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薄气体论文_陈杰,张家骐,欧吉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稀薄气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稀薄,气体,效应,声速,承载力,系数,轴承。

稀薄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杰,张家骐,欧吉辉[1](2019)在《气体稀薄效应对热流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周恒和张涵信在《中国科学》上的《空气动力学的新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在此情况下现有的空气动力学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需要考虑流场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并且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陈杰和赵磊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强剪切下的气体稀薄效应,给出了判别气体稀薄效应的无量纲参数Zh,并提出对传统连续介质模型中的黏性系数基于Zh参数进行修正。本文将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采用DSMC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研究纯导热问题中的气体稀薄效应,通过对粒子速度分布函数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刻画气体稀薄效应的参数ZhT,获得了依赖参数ZhT的导热系数修正规律,并进一步将该修正规律纳入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验证了该算法对圆柱绕流问题表面热流预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叔平,汪乘红,成永军,习振华,孙雯君[2](2019)在《毫秒量级快速动态真空校准稀薄气体非定常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毫秒量级快速动态真空标准压力建立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经实际气体特性和温度变化修正的动态真空标准压力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上游室压力呈指数规律衰减,快速开合超高真空插板阀打开时间和限流小孔流导值是决定标准压力建立时间的关键因素。此外,在阻塞流态下,对气体膨胀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做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上游室压力均匀变化,意味着被校真空计安装位置不会影响校准结果;上游室温度下降呈现出较大梯度,实验测量时应将热电偶尽量布置在上游室中心位置;理论和模拟压力与实测压力最大不确定度分别为10%和4.65%,表明该校准系统能够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产生可以预测的压力变化;实际气体特性修正因子值为1,可忽略其对标准压力建立的影响;限流小孔流导最大和最小值相差0.8,证明了推导标准压力模型时假设小孔流导为定值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军[3](2019)在《稀薄气体动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从分子流到连续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空条件下的稀薄气体流动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数值计算方法近年来发展很快。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已经普遍的应用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受控核聚变的低温泵抽速校核,而跨分子流和连续流的气体动理学方法则逐渐进入到应用领域。本报告介绍了课题组这些年在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和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王军伟,白冰,邵静怡,刘洋洋[4](2019)在《空间极快速减压过程稀薄气体流动特性模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极快速减压是指在高空或太空中因为某种原因或状况,由于飞机、飞船等飞行器、航天器舱内大气压力较高,而舱外大气压较低,从而使舱外舱内直接接触(瞬间失压)的过程。快速减压过程研究及其效应评估、应对防护技术是未来实现临近空间探索、深空探测、月球或火星居住基地等重大国家探索工程所必须面临的难题。对空间极快速减压过程低压气体流动特性及其平衡时间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非定常流场模型,对压力平衡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对影响流动特性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完成空间极快速减压试验装置关键技术与试验验证分析研究,为未来航天器、航天服、环控生保等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宋国强,伍林[5](2019)在《稀薄气体效应对止推箔片轴承的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稀薄气体效应对微小间隙下气体止推箔片轴承承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连续模型、一阶滑移模型和WU新滑移模型速度边界条件,建立考虑稀薄气体效应的修正雷诺方程,运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修正雷诺方程,得到3种模型不同箔片变形柔度系数、不同转速、不同轴承间隙下的微型止推箔片轴承的压力分布和轴向承载力。结果表明:止推箔片轴承的箔片变形柔度系数越小,转速越高,轴向承载力越大;在轴承最小间隙低于0.5μm、转速低于20 000 r/min条件下,稀薄气体效应会使止推箔片轴承承载力降低,且一阶滑移及WU新滑移模型的气压和承载力远低于连续模型,模型间的结果偏差随轴承间隙、转速和箔片变形柔度系数的减小而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4期)

欧吉辉,赵磊,陈杰[6](2019)在《有局部稀薄气体效应的高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当飞行高度和速度足够高时,其流场计算可能要考虑稀薄气体效应,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预测的阻力和升阻比将不够准确。而现有的模拟稀薄气体流动的计算方法由于其计算量巨大,难以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因此需要发展能用于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场的可行、可靠的计算方法。陈杰和赵磊在文献[1]中针对边界层中既有强剪切而气体分子自由程又相对较大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刻画此类局部稀薄效应的无量纲参数Zh,并提出了在传统CFD中通过采用依赖于Zh参数的等效黏性系数考虑局部稀薄效应对阻力计算影响的研究思路。因此,本文尝试将此等效黏性系数纳入CFD模型中,以在70km高空,以马赫数15飞行的小迎角钝平板为例,来检验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结果表明:和传统的CFD方法所得结果相比,新模型计算的阻力减小,升阻比增加,其改进的方向与现有飞行试验结果定性相符,且所增加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可方便地应用于现有的计算空气动力学中。(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卢银彬[7](2019)在《微尺度通道内稀薄气体高阶努森数渗透率修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在微纳米尺度通道内流动时会产生稀薄效应,应用经典理论很难准确预测气体的真实流量,亟需建立精度更高、更具普适性的渗透率修正模型来描述稀薄气体的流动行为。为此,首先采用R26矩方法对平板微通道中的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法(DSMC法)、R13矩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基于R26矩方法的模拟结果建立平板微通道与圆管微通道内气体渗透率修正模型,运用所建立的模型描述微尺度通道内稀薄气体的流动行为,计算不同努森数下气体渗透率修正系数,并与Tang等模型预测结果、实验数据及线性Boltzmann方程解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R26矩方法描述气体稀薄效应,其模拟结果与DSMC法计算结果吻合情况良好,并且计算结果的精度高于R13矩方法 ;②采用平板微通道高阶努森数气体渗透率修正模型计算的气体渗透率修正系数与实验数据、线性Boltzmann方程解吻合良好;③采用圆管微通道高阶努森数气体渗透率修正模型计算的气体渗透率修正系数与线性Boltzmann方程解吻合良好。结论认为,所建立的高阶努森数气体渗透率修正模型预测精度高且具有普适性,可用于描述微纳米尺度通道内气体的稀薄效应。(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午辛暄[8](2018)在《稀薄气体效应对临近空间减速器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空间减速器作为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飞行器模型,在太空计划及促进临近空间高动态飞行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然而,由于临近空间复杂的环境构成,大范围、跨流域的流场参数,导致对于该环境下的流场研究,气动特性研究十分欠缺。已有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的N-S方法,而N-S方法在该环境下会发生连续假设失效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其数值模拟结果的不可靠性。同时,我们发现,在实验模拟方面,对于再入减速器,难以模拟其在真实再入过程中高到数十马赫的高速流场结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着重进行了基于DSMC的再入减速器气动特性分析。首先为了验证我们所采用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本文在第二章对于一些经典的带有实验结果,数值结果以及理论值的模型,通过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算例,对比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紧接着,为了对再入减速器问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方式在第叁章中,对于二维典型模型进行了稀薄效应的影响探究,得到了量化的结论,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最后,我们通过对再入模型的分析,选择了广泛应用的实验模型进行模拟,得到了针对临近空间再入减速器的一系列流场参数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12)

张秦榕,王彬彬,张孟龙,严冬[9](2018)在《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的两体纠缠》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中不可或缺的物理资源,制备稳定可操控的量子纠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里德伯原子具有不同于普通中性原子的特点,长寿命和原子之间强烈的偶极相互作用,使得它成为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的最优候选者.本文在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构建了空间四面体排布的里德伯原子模型(空间等距的四个原子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主方程来研究两体纠缠和里德伯激发的稳态和瞬态动力学性质,发现偶极阻塞机制下的量子纠缠最大,其他满足反偶极阻塞条件的高阶激发引起的纠缠较小,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两种机制下量子纠缠的物理实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喜刚[10](2018)在《稀薄效应对径向气体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超薄气膜润滑理论,通过引入微尺度条件下气体稀薄效应流量因子,推导考虑稀薄效应的气体润滑轴承雷诺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其进行离散求解,数值分析了不同偏心率、半径间隙以及转速对气膜压力分布、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与未考虑稀薄效应的数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稀薄效应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压力分布规律,其中气膜压力分布具有非线性,并沿着轴向呈抛物线状;最大压力及承载力随转速和偏心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半径间隙的增大而减小;当考虑气体稀薄效应时,气膜各点压力水平及承载力相比于未考虑时有所下降;当半径间隙越小,偏心率越大时,气体稀薄效应越显着,最大压力及承载力的变化幅度也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8年01期)

稀薄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毫秒量级快速动态真空标准压力建立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经实际气体特性和温度变化修正的动态真空标准压力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上游室压力呈指数规律衰减,快速开合超高真空插板阀打开时间和限流小孔流导值是决定标准压力建立时间的关键因素。此外,在阻塞流态下,对气体膨胀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做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上游室压力均匀变化,意味着被校真空计安装位置不会影响校准结果;上游室温度下降呈现出较大梯度,实验测量时应将热电偶尽量布置在上游室中心位置;理论和模拟压力与实测压力最大不确定度分别为10%和4.65%,表明该校准系统能够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产生可以预测的压力变化;实际气体特性修正因子值为1,可忽略其对标准压力建立的影响;限流小孔流导最大和最小值相差0.8,证明了推导标准压力模型时假设小孔流导为定值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薄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杰,张家骐,欧吉辉.气体稀薄效应对热流计算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9

[2].陈叔平,汪乘红,成永军,习振华,孙雯君.毫秒量级快速动态真空校准稀薄气体非定常流动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3].张志军.稀薄气体动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从分子流到连续流[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4].王军伟,白冰,邵静怡,刘洋洋.空间极快速减压过程稀薄气体流动特性模拟与试验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5].宋国强,伍林.稀薄气体效应对止推箔片轴承的性能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9

[6].欧吉辉,赵磊,陈杰.有局部稀薄气体效应的高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9

[7].卢银彬.微尺度通道内稀薄气体高阶努森数渗透率修正模型[J].天然气工业.2019

[8].午辛暄.稀薄气体效应对临近空间减速器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9].张秦榕,王彬彬,张孟龙,严冬.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的两体纠缠[J].物理学报.2018

[10].王喜刚.稀薄效应对径向气体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

论文知识图

体处于温度跳跃区域时相邻两反射屏间...直流辉光放电现象的伏安特性曲线气体传导与压强的关系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稀薄气体时的...高超声速滑翔式飞行器的稀薄气体稀薄气体“7Rb中的玻色一爱因...

标签:;  ;  ;  ;  ;  ;  ;  

稀薄气体论文_陈杰,张家骐,欧吉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