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服吸收,降钙素,脂质体,N-叁甲基壳聚糖
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论文文献综述
黄爱文,宋洪涛[1](2014)在《N-叁甲基壳聚糖包覆精氨酸八聚体修饰的降钙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N-叁甲基壳聚糖(N-trimethyl chitosan chloride,TMC)包覆精氨酸八聚体(Arg8)修饰的降钙素脂质体(TMC-Arg8-Lips),以期增强降钙素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降钙素脂质体,依次用TMC和Arg8对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对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以Caco-2单层细胞为模型评价TMC-Arg8-Lips的细胞转运,并用大鼠灌胃试验评价口服TMC-Arg8-Lips后的药效。结果制备的脂质体外观圆整、分布均匀,包封率较高,体外细胞转运实验中,TMC-Arg8-Lip的Papp值分别是FD4溶液的7倍,未包覆脂质体(Non-Lips)的4.35倍,FD4和TMC混合溶液(FD4-TMC)的1.79倍,TMC包覆脂质体(TMC-Lips)的1.4倍。大鼠体内药效学实验中,TMC-Arg8-Lips的血清钙水平-时间曲线上面积(AAC)分别是Non-Lips的16.56倍,TMC-Lips的1.56倍。结论N-叁甲基壳聚糖包覆八聚精氨酸修饰的脂质体对大鼠肠黏膜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作为增强降钙素的口服吸收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4-10-25)
张海玲,朱敦皖,宋丽萍,刘兰霞,董霞[2](2013)在《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的跨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证实精氨酸修饰壳聚糖(ACS)制备的载基因纳米粒子显着地提高壳聚糖(CS)基因载体的转基因效率,该文进一步探索ACS摄入及跨膜机制对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标记的CS或者ACS与荧光素酶质粒DNA复合制备CS载基因纳米粒子[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CGN),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ACGN)];与大鼠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不同跨膜通道的抑制剂(氯丙嗪、非律平和Dynasore)共孵育,以评价其基因递送的跨膜途径。通过与不同跨膜途径的抑制剂共转染,观察不同跨膜通道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结果 ACGN细胞摄入量是CGN的2倍[(1.534±0.016)μg/mg蛋白质vs(0.755±0.007)μg/mg蛋白质]。与CGN相比,ACGN内吞通道有所改变,非律平(质量浓度5μg/mL,小窝蛋白内吞通道的特异抑制剂)能显着地抑制ACGN的细胞摄入(46.6%)和转基因效率(48.2%),而小窝蛋白内吞通道对CGN作用不明显。结论实验数据显示,ACS改变了基因载体的内吞通道,促进了基因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入量,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转基因效率。(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3年02期)
朱敦皖,张海玲,柏金根,刘文广,冷希岗[3](2007)在《精氨酸修饰壳聚糖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精氨酸短肽由于其独特的内在化机理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精氨酸和胍基能有效转运穿透细胞膜,在细胞穿膜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将精氨酸接枝到壳聚糖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壳聚糖衍生物——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Arg-CS),并用复凝聚的方法制备了Arg-CS/DNA纳米复合物.对Arg-CS及Arg-CS/DNA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以HeLa细胞为宿主细胞研究了Arg-CS/DNA复合物的转染行为和效率.Arg-CS介导的荧光素酶质粒的表达较壳聚糖介导的荧光素酶的表达提高了大约100倍,而MTT实验表明,Arg-CS及其与DNA复合物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细胞毒性均很小,Arg-CS有望成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壳聚糖基非病毒载体.(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7年18期)
程娟[4](2006)在《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BSA在壳聚糖及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表面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交流阻抗是研究吸附等界面现象的先进手段,它能够用来研究蛋白质在表面的覆盖率,蛋白质吸附热力学,蛋白质吸附的传质过程和蛋白质在表面吸附量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酶固定化、蛋白质分离与提纯、生物材料的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入研究蛋白质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表面的吸附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壳聚糖和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表面的吸附行为,探讨BSA在这两种表面的吸附覆盖率、吸附量、吸附的等效电路模型、吸附对材料表面性质的影响和吸附热力学参数,并对蛋白质吸附过程进行探讨,证明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蛋白质在聚合物表面吸附行为的可行性,以揭示蛋白质在壳聚糖及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表面的吸附特性。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的BSA在壳聚糖表面的吸附特点的研究表明: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大,吸附量也随之增大,最终达到饱和吸附后,吸附量不再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蛋白质吸附量也增大。所选的等效电路能很好的描述蛋白质吸附体系的实际状况。壳聚糖表面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BSA在壳聚糖表面的吸附是放热过程,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即BSA在壳聚糖表面的吸附是一个自发过程,吸附熵值增大。与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BSA在壳聚糖表面吸附行为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两者都表明BSA在壳聚糖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量都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这表明交流阻抗不仅能有效的研究蛋白质在聚合物表面的吸附行为,而且在研究与电化学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在聚合物修饰的电极表面的吸附更有优势。BSA在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吸附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电极不带电荷,吸附BSA后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电极表面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BSA在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电极表面吸附覆盖率与本体BSA浓度以及吸附温度有关。利用阻抗法和循环伏安法计算出的ΔGADS、ΔHADS、ΔSADS能够较好的吻合,结果都表明BSA在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表面的吸附行为稍稍放热,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主要推动力是熵值的变化。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方程来描述,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但是温度较高时,出现多层吸附。BSA在两种表面的吸附有很多相似性:吸附量都随着BS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吸附过程都是放热过程;吸附都是自发进行的,吸附的主要推动力是熵值的增大。其主要区别是在同等条件下,BSA在精氨酸表面的吸附量比在壳聚糖表面吸附量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1-01)
朱敦皖[5](2005)在《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阳离子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低免疫原性以及无毒性的优点。壳聚糖通过静电作用可以与DNA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保护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从而促使DNA顺利的进入细胞,因此壳聚糖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Arg-CS)非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的制备及其与DNA复合物的表征。以碳二亚胺为偶联剂,将精氨酸偶联到壳聚糖上制备了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缀合物,并通过复凝聚的方法,制备了纳米尺寸的Arg-CS/DNA聚电解质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分析,可以确认精氨酸已经共价连接到壳聚糖上。圆二色谱结果表明DNA与壳聚糖作用形成纳米尺寸的复合物后仍然保持着典型的B型构象。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子相关光谱检测复合物的表面形态和尺寸大小分布,结果表明,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DNA纳米复合物(N/P=2:1)呈现不规则的球形,复合物的直径分布大多在80~150nm之间,有利于基因转染。2、细胞系和组织块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并以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宿主细胞,初步探讨以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为载体,介导编码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的可行性。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明亮清晰的绿色荧光,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平滑肌细胞形态,说明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DNA被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载体成功地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得到有效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1-01)
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证实精氨酸修饰壳聚糖(ACS)制备的载基因纳米粒子显着地提高壳聚糖(CS)基因载体的转基因效率,该文进一步探索ACS摄入及跨膜机制对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标记的CS或者ACS与荧光素酶质粒DNA复合制备CS载基因纳米粒子[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CGN),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ACGN)];与大鼠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不同跨膜通道的抑制剂(氯丙嗪、非律平和Dynasore)共孵育,以评价其基因递送的跨膜途径。通过与不同跨膜途径的抑制剂共转染,观察不同跨膜通道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结果 ACGN细胞摄入量是CGN的2倍[(1.534±0.016)μg/mg蛋白质vs(0.755±0.007)μg/mg蛋白质]。与CGN相比,ACGN内吞通道有所改变,非律平(质量浓度5μg/mL,小窝蛋白内吞通道的特异抑制剂)能显着地抑制ACGN的细胞摄入(46.6%)和转基因效率(48.2%),而小窝蛋白内吞通道对CGN作用不明显。结论实验数据显示,ACS改变了基因载体的内吞通道,促进了基因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入量,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转基因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氨酸修饰壳聚糖论文参考文献
[1].黄爱文,宋洪涛.N-叁甲基壳聚糖包覆精氨酸八聚体修饰的降钙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性质研究[C].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4
[2].张海玲,朱敦皖,宋丽萍,刘兰霞,董霞.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的跨膜机制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3
[3].朱敦皖,张海玲,柏金根,刘文广,冷希岗.精氨酸修饰壳聚糖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7
[4].程娟.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BSA在壳聚糖及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表面的吸附[D].天津大学.2006
[5].朱敦皖.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