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摘 要: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伊尹的记载,伊尹也成为诸子依托的对象,但其中最推崇伊尹的当属黄老学。通过对《吕氏春秋·先己》、帛书《九主》、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四篇文章的探讨,可以看出其中具有浓厚的黄老学思想,当是《汉志》所载道家类《伊尹》类文献。伊尹成为黄老学代言人的原因主要有:伊尹与儒墨的关系不如尧舜那样密切,客观上为伊尹成为黄老学象征提供了有利条件;伊尹的帝师身份与黄老学文献多为帝师类文献相合;伊尹事迹和传说与黄老学思想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伊尹;《伊尹》;黄老;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流传着大量关于伊尹的文献,这些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于黄老学,《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道家略”中首列《伊尹》五十一篇,可见伊尹在黄老学中的地位。本文拟以先秦文献中的伊尹为起点,探究《伊尹》类文献中所体现的黄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黄老学特别重视伊尹的原因。
一、先秦文献中的伊尹
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伊尹的记载。在甲骨文中,有关伊尹的记载就屡见不鲜。陈梦家从五个方面论述伊尹在卜辞中的重要地位:(1)与大乙并见于一辞;(2)“伊尹五示”“伊五示”当是旧臣五示而伊尹为首,又有“又于十立:伊又九”,是伊尹与其他九臣为十位;(3)伊尹附祭于先王;(4)伊尹具有祈求风雨的能力;(5)伊尹和大甲至康丁二十三王,伊尹卒于大甲之时。①可见,伊尹死后地位十分尊崇,他不仅可以配祭商汤,而且具有祈求风雨的能力,俨如鬼神一般。春秋时宋人而仕齐的叔尸所铸铭文曰:“尸典其先旧……伊小臣唯辅。”②伊小臣即伊尹,上述铭文也记载了伊尹辅佐商汤成就大业的赫赫功绩。
《尚书》对于伊尹多有记载,据《书序》载,《女鳩》《女方》《汤誓》《伊训》《肆命》《徂后》《太甲》《咸有一德》《沃丁》等篇均直接涉及伊尹,但只有《汤誓》一篇保留了下来③,而《汤誓》是汤出师伐桀之前的一篇誓词,并没有过多涉及伊尹,因此从今文《尚书》中并不能过多了解伊尹的思想。但《书序》中透露出伊尹一些事迹:“伊尹相汤伐桀”,“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等,表明伊尹曾到夏桀朝廷,后重新回到亳地辅佐商汤;“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等,表明在商汤死后,伊尹还辅佐了太甲,并且在太甲昏庸的时候将其放逐到桐地,三年后太甲反省伊尹又将太甲迎回,并作《太甲》三篇对其进行训诫。可见,伊尹辅佐了商汤和太甲两代商王,为商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周书·君奭》记载说:“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保衡即伊尹④,可见伊尹为商汤和太甲时期最重要的功臣是公认的。近年新发现的清华简《尹至》《尹诰》两篇也是书类文献,记载了伊尹在灭夏中所起的作用。⑤《诗·商颂·长发》追述了契、相土、汤、伊尹等四者的功业,其中契和相土均为汤的先祖,伊尹与这三者并列,可见伊尹在商朝地位之高。除《诗》《书》外,还有一些早期文献提到伊尹,《逸周书·王会解》后附录《伊尹朝献》一篇,明确说是《商书》,主要记载伊尹辅佐商汤作四方令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记载伊尹放太甲之事。《国语·晋语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国语》的记载与此前有所不同,认为妹喜与伊尹的合作在灭夏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辆的士“吱”的一声刹在青鸟火鸟娱乐城旁的集贤巷口,跳下来一位妙龄少女,一头烫过又扎成马尾的长发,在背后一闪一闪的,发出健康柔和的光泽。她走得很快,高跟鞋把邻居们的眼睛都叩开了。他们开着门,正在门口择菜,她甜甜地跟她们打招呼:
由此可见,早期文献中关于伊尹的记载较为零星,主要强调伊尹为商朝的建立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死后配祭商王,地位非比寻常。
春秋末期以来,由于诸子百家的兴起,作为先圣的伊尹,其传说与事迹为诸子所改造与发挥,伊尹俨然成为诸子学说的代言人,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来源之一。
儒家将伊尹列为先圣之一。《论语·颜渊》载:“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⑥子夏向樊迟解释“知人”时举了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例子,一方面说明舜、汤之“知人”,同时要使“枉者直”“不仁者远”,也说明“皋陶、伊尹德亦盛矣”⑦,才能行教化,使得“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不仁者,若其远去尔,所谓使枉者直也”⑧。因此,《论语》所举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例子,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儒家举贤才的主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圣人教化的必要性。
《孟子》中涉及伊尹之处较多,孟子特别称赞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他对伊尹的评价是:“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⑨孟子又进一步解释说:“(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⑩伊尹自认为自己是“先觉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觉后觉者”,而所谓“觉后觉者”的方法就是使其“被尧、舜之泽”,而所谓“尧舜之道”即“仁义”,这样伊尹就成为行仁义的代言人,成为儒家之圣人,是“圣之任者”,孟子本人“舍我其谁”的气概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孟子还否定了伊尹“以割烹要汤”的传说,因为孟子认为这样做是辱己,不合乎儒家圣人的要求,圣人要洁身、正己,因此不可能会“以割烹要汤”。孟子又以汤对于伊尹的态度来说明君主应该尊重贤人、尊德乐道。孟子在回答学生关于伊尹放逐太甲的疑问时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朱熹曰:“伊尹之志,公天下以为心而无一毫之私也。”孟子称赞伊尹之志实际上是借伊尹“公天下而无一毫之私”来论述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通过对早期文献关于伊尹记载的分析,可知在诸子百家兴起之前,关于伊尹的记载主要是强调他为商朝立下赫赫功绩,死后得以配祭商汤,在商朝地位显赫。诸子兴起后,关于伊尹的记载突然丰富起来,各家关于伊尹记载有所差异,如多数记载伊尹“以割烹要汤”,孟子则否定了这种看法。各家笔下的伊尹都打上自家思想的烙印。我们可以说,各家都对伊尹事迹有所改造以服务于论证其思想的需要。究其原因,这是与诸子托古风气有关,《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伊尹作为先圣之一,自然就成为诸子托古的对象,这也就是诸子笔下的伊尹形象各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由上论述可知,《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帛书《九主》、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四篇《伊尹》类文献均体现了从天道到人道、从养生到治国的黄老学思维方式,其最后的归宿都在于治国,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将伊尹看作法家的理想人物,认为伊尹、管仲和商鞅都“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世俗之言”,是他理想中的“忠臣”。韩非子又将伊尹与太公并称:“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矣。”这样伊尹也成了变法之臣。韩非子还多次提到伊尹“为宰干汤”之事。在韩非子心目中,伊尹是法家的圣人,“为宰干汤”主要表明伊尹是一个甘愿受辱也要心忧天下的法家式忠臣。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载:“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取天下”意为“治天下”,也就是要治天下当先治身,而要治身当“啬其大宝”,“啬其大宝”即爱惜自己的精气。此处的“精气”说与《管子》四篇等稷下黄老学相通。《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精”即“精气”。《管子》等稷下黄老学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主要依赖精气而生,《管子·内业》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因此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保有精气。《先己》认为治身的关键在于保养精气,此处的治身显然不同于儒家的修身,而是养生、治身而后治天下,这是一种典型的从养生到治国的黄老学思维模式。
上述学者的意见,对我们如何在新加坡的华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加坡的华文教学环境同中国不同,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我觉得至少可从如下层面予以考虑:
但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伊尹的当属道家,《汉志》“诸子略”于“道家略”首列《伊尹》五十一篇。《庄子》也记载了“汤以庖人笼伊尹”之事以及关于伊尹“强力、忍垢”的评价。《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载伊尹之言:“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这段话也具有道家的色彩。
荀子也多次称赞伊尹,将其视为“圣臣”“谏臣”,其目的是为了强调君主选用贤臣的重要性。他用“汤用伊尹”的典故也是为了论述“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说明君主恰当任用贤臣的重要性。“伊尹之状,面无须麋”,则是为了批驳相人之术,证明以人的相貌决定吉凶是荒谬的。《荀子·解蔽》又载:“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荀子借此来说明人君解蔽的重要性。
二、《伊尹》类文献中的黄老学思想
奶可以给宝宝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充足的钙,宝宝一天的需要量在200~300毫升。三餐里喝不到奶,一般幼儿园会在上午加餐牛奶,下午加餐水果。这样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只能喝到全天所需要奶量的一半。
《汉志》所载《伊尹》五十一篇已全部佚失,为我们研究伊尹学说带来很大困难,但幸运的是随着20世纪以来众多出土文献的面世,其中包含许多伊尹文献,为我们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出土文献中有关伊尹的主要有马王堆帛书《九主》、清华简《尹至》《尹诰》《赤鹄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其中《尹至》和《尹诰》属于书类文献,《赤鹄之集汤之屋》被认为与小说家的《伊尹说》类似,因此只有帛书《九主》以及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在我们讨论之列。此外,《吕氏春秋》一书保存了很多先秦学术资料,其中有关伊尹的文献有《先己》与《本味》两篇,而《本味》被认为是小说家《伊尹说》类文献,《先己》为道家《伊尹》类文献。因此,我们讨论道家《伊尹》类文献主要限定于《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帛书《九主》、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四篇。
六个涂层试样以及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1500 ℃空气中焙烧16 h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5(a)可见: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2.5 h后完全烧掉,1号~6号试样焙烧16 h后失重率W分别为69.45%,1.97%,-0.60%,46.06%,58.91%和0.58%;1号、4号和5号试样在烧后氧化失重明显,而2号、3号和6号试样在烧后失重不明显.进一步放大分析,从图5(b)可见,3号试样烧后没有氧化失重,相反略有增重,这说明3号试样抗高温氧化效果最好.
先秦诸子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对伊尹均有论述,但对伊尹之学最为重视的当属道家。《汉志》中有关伊尹之书有二,“道家略”首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自注:“汤相。”对此,清人姚振宗曰:“道家之言,托始黄帝。史言伊尹从汤,言素王之事,盖亦述黄虞之言为多。此其所以为道家之祖,而老子犹其后起者也。”姚振宗认为从《汉志》首列《伊尹》五十一篇可知伊尹为道家之祖。这个说法遭到梁启超的反对:“伊尹时已有著作传后,且篇数多至五十余,此可断其必诬。然《孟子》已征引伊尹言论多条,则《孟子》时已有所谓伊尹书者可知。”张舜徽解释道:“君人南面之术,所起甚早。然必君臣之分既立,而斯论始有所传。其不起于夏殷以前,无疑也。顾夏殷之世,君人南面之术虽已萌芽,初但口耳相传,至周末诸子,各述所闻,始著之竹帛耳。”如前所述,伊尹形象以及传说的丰富是在诸子学兴起之后,诸子书中多依托之言,因此《汉志》中的《伊尹》不能当作伊尹本人的思想,因此也不能说伊尹是道家之祖。张舜徽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即《汉志》中的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可见,《汉志》中的道家主要讲的是君人南面之术,这种君人南面之术主要是黄老道家的主张,因此列于《汉志》“道家略”之首的《伊尹》也有可能就是黄老道家著作,而且有学者指出,从班固自注“汤相”推测,《伊尹》当为伊尹为汤出谋划策、辅佐汤治国理政之言。如果这一推测成立,《伊尹》就更是黄老道家文献。《汉志》“小说略”又列《伊尹说》二十七篇,班固自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小说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其思想较为浅薄,因此我们讨论伊尹与道家的关系只讨论可归于《伊尹》的文献,而暂且不论可以归于小说家的《伊尹说》。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程晓驾车打瞌睡的事时有发生。2009年2月14日下午6点,程晓从电子厂下班后往电脑城赶,一揉眼睛就撞着了一个抱着玫瑰花去见女友的年轻人。好在凯迪拉克性能卓越,程晓轻点刹车,就稳稳地停住了,车头只是轻轻碰着了对方,并无大碍。对方却眼红他开着名车,说他是耀武扬威的富家公子,要砸他的车。凯迪拉克是程晓的命根子,双方发生了争执和拉扯。“开着豪车撞人还行凶!”对方纠结了一伙不明真相的人把程晓打得鼻青脸肿,还砸坏了他的车灯。
为此,一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要强化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作用。从这个层面上说,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杜绝各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现象。三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并完善司法独立运行、监督体系。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以普法宣传和执法必严来重塑全民法治信仰。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均主要以商汤与伊尹问答的方式阐述治国与养生的理念,其中《汤处于汤丘》故事性更强一些,而《汤在啻门》虽然思想驳杂,但以行道有成为本。关于两者的思想倾向,整理者说:“《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两篇皆讲述了伊尹故事。本篇中的一些内容,见于《墨子·贵义》、《吕氏春秋·本味》、《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不排除有可能为《伊尹》书的佚篇。”刘成群也认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包含一定的黄老学因素。曹峰认为《汤在啻门》可能是儒道共同的思想资源,但其中成为后世道家思想资源的内容更多些。郭梨华认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之重点均在于以“味”论说治国,具有鲜明的黄老学特征。众多学者均认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是黄老学著作,是因为两者鲜明地体现了从养生到治国、从天道到人道的黄老学思维方式。《汤处于汤丘》说:“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芳旨以粹,身体痊平,九窍发明,以道心嗌,舒快以恒。汤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简文从饮食之“和”上升到治国之“和民”,以至于汤对伊尹政绩的评价之一就是“和利万民”,这是一种从养生到治国的思维方式。《汤处于汤丘》又说:“如幸余间于天威,朕惟逆顺是图。”表明人的行动完全顺从于天,这是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方式。《汤在啻门》“何以成人?何以成邦?何以成地?何以成人?”的论述更是体现了从天道到人道、从养生到治国的思维方式,这点许多学者均已论述。
帛书《九主》是公认的一篇黄老学著作,许多学者均指出它就是《伊尹》中的一篇。《九主》采用商汤与伊尹的对话形式,列出了九种君主:法君一、专授之君一、劳君一、半君一、寄主一、破邦之主二、灭社之主二,以此探究君主治国兴衰的原因。《九主》肯定了法君,而对于其他八主都是持批判态度,肯定“法君”是因为“法君者,法天地之则者”。关于“天地之则”,《九主》详细加以阐述:“志曰天,曰[地],曰四时,覆生万物,神圣是则,以配天地。礼数四则,曰天伦,唯天不失范,四伦□则。古今四伦,道数不忒,圣王是法,法则明分。”在此,《九主》提出“天伦”概念,天伦即天理,天理为“礼数法则”,而所谓“礼数法则”即“主法天,佐法地,辅臣法四时,民法万物,此谓法则”,这样《九主》就由天、地、四时、万物之自然顺序推出政治中君、臣、民之间的等级次序,此即所谓“古今四伦,道数不忒,圣王是法,法则明分”,由是政治中的君、臣、民之间的名分等级就得以确立,这是一种典型的从天道到人道的黄老学思维方式。《九主》又提出“天范”的概念:“天范无[名],覆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不可为二名。此天范也。”“天范”,“范”,《尔雅》曰:“常也。”天范即天常,也即《九主》后文所说的“道”。此句话是说,天常无名,生万物而不为万物所物化,使万物各有其名,这是一种典型的黄老学道物二分的思维方式。《九主》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唯天无朕,凡物有朕。”《淮南子·兵略训》“凡物有朕,唯道无朕”也与此类似。天无名、无迹,而物有名、有迹,“主法天,佐法地,辅臣法四时,民法万物”,由此天(道)与物的关系就转化为君与民的关系,君主效法天之无名、无迹,因此是“无职”的,反之如果“能悟不能反道,自为其邦者,主劳臣佚”,这样是“劳君者”,为《九主》所批判的对象。由于“天覆地载,生长收藏,分四时”,天与地相配合而分四时以及生万物,相应地,君主需要“佐”(三公)的辅助来选拔官员以统治民众,天无名而生万物并使物各有其名,因此君主就应以名来统治臣民。《九主》说:“自强者先名,先名者自责。夫先名者,自强之命已。名命者,符节也,法君之所以强也。法君执符以听,故自强之臣,莫[敢]伪会以当其君。”连劭名认为“先名”即“生名”,“强”读为“疆”,“先名”即事物最初之生名,由此规定自身之命。“名命者,符节也”,符节即法令,由名生法,君主只需用法令治国,并以此来考察臣下,这就是所谓“循名责实”的方法,因此说:“故法君之邦若无人。非无人也,皆居其职也。”又说:“以无职并听有职。”这是一种典型的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的黄老政治思想。
墨家对于伊尹也多有称引。与儒家相似的是,墨家称赞伊尹也是强调贤人的作用,因而国君应该任用贤人。墨子借商汤的口吻说:“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但与儒家不同的是,墨家特别提出伊尹的出身问题。墨子说:“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伊尹,天下之贱人也。”按照墨子的设想,伊尹庖厨出身,在“农与工肆之人”的范畴之中,因此墨子刻意强调伊尹低贱的出身是为了阐发其独特的尚贤思想。
三、伊尹成为黄老学代言人的原因探析
先秦诸子对于伊尹均有论述,各家笔下的伊尹形象均有所不同,伊尹成为各家托古的共同对象之一,但为何黄老道家尤其重视伊尹,并有以之命名的道家《伊尹》五十一篇呢?
先秦诸子将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古代圣王,其中尤以儒、墨为甚,这就是所谓的“法先王”。儒家将其学说托之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后世更是将此视为儒家道统。墨家也将其学说上溯到“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所以韩非子说:“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相反,皆自谓真尧、舜。”可见,儒墨都将其学说托于尧、舜、禹、汤、文、武等圣王,黄老道家托之于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仲等(详见《汉志》“道家略”),大概是有意与儒墨相区分。美国汉学家史华慈在解释黄老道家为何要托于黄帝时说:“黄帝和儒家以及墨家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这也许反而有利于挪用他来担任黄老道家的中心象征符号,这样看来也是十分合理的。”虽然这句话不太准确,黄帝并非与儒家毫无关系,如《大戴礼记·五帝德》就是范例,但黄帝确实与儒墨的关系不如尧舜等密切。同样的道理,儒墨虽然对于伊尹均有论述,但伊尹也确实没有成为儒墨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人,如孟子虽认为伊尹是“圣之任者”,但却不如孔子。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伊尹与儒墨的关系并不像尧舜那样密切,这是它成为黄老学象征的有利条件。
刘学庆(1969-)为本文通讯作者,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花卉栽培与品种选育,email:lxqflower@163.com
曹峰发现中国古典文献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献,这类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中必然出现深明天道又洞察世事、可以称作帝师的人物,这些“帝师”往往是天道的代言人,他们的话看似带有神秘感,但一定有着现实的意义,具有实用主义色彩,这类文献他称之为“帝师类文献”,多是黄老学文献。通过帝师之口说出黄老学理念,这与黄老学的关于君臣关系的观点是相关的。《黄帝四经·称》说:“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实[宾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黄帝四经》认为作为最高层次“帝”的大臣应该是帝师,帝师说出来的话当然也是黄老学的核心观点。伊尹是辅佐商汤灭夏最重要的功臣,立下赫赫功绩,而且太甲即位后不修德政,伊尹还将其放逐又迎回,死后得以配祭商王,这自然最符合帝师的标准。事实上,《汉志》“道家略”所列黄老学所依托人物如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仲等除黄帝为古圣王之外,其他均为帝师类人物,可见伊尹成为黄老学代言人是与其身份是帝师息息相关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伊尹的事迹和传说与黄老学理念是一致的。伊尹善于烹饪的传说与黄老学重视养生的理念不谋而合。伊尹在商汤伐夏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制定了伐夏方针,《尹至》说:“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縈,汤往征弗服,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伊尹制定了从西伐夏的战略方针,《汤处于汤丘》也说:“乃与小臣基谋夏邦。”甚至还有如《国语》等书记载“伊尹间夏”,都是说明伊尹之谋略。黄老学也重视谋略,老子就曾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谋略思想,《鶡冠子·武灵》说:“太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站战克。”《十六经·顺道》说:“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主张持守弱节,等逞强恃勇之敌穷困时而去攻击它。因此,伊尹多谋略的记载恰好符合黄老学重谋略的思想。伊尹重视制度建设,为商汤建立了纳贡制度、礼乐文化制度以及职官制度,确立了社会秩序。而黄老学也重视制度建设,《十六经·论约》说:“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黄老学特别强调依据形名来进行制度建设,以保障君臣之间的秩序,《经法·六分》说:“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清华简《尹诰》记载伊尹反思夏失国的原因是:“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而黄老学也非常重视民,如《经法·国次》认为治国有“五逆”,其中一逆就是“人执者失民”。《经法·君正》也说:“[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最后,伊尹“以割烹要汤”的传说与道家卑下屈辱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第二十八章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总而言之,先秦诸子倾向于将自己的学说托之于上古圣人,儒墨最终是尧、舜、禹、汤、文、武等,相对来说,伊尹与儒墨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并非儒墨理想中的最高圣人,这客观上为伊尹成为黄老学的象征提供了有利条件。伊尹的帝师身份以及伊尹事迹和传说与黄老学思想的一致性也是伊尹成为黄老学代言人的原因所在。
注释
①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363、362页。③《女鳩》《女方》《肆命》和《徂后》均已佚失,《伊训》《咸有一德》和《太甲》属于“伪古文尚书”篇章,不可信。④郑玄曰:“伊尹,汤所以倚而取平,以尹天下,故曰‘伊尹’。至太甲改曰‘保衡’。”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第449页。⑤参见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第127—134页。⑥《论语·颜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⑦⑧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1010、1008页。⑨《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以下引用《孟子》均出自这一版本。⑩《孟子·万章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8页。《荀子·臣道》,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3年。以下引用《荀子》均出自这一版本。《荀子·王霸》。《荀子·非相》。《墨子·贵义》,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以下引用《墨子》均出自这一版本。《墨子·尚贤上》。《韩非子·奸劫弑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以下引用《韩非子》均出自这一版本。《韩非子·南面》。《庄子·庚桑楚》,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以下引用《庄子》亦出自这一版本。《庄子·让王》。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1936年,第1601页。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八十四·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1—282页。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伊尹诸篇的记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参见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参见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黄德宽:《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先秦“小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李守奎认为《汤处于汤丘》既有可能归属于道家,也有可能归属于小说家,但《汤处于汤丘》的思想较为深刻,并不符合思想浅薄的小说家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汤处于汤丘》不属于小说家。陈奇猷认为《先己》《论人》《恃君》《长利》《知分》《赞能》等均属于道家伊尹学派之言,但其中只有《先己》一篇直接出现伊尹,故而我们只认定《先己》一篇为《伊尹》类文献。参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参见凌襄:《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文物》1974年第11期;连劭名:《帛书〈伊尹·九主〉与古代思想》,《文献》1993年第3期;魏启鹏:《前黄老形名之学的珍贵佚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0—339页;余明光:《帛书〈伊尹·九主〉与黄老之学》,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0—348页。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四),中华书局,2014年,第97、101页。以下涉及帛书《九主》均引自此书,不另注,为方便起见,以通行字写出。连劭名:《帛书〈伊尹·九主〉与古代思想》,《文献》1993年第3期。裘锡圭:《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9页。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中西书局,2015年,第141、134、135页。以下所引清华简内容,均引自此书,不另注,为方便起见,简文直接以通行字写出。刘成群:《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曹峰:《清华简〈汤在啻门〉与“气”相关内容研究》,《哲学研究》2016年第12期。郭梨华:《〈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中的黄老思想初探》,《〈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与〈殷高宗问于三寿〉会议论文集》,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2016年。参见刘成群:《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曹峰:《清华简〈汤在啻门〉与“气”相关内容研究》,《哲学研究》2016年第12期;郭梨华:《〈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中的黄老思想初探》,《〈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与〈殷高宗问于三寿〉会议论文集》,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2016年。《墨子·尚贤中》。《韩非子·显学》。[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曹峰:《清华简〈三寿〉、〈汤在啻门〉二文中的鬼神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2—353、331页。伊尹为“汤相”,太公吕望为“周师尚父”,辛甲,班固自注曰:“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刘向《别录》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鬻子,班固自注曰:“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管仲则为齐桓公之相。张碧波:《伊尹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2期。
TheRelationshipBetweenYiYinandEarlyHuang-LaoDaoism
YuanQing
Abstract:The pre-Qin literature had a large number of records on Yi Yin and Yi Yin had been the relying object of scholars in the pre-Qin Dynasty, of which Huang-Lao Daoism was the school that most admired Yi Yi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Xianji" in Lv′sSpringandAutumnAnnals, the silk text JiuZhu, Tsinghua Bamboo slip TangChuyuTangzhiqiuandTangZaiChimen, we found Huang-Lao Daoism were reflected in the Daoist YiYin recorded in the HanshuYiwenzhi. The reasons that Yi Yin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Huang-Lao Daoism were as follows:first,unlike Yao and Shun,Yi Yin was not so close to Confucianism and Moism in relationship, which provided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Yi Yin being the symbol of Huang-Lao Daoism; second, Yi Yin as the emperor master accorded with Huang-Lao literature as emperor master records; third, Yi Yin′s deeds and legends conformed with Huang-Lao ideas.
Keywords:Yi Yin; YiYin; Huang-Lao Daoism; scholars in pre-Qin Period
收稿日期:2018-08-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最新黄老学出土文献学研究”(18CZX024)。
作者简介:袁青,男,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哲学博士(珠海 519082)。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13-06
责任编辑:涵 含
标签:道家论文; 孟子论文; 文献论文; 诸子论文; 清华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中州学刊》2019年第8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最新黄老学出土文献学研究”(18CZX024)论文;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