材料。(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6期)

黄玲[2](2018)在《基于热扩散法的钒铌渗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对机械零件或钢构件的使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材料具有更高的性能来满足不同环境的工作要求。目前对材料表面改性已有许多新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制备硬质渗层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取代材料整体的合金化。由于钒铌共渗层的性能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钢基体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本论文采用固体粉末法在40Cr钢、45钢两种常见基体表面进行单一渗铌及钒铌共渗层制备,探究制备工艺,选出最佳处理时间和温度,然后研究预渗氮处理对单渗铌渗层和钒铌共渗层形成及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设定不同的时间温度的变化参数,分别在40Cr钢、45钢基体上制备出了铌的碳化物渗层,综合考虑渗层的形成情况和制备工艺条得出:1000℃×6h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工艺,该条件下所制备的渗层表面均匀致密,无明显的孔隙或裂纹缺陷,渗层厚度分别为:45钢单渗铌层厚度为8.5μm,钒铌共渗层厚度为4μm;40Cr单渗铌8μm,钒铌共渗层厚度为3.5μm。2)40Cr钢表面单渗铌后所形成的渗层相比钒铌共渗的更厚。单渗铌层表面形成了致密的NbC层,且NbC的峰值较钒铌共渗试样的强。渗层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良好。40Cr钢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的渗层表面均有Nb2C、NbC、Cr2Nb。45钢基体单渗铌试样中形成了不易被腐蚀的NbC相,且NbC的含量较共渗中的高,同时存在大量的单质铌和FeNb相;45钢钒铌共渗层中形成了 VC、NbC、Fe5C2。3)40Cr钢基体表面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磨性能较基体有很大的提高,其耐磨性顺序为40Cr钢钒铌共渗试样>40Cr钢单渗铌试样>40Cr钢基体。叁种试样所对应的摩擦磨损主要形式分别为:擦伤机制、擦伤机制和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其耐腐蚀性顺序为:40Cr钢钒铌共渗试样>40Cr钢单渗铌试样>40Cr钢基体;45钢基体表面进行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磨性顺序为:45钢钒铌共渗试样>45钢单渗铌试样>45钢基体,耐腐蚀性顺序为:45钢钒铌共渗试样>45钢单渗铌试样>45钢基体。4)预渗氮后结合单渗铌实验后两种钢基体表面形成了铌的碳氮化物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相,共渗处理后渗层中行成了钒铌的碳氮化物渗层。其中40Cr钢、45钢单渗试样的渗层厚度分别为10μm、13μm,钒铌共渗层厚度均为10μm。相比未进行预渗处理的试样,氮元素的渗入对渗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5)40Cr钢预渗氮后分别经单渗铌和钒铌共渗处理后渗层硬度相较于基体均有很大提高,并且从渗层表面向基体内部呈现梯度分布,这种分布规律有利于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同时使得试样性能更好。处理后的试样均对40Cr钢基体的耐磨性有所提高,且40Cr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试样的耐磨性能较单渗铌的更好,其主要存在的摩擦形式为擦伤机制。同样处理后试样的耐腐蚀性均比基体要好,40Cr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处理的试样中含有较多的NbC和Fe3N耐腐蚀相,使得其耐蚀性能较基体提高更多。6)45钢基体预渗氮后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的试样均能够提高基体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其耐磨性顺序为:45钢基体预渗氮后钒铌共渗>45钢基体预渗氮后单渗铌>45钢基体,其对应的主要磨损机制分别为:擦伤机制、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45钢渗氮处理过程中活性N原子的扩散进入基体中提高了渗层的耐蚀性能。试样的耐腐蚀性能顺序为:45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45钢预渗氮后单渗铌>45钢基体。(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兴波,芦新建,于洋,贺康宁[3](2018)在《基于热扩散法的青海云杉冠层导度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环境因子是影响林木冠层水分利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高寒区主要树种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对其蒸散发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不同冠层导度模型的适用性。【方法】于2013年6月,采用热扩散技术对青海云杉蒸散量进行定位监测,监测步长15 min,并结合彭曼—蒙特斯方程反演气孔导度(g_c),在此过程中考虑了可能存在树干液流时滞的问题。选择饱和水汽压差(D),大气温度(T)和太阳辐射(R)等3个关键气象参数,采用6个不同形式的Jarvis模型和1个多元线性模型模拟g_c,所有模型的待定系数都采用1stOpt软件进行计算,并进行交叉验证。以奇数日数据计算g_c,用偶数日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青海云杉基于液流计算的冠层蒸腾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时滞为15 min。g_c与D和T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P<0.000 1),并随着其值的增大而减小,而冠层蒸散量(E_c)则与R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P<0.000 1)。多元线性模型模拟g_c的回归系数为0.90,略低于6个Jarvis模型(0.91~0.92),但用多元线性模型拟合的g_c计算的日E_c的精度最高。此外,7个模型模拟的g_c/E_c值都有较高的精度。【结论】R是青海云杉冠层蒸腾的主要驱动力,但其气孔的开合却主要受到D和T的控制。7个模型都具有较高的精度,但Jarvis模型的模式较多、使用复杂,部分模式的待定系数会出现有无穷组解的现象,且不同的解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多元线性模型的形式简单,精度高,是模拟g_c的较优选择。(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孙才沅[4](2017)在《基于热扩散法的钢基表面钛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损、腐蚀和疲劳是机械零件或构件失效的叁种最主要的形式,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热反应扩散法作为表面硬质涂层制备方式的一种,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渗层性能优异的特点。钛复合膜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用于材料的表面强化改性以提高材料的显微硬度、耐磨以及耐腐蚀性能。目前,采用热反应扩散法制备钛复合膜的工艺还不成熟,比如盐浴的挥发性和氧化性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中,对钢基体进行预先渗碳和渗氮的处理以降低反应温度并缩短反应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别对20钢预先渗碳以及45钢预先渗氮后的试样进行盐浴渗钛处理,并对其显微结构和性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1.20钢渗碳处理过程中析出了渗碳体并形成珠光体组织,共同构成了近表面较厚的渗碳层;45钢渗氮处理后表面形成了叁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化合物层,扩散层以及心部基体组织,其中表面化合物层主要的物相组成为ε-Fe2_3N和γ'-Fe4N。同时,试样外表面还形成了一层较薄的疏松层。2.Ti-Fe合金粉末比Ti02更适合作为盐浴渗钛的钛源,综合考虑盐浴的挥发性,流动性以及所制备渗层的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900℃×3h是较为理想的盐浴渗钛处理工艺。3.渗碳20钢经900 ℃×3h渗钛处理后,钢基表面形成了致密的TiC渗层,渗层厚度值约为7.5 μm,渗层/基体间界面明显,界面结合力的大小约为52 N,渗层的显微硬度值约为1870±134HV;渗氮45钢经900 ℃ ×3 h渗钛处理后,试样表面形成了 TiCN渗层,渗层中含有Ti-Fe固溶体;渗层厚度值约为8.5 μm,渗层与基体间的界面呈锯齿状,界面结合力的大小为68 N,渗层的显微硬度值约为 1685 ±112 HV。4.渗碳以及渗碳+渗钛复合处理能够有效提高20钢基体的耐磨性。耐磨性的顺序为:渗碳+渗钛20钢>渗碳20钢>20钢基体。摩擦磨损过程中叁种试样主要的磨损机制分别为:擦伤机制+氧化磨损、磨粒磨损、粘着磨损。渗氮处理能够有效降低45钢基体的摩擦系数,但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变化较大;渗氮+渗钛复合处理对45钢基体的减磨性的影响较小,但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变化较小。耐磨性的顺序为:渗氮+渗钛45钢>45钢基体>渗氮45钢。摩擦磨损过程中叁种试样主要的磨损机制分别为:氧化磨损、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相较而言,TiCN渗层比TiC渗层具有更加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5.渗碳以及渗碳+渗钛复合处理可以降低试样的腐蚀速率提高其耐蚀性,耐腐蚀性顺序为:渗碳20钢>渗碳+渗钛20钢>20钢基体;渗氮处理也可有效提高试样的耐腐蚀性,但经渗钛复合处理后试样的耐腐蚀性反而略微下降。相比TiC渗层,TiCN渗层自腐蚀电位更高,自腐蚀电流更小,具有更加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钱庆生[5](2015)在《热扩散法电镀黄铜珠光体钢丝湿式拉拔断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找出电镀黄铜钢丝湿拉发生颈缩断丝的原因,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湿式拉拔正常和异常的钢丝的微观组织和镀层物相,并用拉伸试验机检测了其力学性能。结果发现,2种镀黄铜钢丝的微观组织均为伪共析珠光体,未发现异常的先共析铁素体和球化渗碳体,二者力学性能也无明显差异。湿拉异常的镀黄铜钢丝的镀层中,β-黄铜相的质量分数高达24%,是湿拉正常钢丝的6倍。当镀黄铜钢丝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良好时,镀层中过多的硬脆β-黄铜相是导致湿拉出现颈缩状断口的重要原因。通过在规定温度下对异常钢丝镀层重新做热扩散处理,可使湿拉断丝率从5.0次/t下降至0.1次/t。(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5年07期)

程沪生[6](2013)在《取代氰化物的热扩散法镀黄铜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黄铜线电镀通常是在氰化物镀液中完成。受环保法规的限制,氰化物黄铜线电镀已受到严格控制。介绍了可取代氰化物电镀的热扩散法镀黄铜线工艺:钢丝经高温处理后进行化学酸洗和电解酸洗,然后依次进行焦磷酸镀铜和酸性镀铜,再进行硫酸盐镀锌,使镀层中铜、锌含量比为73∶27;最后在420~450℃的热扩散轮子上进行热扩散,使铜、锌原子互相扩散到对方晶格中,形成铜–锌合金镀层。该工艺简单易行,便于管理,污水处理方便,实现了环保电镀。(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3年01期)

刘庆新[7](2012)在《热扩散法液流误差校正及其在林分水量平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植被生态需水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揭示华北石质山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量供需关系。本文选择太行山南麓主要造林树种—栓皮栎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测定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速率,并以称重法作为对照,分析Granier经验公式测定树木蒸腾量的精度,并对热扩散方法在测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误差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进一步结合对栓皮栎、侧柏人工纯林生态水文过程的观测,探讨两个树种林地的水量平衡,为实现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1)利用Granier原始公式计算的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平均值比称重法测定的分别低80.63±0.02%、83.84±0.03%。而对5个水柱高度下,称重法测定的液流通量密度与热扩散法测定的温差系数(K值)进行幂指数函数关系拟合,得到的栓皮栎和侧柏校正公式分别为:Fd=0.0819K1.4559(R2=0.8269)和Fd=0.0115K0.5581(R2=0.8319)。对以上校正的公式进行验证表明,基于栓皮栎、侧柏校正的Granier公式计算的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与实际液流通量密度分别相差12.14±3.68%和6.70±0.02%,这说明基于栓皮栎、侧柏树种校正的公式计算其相应树种的液流通量密度具有较高的精度。(2)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在晴天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其曲线呈单峰变化,且不同方位的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峰值均表现为:南向﹥西向﹥东向﹥北向。而受阴雨天气的影响,两个树种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规律性较差。栓皮栎、侧柏树干相同方位不同高度的液流通量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两个树种树干不同方位的液流通量密度峰值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其树干上部液流通量密度以尖窄式曲线变化为主,而下部液流通量密度曲线变化相对平缓。两个树种的树干相同高度不同方位,以及相同方位不同高度的液流通量密度间均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栓皮栎、侧柏树干的不同高度不同方位间液流通量密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选取1天内ΔTmax,利用本文校正的Granier公式计算栓皮栎、侧柏树干中部南向测定的日夜流量与日蒸腾量仅相差4.39%和4.78%,处于校正的Granier公式计算的正常测量范围。基于本文校正的Granier公式,选取1天内的ΔTmax计算栓皮栎、侧柏树干中部南向测定的日夜流量,除以日夜流量与日蒸腾量的平均差值(栓皮栎为4.39%,侧柏为4.78%)即可得到栓皮栎、侧柏树干的实际日蒸腾量。(3)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均表现为典型“单峰型”曲线。在阴天,两个树种的液流速率均远远低于晴天的,其中,栓皮栎液表现出多峰曲线变化,而侧柏以陡峭的尖窄型“单峰”曲线变化为主;两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在雨天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在生长季(4—10月),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栓皮栎、侧柏树干液流速率除与降水量未达到显着相关以外,与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气压均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以树干液流速率作为因变量,以其他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利用气象因子预测两个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4)栓皮栎、侧柏林内降水量、树干流量与林外降水量建立的相关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拟合方程的效果较差。栓皮栎、侧柏样地土壤各层次含水量的逐月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各土层含水量均表现为:40-60cm﹥20-40cm﹥0-20cm。林分蒸腾量作为各样地耗水的主要途径,栓皮栎、侧柏在2010年和2011年生长季内的总蒸腾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61.58%、59.43%和59.15%、56.11%。栓皮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盈余量在2010年和2011年生长季分别为1.3、27.0mm和24.3、67.4mm。但两个树种样地的土壤水分储量在各月存在明显差异,4月—6月,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而在7月—10月,则处于盈余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2-05-01)

吴健,王瑜,黄峰,杨阳,孟长功[8](2010)在《ZSM-5晶体内SnO_2团簇的热扩散法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ZSM-5晶体作为主体材料,采用热扩散方法于750和850℃在空气中分别制备了SnO2/ZSM-5主客体材料,通过一系列方法考察了该材料的化学组成、晶体形貌、晶相、光致发光等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微孔吸附分析方法对该材料的孔结构进行详细研究,推断了该材料中SnO2的分布方式.结果表明:二氧化锡团簇负载到了分子筛孔道中而非分布在晶体表面,而且随着热扩散温度升高,样品中SnO2的含量增多;进入分子筛中的二氧化锡团簇主要分布在ZSM-5分子筛的微孔中;负载后的分子筛晶体在热扩散温度为750℃时保持了较好的晶体形貌而且具有较好的可见光通透性和良好的荧光发光性能,具有较大后续的器件化和功能化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庞卓,余新晓,朱建刚[9](2010)在《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变化对热扩散法测算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树干自然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树干液流速率测算结果的影响,于2007年5月至10月利用改进的SF-L型热扩散式树液流测定装置,对北京低山区生长的油松和侧柏的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加热温差和气象、土壤水分因子进行了连日同步监测。结果表明:(1)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对加热针温差的影响,侧柏大于油松。(2)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对液流速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统计意义(P<0.01),平均误差大于30%,误差峰值出现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时候。(3)影响树干自然温度梯度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其次是空气温度。上述结果说明,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对热扩散法测定的液流速率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树木耗水机制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是影响树干自然温度梯度最重要的两个因子,但其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唐飞,王晓浩,王东生[10](2008)在《热扩散法测量血液流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利用人体皮肤和接触导体的热传递来无创测量局部皮肤组织中血液流速的方法。使用热量作为指示剂,利用血液是人体内主要热传递媒介的特性,通过测量与人体皮肤接触的金属导体的温度变化,可以得到血液流速。该方法无需加热人体表面组织,结构简单。进行了理论推导、模拟仿真,提出了采用归一化差均值作为表征血液流速的量,并研制了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测得的血液流速与用Doppler血流计测得的标准血液流速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14。(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热扩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对机械零件或钢构件的使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材料具有更高的性能来满足不同环境的工作要求。目前对材料表面改性已有许多新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制备硬质渗层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取代材料整体的合金化。由于钒铌共渗层的性能优势,可以有效提高钢基体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本论文采用固体粉末法在40Cr钢、45钢两种常见基体表面进行单一渗铌及钒铌共渗层制备,探究制备工艺,选出最佳处理时间和温度,然后研究预渗氮处理对单渗铌渗层和钒铌共渗层形成及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设定不同的时间温度的变化参数,分别在40Cr钢、45钢基体上制备出了铌的碳化物渗层,综合考虑渗层的形成情况和制备工艺条得出:1000℃×6h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工艺,该条件下所制备的渗层表面均匀致密,无明显的孔隙或裂纹缺陷,渗层厚度分别为:45钢单渗铌层厚度为8.5μm,钒铌共渗层厚度为4μm;40Cr单渗铌8μm,钒铌共渗层厚度为3.5μm。2)40Cr钢表面单渗铌后所形成的渗层相比钒铌共渗的更厚。单渗铌层表面形成了致密的NbC层,且NbC的峰值较钒铌共渗试样的强。渗层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良好。40Cr钢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的渗层表面均有Nb2C、NbC、Cr2Nb。45钢基体单渗铌试样中形成了不易被腐蚀的NbC相,且NbC的含量较共渗中的高,同时存在大量的单质铌和FeNb相;45钢钒铌共渗层中形成了 VC、NbC、Fe5C2。3)40Cr钢基体表面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磨性能较基体有很大的提高,其耐磨性顺序为40Cr钢钒铌共渗试样>40Cr钢单渗铌试样>40Cr钢基体。叁种试样所对应的摩擦磨损主要形式分别为:擦伤机制、擦伤机制和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其耐腐蚀性顺序为:40Cr钢钒铌共渗试样>40Cr钢单渗铌试样>40Cr钢基体;45钢基体表面进行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磨性顺序为:45钢钒铌共渗试样>45钢单渗铌试样>45钢基体,耐腐蚀性顺序为:45钢钒铌共渗试样>45钢单渗铌试样>45钢基体。4)预渗氮后结合单渗铌实验后两种钢基体表面形成了铌的碳氮化物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相,共渗处理后渗层中行成了钒铌的碳氮化物渗层。其中40Cr钢、45钢单渗试样的渗层厚度分别为10μm、13μm,钒铌共渗层厚度均为10μm。相比未进行预渗处理的试样,氮元素的渗入对渗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5)40Cr钢预渗氮后分别经单渗铌和钒铌共渗处理后渗层硬度相较于基体均有很大提高,并且从渗层表面向基体内部呈现梯度分布,这种分布规律有利于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同时使得试样性能更好。处理后的试样均对40Cr钢基体的耐磨性有所提高,且40Cr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试样的耐磨性能较单渗铌的更好,其主要存在的摩擦形式为擦伤机制。同样处理后试样的耐腐蚀性均比基体要好,40Cr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处理的试样中含有较多的NbC和Fe3N耐腐蚀相,使得其耐蚀性能较基体提高更多。6)45钢基体预渗氮后单渗铌及钒铌共渗处理的试样均能够提高基体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其耐磨性顺序为:45钢基体预渗氮后钒铌共渗>45钢基体预渗氮后单渗铌>45钢基体,其对应的主要磨损机制分别为:擦伤机制、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45钢渗氮处理过程中活性N原子的扩散进入基体中提高了渗层的耐蚀性能。试样的耐腐蚀性能顺序为:45钢预渗氮后钒铌共渗>45钢预渗氮后单渗铌>45钢基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扩散法论文参考文献

[1].肖来荣,朴晟铭,赵小军,蔡圳阳,韦道明.热扩散法处理的M35螺丝冲头裂纹生成机制及工艺改良[J].材料导报.2019

[2].黄玲.基于热扩散法的钒铌渗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3].胡兴波,芦新建,于洋,贺康宁.基于热扩散法的青海云杉冠层导度模拟(英文)[J].林业科学.2018

[4].孙才沅.基于热扩散法的钢基表面钛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5].钱庆生.热扩散法电镀黄铜珠光体钢丝湿式拉拔断丝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5

[6].程沪生.取代氰化物的热扩散法镀黄铜线[J].电镀与涂饰.2013

[7].刘庆新.热扩散法液流误差校正及其在林分水量平衡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8].吴健,王瑜,黄峰,杨阳,孟长功.ZSM-5晶体内SnO_2团簇的热扩散法合成及表征[J].物理化学学报.2010

[9].庞卓,余新晓,朱建刚.树干自然温度梯度变化对热扩散法测算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10].唐飞,王晓浩,王东生.热扩散法测量血液流速[J].仪器仪表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测量垂直方向的周期热流法原理图多功能综合测试仪设计原理图的合成途径不同沉淀剂所制备的催化剂前体的偏光...用场致热扩散法粘膜经驱动后的飞...西安开尔能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品WO...

标签:;  ;  ;  ;  ;  ;  ;  

热扩散法论文_肖来荣,朴晟铭,赵小军,蔡圳阳,韦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