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椎体,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成形术。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C.W.C.Huang,I.J.Tseng,S.W.Yang,Y.K.Lin,W.P.Chan[1](2019)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腰部肌肉体积:MRI定量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腰大肌体积与急性骨质疏松或低骨量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低骨量绝经后女性的腰椎MRI和双能X线骨密(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晓雷,李学平,田鹏,赵瑾,侯信[2](2019)在《MiR-21纳米微囊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cro RNA-21纳米微囊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索MiR-21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可行性,为临床中棘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体重400±10 g),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作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叁个月后行Micro CT评价模型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在骨质疏松模型基础上,制作双侧胫骨近端骨缺损模型(缺损直径2mm)。应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microRNA-21纳米微囊,再结合O-羧甲基壳聚糖(CMCS)形成可注射CMCS/n(miR-21)凝胶。将各组材料注入胫骨近端的骨缺损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CMCS/n(miR-21),B组CMCS/n(miR-NC),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0只。分别于第4、8周处死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胫骨近端骨密度(BMD),Micro-CT检测胫骨近端的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原代培养老年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Micro RNA-21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ALP和RUX-2基因表达情况;同时进对胫骨近端骨修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缺损后第4周Micro CT的结果显示:CMCS/n(miR-21)组BV/TV、Tb.Th高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同时CMCS/n(miR-21)组Tb.N高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骨折后8周的Micro CT的结果显示,CMCS/n(miR-21)组BV/TV低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CMCS/n(miR-21)组Tb.Th和CMCS/n(miR-NC)组的Tb.Th无差别,但均低于空白组。以上结果显示,在骨修复的早期,miR-21加速启动了骨缺损的修复过程。硬组织切片组织学结果显示,在4周时CMCS/n(miR-21)组骨缺损的修复最快,围绕圆柱的缺损区可见较多的新生骨松质形成,同时皮质骨修复较完好,皮质骨厚度几乎与原有皮质骨厚度一致。4周时CMCS/n(miR-NC)组骨缺损部位的松质骨修差于CMCS/n(miR-21)组,骨皮质的修复厚度也不如CMCS/n(miR-21)组的修复程度。同时组织学可以观察到8周时,CMCS/n(miR-21)组骨缺损区的松质骨已经完成塑形,髓腔再通。CMCS/n(miR-NC)和空白组组织学结果显示,缺损区的松质骨仍然处于修复过程中,皮质骨修复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皮质骨厚度,存在明显的修复凹陷痕迹。体外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结果显示:MiR-21促进了体外培养的骨质疏松症来源的大鼠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在培养的第1、3和7天时,A组的ALP和RUX-2基因表达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体内局部应用miR-21纳米微囊促进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利用纳米微囊局部注射具有促进骨折愈合活性的Micro RNAs可广泛应用在非手术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该方法可以帮助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帅波,沈霖,马陈,杨艳萍,卢芙蓉[3](2019)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研究将对我医院骨伤科门诊与住院部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的230例绝经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样本,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根据BMD结果将其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PMO)组(降低≤-2.5SD,n=139)与非骨质疏松组(降低>-2.5SD,n=92),分别对两组进行调查问卷,分析PMO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PMO组的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L2、L3、L4的BMD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规律运动、绝经年限、BMI、生育个数均是PM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后妇女发生PMO的因素复杂,应指导此类人群参加规律性运动,控制BMI,以预防PMO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7)
陈庆玲,彭年春,时立新,张巧,张淼[4](2019)在《绝经后女性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对贵阳市云岩区4 073名40岁及以上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检验及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等。根据基线TSH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TSH降低组(TSH<0.55 mIU/L,71人)、TSH正常组(0.55 mIU/L≤TSH≤4.78 mIU/L,3 113人)、TSH升高组(TSH>4.78 mIU/L,889人),比较各组基线特征。随访3年后,根据随访期内是否发生骨折分析不同TSH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TSH降低组、TSH正常组、TSH升高组中新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人数分别为8例、51例、148例,发病率分别为11.3%、4.8%、5.7%,TSH降低组骨折发病率高于TSH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TSH升高组较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骨密度T值≤-2.5[OR=1.822,95%CI(1.124,2.954),P=0.004]、血脂异常[OR=1.381,95%CI(1.038,1.836),P<0.05]、TSH<0.55 mIU/L[OR=2.469,95%CI(1.163,5.243),P<0.05]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校正血脂异常、骨密度T值≤-2.5后,TSH降低组与TSH正常组相比,骨折风险增加2.626倍[OR=2.626,95%CI(1.233,5.592),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TSH水平降低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伟国,王想福,叶丙霖,石瑞芳,陈晓娟[5](2019)在《二仙汤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二仙汤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绝经后OVCF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PKP及钙尔奇D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二仙汤,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服药5 d停2 d。2组均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体再骨折率、骨密度,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明显降低,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椎体再骨折率为3.22%(1/31),对照组为16.12%(5/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未见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结论二仙汤联合PKP治疗绝经后OVCFs,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骨量丢失,降低再骨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立,梁莉萍[6](2019)在《T2DM对老年绝经后骨密度、骨转换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I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老年绝经后骨密度、骨转换及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风险的影响。方法:75例老年绝经后T2DM患者和40例同年龄段的健康绝经后女性,分别记为T2DM组和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指标(股骨颈、全髋及腰椎BMD),DXA自带分析软件计算股骨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截面指数(section modulus,SM)、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曲线比率(buckling ratio,BR),同时检测骨转换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结合3年随访观察两组OPF发生情况。结果:DXA测量显示:T2DM组股骨颈(L1~L4)BMD、全髋BMD、腰椎BMD和股骨近端FSI、SM、CSA明显低于健康组,BR显着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依次=2.332、2.367、2.314、5.612、5.007、9.835、2.821,P<0.05或<0.01);骨转换检测显示:两组β-CTX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1NP水平较健康组低[(43.76±18.29)ng/mL vs.(53.84±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6,P<0.01)。3年随访显示:T2DM组OPF发生率为16.42%,高于健康组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3,P<0.05),T2DM组骨折发生于髋部、脊椎处和桡尺骨远端处。结论:T2DM可能通过降低老年绝经后女性BMD和骨强度及抑制骨生成转换等途径,增加OPF发生风险,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预防OPF发生。(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宇龄[7](2019)在《大连市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因素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连市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申请大连市2018年“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慢性病补助的大连市常驻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39例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组调查人群人均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1.71次,人均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数为2.51;发生椎体骨折、前臂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分别为84.74%、20.27%、11.16%及6.61%;首次骨折发生椎体骨折、前臂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分别为73.55%、16.63%、7.52%及3.64%。2、首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对已患骨质疏松知晓率为21.64%,首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未接受任何治疗者为43.74%。3、50~59岁组已有较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占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6.83%;其中以椎体骨折最多(83.33%),人均发生椎体骨折次数为1.20次,人均发生椎体骨折数为2.12处。各年龄组椎体骨折发生均为最多,与其他部位骨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以上髋部骨折开始增多;80岁以上髋部骨折明显增多,与50~59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围绝经期和绝经后5年内即有较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分别占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数的5.69%和6.15%;均发生椎体骨折最多(69.57%和66.67%)。绝经后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与绝经后5年内发生情况相近;与绝经后5年内相比较,椎体骨折、前臂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与无脆性骨折家族史组相比较,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组首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龄更低(均P<0.05);骨折次数及骨折部位数更多,股骨颈骨密度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父母均有脆性骨折组腰椎1~4平均骨密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有脆性骨折组与父亲有脆性骨折组相比较,首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年龄更小,骨折次数及骨折部位数更多,骨密度更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6、偏瘦组例数占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7.06%,其中以椎体骨折最多(74.19%),髋部骨折次之(29.03%);超重组占12.07%,以椎体骨折最多(88.68%),前臂远端骨折次之(18.87%)。与BMI正常组相比较,偏瘦组髋部骨折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叁个部位的骨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重组椎体骨折增多,髋部骨折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与无2型糖尿病组相比,合并2型糖尿病组首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龄更小,骨折次数及骨折部位数更多,骨密度更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本组调查人群中,首次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未接受治疗者占73.91%;其中33.33%骨折后1年内再发椎体骨折;3年以上再发椎体骨折最多,为49.02%。9、相关性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骨折次数及骨折部位数增加(均P<0.05);BMI、骨密度与骨折次数及骨折部位数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1、本组人群很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5年内,提示临床上应重视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筛查及防治,以延缓或减少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2、本组人群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对已患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很低,开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率更低,治疗规范性差,再发骨折率高,提示应加强骨质疏松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翟炳生[8](2019)在《温肾固疏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温肾固疏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钙尔奇D片及阿伦膦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温肾固疏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氧化应激指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代谢酶单胺氧化酶A (MAOA)、总抗氧化能力(T-AOC)]、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s OC)、骨碱性磷酸酶(s BAP)、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 CTx)]、骨密度指标[左侧位L2~4、左侧股骨颈、左侧大粗隆、左侧Ward's叁角区骨密度]、VAS评分,及治疗后骨折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OPP及MAO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SOD及T-AO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s OC及s BAP较治疗前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 CTx)及尿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u NTx)/尿肌酐(Cr)较治疗前降低(P <0. 05),而对照组各骨代谢指标无明显变化(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各骨密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温肾固疏汤能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及骨代谢,提升骨密度,具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温立,王胜利,葛站勇,张旭坤[9](2019)在《不同剂量骨水泥PKP联合雌激素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骨水泥PKP联合雌激素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行PKP手术治疗时骨水泥注入的剂量不同分为叁组(A组2-4 mL、B组4-5 mL、C组5-6 mL),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术后叁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叁组患者相比,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3天及1年后随访时,叁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部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3天及1年后随访时,叁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椎体前缘高度:C组>B组>A组,椎体中间高度:C组>B组>A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明显低于B组(30.0%)、C组(41.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KP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2-4 mL)对于治疗老年女性OVCF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9年01期)
章轶立,魏戌,聂佩芸,申浩,虞鲲[10](2019)在《基于SMOTE算法和决策树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 ,于2009年3-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 823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信息,进行连续3年的登记观察。采用SMOTE过抽样算法平衡数据,基于决策树模型筛选与骨质疏松症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结果本研究选择C4.5算法作为预测模型建立工具。首先筛选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由于样本量较小,在节点的设置中采用交叉验证,Mode选用Expert,修剪纯度设为75,采用全局修剪。根据此生长和修剪规则,所建立分类树模型共包括5层,共19个结点,共筛选出6个解释变量。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骨密度、目眩、肉类、生产次数、视物模糊和乏力。经过逐层各影响因素的分类,最终骨折人群比例占13%。对该预测模型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226-0.9211)。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北京、上海人口学特征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Micro RNA-21纳米微囊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索MiR-21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可行性,为临床中棘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体重400±10 g),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作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叁个月后行Micro CT评价模型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在骨质疏松模型基础上,制作双侧胫骨近端骨缺损模型(缺损直径2mm)。应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microRNA-21纳米微囊,再结合O-羧甲基壳聚糖(CMCS)形成可注射CMCS/n(miR-21)凝胶。将各组材料注入胫骨近端的骨缺损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CMCS/n(miR-21),B组CMCS/n(miR-NC),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0只。分别于第4、8周处死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胫骨近端骨密度(BMD),Micro-CT检测胫骨近端的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原代培养老年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Micro RNA-21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ALP和RUX-2基因表达情况;同时进对胫骨近端骨修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缺损后第4周Micro CT的结果显示:CMCS/n(miR-21)组BV/TV、Tb.Th高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同时CMCS/n(miR-21)组Tb.N高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骨折后8周的Micro CT的结果显示,CMCS/n(miR-21)组BV/TV低于CMCS/n(miR-NC)组和空白组。CMCS/n(miR-21)组Tb.Th和CMCS/n(miR-NC)组的Tb.Th无差别,但均低于空白组。以上结果显示,在骨修复的早期,miR-21加速启动了骨缺损的修复过程。硬组织切片组织学结果显示,在4周时CMCS/n(miR-21)组骨缺损的修复最快,围绕圆柱的缺损区可见较多的新生骨松质形成,同时皮质骨修复较完好,皮质骨厚度几乎与原有皮质骨厚度一致。4周时CMCS/n(miR-NC)组骨缺损部位的松质骨修差于CMCS/n(miR-21)组,骨皮质的修复厚度也不如CMCS/n(miR-21)组的修复程度。同时组织学可以观察到8周时,CMCS/n(miR-21)组骨缺损区的松质骨已经完成塑形,髓腔再通。CMCS/n(miR-NC)和空白组组织学结果显示,缺损区的松质骨仍然处于修复过程中,皮质骨修复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皮质骨厚度,存在明显的修复凹陷痕迹。体外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结果显示:MiR-21促进了体外培养的骨质疏松症来源的大鼠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在培养的第1、3和7天时,A组的ALP和RUX-2基因表达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体内局部应用miR-21纳米微囊促进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利用纳米微囊局部注射具有促进骨折愈合活性的Micro RNAs可广泛应用在非手术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该方法可以帮助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1].C.W.C.Huang,I.J.Tseng,S.W.Yang,Y.K.Lin,W.P.Chan.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腰部肌肉体积:MRI定量测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孙晓雷,李学平,田鹏,赵瑾,侯信.MiR-21纳米微囊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研究[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帅波,沈霖,马陈,杨艳萍,卢芙蓉.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陈庆玲,彭年春,时立新,张巧,张淼.绝经后女性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5].陈伟国,王想福,叶丙霖,石瑞芳,陈晓娟.二仙汤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6].王立,梁莉萍.T2DM对老年绝经后骨密度、骨转换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
[7].吴宇龄.大连市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因素的调查[D].遵义医科大学.2019
[8].翟炳生.温肾固疏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
[9].温立,王胜利,葛站勇,张旭坤.不同剂量骨水泥PKP联合雌激素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9
[10].章轶立,魏戌,聂佩芸,申浩,虞鲲.基于SMOTE算法和决策树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建构[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