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膜分离与传统的网过滤不同。它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技术,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选择对分离对象进行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等过程进行膜分离。膜的种类和膜分离的方式多种多样。膜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物料分离和水处理等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举足轻重作用。与此同时,膜科学与技术中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路、新发现等也给予社会科学尤其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颇多重要启发。本文为膜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出一个新交叉点,将其理论及方法与社会安全风险管理相结合,提出“社会膜”概念,希望能够借鉴自然科学中的膜科学与技术,构建完善的社会安全风险管理的膜系统,为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和规避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原理和新的方法。
[关键词] 膜技术 社会膜 社会安全 社会物理学 风险管理
一、对膜现象和膜技术的哲学思考
膜,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其主要含义是指生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如耳膜、视网膜、胃粘膜、竹膜、苇膜等。总之,在大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膜。
人们很早就发现膜具有分离作用。膜分离是以膜作为分离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作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流体进行分离、分级、纯化和浓缩的方法。例如,动物的消化系统就是自然界一种典型的膜分离现象①王学松、郑领英编:《膜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1~6页。。
由于“自然膜”在自然界中具有膜分离的功能,人类便很自然的对其进行“仿生”利用,如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过滤布将豆汁和豆渣相分离,利用渔网将水和鱼相分离,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利用门和围墙将外人和家人相分离;利用城防工事和安检设施将坏人和好人相分离,等等。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人类认识到膜的实质(功能)是分离以后,膜作为一种分离介质的形态和结构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外部形态已经不限于“薄膜”,以致有些膜要比城墙还厚;其内部结构也已经不限于“网状”,以致千奇百怪。
由于地球上天然纯而又纯的物质极其稀少,95%以上的物质都是与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与“膜分离”具有不解之缘并如影随形。
在自然领域,人们将海水加热蒸发,使水变成蒸汽,冷却蒸汽后,除去海水中的盐和有毒物质从而得到可饮用淡水的蒸馏技术,就是膜分离技术的典型代表;又如用活性炭吸附有机致癌物,活性炭便扮演了膜的角色,发挥了分离功能;再如将分子筛作为吸附剂,采用变压吸附方法,在改变压力的基础上,实现氧气与氮气分离;深冷分离技术将纯氧、纯氮和纯氢从混合气体中分离,从而得到高能燃料,等等①王学松、郑领英编:《膜技术》,第58~63页。。
在社会管理领域,昔日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及焚书坑儒的“膜分离技术”来对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进行“筛滤”“浓缩”和“纯化”,还建造了万里长城这一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分离膜”;而当代的互联网更是用“防火墙”和各种身份识别系统以及“网监机构”织就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庞大的“电子分离膜”。
综观上述,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种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的“膜现象”加以审视,不难发现膜和膜分离现象以及膜技术的发展,正是自然界演进和人类存续须臾不可或缺的一种普遍现象,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正是经过否定之否定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膜分离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膜分离现象形象而具体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生动体现。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反映了事物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将膜技术引入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社会物理学思考
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灵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人能够举一反三。当人类发现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膜效应之后,很快就在社会领域进行了诸多仿生学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前文列举的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管理领域中,自渔猎和农耕时代的“渔网”和筛滤各种食物的器具,直到现代精密的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设备;从最原始的门栓式门禁到现代的刷脸式门禁;从传统的搜身式搜查安检到现代的电子安检,等等。毋庸置疑,这些仿生学意义上的膜技术在社会领域中转化,不仅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不言而喻的正向功能。例如,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各种安全检查,卫生安全管理中的各种防疫检查,文化安全管理中的各种出版物审查,政治安全管理中的各种干部考核,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各种质量检验,等等,其中也创造出不少可称之为“社会膜”的高科技设备和设施,如交通管理中的电子安检设备以及摄像头监控设施,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质检设备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由于本文主旨和篇幅所限,恕暂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儿童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接种质量。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建档、健康宣教、仔细核查信息、提供良好接种环境等各种措施,为接种患儿提供综合性、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5]。
在仿真系统中的Agent可以理解为“智能体”“代理人”“主体”等意思。Agent是指在一定环境下能够独立自主地运行,作用于自身环境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并能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且将推理和知识表示相结合的智能实体,具有自治性、反应性、自适应性、可通信性以及自学习性等特点。基于Agent的建模仿真是利用Agent思想对复杂系统中各个仿真实体构建模型,通过对Agent及其相互之间(包括环境)的行为进行描述和刻画,以获得复杂系统的宏观涌现行为。Agent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对复杂系统的自然描述能力,通过各个Agent之间的互动演化而获得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得到的“涌现”行为。近年来Agent作为对复杂系统仿真建模的基本手段,其应用已经比较深入和广泛。据说美国建立的综合分析仿真环境(SEAS)已经能够支持成千上万个人工Agent运行,并允许现实世界中的用户分成多组扮演不同的参与方参加到仿真模拟中,扮演某一角色并与计算机生成的各种人工Agent进行交互,对事件作出反应,从而影响仿真模拟的运行结果。他们开发的虚拟国际系统(VIS)能对全球62个国家进行建模仿真。在我国,以国防大学胡晓峰为首的研究团队,基于Agent方法建立了危机条件下的国际政治生态模型、某地区经济演化模型、民意模型、舆论模型、谣言模型、大规模群体事件模型等社会空间模型。胡晓峰认为,“Agent能够模仿人类的行为,具有智能型、社会性、适应性等特征,在基于Agent的建模过程中,可以很容易通过Agent的交互来描述系统的复杂性,非常适用于复杂性问题的建模仿真研究”①胡晓峰:《社会仿真—信息化战争研究的新领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24~27页。。总之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众多Agent利用规则支配其行为并相互博弈,在Agent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可能的社会风险得到预先“涌现”,从而有利于人们实施有针对性的预控对策推演。
这里需要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膜和膜分离。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核心介质。但“膜分离”与传统的“网过滤”不同。它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技术,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选择对分离对象进行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等过程进行膜分离。膜分离的核心介质是分离膜,分离膜具有独有的选择透过性,分离原理分为两种,其一是根据混合物物理性质的不同,即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的差异,使用过筛的办法分离。例如,反渗透(RO),超滤(UF)、微滤(MF)以及一般过滤(F)。其二是根据混合物的化学属性,包括从膜表面接触的混合物中进入膜内的速率(溶解速率)和进入膜内后从膜的表面扩散到另一表面的速率两部分,二者的加和为总速率,总速率与透过膜所需时间成反比。如经过反渗透膜实现的除盐淡化技术①岳志新、马东祝、赵丽娜等:《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5期。。膜的种类、结构、形态和膜分离的方式多种多样,已经远远突破了原始的单一的“薄膜”形态。例如常见的水处理膜的结构和形态见图2和图3:
总之,人类不断深入认识了解分离膜及性能,分离方法从简至繁,工艺从一种技术独领风骚到百花齐放,形形色色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制成的分离膜不断开发,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气体分离、物料分离和水处理等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图1 工业功能膜
图2 一种水处理膜设备的内部结构(来源于百度图片)
图3 一种水处理膜设备的外部形态(来源于百度图片)
在自然领域遥遥领先的膜分离技术面前,社会领域显然相形见绌,即使是比较先进的电子门禁和智能安检,也和原始的过关搜身没有多大实质性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社会领域还没有膜的理念和理论,更没有膜分离的技术和技术体系。那么,我们能否在自然科学中的膜科学与技术的启发下,借鉴并移植膜分离技术于社会风险管理领域?这是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
工程膜的膜客体在被膜介质分离后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而社会膜的膜客体在被膜介质分离后,往往会有一部分发生变化。例如,经过严格筛选考察提拔上来的干部后来腐败变质成为罪犯就是典型的例子。这说明社会膜的膜分离过程往往不是瞬间的或一次性完成的,这就要求社会膜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追踪检查功能,使膜客体始终处于膜分离过程的监督或笼罩之下。显然,社会膜比工程膜具有更高级的要求。那么,作为具有这种不同于工程膜的分离介质(社会膜)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又应当是怎样的呢?它的技术载体和运行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由此看来,社会风险系统中的“差异”“梯度”“力”和“流”,均应是膜技术的用武之地,膜技术毫无疑问具有在社会风险管理领域大显身手的理论可能性。
智能家居和样板房的诸多理论设想和人性化设计都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其展示和体验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在设计和展示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需一个传达媒介来提升体验感。本文基于Unity3D 平台,结合虚拟样板房的设计理念及概念,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具备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感的样板房设计和智能家居的展示系统,有助于客户更真实地体验样板房和智能家居设计效果、设计师修改家装设计和建造者调整建筑方案。
社会膜是将现代膜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移植于社会管理领域,创造的一种对社会风险及不良扰动因素具有识别和分离功能的物化介质。
三、膜技术由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及其功能
早在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将占据主导地位,当进入这样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后,各种全球性风险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简言之,他预言了风险社会的来临。现在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和现实社会风险的频仍,不仅“风险社会”一词终于被广泛认同,更重要的是,寻求规避和破解社会风险之策,已然成为朝野热议的话题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那么,膜科学与技术能否为风险管理鼎助一臂之力?我们认为:膜科学与技术既然可以提升到哲学层面加以认知,就说明其必有普适性,将其引入社会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大胆提出“社会膜”的概念,并尝试将其引入社会风险管理领域。
对于物化现象的膜处理技术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为在社会风险管理领域,历来存在着有形风险(亦称物化风险)和无形风险(亦称非物化风险)两个层面:对于前者,一道长城及其关隘可以经纬分明地使得国人与外敌(有形风险)处于“膜分离”状态;而对于后者,如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组织风险等等这些无形的风险,人类至今尚没有制造出一种科学有效的物化的膜处理设备。
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不仅未能实现统治者企图在思想文化领域所期望的“膜分离”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呈现出“禁锢思想,愚化民众”“激发风险”的负面功能。结果是秦二世而亡,汉被曹魏所灭,清亦最终走向覆亡。从这些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至今尚没有找到或制造出一种能够对无形的、非物化风险进行膜分离的科学工具。至于统治者所颁布的一系列为抵御非物化风险的律法禁令,仅仅是一种主观构建,对此只能戏称为“脑膜”而已,从科学技术角度讲,还不能说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物化的膜分离工具。
由此可见,这种仅仅存在于统治者大脑中或法规禁令中的“隔离风险”的愿望,是不能确保“膜分离”的正向功能的,换言之就是不靠谱,即便“脑膜”发达如诸葛孔明者也概莫能外。例如史书记载孔明曾专为用人风险而制定了“识人七法”:“一曰,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①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卷3《将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应该说这七项识人指标业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脑膜”,理应能够排除用人风险,但是最终为什么会错用马谡而贻笑大方呢?至于前苏共为纯洁布尔什维克而进行的“大清洗”,以及我党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肃反”,又使得多少好人蒙受不白之冤!我们的社会在对待这些抽象的、非物化的社会风险上,绝不能够再停留在这种随意性极大、误差性极大,靠拍脑袋识别风险的“脑膜”基础上了。
然而,对于非物化风险的膜分离又不能够像对待物化风险那样进行仿生性的、简单化的物理式移植,怎么办?规避无形社会风险的强烈需求,必然呼唤膜技术由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应运而生一种可以科学严谨地进行规范操作的物化的膜技术工具,以应对非物化社会风险的侵袭。
在将膜技术引入社会风险管理之前,我们需要大致了解现代膜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条件。例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动态分析技术等,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中的Agent仿真以及ABM仿真等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变量的输入,对在计算机中建立的人工社会进行虚拟推演,从中观察系统的各种涌现结果,并通过反复试验,矫正和优化政策,从而排除或降低社会风险。在此,为了使非专业读者对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了解,我们不妨以Agent仿真技术为例,对其支撑社会膜构建的作用做一简介。
虽然膜现象自古有之,但是对“膜”的科学发现却始于1748年对猪膀胱的半渗透性的发现。1927年第一张人工膜合成。20世纪60年代后膜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尤其工业膜的种类多种多样,其详如图1: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的“社会膜”,一定能够在规避无形的、非物化的社会风险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OSCE提出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科室的毕业考试,如内科、产科、麻醉科、ICU等。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先后应用了OSCE这一考核模式,用来测定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评判性思维、循证医学等较高层次的能力[3-5]。在护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是由麦克马斯特大学的Hamilton于1984年首次提出并实施,逐渐涉及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护理院校毕业考试中。经多次应用,护理本科生在临床能力上得到显著提高,得到医护界人员的普遍认可。
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的社会膜技术至少应具有下列功能:
(一)能够对非物化社会风险扰动因素进行精准的科学识别;
201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年。作为化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中国磷复肥工业实现长足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形势,磷复肥行业如何才能深化改革,稳步发展?为此,《中国农资》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
(二)能够对可能进入系统的非物化社会风险因子,在进入系统之前就实施有效的前馈控制;
(三)能够对经过膜分离后已经进入社会系统的所有因子,实施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并以二次以上再度膜处理的方式,对发生嬗变的致危因子进行及时筛除;
(四)以人在回路的方式进行人机互动,以大数据仿真模拟平台的物化操作方式实现对非物化社会风险的科学规范管理,避免主观随意性的产生。
1.2.5 划痕实验检测人前列腺癌细胞PC3迁移能力 将各组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数目为1×106/ mL接种于细胞培养板(100 μL/孔),培养24 h,细胞密度达80%时,用灭菌过的200 μL枪头划线,用PBS洗去划痕中的细胞,加入空白培养基,培养24 h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生迁移的细胞数目。
在课堂中,采用限时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课前预习、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前、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视频和PPT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对于任课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自动采集、分析及统计,这有助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
四、将膜技术引入社会风险管理领域的若干难点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看到,“社会膜”的功能和自然界的“天然膜”及工业生产中的“工业膜”的实质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膜分离器而达到“分离、纯化、浓缩”的结果,简言之—去芜存菁。由此可见,在对于物化的、具象的风险方面,社会膜与自然膜及工业膜之间并无多大区别,仅仅是技术含量上的差异而已。但是在对付抽象的社会风险方面,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特殊性质的膜,我们称之为“社会风险管理膜”。风险是潜在的危机,危机是显现的风险。所以风险具有虚拟性和抽象性,因此如何对非物化的社会风险管理设置一种分离膜,这就和自然膜与工业膜有很大不同了。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笼统指出了可以在社会物理学认知框架下,解决膜技术在社会风险领域应用的理论可能性。但是这仅仅是个大前提,因为孔德的社会物理学把社会与自然完全不加区分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没有争议。所以,如何具体落实膜技术在社会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从人文社会的具体特征出发来论证其可行性。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难题需要解决: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环境的有效监测和治理自然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及时、准确、高效的监测是前提。因此,可以预见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难题一:社会膜与工程膜的客体差异问题
总体思路是以收集到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小班调查数据、遥感数据等作为基础数据源,从遥感图像上反演目标物的地表反射率,分析RS信息和GIS信息与森林蓄积量之间的关系,用地面样方所对应的遥感图像各波段灰度值、灰度比值及样方信息作为自变量,以样地蓄积量为因变量,构建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进行遥感估测[2]。技术路线如图1。
工程膜(泛指在自然领域运用的人工膜)与社会膜的膜分离对象不同。前者分离的对象是没有知觉或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物;而后者分离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所以,在膜分离过程中,在特定情形下,作为膜客体的一些人会因某种目的而采取伪装、隐藏、干扰等反分离技术,与膜分离主体相对抗;而另一方面,膜主体又必须根据膜客体的前述变化而进行自身结构及性能的改进和调整。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种情景可用图4表示:
上图说明社会膜在膜分离过程中的这种主客体矛盾将会给膜识别造成极大干扰,严重者可导致膜分离失效。
难题二:社会领域的膜客体通过膜分离后的后续演变问题
首先,膜分离作为一个物理学过程,我们将其引入社会管理就应当进行社会物理学方面的思考。社会物理学其实是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在创立社会学时首先想到的名称,他当初只是为了避免与人重复遂命名为社会学。孔德认为社会与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为的社会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简单延伸;而探讨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科学应是探讨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直接延续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会学),1991年,第137~138页。。所以,应该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把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贯彻到研究社会中去。当代秉承孔德这一理念的社会物理学派对于现实问题的探索,通常遵从一定的模式思考,并具较严格的逻辑推演,在寻求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的基本认知框架:(1)承认无论自然系统还是人文系统,无一例外地随时(时间)随地(空间)都呈现出“差异”的绝对性;(2)只要存在各种“差异”或“差异集合”,必然产生广义的“梯度”;(3)只要存在广义的“梯度”,必然产生广义的“力”;(4)只要存在广义的“力”,必然产生广义的“流”;(5)社会物理学着重探索广义“流”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向、行进速率、表现强度、相互关系、响应程度、反馈特征及其敏感性、稳定性,从而刻画“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时空行为和运行轨迹,寻求其内在机制和调控要点,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的支持下,有效地服务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与管理②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1期。。
难题三:社会风险的虚拟性与社会膜的抽象化问题
风险是潜在的危机,因而具有非实在性或虚拟性。在社会膜的膜分离过程中,如何通过特定的分离介质分离风险因子,将虚拟的社会风险“实在化”(即可视化)?另一方面,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社会膜亦分为具象膜和抽象膜(或称有形膜和无形膜):对于“自然人”进行风险因子分离的介质是具象的,如指纹识别、刷脸识别、步态识别以及各种门禁设备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具象物体;但是对于“社会人”进行风险因子分离的介质却往往是抽象的,如用于识别和排查意识形态、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等领域风险的各种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既不具备物化形态,更不具备技术形态,而仅仅是一种主观抽象。那么,如何构建出一种能够将虚拟的社会风险可视化并可操控化;如何将抽象的分离介质变成一种具有物化载体的、具象的社会膜?这里面有太多的难题要解决。
2.1两组患者引产情况比较:对比两组数据,就宫缩发动时间而言,观察组发动更快,对比胎儿娩出时间,发现观察组娩出更为速度,P<0.05;同时,观察组引产成功率表现优秀,达到100%,而对照组有1例未成功引产,P>0.05。详见表1。
难题四:社会膜的技术化和智能化问题
如前所述,现代意义上的膜分离与传统的网过滤不同。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技术化和智能化。例如,海水淡化与豆浆过滤在技术化和智能化程度上天壤之别,就具有本质的不同。同理,现代意义的社会膜,与古代依靠城防关隘阻拦风险的物理膜,以及单纯依靠人脑思辨来识别风险的“脑膜”,在技术化和智能化程度上也应具有本质区别。事实证明,随着现当代社会复杂性的与日俱增,传统物理膜和“脑膜”的社会风险防范功能与日衰减,说白了就是越来越不靠谱。所以,我们要构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膜,其技术化和智能化难题是无法回避的。
图4 膜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
五、社会膜概念的界定和社会膜的技术结构设想
在阐述社会膜技术体系构想之前,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应当总结社会膜的特征并对社会膜这个概念给予界定。
根据前文的讨论,可以认为社会膜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社会膜是借鉴现代膜科学与技术中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移植于社会管理领域的一种衍生形态;(2)社会膜是一种依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构建的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识别、排除社会风险或不利扰动因素的物化介质,而不仅仅是一种思辨产品;(3)社会膜作为一种具有可将社会风险因子分离出来功能的物化介质,应当能够具有可批量化生产和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属性。根据这些特征,我们赋予社会膜如下定义:
基于本研究数据,我们初步认为对于早期AC手术后的患者,常规进行宫颈癌组织ER、PR检测,可以为术后提供HRT治疗提供依据,但HRT 是否会对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主要针对抽象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提出社会膜的技术结构体系如下:
(一)针对社会风险的各具体险种,在特定风险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置社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以智能化人机互动的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形成物化的风险识别的膜介质技术平台。
图5 风险逻辑模型
(提示:必须根据逻辑模型衍生指标体系,而不是随意罗列)
这里面有三个要点:其一是在解析风险对象逻辑结构基础上构建风险逻辑模型,并据此设置风险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图5①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与预警预控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其二是这种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应该是智能化的,一般需要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来实现。如图6:
其三是由人、机、工具软件三维结构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可持续运行的物化技术平台。由这个平台即社会风险膜来完成对社会风险系统中的“差异”“梯度”“力”和“流”的监测和识别,从中观测风险传导即“流”的存在形式和演化方向、行进速率和表现强度等动力学特征,发现风险系统的运行轨迹和调控节点。
(二)建立与现实社会平行的社会风险仿真推演系统,通过虚拟的多元的膜过程来观察社会风险的传导和演化路径,为社会风险的多方案防范提供依据。
ST-SNE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计算高维空间中数据点间的二阶邻近距离并将距离转化为联合概率矩阵P,接着随机初始化低维空间中的数据分布并根据数据点间的欧氏距离生成联合概率矩阵Q,最后使用梯度下降法最小化P与Q之间的差异。
社会领域的风险具有随机性、涌现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因而社会膜的膜过程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不可能像工程膜的膜过程那样只有一个给定的向度。为此必须在计算机上虚拟一个仿佛和现实社会孪生的“平行系统”,该平行系统是具有多元演化功能的动态系统,它能够从现实世界中获取引发系统崩溃的初始扰动数据,通过多向度推演来反映风险膜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变化,使社会膜成为对风险扰动因子具有“即时感知能力”的虚拟世界系统,并具有多向度推演的功能①阎耀军、郭涛:《社会稳定风险仿真模拟与社会冲突的前馈控制—基于政策模拟方法的社会稳定风险系列研究之一》,《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从而为研判初始风险涌现规律提供依据,进而使风险处置策略的制定成为可能。如图7:
图6 计算机软件结构示意
(三)设置官方的建制性机构或官方资助的非营利智库机构,形成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机互动的专业化组织系统,以最终实现对社会膜的操作、运行和管控。
图7 社会风险仿真平行系统
鉴于社会膜与工程膜的诸多不同特征,在社会膜的技术结构中,权威性、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不可或缺,因为舍此不能完成对膜对象原始数据的有效的、真实的、完整的采集和输入;舍此不能保证膜介质即社会膜本身的有效维护和与时俱进的完善;舍此不能达成充满灵性的人机互动和带有超理性的睿智互补。社会风险管控组织机构作为社会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膜的膜过程管控模式如图8:
图8 社会膜对社会风险因子的分离过程
结论:膜分离作为一种利用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隔膜,在外力作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分离新方法,不但适用于自然领域,亦同样适用于社会领域。对物理现象进行膜分离的“社会膜”其实古已有之,只是此前没有一个具有解释力和张力的概念对社会膜现象加以概括和科学抽象,从而导致社会膜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展处于一种无意识和无组织状态。现在我们适时提出和创立社会膜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旨在唤醒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社会风险防范的科技意识,聚焦并导引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防范社会风险的科学技术力量。
高校辅导员要完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因此要熟悉应用各种办公软件。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要意识到应随时关注网络新技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否则会跟不上大学生交流的发展。新形势下,辅导员要定期进行专题报告、集中学习、案例分析等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感悟,这有助于辅导员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社会作为一种复杂巨系统,其膜分离的介质、结构、形态、方式会与工程膜有诸多不同,但其实质(功能)都是为着去芜存菁。社会膜中对非物化风险进行膜分离的“社会风险膜”,由于其膜处理的对象具有动态性、感应性、博弈性和后期嬗变性,因而在膜的构造及膜处理方式上与自然膜和工程膜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更具复杂性并对膜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膜概念的提出,必将会为社会风险管理开启一方极大的创造性空间,而社会膜的膜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形成也将指日可待。与此同时,社会膜在社会风险尤其在社会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小树斜着眼带着一副调侃的神态说:“你虚伪了吧?要是别人说没研究过女人,我或许还有点信。但是——你,一个搞艺术的男人,你说你没研究过女人,这话说出来恐怕连鬼都不会相信!”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75(2019)01-0121-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政策模拟方法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项目号:13ASH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阎耀军,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天津 300000;田慧,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00
【责任编辑 倪晓锋】
标签:社会论文; 风险论文; 膜分离论文; 膜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政策模拟方法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项目号:13ASH003)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论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