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印迹法论文_张柳,史佳楠,刘国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印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迹,蛋白质,海藻,分子,凝胶,交联,表面。

蛋白质印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柳,史佳楠,刘国振[1](2019)在《蛋白质印迹技术升级版(WB 2.0)的概念与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基于抗体的特异性了解蛋白质的表达特征.该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常用技术之一.但目前WB手工操作多、实验流程难规范、一般只能用于同一WB分析内不同样品中目标蛋白质丰度的定性或相对定量,难以在不同实验室间进行WB数据比较.本文简要回顾了WB发展的历程,提出了升级版蛋白质印迹(WB 2.0)的概念,介绍了包括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微量化、通量化以及基于内参的归一化建立数据库等为核心内容的设想.展望了WB 2.0的应用前景,提出在WB 2.0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开放的蛋白质表达特征数据库,成为继基因组、转录组等数据库之后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支撑平台.(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杨雪[2](2018)在《基于点击化学和表面引发RAFT聚合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是模拟自然界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相互识别作用,通过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对预定模板进行选择识别。随着分子印迹技术进一步发展,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印迹也备受关注,但由于蛋白质的一些特点使其印迹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传质阻力大,模板不易洗脱和再吸附;二是蛋白质构象复杂易变,不易形成精确印迹位点。构筑核-壳结构印迹纳米粒子可有效降低传质阻力;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可制备具有结构可控,印迹位点均一的MIPs,解决印迹位点不精确的问题。但RAFT试剂难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常导致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另外,固载RAFT试剂后会降低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为解决以上问题,用高效的铜(Ⅰ)催化迭氮炔烃环加成反应(CuAAC)将RAFT试剂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解决了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表面接枝羧基官能团,既保证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又增加了模板富集量。由于RAFT聚合后表面残余的活性端基可再次引发聚合,同时MIPs后功能化接枝聚乙二醇(PEG)可提高选择性。因此,先通过表面引发RAFT聚合制得核-壳结构蛋白质MIPs纳米粒子,经过第二步RAFT聚合后功能化修饰非线性类PEG链,合成了核-壳-冠结构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SiO_2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先用St(?)ber法合成SiO_2纳米粒子,然后在表面修饰氨基和迭氮基团,通过氨基与丁二酸酐反应接枝羧基基团,再将炔基化的RAFT试剂通过CuAAC点击至纳米粒子表面,其固载量约为1.53/nm~2。同时,通过引入羧基极大提高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和模板富集能力,吸附量达到37.4 mg/g。(二)表面引发RAFT聚合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Lyz印迹纳米粒子以上述功能化的纳米粒子为载体,溶菌酶(Lyz)为模板蛋白,温敏性单体(MEO_2MA)为主单体,在相转变温度(VPTT)以上,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合成了Lyz-MIP纳米粒子。通过控制聚合时间可对其壳层厚度和模板识别性能进行调控。在最佳聚合反应时间为15 h时,印迹因子约为2.1。(叁)印迹纳米粒子后功能化—表面RAFT端基接枝PMEO_2MA链在不洗脱模板蛋白的前提下,利用纳米粒子表面残余的RAFT试剂接枝了PMEO_2MA。结果发现不仅降低了NIP纳米粒子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且提高了Lyz-MIP纳米粒子的吸附量,印迹因子达到9.1;同时提高了选择性。另外,接枝后两种纳米粒子在1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吸附等温线可知,相比于传统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的印迹纳米粒子,其解离常数(K_d)值大幅度降低,表明了RAFT聚合可提高对模板蛋白的亲和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魏梦梦[3](2018)在《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基复合水凝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钙(PAM/CaAlg)双网络水凝胶具有高弹性和高韧性。其力学性能会随着在生理环境中时间的增长下降,而且易溶胀。该水凝胶不具有识别生物活性分子的作用,为了促进其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本文一是通过引入无机盐对水凝胶进行增强,提高其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二是制备了蛋白质印迹水凝胶。基于仿生矿化的思想,以海藻酸钠(NaAlg)与丙烯酰胺(AM)为单体,加入磷酸氢二铵(DAP)进行钙化处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分子,通过紫外辐照共价交联和钙离子交联,成功制备了 BSA分子印迹聚丙烯酰胺/海藻酸/磷酸钙(PAM/CaAlg/PO_4 MIP)水凝胶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DTG)等方法对膜进行了表征。又对该胶膜的力学性能和溶胀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添加磷酸盐后,膜的溶胀率明显降低,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改善。研究了其对BSA的吸附和释放。印迹膜表面具有细微孔结构,利于蛋白质的吸附扩散。分子印迹膜对BSA的吸附量明显优于非印迹膜。BSA印迹膜对L929细胞的粘附增殖能力比非印迹膜有明显提高。以丙烯酰胺与海藻酸钠为单体,加入硅酸钠,通过紫外辐照技术引发丙烯酰胺聚合,通过钙离子交联,在水凝胶中原位生成硅酸钙(CaSiO_3)纳米粒子,经过葡萄糖酸-δ-内酯(GDL)水溶液浸泡,GDL水解释放出H~+,H~+与CaSiO_3反应,生成表面含介孔硅胶的硅酸钙(CaSiO_3@SiO_2),得到PAM/CaAlg/CaSiO_3@SiO_2水凝胶膜。通过SEM、FTIR、TG-DTG等方法对该水凝胶膜进行表征。讨论了该水凝胶膜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胀性能及其力学性能。CaSiO_3@SiO_2能与海藻酸盐及丙烯酰胺产生氢键相互作用,显着提高了 PAM/CaAlg水凝胶膜的力学性能及稳定性。该复合水凝膜在生理盐水中浸泡24天后还能保持原来力学性能的70%。制备的BSA印迹PAM/CaAlg/CaSiO_3@SiO_2复合水凝胶膜对BSA的吸附效果优于非印迹膜,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印迹膜表面比非印迹膜表面粘附更多的细胞。该水凝胶膜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廉且性能优异。初步动物实验表明,该复合水凝胶植入软骨缺损部位后2个月与软骨组织相融合,外观没有炎症反应,该材料可望在软骨修复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2)

王洪勋[4](2017)在《蛋白质印迹化学交联改性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蛋白质在生化及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分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能够合成出对特定模板分子(如蛋白质)具有特异识别性的聚合物,以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蛋白质分子量大,构象多样,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因此,需要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网络结构发达的水凝胶材料作为印迹基材。海藻酸钙价廉易得、生物相容性好,但是单纯的海藻酸钙水凝胶机械强度差,对蛋白质的吸附性差和选择性低。因此为了提高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机械强度,本课题通过化学交联的方法,以环氧氯丙烷(Epoxy Chloropropane;ECH)为交联剂,将聚乙二醇600(PEG600)接枝于海藻酸钙(CaA)凝胶,然后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制备蛋白质印迹PEG600-g-CaA凝胶微球,并对其特异性吸附行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利用红外、核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热性能分析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交联结构对微球的溶胀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聚乙二醇成功接枝到海藻酸盐骨架上。经过接枝改性的微球,表面由粗糙变为光滑,热稳定性更好,溶胀性能有所提升。其次,我们研究了 BSA浓度、混合液pH值等因素对印迹微球(MIPs)吸附量和印迹效率(IE)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接枝率为43.3%,pH值在4.5左右,蛋白质浓度为2.5 mg/mL,洗脱液为0.2%wt NaOH和5%wt SDS。考察了吸附液环境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异性吸附的最佳条件为:溶液pH值介于4.0~4.7之间,温度为25℃。同时研究了交联结构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交联结的MIPs吸附动力学趋势相似,印迹微球和非印迹微球(NIPs)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min和60 min。吸附热力学结果证明,随着BSA浓度的增大,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首先增大,当BSA浓度达到4 mg/mL后保持稳定不变。最后,我们研究了不同交联结构的印迹微球和非印迹微球对各种蛋白质的特异选择性。结果表明,适当的交联结构有利于微球对模板蛋白的吸附。相比NIPs,MIPs的选择性较高,证明了 MIPs的印迹空穴对模板蛋白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宋云飞,魏梦梦,陈甜,焦蕊,孙平平[5](2016)在《PP纤维支撑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凝胶膜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Na Alg)为印迹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分子,以聚丙烯(PP)无纺布为支撑体,制备了PP无纺布支撑的BSA分子印迹海藻酸钙水凝胶膜(PP-s-Ca Alg MIP).同时不加蛋白质制备了非印迹膜,记为PP-s-Ca Alg NIP.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PP-s-Ca Alg凝胶膜进行表征,测定了其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胀性能.讨论了不同Na Alg浓度制备的PP-s-Ca Alg水凝胶膜在不同缓冲液中对BSA的释放.研究了不同缓冲液下不同Na Alg浓度制备的PP-s-Ca Alg MIP膜和NIP膜对BS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P-s-Ca Alg MIP膜对BSA的吸附量明显优于PP-s-Ca Alg NIP膜;与对比蛋白质相比,PP-s-Ca Alg MIP对模板蛋白质的吸附量更多,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吸附选择性;PP-s-Ca Alg MIP膜制备简单,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领域.(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宋欢语,赵孔银,李思迪,魏梦梦,张志箭[6](2016)在《厚度可控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水凝胶膜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海藻酸钠(NaAlg)为主要原料,通过钙离子交联制备了BSA印迹海藻酸钙(CaAlg)水凝胶膜.通过自制的缠绕不同直径铜丝的玻璃棒控制膜的厚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3D超景深显微镜对BSA印迹海藻酸钙水凝胶(CaAlgMIP)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铜丝直径与得到的CaAlgMIP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NaAlg浓度制备的CaAlgMIP膜的力学性能.用圆二色光谱研究了洗脱后BSA的构象.探讨不同洗脱液制备的不同厚度CaAlgMIP膜对BS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aAlgMIP膜对BSA的吸附量明显优于非印迹膜.MIP膜制备和洗脱过程未改变蛋白质的构象.CaAlgMIP制备简单,厚度可控,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在药物释放、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信建豪,王丽,李锟,张翠利,庞榕[7](2016)在《蛋白质印迹材料提取-UV法测定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建立一种蛋白质印迹模板提取UV法测定大豆中蛋白质的新方法。以牛血清蛋白(BSA)为目标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了蛋白质分子印迹模板,研究了模板对BSA的吸附性能,并作为提取材料,提取了大豆中的蛋白质,洗脱后用紫外法测定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模板吸附和洗脱的最佳pH值分别为5.3和5.6,最佳吸附时间为2 h,最大吸附量为72 mg/g。3种大豆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364、427、405 mg/g,回收率为93.5%~108.0%。结果表明,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模板可作为提取材料,测定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7期)

李伟[8](2016)在《基于配位作用和水相沉淀聚合法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分离技术,是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网状聚合物,经模板洗脱,在聚合物内部就得到了与模板分子大小、形状、官能团互补的空穴,此聚合物能对模板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小分子的印迹已经能达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对于模板分子是蛋白质来说,制备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价格低廉且能重复利用,并且对模板蛋白质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有望成为构筑蛋白质分离材料最有用的方式,故蛋白质印迹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由于蛋白质本身体积较大,构象复杂等特点,使得蛋白质印迹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大体积的蛋白质在聚合物结构内部的传质阻力较大,在水相中蛋白质与单体之间作用力薄弱,使得对蛋白质的印迹性能有待提高。故我们针对此问题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我们结合了纳米粒子表面印迹、配位单体为功能单体及水相沉淀聚合构筑可逆物理交联等方法,对表面有组氨酸的蛋白质进行了印迹。采用表面有组氨酸的溶菌酶作为模板,以蒸馏沉淀聚合方式修饰有丙烯酰胺和双键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载体球,以配位单体为功能单体,温敏单体为主单体,采用高于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即37℃为反应温度,制备了聚合物粒子。印迹聚合物层表现出了明显的温敏性,并利用在4℃即聚合物处于膨胀亲水状态进行模板洗脱。此印迹纳米粒子对模板溶菌酶表现出了优良的特异选择性,得到的印迹因子为22.7,在报道过的研究中算最高的,特异吸附容量达到了67.3 mg/g。而且,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表面有组氨酸的血红蛋白,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印迹性能。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二氧化硅纳米载体球通过配位作用预富集模板,水相沉淀聚合制备了印迹溶菌酶纳米粒子。采用表面修饰足够配位单体及双键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预富集模板溶菌酶,使得溶菌酶可以大量并规整的排列在载体表面,之后采用37℃为反应温度,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印迹纳米粒子。通过对比修饰不同基团的纳米粒子为载体,得出以配位作用预富集模板的优越性,特异吸附容量达到105 mg/g,远远高于上一研究的67.3 mg/g,说明通过预富集模板可以有效提高特异吸附容量,同时,在10 min时就可以达到吸附平衡,这是因为预先修饰在载体表面的功能单体量足够多使得亲和性增强,加快了吸附速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郭军霞[9](2016)在《磁性纳米材料载体表面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因具有结构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及广泛适用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其在小分子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而言,分子印迹技术因受蛋白质本身理化性质(如体积、构象灵活、水溶性)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尚不成熟。本论文以牛血红蛋白为模板分子,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叁种类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并对其蛋白质识别和分离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磁性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与分离研究以磁性Fe304-石墨烯(Fe_3O_4@G)复合材料为载体,丙烯酰胺(AAm)为功能单体,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牛血红蛋白(BHb)分子印迹聚合物(Fe_3O_4@G-MIP),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所得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合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考察了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吸附性能及特异性选择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蛋白BHb的平衡吸附浓度为1.2 mg/mL,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86.73 mg/g,印迹因子为1.96,平衡吸附时间为21 h。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目标蛋白BHb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2)基于双键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与分离研究以丙烯酸双键改性的磁性Fe304纳米粒子(Fe_3O_4@AA)为载体,α-甲基丙烯酸(MAA)和衣康酸(IA)为功能单体,结合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的优势,制备了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MIP-Fe_3O_4@AA).聚合物制备过程包括Fe304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和印迹层的合成。考察了IA和MAA不同质量比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系列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IA和MAA的质量比为1:7时印迹效果最好,所制备的MIP-Fe_3O_4@AA对模板蛋白的热力学吸附平衡浓度为1.0 mg/mL,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17.27 mg/mL,印迹因子为4.43,对模板蛋白显示了很好的吸附性能和特异性选择性能。在重复利用实验中,将所得MIP-Fe_3O_4@AA循环使用至少5次后,其吸附量才有所降低,说明所制备的MIP-Fe_3O_4@AA稳定性很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重复使用。(3)基于温敏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和分离研究以丙烯酸双键改性的磁性Fe304纳米粒子(Fe_3O_4@AA)为载体,以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a-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引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热敏性单体,在33.5℃条件下制备了温敏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TR-MIP-Fe_3O_4@AA)考察了不同pH聚合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pH=7.00)条件下所得TR-MIP-Fe_3O_4@AA对模板蛋白的印迹效果最好。同时对TR-MIP-Fe_3O_4@AA的温敏性能、吸附性能及特异性选择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得TR-MIP-Fe_3O_4@AA对环境温度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在33.5℃条件下,TR-MIP-Fe_3O_4@AA对BHb有最大吸附容量和较高的印迹因子;其动力学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热力学吸附平衡浓度为1.6mg/mL。单一选择性实验显示,TR-MIP-Fe_3O_4@AA可选择性结合模板蛋白BHb,印迹因子高达6.39,远高于其它参比蛋白(BSA、OVA和Lyz的印迹因子分别为2.70、0.69和2.53)。竞争吸附实验和实际样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TR-MIP-Fe_3O_4@AA对BHb显示出明显的特异识别性。此外,所得印迹聚合物可被重复利用4次以上,说明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傅骏青[10](2016)在《分子印迹新策略及其在金属离子和蛋白质印迹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MIT)模拟自然界中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特定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MIPs以其构效预定性、识别特异性和广泛适用性等叁大特点广受关注,各种MIT的策略不断被发展和应用。本文选择两种分子印迹新策略——多模板印迹技术和刺激响应型印迹技术,针对印迹中比较困难的金属离子印迹和蛋白质印迹分别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新思路。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基于双硫腙螯合作用的多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以Hg(II)、Cd(II)、Ni(II)和Cu(II)为复合模板,双硫腙为离子配体,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为辅助单体,借助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多离子印迹材料吸附剂(MIIPs)。从双硫腙配位和印迹技术等方面阐释了可能的机理。制备的MIIPs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快速的吸附动力学,其吸附过程符合郎格缪尔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选择性实验和抗干扰实验验证了材料对四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能不受大量共存离子的影响。该MIIPs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预富集海水中目标离子,其回收范围是94.7%–110.2%,对四种离子的方法检测限在6.0–22.5 ng L-1之间。以多种金属离子作为复合模板,利用一种简单又相对普适的配体,高效的制备印迹吸附剂,能同时识别、富集和去除特定种类的离子,应用前景广阔。2.温敏型分子印迹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以藻蓝蛋白为模板,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一种简单、灵巧的热敏型印迹纳米材料,借助TGA-GSH共修饰后的量子点对藻蓝蛋白进行高效特异识别和灵敏荧光检测,可以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模板蛋白进行选择性控释。对该传感器进行了表征,对其温度响应、结合能力、选择性、分析性能和应用进行了系统地探究。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在0.01-1.8μM的藻蓝蛋白浓度范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10.3 nM。将最终制备的MIPs用于海水样品中,得到加标回收率为92.0%-106.8%,结果满意。本工作提供了一种温和、快速和智能的识别分析水样中痕量蛋白质的有效方法,丰富了蛋白质印迹和刺激响应型分子印迹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1)

蛋白质印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子印迹技术是模拟自然界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相互识别作用,通过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对预定模板进行选择识别。随着分子印迹技术进一步发展,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印迹也备受关注,但由于蛋白质的一些特点使其印迹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传质阻力大,模板不易洗脱和再吸附;二是蛋白质构象复杂易变,不易形成精确印迹位点。构筑核-壳结构印迹纳米粒子可有效降低传质阻力;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可制备具有结构可控,印迹位点均一的MIPs,解决印迹位点不精确的问题。但RAFT试剂难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常导致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另外,固载RAFT试剂后会降低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为解决以上问题,用高效的铜(Ⅰ)催化迭氮炔烃环加成反应(CuAAC)将RAFT试剂固载至纳米粒子表面,解决了RAFT试剂固载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表面接枝羧基官能团,既保证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又增加了模板富集量。由于RAFT聚合后表面残余的活性端基可再次引发聚合,同时MIPs后功能化接枝聚乙二醇(PEG)可提高选择性。因此,先通过表面引发RAFT聚合制得核-壳结构蛋白质MIPs纳米粒子,经过第二步RAFT聚合后功能化修饰非线性类PEG链,合成了核-壳-冠结构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一)SiO_2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先用St(?)ber法合成SiO_2纳米粒子,然后在表面修饰氨基和迭氮基团,通过氨基与丁二酸酐反应接枝羧基基团,再将炔基化的RAFT试剂通过CuAAC点击至纳米粒子表面,其固载量约为1.53/nm~2。同时,通过引入羧基极大提高了纳米粒子的水分散稳定性和模板富集能力,吸附量达到37.4 mg/g。(二)表面引发RAFT聚合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Lyz印迹纳米粒子以上述功能化的纳米粒子为载体,溶菌酶(Lyz)为模板蛋白,温敏性单体(MEO_2MA)为主单体,在相转变温度(VPTT)以上,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合成了Lyz-MIP纳米粒子。通过控制聚合时间可对其壳层厚度和模板识别性能进行调控。在最佳聚合反应时间为15 h时,印迹因子约为2.1。(叁)印迹纳米粒子后功能化—表面RAFT端基接枝PMEO_2MA链在不洗脱模板蛋白的前提下,利用纳米粒子表面残余的RAFT试剂接枝了PMEO_2MA。结果发现不仅降低了NIP纳米粒子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且提高了Lyz-MIP纳米粒子的吸附量,印迹因子达到9.1;同时提高了选择性。另外,接枝后两种纳米粒子在1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吸附等温线可知,相比于传统自由基聚合制备得到的印迹纳米粒子,其解离常数(K_d)值大幅度降低,表明了RAFT聚合可提高对模板蛋白的亲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印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柳,史佳楠,刘国振.蛋白质印迹技术升级版(WB2.0)的概念与设想[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9

[2].杨雪.基于点击化学和表面引发RAFT聚合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D].天津大学.2018

[3].魏梦梦.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基复合水凝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4].王洪勋.蛋白质印迹化学交联改性海藻酸钙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7

[5].宋云飞,魏梦梦,陈甜,焦蕊,孙平平.PP纤维支撑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凝胶膜的制备和表征[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6

[6].宋欢语,赵孔银,李思迪,魏梦梦,张志箭.厚度可控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水凝胶膜的制备和表征[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6

[7].信建豪,王丽,李锟,张翠利,庞榕.蛋白质印迹材料提取-UV法测定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J].食品科技.2016

[8].李伟.基于配位作用和水相沉淀聚合法构筑蛋白质印迹纳米粒子[D].天津大学.2016

[9].郭军霞.磁性纳米材料载体表面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0].傅骏青.分子印迹新策略及其在金属离子和蛋白质印迹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mES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检测THP-...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对HEK293细胞形态的...处理各组p-ERK表达灰度值统计,各...7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不同浓度Gef...二0.992luPCR电泳图;B:蛋

标签:;  ;  ;  ;  ;  ;  ;  

蛋白质印迹法论文_张柳,史佳楠,刘国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