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萎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癌,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胶囊,含量,作用,血流量。
消萎灵论文文献综述
牛树真[1](2012)在《消萎灵颗粒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消萎灵颗粒制备工艺,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拟定质量标准。方法应用正交试验研究消萎灵提取工艺,运用水煎法和喷雾干燥制粒技术进行工艺制备,通过原药材鉴别、颗粒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控制消萎灵质量。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处方量药材加12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2.0 h,喷雾干燥制粒。结论该制备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2012年04期)
朱雪琼,翁雪健,吴松涛,林佐彪,林希[2](2010)在《“健胃消萎灵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评价健胃消萎灵汤治疗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机理。方法:将60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疗效和病理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胃消萎灵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提高疗效,值得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黄晋红,张仲海,罗红,于海英[3](2004)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52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 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服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组 5 2例、服用维酶素治疗对照组 2 6例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症、镜检及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胃镜下黏膜相及活组织病理的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病变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消萎灵I号胶囊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药。(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04年11期)
黄晋红,张仲海,王津源[4](2003)在《消萎灵Ⅰ号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消萎灵Ⅰ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5 2例用消萎灵Ⅰ号胶囊治疗 ,对照组 2 6例予维酶素片治疗。 2组疗程均为 3个月。观察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细胞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率明显降低 (P <0 .0 1 ,P <0 .0 5 ) ,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1 )。治疗后治疗组高、中切全血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红细胞电泳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消萎灵Ⅰ号胶囊可能通过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异常状态达到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03年05期)
李晓斌,夏天,张仲海,王宗仁,王文[5](2002)在《中药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及胃癌前病变 (PL GC)动物模型胃粘膜血流量(GMBF)和血浆胃动素 (MTL)的影响及其病理逆转治疗作用 .方法 在成功制作大鼠 CAG及 PL GC动物模型后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大鼠 CAG及 PL GC的 GMBF,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 MTL含量 ,并在不同组间进行比较 ,同时对各组 CAG及 PL GC的病理镜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组胃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 (6 .91± 0 .72→ 4 .4 6±0 .71,P<0 .0 5 ) ,消萎灵高、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可明显提高GMBF(0 .34± 0 .31,6 .5 5± 0 .89,5 .5 8± 0 .6 8,P<0 .0 5 ) ,消萎灵高、低剂量组均优于维酶素组 (P<0 .0 5 ) ,消萎灵高剂量组接近正常组水平 (P>0 .0 5 ) ;模型组 MTL较正常组显着减少 (84 .3± 4 .2 ,86 .9± 4 .3,94 .7± 7.1,P<0 .0 5 ) ,消萎灵高、低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 ,而且均优于维酶素组 (P<0 .0 5 ) ,消萎灵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病理镜检结果明显优于维酶素组(P<0 .0 5 ) .结论 中药消萎灵可提高 CAG及 PL GC大鼠GMBF和降低其异常增高的血浆 MTL 水平 ,改善组织病理 ,为消萎灵治疗 CAG及 PL GC提供了实验依据 .(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9期)
黄晋红,张仲海,黄宗明[6](2002)在《消萎灵I号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组织DNA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消萎灵 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及 HPIAS· 10 0 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 ,检测、观察消萎灵 I号胶囊治疗组 (2 6例 )与维酶素对照组 (18例 )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变组织的 DNA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病变胃黏膜细胞 DNA含量减少 ,二倍体细胞增多 ,多倍体及异倍体细胞减少 (P<0 .0 1)。结论 :消萎灵 I号胶囊可能通过抑制病变组织的增殖活性达到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李晓斌[7](2001)在《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与逆转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粘膜伴存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均属于胃癌前病变,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与逆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消萎灵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健脾疏肝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粘膜伴存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已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研究观察了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与逆转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实验模拟可导致人类萎缩性胃炎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法,成功复制了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共分5组,正常对照组(N):不造模;模型组:造模90天后杀检;治疗组:均造模90天后治疗50天。其用药和剂量分别如下:消萎灵高剂量治疗组(XH):每日每只大鼠灌服消萎灵水煎液20g/kg;消萎灵低剂量组(XL):每日每只大鼠灌服消萎灵水煎液10g/kg;维酶素治疗组(W):每日每只大鼠灌服维酶素水溶液1g/kg。以胃粘膜的病理变化,胃粘膜细胞DNA的相对含量,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胃动素,胃粘膜腺体和细胞核的形态定量分析为观测指标,观察了消萎灵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与逆转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①模型组胃粘膜变薄的发生率为90%、腺体萎缩的发生率为70%,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为40%和20%,消萎灵高、低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各种病理变化改善显着(P<0.01),消萎灵高、低剂量治疗组间病理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②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粘膜血流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明显降低(P<’0刀1卜 消萎灵高、低剂量治疗组和维酶素治疗组均可明显增 加胃粘膜血流量(尸<0刀5卜而且消萎灵高、低剂量治疗组均较维酶素治疗组 胃粘膜血流量增加明显(尸<’0刀5X 消萎灵高剂量组胃粘膜血流量接近正常对 照组水平(P>0刀5);模型组血浆胃动素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D刀1人消 萎灵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浆胃动素较模型组降低明显(P<D刀 1),而且均 比维酶素治疗组降低显着(尸<0刀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粘膜 细胞 DNA相对含量及 DNA相对倍体值均明显升高(尸<0刀 1卜消萎灵高、低 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尸<O05),而且与维酶素治疗组存 在显着差异(P<0刀5卜④模型组反映胃粘膜萎缩程度的L,几2值较正常对照组 明显降低沪<D*),而反映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指标N/C、ING、Pltol、 P。l。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尸<0刀1卜消萎灵高、低剂量治疗组可明显改 善以上指标(尸<0刀1X而且均比维酶素治疗组改善明显(尸<0刀5卜 结论:1.消萎灵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 2.消萎灵可明显改善胃粘膜血流量,降低异常增高的血浆胃动素。 3.消萎灵可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粘膜癌前病变细胞DNA相对含 量以及DNA相对倍体值。 4.消萎灵能显着提高反映胃粘膜萎缩程度的LI几2值,明显降低反映不 典型增生程度的N/C、ING、Pltol、PZtoZ等值。(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1-05-01)
王汝新,牛华珍[8](2000)在《消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从 1 990年以来用自拟消萎灵水丸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进行临床观察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 60例 ,住院患者 1 8例 ,门诊患者 42例 ;男37例 ,女 2 3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 44岁 ;(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00年11期)
王文,张仲海,夏天[9](1999)在《消萎灵对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消萎灵对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后,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消萎灵治疗组及维酶素对照组。结果:模型恢复组见胃粘膜变薄,腺体萎缩发生率88%,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63%和38%;消萎灵治疗组萎缩性胃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恢复组比较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胃粘膜跨膜电位差增高(P<005)。提示:消萎灵能有效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不典型增生,逆转胃粘膜癌前病变。(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1999年07期)
消萎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和评价健胃消萎灵汤治疗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机理。方法:将60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疗效和病理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胃消萎灵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提高疗效,值得研究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萎灵论文参考文献
[1].牛树真.消萎灵颗粒制备工艺研究[J].齐鲁药事.2012
[2].朱雪琼,翁雪健,吴松涛,林佐彪,林希.“健胃消萎灵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中医药学报.2010
[3].黄晋红,张仲海,罗红,于海英.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52例临床研究[J].武警医学.2004
[4].黄晋红,张仲海,王津源.消萎灵Ⅰ号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3
[5].李晓斌,夏天,张仲海,王宗仁,王文.中药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
[6].黄晋红,张仲海,黄宗明.消萎灵I号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组织DNA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7].李晓斌.消萎灵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与逆转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1
[8].王汝新,牛华珍.消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0
[9].王文,张仲海,夏天.消萎灵对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J].新中医.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