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杰良(天津市宁河县医院天津宁河3015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61-0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年龄在65-83岁,从病情观察及评估、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39例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积极护理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随着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不断增加。针对其病情危重,病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对病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AMI的特点,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护理规律,现就本病的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65~83岁。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临床症状:典型胸痛27例,不典型胸痛13例,其中无痛3例,上腹痛6例,肩背痛3例,晕厥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1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心肌梗死9例,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
1.2研究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危重急症,病人入院后应尽快收入冠心病监护室进行治疗。监护室内应配备连续心电监护仪、复苏设备等及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和医师。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给药,尽早行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维持循环稳定,仔细观察病情及疼痛时的主要表现、部位,准确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尽一切可能识别和治疗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3结果住院的老年患者40例,经仔细观察、严密监测、及时治疗、精心护理,39例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
2护理措施
2.1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意识、精神状态、性格、心理、皮肤、病情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除颤仪等一切抢救物品[2],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护士必须严密观察,若发现早搏、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电除颤,这是防止死亡的关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行胸外按压等复苏处理。
2.2氧气吸入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氧,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3]。一般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一般氧流量2~3L/min,如合并心衰时氧流量可增至6~10L/min,可采用酒精湿化加压给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吸氧,一是认为吸氧不治病白花钱,二是嫌麻烦,我们护士要向老年人说明吸氧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其配合我们的治疗,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3建立静脉通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以便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空气栓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4]。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注意观察液体的滴数,防止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荷和诱发肺水肿。
2.4疼痛的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疼痛还可引起恶心、呕吐、血压增高或低血压、心动过速、出汗和烦躁。因此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吗啡可抑制呼吸,老年人慎用,各种止痛剂用量要从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效[4],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2.5休息住院后,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一般卧床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护士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包括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待病情稳定,可逐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活动时以不出现不适感为宜。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适应心脏负荷。
2.6饮食护理老年人的饮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忌饱餐,因饱餐后血液重新分配,冠脉供血减少常使病情加重,引起猝死。食物温度适宜,进食时不宜过快,少食多餐,从而增加食欲。
2.7排便护理向老年人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不要因怕弄脏床单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怕床上排便而不敢进食,从而加重便秘的危险。病人排便时应提供隐蔽条件,如屏风遮挡。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1]。
2.8心理护理老年人一般都有固执、自尊心强、害怕孤独、畏惧死亡的心理特点,而且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心理状态也不同。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住院后看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仪器,常易出现紧张恐惧、忧虑烦躁、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介绍住院环境、吸氧以及监护仪的作用,告知病人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和忙乱,以免病人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通过我们乐观的语言、态度、表情及熟练的技术来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激动等心理状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使疾病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
3讨论
由于老年病人各种感觉欠灵敏、反应慢,不易表现出来,所以老年病人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安慰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目前心血管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患者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做好舒适的护理,给患者以安全感、信任感,使患者配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孙国珍,袁丽.内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4-170.
[2]李淑荣.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中华护理杂志,2001,667-668.
[3]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9-11.
[4]李慧慧,赵萍.CCU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