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论论文-闵保华,靳艳妮

泛灵论论文-闵保华,靳艳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灵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娃娃,想象力,审美心理

泛灵论论文文献综述

闵保华,靳艳妮[1](2019)在《让孩子的“泛灵心理”与父母同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许多成人看来,这只是幼儿的想象;但在幼儿看来,万物都有灵性与生命,都有情绪与情感。这是幼儿特有的思维与逻(本文来源于《启蒙》期刊2019年10期)

闫顺利,刘永金[2](2019)在《生态伦理何以可能?——过程哲学的“泛灵论”思想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怀特海过程哲学"泛经验论"为形而上学前提,倡导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伦理。"泛经验论"实质是一种"泛灵论",泛灵论引导了过程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种泛灵论认为,宇宙中每一事物都是"有灵"抑或"经验"性存在,体现着"自然同一性原理",它们作为经验主体都有价值,都值得被尊重。泛灵论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彰显人与自然之间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从而促成一种有机整体论的新型生态伦理观。(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梦楠[3](2018)在《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儿童泛灵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里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本文从泛灵论这一原始思维哲学学说出发浅析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这一思维特征,及泛灵论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并从对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教化儿童的仁爱伦理之德,启迪儿童的天人合一之思,这叁个方面浅析了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意象存在的主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冯全功,常敏扩[4](201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泛灵论及其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性,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物体。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泛灵论话语,体现了诗人的泛灵论思想,也是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译者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泛灵论话语的处理可分为五种策略,具体包括删除、弱化、等化、强化和增添,五种策略形成了一种连续体关系,审美效果相对原文而言依次增强。其中,强化和增添策略更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有利于提高译文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7年05期)

李培培[5](2017)在《泛灵化书写:儿童文学的超越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泛灵化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将人的思想与情感赋于周围事物中的动植物或无生命的存在。这不仅是一种儿童化思维,更是对世间万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人类成长之初的纯净思想与博爱情怀的表现,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永恒情感。同时,泛灵化书写也是超越有限现实对无限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本真和最初精神家园的回归。(本文来源于《特立学刊》期刊2017年Z1期)

李霄,张建鑫[6](2016)在《泛灵论的基本问题——从《斐多篇》反思哲学思维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命直觉的泛灵论产生于哲学之前,而它与哲学具有内在相通之处。投影到哲学思维中来看,泛灵论的基本问题是论证灵魂真实存在。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论证灵魂真实存在,以及灵魂存在对于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生活方式的意义,其所具有的论域特别适合用来审视或讨论泛灵论的基本问题。《斐多篇》在不同程度上应用或暗示了灵魂的思维规定,主要从道德论证和知觉论证两方面去探讨灵魂的真实存在问题,其关于泛灵论基本问题的论述构成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引论,同时也为理解哲学的本质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璞,叶宝生[7](2015)在《在儿童科学教育中应去泛灵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与早期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会将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只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种倾向,与科学教育中的模拟法和类比法有很大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而利用泛灵论特点进行教学,实际上并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相反,教师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科学事实,交流与质疑形成科学认识,体验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能够科学地看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榜样,使科学教育真正达到去泛灵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盛家惠[8](2014)在《小椅子,我对你说——泛灵心理在托班班级管理中的妙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朋友,请你想象一下,二、叁十个2到3岁的孩子在一个班级内活动,会是什么情形呢?你一定会说,两个孩子在一起,稍不注意,还会打架呢。这么多孩子,肯定整天热闹非凡,矛盾不断,纠纷不断,怎么管理呀?一、什么是泛灵心理"椅子会说话,玩具要休息"这是幼儿其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泛灵心理。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童话世界里的一切,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真实的。他们生活的周围,桌椅、树木等都跟小朋友一样,有各种感知(本文来源于《好家长》期刊2014年39期)

佘雅雯[9](2014)在《万物有灵且美——谈儿童的“泛灵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万物有灵且美"是苏格兰着名兽医作家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的一本畅销书,同时也是笔者从艺术教育角度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一项实验性教学。这一计划的缘起始于笔者在大学阶段对儿童"泛灵观"的研究:儿童"泛灵观"(animistic thinking)是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在"前运算阶段"(即儿童期早期,2岁至6岁或7岁)的重要心理特征——他们倾向于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比如:与大树谈心,对(本文来源于《平安校园》期刊2014年07期)

赵晓学[10](2014)在《巧用“泛灵”心理,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士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叁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一时期的幼儿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教师应遵循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性,从活生生的细节方面入手,从一个一个的真实事例锲入,巧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对其进行"拟人化"教育。(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中下旬刊)》期刊2014年06期)

泛灵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怀特海过程哲学"泛经验论"为形而上学前提,倡导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伦理。"泛经验论"实质是一种"泛灵论",泛灵论引导了过程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种泛灵论认为,宇宙中每一事物都是"有灵"抑或"经验"性存在,体现着"自然同一性原理",它们作为经验主体都有价值,都值得被尊重。泛灵论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彰显人与自然之间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从而促成一种有机整体论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灵论论文参考文献

[1].闵保华,靳艳妮.让孩子的“泛灵心理”与父母同行[J].启蒙.2019

[2].闫顺利,刘永金.生态伦理何以可能?——过程哲学的“泛灵论”思想视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梦楠.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J].北方文学.2018

[4].冯全功,常敏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泛灵论及其英译研究[J].外国语文.2017

[5].李培培.泛灵化书写:儿童文学的超越与回归[J].特立学刊.2017

[6].李霄,张建鑫.泛灵论的基本问题——从《斐多篇》反思哲学思维的性质[J].许昌学院学报.2016

[7].王璞,叶宝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中应去泛灵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8].盛家惠.小椅子,我对你说——泛灵心理在托班班级管理中的妙用[J].好家长.2014

[9].佘雅雯.万物有灵且美——谈儿童的“泛灵观”[J].平安校园.2014

[10].赵晓学.巧用“泛灵”心理,促进幼儿和谐发展[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

标签:;  ;  ;  

泛灵论论文-闵保华,靳艳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