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益论文_孙钰,王雨,张钰欣,张保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天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易水,宝鉴,学术,卫生,脾胃,学派,升麻。

罗天益论文文献综述

孙钰,王雨,张钰欣,张保春[1](2019)在《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师承李东垣,二者均为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以李东垣脾胃内伤的饮食和劳倦两大病因为基础,罗天益首次增补完善为饮伤、食伤和劳倦内伤,且将劳倦内伤细分为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两大证型,按不同病因分类罗列常用治疗方,病因病机论述更为详尽,用药范围更为广泛。探析罗天益所诊病案,可知其治病尤重脾胃,调节脾胃功能,以期做到整体论治。以治疗咳嗽医案为例,罗天益论治咳嗽不单从肺,而不忘脾胃,治脾胃与治肺并重,为后世咳嗽证治提供新思路。本文从脾胃内伤病因病机分析和遣药用方的规律,从两个方面探讨罗天益对脾胃论的创新发展,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人体之盛衰,脾胃学说的研究对后世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有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期通过罗天益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9年06期)

孙钰[2](2019)在《基于易水学派的罗天益学术思想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是易水学派发展早期的代表医家,其中,罗天益上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后启明清温补之派,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对于罗天益缺乏整体、深入的探讨,所以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的学派背景,系统而全面地总结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及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整体掌握易水学派的发展脉络。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在金元时期的大背景下探讨罗天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还能明确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对其后各医家、学派的学术传承有何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首先,以史籍或相关文献为基础,理清中医学理论发展脉络,同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找出中医学理论发展过程与历史演变之间的关系。其中以金元时期为主要阶段,分析罗天益所在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罗天益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了解。其次,通过研究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师承易水医家的着作,薛己、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等私淑易水医家的现存着作,及其他有相关论述的文献,以治则、治法、遣药用方规律为指标,详细分析和阐发罗天益的学术特色,完善现有对罗天益以易水学派为角度的学术思想探讨,再通过分析易水学派其他医家的学术思想,概括易水学派的发展方向。理解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进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结果:张元素为易水学派之开山,发扬脏腑虚实寒热证候与病机,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首创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引经报使学说,遵五行学说崇补母泻子治法,认为当下治病不能施以古方,遂少用古方。李东垣传于张氏,独重脾胃为“补土派””代表,首创内伤辨证,治法多以温养脾胃。王好古师从张元素、李东垣两位医家,在二者脏腑辨证学说和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发挥,尤重阴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治疗,提出“叁阴可补”。《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仅存之着,全书共二十四卷,分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四部分,完整地反映了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引用经典、结合医案、分析病机,既收集古验经方,又有罗天益自创效方,药类法象部分大部分内容引自张元素《医学启源》,明确体现了易水学派的痕迹,较之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的特点更加明显。薛己私淑易水,在张元素、李杲等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博众家之长,将重视脾胃发展为重视脾肾,温煦肾命。赵献可传薛己、李东垣之学,亦被认为私淑易水,取两肾之间即为命门,进一步丰富了“命门学说”,创立肾水命火理论。李中梓在易水学派重脾胃的基础上先后天并重的思想,治疗不论虚实,均从脾肾论治。张介宾尊崇李东垣、薛己的温补之学,发挥阴阳一体论,求阴于阳、求阳于阴,温养精血。结论:第一,罗天益在李东垣逝世后负责整理并刊行其师未完成的着作,在传播东垣之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东垣之作得以流传,为易水学派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罗天益遵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以李东垣的脾胃内伤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将病因完善发展,治法、用药分类详细论述,病因分为饮伤、食伤、劳倦内伤,劳倦内伤又补充为虚中有寒、虚中有热两证型,且详细分析病机,形成与现代临床较为相近的脾胃内伤辨证理论。同时发展东垣用药心法,以脾胃功能为中心分析病机,重温补,慎滥下,药物炮制、用法仍遵此法,以求补脾和胃。虽言重视脾胃,却不独论脾胃,不仅重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亦不忘其他脏腑功能对脾胃功能的影响,着眼于整体,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协调功能。.发展了叁焦辨证学说,以寒热论之,治以滋阴、温阳,是温病学派叁焦辨证完整学说的学术渊源。罗天益在书中多次尖锐地对当时盛行的理论、用方提出自己的质疑,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用方更是不拘于一家,类集名方,与张元素不用古方的原则不甚相同。第叁,罗天益曾任元朝太医,与后世易水医家薛己共同将易水学派在宫廷医学中奠定了重要的位置。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罗天益不仅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对脾胃学说的研究更为深入,所成脾胃学说体系亦更加完善,为其后明清温补之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易水学派的理论形成过程乃至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池永钦(JI,YOUNG,HEUM)[3](2017)在《罗天益学术渊源和《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以罗天益和《卫生宝鉴》等资料为研究对象,为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价值,也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条有益的思路。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从其里籍、履历、着作、学术思想渊源和针灸学术特点及其后世影响等方面加以研究。结果:罗天益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医籍、其师李东垣、同事及同时期的其他医家。其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倡叁焦辨证,擅用温阳诸法;擅长刺血排脓,用于外感、阳证、阴证和痈疽病证;应用大接经法治疗中风;根据病证标本缓急和各科特点,灵活应用针灸药物和药物外治法。结论:罗天益在针灸学术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当今传承和针灸学术的发展有较大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20)

郭晋斌,杨路庭,王怀昌,司二琴,焦谨[4](2016)在《罗天益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是金末元初活跃在北方的易水学派重要医家。通过对其着作《卫生宝鉴》和临证医案的分析,探讨其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渊源与经验。认为罗天益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又旁纳了元初之前多位医家的认识;在临证中,强调区别中脉中脏中腑,结合四时变化因时制宜,分经论治,且注重针灸方法的应用,内外兼施;在预防方面,认识到中风的先兆表现而能够采取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6年10期)

[5](2015)在《妙手回春罗天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公元1220年~1290年),字谦甫,元代医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一生潜心学医、行医,颇有成就。有一年的四月间,19岁的李公子患外感发热的伤寒病已经几天了,其在静江府当差的父亲知道后,急忙为他请医生治疗。请来的第一个医生给他诊脉后,说他患的是阴证,开了附子理中汤数剂,可李公子服完之后反而病情加剧了。于是又换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却说李公子患的是阳证。李父这下就犯难了,干脆再请几个医生(本文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A卷)》期刊2015年11期)

王雪之[6](2015)在《叁焦寒热辨治者罗天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代真定府李东垣医高术精,是金元四大家中的佼佼者。拜他为师学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弟子罗天益学业有成,深受李东垣的赏识。罗天益入室10年出师,临别时,李东垣拿出一个红纸包要送给这位弟子,李东垣对罗天益说:"这红纸包里的钱物非同寻常,是老师对你的一点心意。"罗天益心想:老师的情谊恩重如山,自己难以报答,怎能再要老师的钱物呢?但他一时也猜不透老师的良苦用心,只好恭恭敬敬地接过老师的红纸包。(本文来源于《开卷有益—求医问药》期刊2015年05期)

程志文[7](2014)在《论罗天益脾胃病辨治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约公元1220—1290年),字谦甫,号容斋,易水学派骨干,东垣李明之的入室弟子,元代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县)人。罗天益对《内经》有深入的研究,对东垣学术思想有深透的理解,因此,他的脾胃理论,不仅系统地继承东垣学说,如脾胃内伤病证的益气升阳用药法度等,而且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又有所发挥,如在其师的益气升阳诸方基础上,精选历代名方,精心化裁创制新方等,在其传世唯一着作《卫生宝鉴》中能得以反映。他重视饮食在发(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8](2014)在《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作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家,强调临床要遵《内经》之旨,效仲景之法,极力革除当时社会胡乱服药习俗以及医家滥用汗下误人之流弊,创叁焦辨证,发展李杲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9](2014)在《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天益作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家,强调临床要遵《内经》之旨,效仲景之法,极力革除当时社会胡乱服药习俗以及医家滥用汗下误人的流弊,创叁焦辨证,发展李杲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4年06期)

李贞翠[10](2014)在《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医学是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及传统医学规律,是祖国医学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按时令用药”的时间医学思想久负盛名。罗天益是其晚年亲炙弟子,在学术上尽得东垣真传,平生仅着《卫生宝鉴》一书,将其随师所学、临床经验倾注于此。该着作在时间医学方面有独到发挥,但后世对其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对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其时间医学思想的源流,明确其时间医学思想的概况,并对其择时服药进行了较详备的分析,以冀其时间医学思想及实践为临床工作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借鉴。在条分缕析《卫生宝鉴》所有知识点及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明其时间医学思想受到《内经》、《伤寒论》、张洁古及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本研究先整理了《内经》、《伤寒论》及张洁古、李东垣有关时间医学的论述,又整理归纳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有关时间医学思想的论述,并从其时间医学源流上对其时间医学思想进行解读,从而构建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思想的概况。总结如下:第一,“时不可违”是其重要的治疗原则,确立“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闭藏”的治疗方法。在疾病的具体治疗过程中,注意“察其下”,而“从权治之”。“舍时从证”、“从乎中治”亦是“从权治之”的具体表现。第二,注重因时选方用药、择时针灸、择时服药、因时护理、因时养生、择时采药及修治;还注意根据时间节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预后及未病先防。择时服药是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思想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该书涉及择时服药的方剂有300余首,归纳为空心服,不拘时服,食前、食后、临卧服、疟疾服药时间、混合服药及特殊服药时间这八种。本研究将300余首有择时服药表现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并分别筛选这八种择时服药表现的方剂,对各类择时服药的选择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脾胃病,补益剂,方剂组成中多善行、善通及善升散的药物时选用空心服。第二,饮食所伤的脾胃病变及劳倦所伤身体虚性病变需食远服。第叁,小儿门中诸多疾病多食后服,肺、胸膈、心下的诸多不适及其它病变位置在上的宜食后服。第四,大便不通、妇人干血气、癖积疳瘦等积滞性疾病,宜临卧服;咳嗽久不愈,肺气不收者宜临卧服。第五,病情危重或病情急迫或病情发展速度快时不拘时服;疾病分类主要为小儿疾病,妊娠疾病,产后病这类特殊时期、特定人群疾病。另外,药性平和的方剂可不拘时服。第六,平明服可防止形成壅滞,还利于湿退肿消。第七,多个时间点服药效果佳。第八,疗疟疾方药宜未发时服,亦有空心服、不拘时服、夜服及凌晨服等多种选择。(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罗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是易水学派发展早期的代表医家,其中,罗天益上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后启明清温补之派,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对于罗天益缺乏整体、深入的探讨,所以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的学派背景,系统而全面地总结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及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整体掌握易水学派的发展脉络。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在金元时期的大背景下探讨罗天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还能明确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对其后各医家、学派的学术传承有何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首先,以史籍或相关文献为基础,理清中医学理论发展脉络,同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找出中医学理论发展过程与历史演变之间的关系。其中以金元时期为主要阶段,分析罗天益所在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罗天益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了解。其次,通过研究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师承易水医家的着作,薛己、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等私淑易水医家的现存着作,及其他有相关论述的文献,以治则、治法、遣药用方规律为指标,详细分析和阐发罗天益的学术特色,完善现有对罗天益以易水学派为角度的学术思想探讨,再通过分析易水学派其他医家的学术思想,概括易水学派的发展方向。理解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进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罗天益对易水学派的贡献。结果:张元素为易水学派之开山,发扬脏腑虚实寒热证候与病机,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首创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引经报使学说,遵五行学说崇补母泻子治法,认为当下治病不能施以古方,遂少用古方。李东垣传于张氏,独重脾胃为“补土派””代表,首创内伤辨证,治法多以温养脾胃。王好古师从张元素、李东垣两位医家,在二者脏腑辨证学说和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发挥,尤重阴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治疗,提出“叁阴可补”。《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仅存之着,全书共二十四卷,分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四部分,完整地反映了罗天益的学术思想。引用经典、结合医案、分析病机,既收集古验经方,又有罗天益自创效方,药类法象部分大部分内容引自张元素《医学启源》,明确体现了易水学派的痕迹,较之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的特点更加明显。薛己私淑易水,在张元素、李杲等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博众家之长,将重视脾胃发展为重视脾肾,温煦肾命。赵献可传薛己、李东垣之学,亦被认为私淑易水,取两肾之间即为命门,进一步丰富了“命门学说”,创立肾水命火理论。李中梓在易水学派重脾胃的基础上先后天并重的思想,治疗不论虚实,均从脾肾论治。张介宾尊崇李东垣、薛己的温补之学,发挥阴阳一体论,求阴于阳、求阳于阴,温养精血。结论:第一,罗天益在李东垣逝世后负责整理并刊行其师未完成的着作,在传播东垣之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东垣之作得以流传,为易水学派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罗天益遵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以李东垣的脾胃内伤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将病因完善发展,治法、用药分类详细论述,病因分为饮伤、食伤、劳倦内伤,劳倦内伤又补充为虚中有寒、虚中有热两证型,且详细分析病机,形成与现代临床较为相近的脾胃内伤辨证理论。同时发展东垣用药心法,以脾胃功能为中心分析病机,重温补,慎滥下,药物炮制、用法仍遵此法,以求补脾和胃。虽言重视脾胃,却不独论脾胃,不仅重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亦不忘其他脏腑功能对脾胃功能的影响,着眼于整体,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协调功能。.发展了叁焦辨证学说,以寒热论之,治以滋阴、温阳,是温病学派叁焦辨证完整学说的学术渊源。罗天益在书中多次尖锐地对当时盛行的理论、用方提出自己的质疑,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用方更是不拘于一家,类集名方,与张元素不用古方的原则不甚相同。第叁,罗天益曾任元朝太医,与后世易水医家薛己共同将易水学派在宫廷医学中奠定了重要的位置。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罗天益不仅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对脾胃学说的研究更为深入,所成脾胃学说体系亦更加完善,为其后明清温补之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易水学派的理论形成过程乃至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天益论文参考文献

[1].孙钰,王雨,张钰欣,张保春.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2019

[2].孙钰.基于易水学派的罗天益学术思想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池永钦(JI,YOUNG,HEUM).罗天益学术渊源和《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4].郭晋斌,杨路庭,王怀昌,司二琴,焦谨.罗天益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探讨[J].山西中医.2016

[5]..妙手回春罗天益[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5

[6].王雪之.叁焦寒热辨治者罗天益[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5

[7].程志文.论罗天益脾胃病辨治特点[J].浙江中医杂志.2014

[8].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9].杨景锋,任艳芸,文颖娟.罗天益学术思想探析[J].四川中医.2014

[10].李贞翠.罗天益《卫生宝鉴》时间医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撰9.科学技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2年度...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9.科学技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2年度...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6)

标签:;  ;  ;  ;  ;  ;  ;  

罗天益论文_孙钰,王雨,张钰欣,张保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