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邮政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邮政,邮路,区域,拉丁美洲,万国邮政联盟,新乡,互联网。
邮政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韩颖,田济杭[1](2019)在《“叁端”发力“新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千帆竞发大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2019年集团公司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使全国邮政系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做好邮政改革发展这篇文章明确了方法论、找准了抓手、确立了原则,当前各地邮政正以志在必得、势在必胜的决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涌现出一批真抓(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报》期刊2019-08-15)
贾芳[2](2018)在《发挥邮政行业发展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对我国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其占据了很大比例的国民经济,对GDP人均贡献率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区域经济可以很大程度的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促使当地特色产业的形成与成长,让城乡居民具备更多的收入,树立良好的地方品牌,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邮政部门是社会公用部门,其作用就是为公民通信提供相关服务,不仅如此,因为邮政还是一种混合类型的通信企业,其本身就拥有很大的网络以及品牌的优势,因此,邮政部门应该不断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邮政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观念以及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如何发挥邮政行业发展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8年20期)
向魏[3](2018)在《中国细分区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变动及收敛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该行业的经济活动对能源环境问题带来的负向影响日益凸显。因此,研究能源环境约束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的变动及收敛性对于促进该部门的绿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将能源环境因素引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率的分析框架,利用Global Malmquist(GM)指数、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GML)指数法,分别测度出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传统TFP与绿色TFP,并分别对全国及分区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进行系统考察。以此为基础,本文采用收敛方法对两种类型TFP进行趋同性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传统TFP与环境TFP均呈上升态势,且不引入能源环境因素会导致该行业TFP的高估。同时,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种类型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均为技术效率。(2)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种类型TFP均存在显着的区域和省际异质性。σ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类TFP的地区差异在总体上不断扩大。(3)β收敛检验发现,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种类型TFP同时存在绝对β趋同与条件β趋同,即该行业TFP初始水平较低的地区呈现更高的TFP增长速度,且各地区朝向自身的稳态水平趋近。(4)劳动生产率与投资比率分别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具有显着的正向和负向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对全国及不同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的影响不相一致。能源消费结构仅对北部沿海等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潘建伟[4](2017)在《区域邮政发展的新期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清明假期,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的消息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一连串有关雄安新区天马行空般的猜想刷爆微信朋友圈,就连与雄安新区多多少少沾点边的概念股也在开市后全线涨停……雄安新区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不仅因为其定位高,比肩深圳经济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报》期刊2017-04-08)
杨俊杰,王现宁[5](2016)在《移动互联网、地方银行主营业务与区域空间效应——来自重庆邮政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各省份层面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与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绩效及资金流动的月度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偏差修正QML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出地方银行主营业务绩效区域交互影响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研究省域银行主营业务绩效变化情况必须考虑其空间相关性;全国其他区域对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的绩效影响存在时间滞后、空间滞后和时空滞后;区域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滞后项对重庆邮政公司主营业务绩效影响存在正向作用,而全国其他区域在重庆邮政公司汇入资金办理规模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作用则相反。最后,我们计算出了具体收敛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值。(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曾潍嘉[6](2016)在《时空交织下的区域邮政版图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驿递可概括为“置邮传命”四字,且追述年代甚为久远,且发展历程亦为漫长。驿递的效用一直被局限于官方的文件与物资传递,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军事机构相联系,军事性不断增强。因传命而设,为官方所用,“考驿站之设,其职责仅为国家传达命令,传递军情,驰驿官员及运输钱粮之用,而非便利民众通讯之机关。”近代以来中国所兴起的邮政事业,是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所搭建的一种无差别的社会信息流通渠道与新式社会交往方式。在今天我们对于邮政一词的概念认知中,基于行业本身、社会作用和公共服务叁方面的角度进行综合,邮政业已成为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寄递网络,向社会提供传递实物载体信息、传递物品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行业。这一概念体现出了邮政是一个服务行业,邮政的主体业务是寄递服务,而其他业务则是利用邮政网络加以实现。我国现代邮政之源流舶来于西方,对于近代中国在接收这一西方新式制度的过程中存在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是对现代邮政要素从西方的不断引进,另一方面是对已有传统邮驿制度的改造,两条主线相互交织,促成近代以来我国对现代邮政认知的演化。在邮政产生之前,四川省便已存在着传统邮驿与地方民局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并呈现出其空间特性。四川的邮驿节点设置,始于康熙年间,其空间拓展系先以成都为中心实行周边覆盖,在有顺序的分步强化东路、南路、西路,最后形成覆盖全省的空间布局。四川的民信局的出现,大致在道光年间,同治年间其发展达到一个高峰,在业务上不断拓展的同时,由其分支机构和业务线路所织就的网络开始覆盖全川,并逐步改善着民间信息传递的境况。与川内邮驿以成都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同,民信局的核心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重庆府境内的民信局在完善并巩固其东向交通线路的同时,开始逐步将其业务节点和线路延伸到川西地区,这样的发展轨迹与在行政层级基础上所建构的邮驿体系差别迥异。清后期所逐次构建的国家邮政系统,是近代中国在西制东渐的时代语境之下,将国家主导的时效性通信网络正规化和平民化的重要实践。初始之时,近代邮政系统在西方主导的海关系统下延伸并逐步发展,自光绪二十二年大清邮政创办之后,通过对传统时期驿递制度的不断整合,并在与民间信局和国外客邮的多方博弈下,一张全国性的邮政网络徐徐张开,并逐步辐射到帝国治权延伸下的各个区域层面。在帝国行将坍塌的最后时日,大清邮政基本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体系延伸和版图扩张,明晰了制度内部的职责划定,并对初创的邮政系统进行空间布局,这些实践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延伸的诸多方面。时邮政制度本身也成为了联系上层建筑与基层社会的复杂中间层级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延伸治权、沟通区域联系、促进信息传播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空间特性可分述为海关邮政时期与大清邮政创办之后,就前者而言,机构与线路空间布局上我们发现,而西向辐射全省的业务分支则主要依靠民间信局完成,其直属分支与核心邮路集中于沿宜昌—重庆延伸的川江河段,所设置机构已延伸至沿江具有突出交通地位的乡镇,邮路采用水陆并用分段分时的运作方式。因此四川邮政的空间在初创之际,为重庆以东沿长江分布的西北东南向带状版图。就全国而言,川东成为当时长江流域东西延展的邮路通道的西部端点,而就四川来看,川东地区的邮政事务则成为全省邮务东出的起始点与贯通东部省份的重要走廊地带。在大清邮政创办之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至宣统年间,大清邮政时期四川邮政体系所覆盖的空间已大为扩展,由之前川东地区沿江的带状版图向西沿成渝间大路延展,从而形成了沱江流域和岷江流域两大新兴的邮政集中地段。从而自东往西,以重庆为支撑点,构成了环绕四川中部地区延伸的新月形邮政集中地带,由此可见西向拓展为这一时期邮政空间发展的重点。发散式的邮务点布局则被应用于四川中部、南部,而在西康省部则主要采取单一的线性延展布局。这一时期四川邮务的核心地带为由东部沿江往西经重庆转接成渝大路,而由此发散而出的邮务机构通过各式分支邮路汇集于斯,这种干线拓展与支线辐射的邮政扩展方式,抵定了宣统年间四川邮政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在民国肇成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本身对于构建于清末的邮政本身并未构成太大影响。革命政府无论从国际的认可程度还是自身控制的区域来看,对于全国性的邮政网络并无全面接受的可能。较为实质性的邮政革新发生在民国二年(1913年),在北洋政府主导之下,各地区邮政组织所进行的改制是进入民国以来的首次针对邮政体系的变革,其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层级管制体系的调整,以及机构职权的重新界分;其二为邮政空间布局的变革,依旧包含邮务节点的调整、邮路设置和邮区的演化叁个方面。此次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国时期邮政系统的基本框架,就四川邮政而言,经过此次改制后至防区时期东西川邮政管理局的分治,邮政的制度体系和空间格局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除职能与机构的稳步拓展外,并未有太大的变革。在完成对制度体系的改造后,邮政业务得以进一步扩展,业务量持续上升,而相较于清末,其上升趋势则有所衰减,特别是所拓展的新业务的流量明显停滞的状态,新体制的优势潜力并未在短期之内被激发出来。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整体邮务空间来看,四川邮政在西部、北部分别有所扩展,覆盖了清末部分的邮务空白区。在空间排布上,这一时期的邮政机构延续了清末既已形成的格局,改变十分有限。即以核心交通线为依托,而通过极少的分支向周边进行辐射。以该时期的邮务节点为依托,该时期的高层级快捷邮路集中于成渝大路、川东长江沿岸、成都北出的川陕线一段,以及成都以南的岷江流域,依旧采取了沿交通干线展开的格局。在部分地区已形成了并列、交织的邮路环线,但这种环线属于大循环,多节点、跨区域式的整体环线,内部分支发育十分有限,核心邮务节点之间的直接沟通较少,因此依旧属于单线核心发散式的邮路布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岷江流域以乐山、犍为为中心的邮路环线中,内部的十字分支机构发育较快,由此在岷江流域与沿沱江流域延伸的成渝大路之间构成多处沟通,并成为川内首先形成网格布局的雏形。该区邮务的突出发展脱离了成渝万之间既有的邮务中心,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民国初年,由成都南向的邮路发育成为其重心。辛亥革命之后,四川局势混乱,鉴于主要以东西向军事对立为核心地缘格局的内战特性,四川邮区分割为东川邮区与西川邮区两部。时东、西川邮区之间的界限大体以县界为准,而打破了川内道一级行政单位的界限,东川邮区的界限超出了时东川道的界限,而向西和西南拓展。从开展的业务类型与重心来看,此一时期与民国二年改制后并未有太大的差异,在分列的不同业务类别上,其总量有着不同的演变趋势。邮区分划之后,两邮区的业务总量较之分立之前依旧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东、西川所辖区内的邮务流量有所上升。但就全国邮务业务总量来看,分区之后的东、西川邮区的业务量在全国所占的整体比例在部分年份则处于下滑的趋势,整体则处于一种持平的态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时期四川邮政的业务流量发展在全国的视阈之内,实质处于一种停滞的发展趋势。就两邮区所开展不同类别业务的流量来看,西川邮区在总量上占据优势,但其总量优势的核心支撑在于以人口、城镇等基础要素为核心的邮件寄递和汇兑业务方面;东川邮区在业务总量上略逊一成,但其优势在于这一时期新式业务的拓展与邮政快捷流通的业务方面,与仰仗邮政基础要素的西川邮区不同,以重庆为核心的东川邮区邮政发展所仰仗的核心要素侧重于优越的地缘因素与交通区位。就复原的邮务机构与邮路的空间范围来看,该时期邮政版图进一步向西拓展至西康西部的德格、巴安一线,在西康南部、渝东南和川北地区也都有所延展,并覆盖了民国初年部分邮务空白地区。从空间结构来看,这一时期于民国早期在重庆以东长江沿岸和成渝大路间所形成的星月形邮政核心地带所环绕的中部地带进行邮务填充,邮政节点和线路的扩展十分明显,加之成都以南岷江流域和川南地区邮务的扩张,使得四川东、中、南部的机构与线路分布的密集化,从而使得邮政版图的核心由之前东西向的带状分布转变为这一时期的团状聚拢式分布,而在这一版图核心周边则相对稀疏。从机构的分布来看,这一时期新设置的邮务机构向县级治所和核心邮路周边集聚的态势较为明显,因此就县级单元邮务机构的布局来看,往往出现内部的邮务空白地区,对乡镇地区的覆盖不甚均匀。从邮路的分布来看,新构建的邮路除包括将既有邮路的延长与升级外,在核心干线之间的沟通在邮政版图的核心地带已颇为明显,最为突出的是在小川北道与成渝达到之间,出现了数线之南北走向的邮路支线,并采用较为快捷的邮路组织形式加以贯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渝东南地区和以西昌为中心的西康南部地区,两区内部在节点和邮路设置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但就与邮务发达地区沟通的线路却十分薄弱,往往只有单一邮路连接,且组织形式的等级甚低。这就造成了这一时期边缘地区邮政版图扩展过程中的内部强化,内部脱离的趋势。抗战爆发后,剧烈的时局变化对四川邮政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开战之初邮政总局的邮政事务年报描述中我们发现,抗战军兴以来,迫于战争的破坏,我国邮政事业的免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而战争的环境也从另一方面不断重塑着既有的邮政格局,并对区域邮政的发展施加着特殊的影响,就四川邮政而言,在举国内迁和大后方建设的话语下,四川邮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短期内的集中建设与大量人口物资的流入也使得四川邮政的空间布局在之前的基础上产生了剧烈的变革。至抗战之时,邮政系统已成为当时各项制度体系中拥有旁支最为繁盛的体系。抗战时期大量资源与技术力量的进驻,使得电信和邮政储蓄成为四川邮政的重要分支,而得以急速的推广与发展。电信所属的电报、电话、电台等使得跨区间的快速信息渠道很快覆盖全省,将四川的通讯事业由实体平面带入电讯主导的立体空间之中,为区间讯息实现快速沟通与政令的零时距传达搭建了有力的平台。从空间结构来看,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邮务机构已经较为均匀的覆盖东、西川邮区所辖的四川省部分,相对稀疏的地区为四川省部的东北部地区和四川西南部。在西康省部分,邮政版图的延伸也有单线式的机构扩展变为横向延伸的模式,众多战前处于邮政空白区的县级单位被覆盖,而过去单一局所的县级单元也开始成为邮局与代办所配套的综合体。从邮路的发展来看,战时省内邮路的干支体系已不再明显,而以邮路组织形式的快捷程度来区分干支关系的判读亦随之过时。此时四川邮路已在大多数地方形成了网格化的布局,战前业已形成的诸多邮路环线被不断扩展,并在环线内部发育出交错的支脉,干线之间的邮务节点也多有邮路进行直接贯通,值此针对四川全省的邮路网络格局方告形成。在对近代以来邮政发展的脉络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传统邮驿与现代邮政进行较为清晰的概念界分,在西方海关的主导下所初构的现代邮政体系成为了我国搭建无差别的信息传输平台实践的先声,而其后所逐步发展而成的现代邮政体系,成为了一种由国家为主导,面向社会的综合社会服务网络。与传统邮驿相较,其制度所依托的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控路径,而是以包括经济、行政、交通等诸多路径相交织的区域社会网络为依托;其职能效用也由单一的政令传播扩展为了以信息传递为主干,并附带文化、金融、物流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性社会服务体系;在其业务受众方面亦打破了传统邮驿官民二元化的基本定位,且不再局限于官方受众,而是拓展为了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无差别信息流通平台。从清后期四川邮政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清末一直到民国之较为漫长的阶段,在其中传统邮驿和民信局体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制度体系逐步解体,并化解为通信资源逐步融合到不断发展的邮政体系之中。而新生的现代邮政则在不断吸纳传统邮驿所遗留的资源和制度中的合理成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并从部分依靠民信局的初期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地区邮政的独占时期。从前文对四川邮政的发展演化里程的分析之中,我们可将四川这一阶段的转型过程分为叁个不同的阶段,即邮政试办时期,邮政正式成立时期和邮政独占时期。高势能的西方制度文明,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由输入、初构、发展、扩张到最后占据核心地位,其制度层面的潜能与优越性是在与历史背景和地方特性不断磨合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并呈现出一种逐次升级的趋势。从四川邮政的空间拓展模式来看,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的邮政节点扩展与邮路的延伸特性,可以将其定性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轴线式带状扩展主要为清末至民国早期,初构之时,维系重庆以东沿长江分布的带状邮政集中地带的意义,对于四川而言为促其东出通达,而对于全国而言则是保障西部的端点。第二阶段所凸显出的围绕省内邮政核心地带的内部完善和外围扩展趋势,则包括四川内战时期直至抗战爆发,该阶段在省内所形成的邮政核心地带已经突破前一阶段的带状延伸,而呈现出中部聚拢的态势。第叁阶段为邮政空间无差别的均衡扩充,这一特性集中体现于抗战中后期,伴随着乡镇一级代办所的飞速增长并均匀的覆盖到川内诸多县域之内,与之相配套的乡镇邮路快速延伸,由此在战前所形成川省邮政版图大格局,即中部核心区、沿重要交通线延展的干支和川北、渝东南、川西南等区的边缘地带等要素开始趋于模糊,而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均衡的全面的空间展开。在邮政空间的塑造力讨论方面,清末以来张开的四川邮政空间版图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影响来自各个方面,政局、经济、城镇、人口、地形、交通等要素可谓无所不包,若究其根本,依然可以将其归纳为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由下而上的区域特性。而从处于这两大路径之间的邮政发展脉络来看,制度设计与区域要素之间并未存在过剧烈的对抗,邮政的制度发展与空间构建处于这一对冲关系的平衡地带,并得以适时进行调整,体现出了四川邮政在制度发展层面所体现出的良好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兰翔英[7](2015)在《区域邮政战略大会明确发展新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继万国邮政联盟世界战略大会于4月召开后,全球各地区邮政组织陆续召开区域邮政战略大会,共同探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希望在传统信件业务大幅下滑、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的互联网时代,为邮政行业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为即将于2016年9月在土(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报》期刊2015-10-14)
周正付,李仕学[8](2015)在《南充强力打造川东北邮政业区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南充市邮政管理局围绕绕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坚持安全为基、发展为要、服务为上、管理为本的总体要求,强化邮政市场监管,健全普遍服务体系,规范快递市场秩序,力保行业平安稳定,为全市邮政行业实现了新跨越。为此,该局局长罗通明介绍了南充邮政业发展(本文来源于《企业家日报》期刊2015-04-04)
张国才[9](2014)在《分片包干 精耕细作——河南新乡邮政推行支局区域经理制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河南邮政不断加大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全省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和加强,并汇聚了大量优质的客户资源。为了更好地按照河南省邮政公司的部署,有效提高重点业务在农村空白市场的占有率,从2013年8月起,新乡邮政积极围绕平台打造和经营做文章,在全省邮政率先推行了区域经理制。经过不断摸索和完善,其成效已初步显现。截至今年一季度,通过区域经理走访,(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期刊2014年06期)
朱秀娟[10](2014)在《浅析邮政企业新型区域治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邮政企业新型区域治理模式探索,是指在现有邮政企业区域治理模式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变化为背景,结合企业发展规律及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对符合中国邮政发展要求的省市县叁级邮政企业区域治理模式的探索。综合多项因素,我们对现有邮政企业区域治理模式做"一减二增叁强化"改革设想,逐步实现从"行政邮政"向"区域邮政"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0期)
邮政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区域经济对我国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其占据了很大比例的国民经济,对GDP人均贡献率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区域经济可以很大程度的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促使当地特色产业的形成与成长,让城乡居民具备更多的收入,树立良好的地方品牌,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邮政部门是社会公用部门,其作用就是为公民通信提供相关服务,不仅如此,因为邮政还是一种混合类型的通信企业,其本身就拥有很大的网络以及品牌的优势,因此,邮政部门应该不断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邮政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观念以及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如何发挥邮政行业发展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邮政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韩颖,田济杭.“叁端”发力“新速度”[N].中国邮政报.2019
[2].贾芳.发挥邮政行业发展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8
[3].向魏.中国细分区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FP变动及收敛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4].潘建伟.区域邮政发展的新期望[N].中国邮政报.2017
[5].杨俊杰,王现宁.移动互联网、地方银行主营业务与区域空间效应——来自重庆邮政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6
[6].曾潍嘉.时空交织下的区域邮政版图再现[D].西南大学.2016
[7].兰翔英.区域邮政战略大会明确发展新方向[N].中国邮政报.2015
[8].周正付,李仕学.南充强力打造川东北邮政业区域中心[N].企业家日报.2015
[9].张国才.分片包干精耕细作——河南新乡邮政推行支局区域经理制纪实[J].中国邮政.2014
[10].朱秀娟.浅析邮政企业新型区域治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