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文本阅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追问,让文本阅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崔益林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226600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就同一个问题实时进行“二度发问”,也就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以重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向文本的深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里,我想就最近我为全县老师所上的一堂示范课《藤野先生》中的一个片段,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进行追问,并谈谈追问的好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共写了几个地方的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生:三个地方,分别是东京、仙台、祖国。按作者的行踪安排顺序(有的答先后顺序,有的答时间顺序)。

师:作者在这三个地方分别做了什么?他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东京学日文,在仙台学医,回国从文。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救国。

师:既然是同一目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在东京继续学日文,要去仙台学医呢?

生(思考片刻后):因厌恶“清国留学生”而离开东京去仙台的。

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厌恶“清国留学生”?为什么厌恶?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提问一名学生:国难当头,他们不是为国分忧,而是追求享乐,“跳舞”打扮,生活附庸风雅、庸俗无聊,可见麻木不仁。

师:答得很好。

师:作者既然去仙台学医,也是为了救国,那为什么学业没有完成,就回国从文呢?

生:那是因为一部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影片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高呼“万岁”,围观枪毙中国人的中国人也酒醉似的喝彩,让作者改变了初衷。

师:对这种“高呼”和“喝彩”,作者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作者感到“特别刺耳”,说明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师: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作者从欢呼和喝彩声中看到了国人麻木不醒的精神状态,而麻木不醒的国人即使身体再健康,对拯救民族危亡也是无用的。要医治国人的精神疾病,叩醒他们的迷梦,当首推文艺。因此,鲁迅回国后弃医从文。

师:作者由厌恶“清国留学生”到去仙台学医,再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行踪转移,你能够回答我,这中间,是什么起着最为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这中间起着最为重要支配作用的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就是老师通常告诉我们的,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就这样,环环相扣地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全文的梗概也就概括无余,脉络理得条理清楚,使埋伏的中心线索跳出课文,主题明白自见,全文的内容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清晰明确的总印象。

那么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追问呢?我想至少可以凸显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追问可以激活师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创作,更是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通过课堂教学追问,我发现集合众人的智慧比老师一个人的智慧要强。因为就是这个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追问可以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一旦遇到一个让老师感到棘手的提问,老师如果手足无措,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者课堂教学的机智,因为有了这样的机智,才有了课堂教学预设的有效,生成的精彩。

三、追问可以拓宽文本解读的深度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因此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适时追问,是引领学生发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的最佳方法。

有人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巧妙的、适时的、有效的追问,无疑为这道美丽的风景再一次增光添色。而我要说,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要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引向智慧的彼岸。

因此,我认为,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一定会将文本教学引向青草更青处。让我们永远记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非问不明。”

标签:;  ;  ;  

追问,让文本阅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