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稻瘟病菌寄主植物分类

和田地区稻瘟病菌寄主植物分类

一、和田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分类名录(论文文献综述)

陈景芸[1](2019)在《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斑潜蝇属Liriomyza种类繁多,约有160种可为害栽培作物和观赏植物。由于这些昆虫个体小或微小(长1.3~2.1mm),形态特征相似,部分种类生态位重叠明显,种间竞争与替代迅速,鉴定工作受虫态和虫体保存完整状态的限制,因此其分类鉴定比较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混乱,给植物检疫、测报和防治等工作带来困难。2014-2017年作者调查采集了中国大陆11省、38市4771头斑潜蝇属昆虫,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种类共有5种,分别为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其中前三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为害性的入侵性斑潜蝇。为了进一步研究斑潜蝇属昆虫种间和种内的形态学特征变异和基因遗传分化程度,给检疫鉴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更便捷的鉴定方法,给斑潜蝇的分化、扩张、控制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对采集到的5种4771头斑潜蝇个体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其中对5种285头斑潜蝇个体的主要背面特征(详见附录Ⅰ)做了拍照记录和线粒体COI基因检测的验证,以期探索更稳定、快速和便捷的鉴定方法;对5种258头斑潜蝇个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和对5种255头斑潜蝇个体EF-1a基因片段序列做了种间及三叶斑潜蝇种内的遗传结构分析;对5种284头斑潜蝇个体进行了基于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对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斑潜蝇形态鉴定特征本文研究了 5种斑潜蝇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结果与Spencer(1973)书中描述一致,经过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征仍然是斑潜蝇形态鉴定中最可靠的特征。由于现有文献资料中的大多鉴定图都是引自Spencer的手绘图,缺少清晰的实物对比鉴定特征图,所以本文拍摄了 5种斑潜蝇雄性外生殖器清晰的实物特征图,作为手绘鉴定图的补充。此外,本文研究发现目前使用最频繁的斑潜蝇种类鉴定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内外顶鬃着生区域的颜色具有不稳定性和种间界限不清晰的缺点,只可作为辅助鉴定特征;2)前翅M3+4脉末段长与次末段长的比值在种内差异范围较大,种间无明显绝对的界限且比值范围重叠部分较大,无法区分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只能作为区分其它种类的辅助特征;3)斑潜蝇腹部背面观花纹多变,但三叶斑潜蝇具有独特的腹部背面特征。在不解剖、不做分子鉴定的情况下,为达到快速准确鉴定,本文总结了这5种斑潜蝇最稳定和可靠的形态鉴别特征:1)三叶斑潜蝇腹部背面中间有一条贯穿腹部背面黑色横条纹的黄色纵带将黑色条纹分割成两列,或者至少在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中间靠近下端有或大或小可明显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黄色斑块在黑色条纹中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且大多个体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2)美洲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无明显缺口,且外顶鬃着生区域颜色为黑色;3)番茄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或整条成一个大弧形,中间无明显缺口,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4)南美斑潜蝇腿节有明显的黑色斑块,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黑色;5)葱斑潜蝇小盾片为全黑色,且内顶鬃着生区域为黄色,外顶鬃着生区域或下侧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斑潜蝇属种类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黑色斑块。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斑潜蝇种群COI基因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和不同寄主植物间均表现出相对保守的特性,可以作为斑潜蝇属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EF-1a基因的碱基突变率相对较高,可用于斑潜蝇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种斑潜蝇种间分化明显,其中三叶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虽然形态极其相似,但种间无基因交流,未发现杂交现象;番茄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葱斑潜蝇与4种斑潜蝇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种关系与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程度一致。基于EF-1a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总体一致,但美洲斑潜蝇单倍型与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种间分化界限不明显。针对三叶斑潜蝇种内不同种群间的进一步遗传分化结果显示,这两个分别位于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基因,在三叶斑潜蝇种内分化程度和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本文选用了 8个三叶斑潜蝇微卫星位点对20个三叶斑潜蝇种群和6个近似种种群的种群遗传结构做了进一步分析,总体分析结果与基于COI基因和EF-1a基因的分析结果一致。在测试样品中,5种斑潜蝇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种间的种群之间均发生高度分化。微卫星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5种斑潜蝇之间(尤其是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之间)虽然形态极为相似,但在线粒体和核基因层面均已经发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即种间分化明显。本测试样本中三叶斑潜蝇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大于0.5,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小于0.5,说明目前中国地区三叶斑潜蝇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总体看,中国这5种斑潜蝇各个地理种群内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且遗传分化指数FsT较高,说明地理隔离等因素对斑潜蝇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地理不同寄主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同一寄主不同地理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差异性,说明地理隔离对三叶斑潜蝇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很大影响,寄主植物对斑潜蝇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尚未检测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三叶斑潜蝇部分种群处于明显或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状态,而且大致分为两大类群,即华南沿海地区类群和江浙及以北方地区类群,从入侵路径判断,应该是华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北扩散。瓶颈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三叶斑潜蝇群体规模正处于平稳增长期。4、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全长16175 bp(GenBank登录号MG252777),包括37个线粒体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tRNA,2个核糖体rRNA)和一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其基因排序与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Lewis et al,1995)的基本相同。该基因组有23个基因分布在J链上(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4个转运tRNA),14个基因分布在N链上(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转运tRNA和2个核糖体rRNA),16个基因间隔区总长64 bp,最短的只有1 bp,最长的有19 bp,位于tRNAGlu和tRNAPhe之间。在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里有9个基因重叠区,最长的在tRNATrp和tRNACys之间,重叠长度为8 bp。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与潜蝇科其它种类相似。此外,葱斑潜蝇基因组序列与原始祖先trnI-trnQ-trnM的分布比较一致。与已测序的5种潜蝇科昆虫一样,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发现重排现象,即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且基因间隔区的长度和位置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序列对斑潜蝇属5个种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证明葱斑潜蝇应该隶属于斑潜蝇属。

张林雅[2](2017)在《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洲斑潜蝇是对蔬菜和观赏性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多食性昆虫,为了研究美洲斑潜蝇的气味结合蛋白的功能,本实验通过对美洲斑潜蝇成虫转录组的测序结果的RACE-PCR扩增验证,获得20个具有完整cDNA编码框的LsatOBPs基因,进一步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获得20个cDNA全长序列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LsatOBP1-15以及LsatPBPRP2-6,其中9个为Classic OBPs,5个为Minus-C OBPs,4个为Plus-C OBPs,2个为Dimers OBPs。使用荧光定量技术对这20个OBPs基因在美洲斑潜蝇幼虫、蛹以及成虫中的相对表达含量分析,结果发现4个LsatOBPs基因在幼虫阶段表达量很高、2个LsatOBPs在蛹期的表达量很高;5个LsatPBPRPs以及其余9个LsatOBPs在成虫中的表达量很高,这14个LsatOBPs基因在美洲斑潜蝇不同日龄的雌雄成虫中表达量也是存在差异性的,8个LsatOBPs基因在新羽化的雌雄成虫中表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4个LsatOBPs在羽化三天后的雄成虫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雌成虫中的表达量,5个LsatOBPs在羽化五天后的雄成虫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雌成虫中的表达量,这可能和LsatOBPs调控雄成虫的行为有关。2.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7个LsatOBPs的体外重组蛋白,以1-NPN为荧光探针研究这7个Lsat OBPs蛋白与25种选定的气味物质的荧光结合特性,结果发现7个LsatOBPs均能与β-紫罗兰酮结合,LsatOBP13、LsatPBPRP2和LsatPBPRP6能与植物中大量存在的1-Octen-3-ol有较强的结合,LsatOBP1、LsatPBPRP4以及LsatPBPRP6能与番茄中特异存在的Limonene有较强的结合,而文献报道这两种物质均能引发美洲斑潜蝇触角电位强烈的反应以及行为反应,这说明多个LsatOBPs同时能识别的特异性气味物质可能引起昆虫发生行为反应。LsatOBP1能与选定的气味物质中的15种发生较强结合,且与多种植物中存在的脂肪酸类挥发性物质有较强的结合能力;LsatPBPRP6也能与选定的气味物质中的15种发生较强结合,但是主要与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绿色气味物质发生较强结合;这说明不同的LsatOBPs识别的气味物质不同,LsatOBPs在美洲斑潜蝇体内可能不仅仅是在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作用;而7个LsatOBPs均不能与家蝇(Musca domestica)性信息进行结合,这可能说明LsatOBPs对信息素类物质的识别是具有特异性的;对美洲斑潜蝇LsatOBPs的结合特性的研究在斑潜蝇的嗅觉识别的机制的了解以及寻找和开发新的斑潜蝇的引诱剂与趋避剂都有参考价值。3.使用荧光免疫共定位对7个LsatOBPs在美洲斑潜蝇触角的嗅觉感器以及口器上的分布进行定位,美洲斑潜蝇的触角鞭节上的嗅觉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I、毛形感器II、锥形感器、槽形感器、棒状感器以及嗅觉窝,各种嗅觉感器上分布的LsatOBPs的种类存在差异,LsatOBPs在不同的嗅觉感器中分布可能与嗅觉感器的功能有关。免疫共定位结果发现LsatPBPRP3与LsatPBPRP6在美洲斑潜蝇的毛形感器II、锥形感器、槽形感器以及棒状感器上均存在共表达;LsatPBPRP3与LsatPBPRP4在锥形感器中共表达;LsatPBPRP2与LsatPBPRP3在毛形感器TSII和锥形感器中共表达;LsatOBP1与LsatPBPRP6在槽形感器中共表达;LsatPBPRP5在毛形感器I中表达;Lsa tPBPRP4与LsatOBP13能在嗅觉窝处存在共表达;同时LsatPBPRP2、3、4、6以及LsatOBP1、13在口器中有大量表达;根据LsatOBPs在嗅觉感器中分布情况以及LsatOBPs的结合特性分析,我们推测LsatPBPRP4与Lsat OBP13这类能在嗅觉窝处存在的气味结合蛋白才是斑潜蝇嗅觉识别过程中能引发机体发生行为反应的重要蛋白。

鲍永生[3](2016)在《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巴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该地区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的蔬菜为主。本论文对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基本情况,包括大棚类型、各主要产区设施蔬菜种植种类、种植模式、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进行的问询调查,并对设施蔬菜虫害种类、主要种类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巴州地区大棚种类主要有四种,以普通日光温室和中小拱棚为主,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总体设施蔬菜生产模式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后和冬季生产方向发展,实现了一年两茬生产向3-4茬生产的转变。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滴灌、嫁接、穴盘育苗、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应用卷帘机、热风炉等现代机械,设施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升。2、本州设施蔬菜虫害主要种类12科30余种,其中,斑潜蝇、小菜蛾、蚜虫、烟粉虱、叶螨、蓟马和小菜粉蝶等害虫对巴州地区的设施蔬菜为害严重。3、危害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的斑潜蝇主要有5种,分别是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Blanchard)、豌豆斑潜蝇L.congesta(Becker)、番茄斑潜蝇L.bryoniae(kaltenbach)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Kato)。通过害虫外部形态特征及田间危害状可判断斑潜蝇的不同种类,生产上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对设施蔬菜生产的危害。

益浩[4](2014)在《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文中指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是危害蔬菜、花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2种世界性检疫害虫。由于其寄主种类广、世代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抗药性强和繁殖能力高等特点,容易爆发成灾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年来这两种斑潜蝇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关于其在我国危害的报道不断增加,尤其是后入侵的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相比,其寄主范围更宽、抗农药能力更强、生殖干扰影响更大,同时耐高温和低温的程度更广,因此,三叶草斑潜蝇具有比美洲斑潜蝇更大的危害潜能。本文主要从两种斑潜蝇对资源的占有顺序、种内种间的密度效应、相互之间的生殖干扰、生态位测定和野外的种群动态调查等几个方面,对两种斑潜蝇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替代机制进行探讨研究,为明确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种间竞争和取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预测预报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的取代分布以及有效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综述了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各自的生物学特征,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还介绍了两种斑潜蝇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替代的发展关系。研究了占有资源先后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资源空间较优越时,美洲斑潜蝇优先占有资源空间对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和竞争力没有显着地影响,反之,如果三叶草斑潜蝇优先占有资源空间,就能够明显的抑制美洲斑潜蝇的入侵和竞争能力。分析了卵密度和幼虫密度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密度对两种斑潜蝇卵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幼虫密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明显的降低化蛹率和羽化率,减轻蛹重,缩短成虫寿命以及降低每雌的产卵量,严重的影响了两种斑潜蝇F1代的数量。在两种斑潜蝇幼虫对食物资源竞争研究中,相比较而言,幼虫密度越高F1代中三叶草斑潜蝇的比例就越大,说明三叶草斑潜蝇幼虫的取食和抗拥挤能力更强,因此三叶草斑潜蝇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彼此之间的生殖干扰能力,结论得出两种斑潜蝇之间存在明显的生殖干扰现象。美洲斑潜蝇雄虫和雌虫对三叶草斑潜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干扰,干扰成虫数量越多影响的作用越大,在同等数量的成虫干扰下,雄虫的干扰能力比雌虫更强;反之,三叶草斑潜蝇对美洲斑潜蝇也有较强的生殖干扰能力,在同等数量的成虫干扰下,雄虫的干扰能力比雌虫更强。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干扰能力的比较发现,不管是三叶草斑潜蝇雄虫还是雌虫的生殖干扰能力都要比对美洲斑潜蝇强。分析结果还发现两种斑潜蝇的生殖干扰现象只是降低了后代的种群数量,并不影响其子代的化蛹率、羽化率和性比。生态位测定结果表明,三叶草斑潜蝇的生态位宽度更宽,它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很小,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很高。天敌黄赤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跟随作用更强,更喜欢选择美洲斑潜蝇寄生,田间罩笼实验表明,在没有农药干扰的情况下,黄赤蝇茧蜂能够很好地控制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从2005年至2013年,连续8年对海南省两种斑潜蝇的种群动态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到2013年3月份调查时,三叶草斑潜蝇已经成为海南省部分地区的优势种群,而且有继续向大陆扩展的趋势。在海南省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是潜蝇类害虫的绝对优势种群,全年两种斑潜蝇种群交互发生,2月份至4月份为爆炸式发生季节,这时期三叶草斑潜蝇为优势种群,对丝瓜、四季豆、豆角、豇豆等重要经济作物的株危害率和叶危害率均达到100%,5月份到12月份两种斑潜蝇种群数量较低,但是两者对丝瓜和豇豆的株危害率几乎也在70%。在三叶草斑潜蝇较喜食的豇豆上,其全年种群数量都要高于美洲斑潜蝇;在美洲斑潜蝇较喜食的丝瓜上,9-12月份其种群数量稍高于三叶草斑潜蝇,从1月份开始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数量骤然上升超过美洲斑潜蝇成为优势种群一直到5月下旬。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5](2013)在《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底比斯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是一种抑性、卵育型单内寄生蜂,可以通过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该蜂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多种潜叶蝇类害虫尤其是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优势天敌。本文综述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发生应用进展,认为其对我国潜叶蝇具有极强的控害应用潜力,未来应该继续重点研究其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寄主取食的控害特性以及规模化生产和释放技术。本综述可为进一步利用该寄生蜂有效地防控我国的潜叶蝇提供指导。

季岩[6](2013)在《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具有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发育周期短且世代重叠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爆发成灾,是花卉和蔬菜上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首次采用FIASCO法筛选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利用筛选出的7个标记对采自全国12个省市地区的美洲斑潜蝇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共筛选出1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这15个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大于0.5,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7-19个,观测杂合度为0.479-0.830,期望杂合度为0.668-0.914,其中7个位点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可能与Wahlund效应和近亲交配有关。连锁不平衡检测显示,位点JY60与JY67B, JY60与JY70B, JY1与JY73B之间表现连锁不平衡。2、为了检测微卫星位点的通用性,本研究对斑潜蝇属的其他4个物种:三叶草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葱斑潜蝇进行跨种扩增试验,结果表明,除位点JY4和JY18B外,其他13个位点均可不同程度的在4个美洲斑潜蝇近缘种中成功扩增,特别是位点JY1、JY14、JY26、JY46和JY60在4个近缘种中全部扩增成功,说明本研究的筛选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具有较高的通用性。3、用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美洲斑潜蝇12个地理种群的28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各地理种群平均等位基因为5.4-8.7个,期望杂合度均大于0.6,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种群间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63.6%的种群间发生了中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15),其中浙江和山西种群间遗传分化最大,FST值为0.1464,贵州和广东种群间的FST值为-0.0036,表明这两个种群间完全没有分化。所有群体间Nm值均大于1,表明遗传漂变还未成为群体间遗传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遗传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和广东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644),广西和江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6650)。从整体来看,广西和上海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小,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大,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小。推断美洲斑潜蝇种群间的分化可能是由全国范围花卉蔬菜的频繁调运、入侵来源的多样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瓶颈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12个种群中部分种群经历过瓶颈效应,但目前整个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正处于平稳甚至增加之中。

于海伦[7](2012)在《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新疆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外来有害生物认识的不足,往往会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再加上缺少天敌制约,造成的损失极大。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林果外来有害生物,结合新疆地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以新疆地缘条件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新疆生态环境特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特点、新疆社会以及人文发展等特点,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初步评估名单,该名单包括虫害、病害和有害杂草,考虑到了各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针对每一有害生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疆特色林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2)8种有害生物中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对新疆的风险最大,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也达到了2.3分以上,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和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达到2.2分以上,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在2.1分以上,8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的风险程度都属于高度风险。(3)本研究提出的2种外来有害杂草:刺萼龙葵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均已经有报道在新疆发现,并且刺萼龙葵已经在新疆建立了种群。根据已有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浙江某镇橘园造成绝收的危害,本研究在此将外来有害杂草考虑进对新疆特色林果业危害较大的物种之中,做到风险分析的完整。

王淑英[8](2012)在《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危害设施蔬菜及大田蔬菜的潜叶性害虫。本文首次较系统地调查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在青海西宁地区温室中的发生规律和影响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几种生物药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青海西宁地区温室蔬菜栽培实际的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技术,并经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美洲斑潜蝇在青海西宁地区1年出现2次高峰,5-6月出现第一次高峰,9月中下旬出现第二次高峰,其中第一次高峰明显高于第二次高峰。成虫存活时间与性别有关,雄性成虫存活时间6-9天,雌性成虫存活时间可达10-13天。2、土壤湿度对美洲斑潜蝇蛹的历期和羽化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土壤相对湿度30%时蛹的发育历期最短,平均羽化率最高。3、对当地常种蔬菜种类(品种)对美洲斑潜蝇表现出了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抗性最强的是番茄毛粉1号,其次是豆角绿龙架豆、茄子大龙、乐都长辣椒,再次是航椒5号和豆角双丰2号,抗性最弱的是豆角双丰1号。4、对几种生物制剂对美洲斑潜蝇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阿维菌素>阿·辣椒碱>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鱼藤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青海西宁实际的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经示范黄板加生物农药防治的温室黄瓜产量为4325kg/667m2,比对照增产1375kg/667m2,黄板加生物农药防治的温室番茄产量为5230kg/667m2,比对照增产1680kg/667m2。同样比单使用黄板和农药的温室产量也高出300-600kg/667m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

相君成,雷仲仁,王海鸿,高玉林[9](2012)在《三种外来入侵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是危害蔬菜、花卉的世界性大害虫。不同种间相互更替或取代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对近年来3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对斑潜蝇种间更替和取代现象的分析显示,生殖干扰、新生物型的出现、天敌、生态位、寄主植物以及抗药性等因素可能是影响它们种间竞争的关键。以期为斑潜蝇种群演替研究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君成[10](2011)在《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Burgess)、南美斑潜蝇L. huidobrensis(Blanchard)是三种危险的外来入侵性害虫,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且具有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寄主范围广、耐药性高、易暴发成灾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自1970年以来,不断向世界各地蔓延危害。近年来,这三种斑潜蝇种间取代现象时有发生。这三种斑潜蝇均已侵入我国,在我国南方三种斑潜蝇同时发生,那么,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替代现象,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对此开展了一些初步研究,主要从近年来三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斑潜蝇种间更替和取代现象的可能机理,温度、嗅觉、生殖干扰、种群动态调查等方面对三种斑潜蝇的种间竞争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斑潜蝇的种间更替取代提供理论依据,为斑潜蝇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综述了近年来三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种间更替和取代现象的可能机理。种间杂交、生殖干扰、天敌、生态位、寄主植物、抗药性以及高致害性生物型的出现都可能是造成斑潜蝇种间更替与取代的原因。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8℃下,南美斑潜蝇F1代成虫数(2.5±0.7)显着高于美洲斑潜蝇(0.4±0.3);25℃下,两种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无显着差异;30℃下,美洲斑潜蝇F1代成虫数(18.0±2.9)显着高于南美斑潜蝇(0)。研究了高温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叶斑潜蝇耐高温能力更强。28℃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为5.2±1.9,与三叶斑潜蝇的6.2±1.2无显着差异;35℃下,美洲斑潜蝇的F1代成虫数仅为0.8±0.3显着低于三叶斑潜蝇的4.5±1.1。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美洲斑潜蝇(Ls)和南美斑潜蝇(Lh)、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Lt)对相互间产卵叶片、幼虫叶片以及成虫的气味趋避性差异。发现幼虫叶片和产卵叶片对美洲斑潜蝇雌虫、南美斑潜蝇雌虫、三叶斑潜蝇雌虫都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其驱避作用顺序为Ls幼虫叶片≥Lh幼虫叶片>新鲜叶片,Ls产卵叶片>Lh产卵叶片>新鲜叶片;Lt幼虫叶片≥Ls幼虫叶片>新鲜叶片,Lt产卵叶片≥Ls产卵叶片>新鲜叶片。南美斑潜蝇雌虫对其雄虫的引诱作用显着高于美洲斑潜蝇雌虫对其雄虫的引诱作用;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雌虫对各自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差异不显着。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的生殖干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存在相互生殖干扰。向美洲斑潜蝇试验笼中释放不同数量的三叶斑潜蝇雄虫,其后代数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三叶斑潜蝇雄虫越多,其后代越少;相反,向三叶斑潜蝇试验笼中释放美洲斑潜蝇雄虫,三叶斑潜蝇后代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同等干扰条件下,三叶斑潜蝇具有更强的干扰能力。两种斑潜蝇间的生殖干扰只是影响F1代的数量,并不影响化蛹率、羽化率和雌雄比。2005年~2011年,对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已蔓延至我国华南地区及江苏、浙江危害,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在海南省,其已取代美洲斑潜蝇成为优势种群。

二、和田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分类名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田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分类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潜蝇属的研究概况
        1.1 斑潜蝇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斑潜蝇属的形态分类
        1.3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别特征
        1.3.1 三叶斑潜蝇
        1.3.2 美洲斑潜蝇
        1.3.3 南美斑潜蝇
        1.3.4 番茄斑潜蝇
        1.3.5 葱斑潜蝇
        1.4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研究概况
        1.4.1 三叶斑潜蝇
        1.4.2 美洲斑潜蝇
        1.4.3 南美斑潜蝇
        1.4.4 番茄斑潜蝇
        1.4.5 葱斑潜蝇
        1.5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物种分化的方式
        2.1 异域物种分化
        2.2 同域物种分化
        2.3 种群分化研究概述
        2.4 昆虫本身具备的种群分化的条件
        2.5 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3.1 线粒体简介
        3.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3.3 线粒体DNA的进化
        3.4 线粒体RNA二级结构变化
        3.5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4 微卫星标记研究概况
        4.1 微卫星序列的概念和类型
        4.2 微卫星的功能
        4.2.1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4.2.2 参与结构基因的表达
        4.2.3 作为染色质折叠密码
        4.2.4 与性别决定有关
        4.2.5 与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有关
        4.2.6 参与组成端粒与着丝粒结构
        4.3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形成的机理
        4.3.1 滑链错配假说
        4.3.2 基因重组假说
        4.4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4.4.1 数量丰富
        4.4.2 丰富的多态性
        4.4.3 共显性遗传
        4.4.4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4.5 检测的高效性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观察、解剖及拍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外生殖器
        2.2 内外项鬃着生区域颜色
        2.3 翅脉M3+4脉比例
        2.4 腹部背面观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
        1.6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7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1 三叶斑潜蝇种群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2 三叶斑潜蝇种群EF-1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2 五种斑潜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2.1五种斑潜蝇COI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五种斑潜蝇EF-1a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3.1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分化
        2.3.2 分子变异分析
        2.4 5种斑潜蝇单倍型系统发育
        2.4.1 5种斑潜蝇系统发育树
        2.4.2 三叶斑潜蝇种群系统发育树
        2.5 单倍型网络图
        2.5.1 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的网状图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三叶斑潜蝇及近似种种群遗传结构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
        1.5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1.6 微卫星位点扩增
        1.7 基因分型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引物筛选结果
        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2.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4.1 位点间的遗传多样性
        2.4.2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2.4.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2.5 种群遗传结构
        2.6 瓶颈效应的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和DNA提取
        1.2 PCR扩增和测序反应
        1.3 测序组装、注释和分析
        1.4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苷酸组成
        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2.3 转运tRNA基因
        2.4 核糖体rRNA基因
        2.5 控制区(A+T富含区)
        2.6 系统进化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信息物质
        1.1.1 来自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绿叶挥发性气味
        1.1.2 来自昆虫的化学信息物质---信息素类物质
        1.1.3 植物化学信息物质和昆虫信息素的关系
    1.2 昆虫的外周嗅觉系统
        1.2.1 昆虫嗅觉感器种类
        1.2.2 昆虫外周嗅觉感受过程
    1.3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
        1.3.1 气味结合蛋白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味结合蛋白生理功能及分布
        1.3.3 气味结合蛋白结合特性研究及其应用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美洲斑潜蝇样品的收集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美洲斑潜蝇转录组测序及序列拼装
        2.1.4 美洲斑潜蝇LsatOBPs基因的鉴定
        2.1.5 美洲斑潜蝇LsatOBP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录组的测序
        2.2.2 转录组序列的拼装
        2.2.3 转录组序列注释与分析
        2.2.4 转录组数据中美洲斑潜蝇LsatOBPs基因的挖掘
        2.2.5 美洲斑潜蝇LsatOBPs基因RACE-PCR结果
        2.2.6 美洲斑潜蝇LsatOBP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美洲斑潜蝇样品收集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总RNA提取
        3.1.4 cDNA反转录第一条链
        3.1.5 qPCR引物设计
        3.1.6 qPCR反应体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荧光定量各个样品总RNA提取
        3.2.2 荧光定量实验的内参基因的选择
        3.2.3 荧光定量PCR实验中模板浓度的确定
        3.2.4 幼虫和蛹中大量表达的LsatOBPs基因
        3.2.5 雌雄成虫中大量表达的LsatOBPs基因的表达差异
    3.3 讨论
第四章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引物设计
        4.1.4 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4.1.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
        4.1.7 目的蛋白与 1-NPN的结合常数测定
        4.1.8 目的蛋白与特定气味的结合特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2.2 目的蛋白表达形式以及纯化结果
        4.2.3 LsatOBP1、LsatOBP13与气味物质的结合特性分析
        4.2.4 LsatPBPRPs与气味物质的结合特性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的组织免疫荧光共定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3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的免疫抗体制备
        5.1.4 美洲斑潜蝇头部扫描电镜的观察
        5.1.5 美洲斑潜蝇头部组织冷冻切片
        5.1.6 LsatOPBs在美洲斑潜蝇头部的荧光免疫定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美洲斑潜蝇七个LsatOBPs的蛋白相互作用预测
        5.2.2 美洲斑潜蝇头部口器以及下颚须扫描电镜观察
        5.2.3 美洲斑潜蝇七个LsatOBPs在触角嗅觉感器上的免疫定位
        5.2.4 美洲斑潜蝇LsatOBPs在口器上的免疫定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
    6.3 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6.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设施蔬菜的发展概况
        1.1.1 新疆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
        1.1.2 新疆各地州设施农业分布情况
        1.1.3 新疆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设施蔬菜大棚的种类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2.1 设施蔬菜主要栽培模式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1.3.2 绿色防控技术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情况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大棚类型
        2.2.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模式
        2.2.4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情况
        2.2.5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经营、产品销售及效益
第三章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3.1 研究方法
        3.1.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选择
        3.1.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种类及虫害调查
        3.1.3 虫害危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设施蔬菜虫害种类
        3.2.2 主要设施蔬菜虫害危害程度
    3.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危害
        3.3.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设施蔬菜斑潜蝇的危害及绿色防控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斑潜蝇的危害特点
        4.2.2 斑潜蝇的形态特征及识别
        4.2.3 斑潜蝇的绿色防控
第五章 结论
    5.1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5.2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情况
    5.3 巴州地区设施蔬菜斑潜蝇绿色防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特点
    1.3 两种斑潜蝇的形态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学概况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两种斑潜蝇的生活史和生物学概况
        1.3.3 两种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和影响因素
    1.4 国内外两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两种斑潜蝇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两种斑潜蝇的研究进展
    1.5 昆虫种间竞争取代的研究
        1.5.1 种间竞争取代机制的研究
        1.5.2 影响种间竞争取代的因素
        1.5.3 竞争取代带来的影响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资源占有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种群竞争替代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占有资源顺序下,两种斑潜蝇总生殖力的变化
        2.2.2 不同占有资源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资源不同占有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2.2.4 占有资源空间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三叶草斑潜蝇幼期密度效应及其与美洲斑潜蝇的种间竞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和寄主植物
        3.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卵的密度效应
        3.2.2 幼虫的密度制约效应
        3.2.3 幼虫密度对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每雌产卵量和性比的影响
        3.2.4 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幼虫间取食竞争
    3.3 结果讨论
        3.3.1 三叶草斑潜蝇卵密度效应
        3.3.2 三叶草斑潜蝇幼虫密度
        3.3.3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种间竞争
    3.4 结论
第4章 两种斑潜蝇卵和幼虫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虫源和寄主植物
        4.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卵密度和产卵顺序对两种斑潜蝇总卵孵化率的影响
        4.2.2 幼虫密度和幼虫占有资源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4.2.3 幼虫密度和资源占有次序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两种斑潜蝇成虫间的生殖干扰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寄主植物
        5.1.3 实验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美洲斑潜蝇对三叶草斑潜蝇的生殖干扰
        5.2.2 三叶草斑潜蝇对美洲斑潜蝇的生殖干扰
        5.2.3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干扰能力的比较
    5.3 总结与讨论
第6章 美洲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和天敌寄生蜂在菜豆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地点、寄主植物与虫源
        6.1.2 寄主种植和调查方法
        6.1.3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两种斑潜蝇和寄生蜂黄赤蝇茧蜂的种群动态
        6.2.2 两种斑潜蝇和黄赤蝇茧蜂的生态位
        6.2.3 两种斑潜蝇和寄生蜂的种间竞争
    6.3 讨论
第7章 海南省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跟踪调查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调查地点和时间
        7.1.2 调查的寄主植物
        7.1.3 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与鉴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海南省美洲斑潜蝇与三叶草斑潜蝇的主要寄主植物及分布
        7.2.2 不同年份海南省各调查地区两种斑潜蝇种群动态
        7.2.3 2005年至2013年三亚地区三叶草斑潜蝇种群动态
        7.2.4 2012-2013年海南省三亚市两种斑潜蝇的危害情况和种群动态
    7.3 讨论
    7.4 结论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洲斑潜蝇的研究概况
        1.1.1 美洲斑潜蝇的分类简史
        1.1.2 美洲斑潜蝇及其近缘种的分类研究
        1.1.3 发生与危害
        1.1.3.1 生活习性
        1.1.3.2 发生规律
        1.1.3.3 危害特点
        1.1.4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研究
        1.1.4.1 寄主范围
        1.1.4.2 寄主选择性
        1.1.5 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1.2 微卫星标记简介
        1.2.1 微卫星序列的概念和类型
        1.2.2 微卫星的功能
        1.2.2.1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1.2.2.2 参与结构基因的表达
        1.2.2.3 作为染色质折叠密码
        1.2.2.4 与性别决定有关
        1.2.2.5 与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有关
        1.2.2.6 参与组成端粒与着丝粒结构
        1.2.3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形成的机理
        1.2.3.1 滑链错配假说
        1.2.3.2 基因重组假说
        1.2.4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1.2.4.1 数量丰富
        1.2.4.2 丰富的多态性
        1.2.4.3 共显性遗传
        1.2.4.4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1.2.4.5 检测的高效性
        1.2.5 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方法
        1.2.5.1 从数据库中查找微卫星序列
        1.2.5.2 从相近物种中获得微卫星标记
        1.2.5.3 从基因组DNA中筛选微卫星标记
        1.2.6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1.2.6.1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2.6.2 物种进化与系统发生
        1.2.6.3 亲缘关系的鉴定
        1.2.6.4 基因定位
        1.2.6.5 基因连锁图谱的构建
        1.2.6.6 研究的昆虫行为习性
    1.3 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3.1 种群遗传结构的意义
        1.3.2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方法
        1.3.2.1 同工酶标记(isozyme markers)
        1.3.2.2 DNA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美洲斑潜蝇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2.1.5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1.6 DNA的酶切、连接与杂交
        2.1.7 磁珠富集微卫星序列
        2.1.7.1 预备磁珠
        2.1.7.2 平衡磁珠
        2.1.7.3 捕获并洗涤磁珠
        2.1.8 双链恢复PCR
        2.1.9 载体的构建与蓝白斑克隆筛选
        2.1.10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
        2.1.11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2.1.12 数据分析
        2.1.13 引物通用性检测
    2.2 结果
        2.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2 基因组DNA酶切接头反应结果
        2.2.3 恢复双链PCR结果
        2.2.4 微卫星序列检测结果
        2.2.5 阳性克隆及引物设计
        2.2.6 微卫星序列分类统计结果
        2.2.7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2.2.8 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
        2.2.9 跨种扩增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美洲斑潜蝇种群遗传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样本
        3.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3.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4 微卫星位点扩增
        3.1.5 基因分型
    3.2 数据分析
        3.2.1 软件下载信息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3.1.1 位点间的遗传多样性
        3.3.1.2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3.3.1.3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3.3.2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3.3.2.1 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和基因流
        3.3.2.2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系数
        3.3.3 种群遗传结构
        3.3.4 瓶颈效应的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背景介绍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发展现状
    1.3 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外来有害生物初评
第3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4.1 对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IMU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2 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的风险管理建议
    4.3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风险管理建议
    4.4 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风险管理建议
    4.5 对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的风险管理建议
    4.6 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风险管理建议
    4.7 对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的风险管理建议
    4.8 对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9 其他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第5章 总结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斑潜蝇的种类与识别特征
        1.1.1 种类
        1.1.2 斑潜蝇属的识别特征
        1.1.3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识别特征
    1.2 美洲斑潜蝇的为害特点
    1.3 美洲斑潜蝇研究进展
        1.3.1 分布
        1.3.2 寄主植物
        1.3.3 为害方式
        1.3.4 年生活史
        1.3.5 主要习性
        1.3.6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3.7 田间监测方法
        1.3.8 防治技术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年发生动态调查
    2.2 雌雄成虫存活动态观察
    2.3 土壤湿度对成虫羽化速度的影响
        2.3.1 供试土壤
        2.3.2 供试虫源
        2.3.3 试验方法
    2.4 不同蔬菜上成虫取食为害调查
        2.4.1 供试蔬菜种类
        2.4.2 试验方法
    2.5 药剂防治试验
        2.5.1 供试虫源
        2.5.2 供试药剂
        2.5.3 试验方法
    2.6 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种群发生动态
    3.2 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成虫存活动态
    3.3 土壤湿度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羽化的影响
    3.4 不同寄主植物的抗性
    3.5 几种生物制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3.6 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及示范效果
        3.6.1 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方案
        3.6.2 示范效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美洲斑潜蝇的年季发生动态及成虫存活动态
        4.2.2 不同土壤湿度对蛹羽化的影响
        4.2.3 西宁地区农民常种植品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
        4.2.4 几种药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
        4.2.5 美洲斑潜蝇的综合防治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三种外来入侵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斑潜蝇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区
2 斑潜蝇的种间竞争研究
    2.1 国外斑潜蝇的种间竞争研究
    2.2 我国斑潜蝇的种间竞争研究
3 斑潜蝇种间更替或取代的原因分析
    3.1 生殖干扰
    3.2 高致害性生物型
    3.3 天敌
    3.4 斑潜蝇的生态位
        3.4.1 寄主生态位
        3.4.2 地理生态位
        3.4.3 季节生态位
    3.5 抗药性
4 总结与讨论

(10)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与分布
    1.3 斑潜蝇的生物、生态学特征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史
        1.3.3 成虫的习性与行为
        1.3.4 生态位
        1.3.5 危害特点
    1.4 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4.1 国外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4.2 国内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1.5 斑潜蝇种间竞争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1.5.1 种间杂交和生殖干扰
        1.5.2 高致害性生物型
        1.5.3 天敌
        1.5.4 生态位
        1.5.5 寄主植物
        1.5.6 抗药性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材料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2.2.2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2.2.3 竞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高温对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三种斑潜蝇间的气味驱避反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植物
        4.1.3 Y 型嗅觉仪及使用方法
        4.1.4 样品处理及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对不同处理叶片的行为反应
        4.2.2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对不同处理叶片的行为反应
        4.2.3 斑潜蝇雄虫对不同雌虫的行为反应
    4.3 讨论
第五章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间生殖干扰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寄主植物
        5.1.3 试验处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玻璃筒试验
        5.2.2 纱网笼试验
        5.2.3 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雄虫干扰能力比较
    5.3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三叶斑潜蝇种群动态的调查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地点
        6.1.2 寄主植物
        6.1.3 调查方法与标本采集
        6.1.4 标本鉴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2005 年三叶斑潜蝇疫情调查
        6.2.2 2006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3 2008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4 2009 年三叶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5 2010 年海南省三亚市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2.6 2011 年海南省斑潜蝇的种群动态
    6.3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和田地区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分类名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D]. 陈景芸. 扬州大学, 2019(06)
  • [2]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鉴定及功能研究[D]. 张林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3]巴州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鲍永生.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4]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D]. 益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5]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3)
  • [6]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季岩. 扬州大学, 2013(04)
  • [7]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D]. 于海伦.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8]青海西宁地区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 王淑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9]三种外来入侵斑潜蝇种间竞争研究进展[J]. 相君成,雷仲仁,王海鸿,高玉林. 生态学报, 2012(05)
  • [10]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D]. 相君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和田地区稻瘟病菌寄主植物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