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吸虫,田鼠,日本,基因,噬菌体,抗性,文库。
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龚强[1](2009)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HSP90α的克隆筛选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感染实验研究证明东方田鼠具有天然的日本血吸虫抗性,这种抗性能够稳定遗传。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认为,生物体对于任何疾病的易感性和抗性都可能是由相应基因所决定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东方田鼠体内不同组织及组分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抗性最强的是血清,被动转移血清的小鼠同样获得日本血吸虫抗性。从东方田鼠血清入手,筛选分离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物质成为有效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新的突破口。本研究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入手,应用表达克隆法逐级筛选,最终获得日本血吸虫抗性基因Mf-HSP90α,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和功能后,制备条件培养基,验证基因表达产物的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并使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构建重组pLXSN-HSP90α质粒,包装重组基因病毒,导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验证其体内抗虫效果。一、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gC14.75的克隆筛选本研究构建了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根据表达产物的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应用表达克隆法对文库进行筛选:基因表达文库随机分成8个基因池,相应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收集48h转染上清(条件培养基),进行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实验,设立阴性对照:pcDNA1.1/Amp空载体转染293T细胞培养上清;阳性对照:20%东方田鼠血清。条件培养基杀虫率最高的基因池进入下一轮筛选,叁轮筛选后获得杀虫效果最好的次级亚基因池gC14。gCl4质粒铺琼脂糖平板,随机挑取单个克隆,根据单克隆插入片段大小的不同,挑选32个进行表达产物杀虫实验,最终获得体外杀虫效果最好的单个克隆gC14.75。基因池条件培养基体外杀童虫率最高一组为gC,童虫死亡率为10.9%,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基因池gC1、次级亚基因池gC14条件培养基的杀虫率分别为11.5%、15.9%,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克隆筛选中体外杀虫率最高的克隆是75号,杀虫率为11.0%。将克隆质粒DNA送Invitrogen公司测序获得抗性基因EST,长度为331 bp,将其命名为gC14.75。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gC14.75为HSP90α的同源序列。二、gC14.75基因全长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HSP90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以gC14.75序列及与其同源性最高的中国仓鼠全长HSP90αcDNA (L33676)序列为模板,分别设计引物,RT-PCR扩增获得gC14.75全长序列。将全长序列测序后,用NCBI核苷酸数据库BLASTN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HSP90α同源,故将其命名为Mf-HSP90α。进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结构及功能。比对分析几种不同物种HSP90α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发现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小。为了寻找可能存在的抗日本血吸虫功能差异的依据,我们用3D-JIGSAW (version 2.0)分析比较了东方田鼠与小鼠氨基酸序列的立体结构,结果显示二者在立体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分别将Mf-HSP90α及小鼠HSP90α(Ms-HSP90α)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1.1/Amp,制备相应条件培养基,进行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实验。扣除空白对照组童虫死亡率,Mf-HSP90α条件培养基杀虫率为20.3%,与对照组相比较杀虫效果显着,而Ms-HSP90α条件培养基杀虫率仅为4.4%,与Mf-HSP90α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东方田鼠与小鼠HSP90α抗虫功能差异的机制。我们进一步从mRNA、蛋白质水平分别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比较分析了HSP90α在东方田鼠及小鼠体内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发现同一物种体内不同组织间HSP90α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种组织在东方田鼠与小鼠间的表达情况也明显不同。叁、小鼠体内Mf-HSP90α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及表达情况分析为了进一步确认Mf-HSP90α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我们采用了基因转移技术,将该基因导入血吸虫易感动物(小鼠)体内,通过对小鼠模型的抗日本血吸虫效果的考察评估Mf-HSP90α的体内抗虫作用。本实验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构建pLXSN-HSP90α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将重组病毒导入小鼠体内,检测重组病毒治疗后感染小鼠的减虫率、肝脏减卵率、血吸虫虫体改变及小鼠肝脏肉芽肿减少情况。重组病毒载体经PA317细胞包装后,大量收集病毒悬液,经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滴度:pLXSN病毒滴度为1.6×107cfu/ml pLXSN-HSP90α病毒滴度为4×106cfu/ml。分别用pLXSN、pLXSN-HSP90α病毒各200μl/次,共3次经尾静脉注射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DMEM。pLXSN- HSP90α重组病毒处理组检获成虫相比DMEM及pLXSN病毒组均要短小,检获成虫数也明显少于两对照组,减虫率与DMEM及pLXSN病毒组相比较分别是40.8%和32.3%。选取具有代表性肝脏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镜下可以观察到pLXSN-HSP90α重组病毒处理组虫卵肉芽肿明显少于两对照组,与肉眼观察肝脏表面结果相同。pLXSN-HSP90α重组病毒处理组LEPG与DMEM及pLXSN病毒组相比,pLXSN-HSP90α重组病毒处理组的减卵率分别是57.9%和49.2%。减虫率、减卵率DMEM与pLXSN病毒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XSN-HSP90α重组逆转录病毒组与DMEM及pLXSN病毒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了探讨Mf-HSP90α抗日本血吸虫功能的机制,我们用RT-PCR的方法分析比较了感染尾蚴7天DMEM, pLXSN-HSP90α重组逆转录病毒不同处理组小鼠体内几种组织HSP90α表达情况,通过对RT-PCR条带灰度扫描,统计发现DMEM处理组小鼠肌肉HSP90α的表达丰度很低,其他组织表达丰度适中,组织间差异不大。pLXSN-HSP90α重组逆转录病毒处理组小鼠肺、脑、骨髓3种组织HSP90α的表达丰度相比其他几种组织明显要高,也明显高于与DMEM处理组肺、脑及骨髓的表达丰度也明显要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基因表达文库筛选到一个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HSP90α。东方田鼠与小鼠HSP90α氨基酸三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东方田鼠体内不同组织间HSP90α表达丰度存在明显差异。与小鼠相比,同种组织间HSP90α的表达情况也完全不同。体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有着显著的抗日本血吸虫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抗日本血吸虫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2-01)
孙毅,孙焕,贾人初,刘金明,苑纯秀[2](2008)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方法利用东方田鼠血清以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将所得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目的基因。结果经3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857倍),随机挑取58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10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其中7条与GenBank中登陆的日本血吸虫基因序列具有99%~100%同源性,1条与类人猿锌指蛋白基因有82%同源性。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EST编码蛋白或多肽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结论发现了多个可能与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抗性相关的靶基因,为进一步阐述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秦志强,胡维新,邬国军,许冰,申群喜[3](2004)在《东方田鼠骨髓基因池的构建及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细胞中克隆出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首先提取高质量的mRNA,逆转录成cDNA,将cDNA与哺乳动物细胞瞬时表达载体pcDNA1.1/Amp连接,建立表达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成A-H8个基因池,转染HEK293细胞,48h后收集培养上清,获得条件培养基.将条件培养基与日本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观察杀虫效应,取对童虫抑制作用最强的基因池E再分成8个亚基因池E1-8,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并将条件培养基与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获得具有明显抑制血吸虫童虫活性的亚基因池E77,按上述方法反复进行筛选,直到获得有抑制作用的单个克隆,该技术的建立为克隆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以及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许冰[4](2003)在《东方田鼠两个亚种特异DNA序列比较分析及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田鼠是在分类上属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主要分布在我国,与我国东北接壤的俄罗斯、朝鲜,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我国的东方田鼠分为4个亚种,其中以长江流域为东方田鼠主要分布地。 根据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序列片段(Genbank登录号:AF277394),用PCR技术扩增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和宁夏指名亚种(Microtus Fortis fortis)基因组DNA,得到一670 bp左右的特异扩增片段。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东方田鼠长江亚种与指名亚种之间该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东方田鼠两个亚种中共发现1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在该序列存在广泛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多态性位点多达25个;变换类型包括:转换(G→A、A→G、T→C、C→T),颠换(G→T、A→T、T→A、C→A),插入(CA)和缺失(TGTTTT)。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两个种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在146、192、223、224、235位,但两种群间同源性仍高达98%。同时采用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分析方法,对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宁夏指名亚种基因组DNA明显的分为两大组别。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人兽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措施。东方田鼠是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的哺乳动物,本文用改进的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cDNA文库中筛选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以探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机理,为抗日本血吸虫新型药物的筛选、抗日本血吸虫转基因动物的建立、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做出贡献。 利用已经建立的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质粒cDNA文库,将cDNA文库转化菌落印迹至尼龙膜,将膜均分成8份(gA~gH),制备基因池,分别培养、提取基因池质粒DNA,通过Lipofect-2000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基因池质粒DNA导入HEK293细胞,48 h后收集转染细胞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在适当条件下收集尾蚴,体外培养使其脱尾变成童虫。将条件培养基与童虫共培养,96 h内连续观察计数,计算童虫死亡率,与阴性对照比较,童虫死亡率最高的基因池进入下一轮筛选。如此反复,依次选择基因池和亚基因池料,g盯,g阶v进行转染和童虫杀伤,最后得到有较高童虫杀伤活性的次级亚基因池g盯人童虫杀伤结果表明:g盯v具有明显的杀童虫效果。希望通过进一步筛选,找到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为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开发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获得基因资源,从而达到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5-01)
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寻找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方法利用东方田鼠血清以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将所得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目的基因。结果经3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得到有效富集(857倍),随机挑取58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10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其中7条与GenBank中登陆的日本血吸虫基因序列具有99%~100%同源性,1条与类人猿锌指蛋白基因有82%同源性。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EST编码蛋白或多肽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结论发现了多个可能与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抗性相关的靶基因,为进一步阐述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龚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Mf-HSP90α的克隆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
[2].孙毅,孙焕,贾人初,刘金明,苑纯秀.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筛选[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
[3].秦志强,胡维新,邬国军,许冰,申群喜.东方田鼠骨髓基因池的构建及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J].生命科学研究.2004
[4].许冰.东方田鼠两个亚种特异DNA序列比较分析及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克隆[D].中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