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置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术后,局部,肱骨,效果,生物,孔隙。
内置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洋[1](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香烟滤棒内置物检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进行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香烟滤棒内置物检测系统设计,用于检测香烟滤棒内置物可能出现的缺失、偏移等缺陷。搭建了一套基于背光照明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利用灰度化、兴趣区域定位、投影变换等处理得到内置物的投影曲线,根据曲线波形确定内置物的位置和有无。本检测系统对卷烟材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张宇博,邹叁明[2](2018)在《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红细胞沉降率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0例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患者为发热组,另选取同期骨科内置物术后非感染发热患者70例为非发热组。分析术后当天及术后3 d血清中CRP、PCT和ESR的变化,比较CRP、PCT、ESR诊断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结果 2组患者发热当天及发热3 d时CRP及PCT水平有显着差异(P <0. 05),且手术当天及术后3 d时PCT、CRP诊断骨科内置物患者术后感染性发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ESR。结论 CRP、PCT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任磊,沈生军,官众,彭兴国,郭鑫[3](2018)在《保留内置物负压灌洗清创术治疗高原地区9例伴菌血症的腰椎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内置物负压灌洗清创术在高原地区伴有菌血症的腰椎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总结2010年1月—2018年10月因腰椎疾病在我院行手术后伴发菌血症的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因突发寒战、高热立即行血培养,同时行影像学检查及切口深部穿刺抽吸出脓液,确诊感染后立即行清创术,术中保留内置物,留置灌洗管道并在术后持续负压灌洗,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记录负压冲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血培养及术中病理组织培养的病原菌类型。比较手术前后WBC、ESR、CRP变化。结果:8例患者经一次清创灌洗治愈,1例患者首次清创后症状反复,行二次清创负压灌洗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炎症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34.9±5.1)天,负压灌洗时间平均(16.0±6.2)天,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保留内置物负压灌洗清创术对高原地区伴菌血症的腰椎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疗效确切。本组患者以术后寒战、发热伴菌血症为特点,切口局部无明显症状,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提示高原地区革兰阴性菌脊柱深部感染发病隐匿,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不典型,临床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高原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施姜华,杨晓萍,张锐,郑光峰,李青梅[4](2018)在《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科2013年11月—2015年5月接受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的4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观察组于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对照组1于术后留置静脉镇痛泵(芬太尼+地佐辛)、对照组2于术后疼痛时肌肉注射曲马朵注射液;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价患者疼痛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使用镇痛药后于各个时间点测得VAS得分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重复使用镇痛药物例次,观察组少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组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观察组方法应用简便,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薛喆,宋关阳,李奉龙,姜春岩[5](2018)在《经典孔隙结构钛合金内置物在兔肱骨近端大结节处骨长入的初步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兔肱骨近端生物型内置物植入模型,进行随时间演变内置物骨长入情况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建立肱骨近端经典孔隙结构即正六面体孔隙结构的钛合金内置物植入模型,将15只骨骼成熟雄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建模后3、6、12周对肱骨近端内置物植入部分进行取材、切片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随着时间的演变内置物中骨长入的情况。结果在对15个样本进行定性观察后发现随着时间的进展,内置物空隙内的骨质在不断的增长,骨长入面积在不断的扩大。组织学定量分析发现3周与6周雄兔的骨长入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周与12周以及6周与12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体在12周内,骨长入面积百分比与时间成对数关系。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兔肱骨近端长入生物型钛合金内置物的骨质不断增加,且在12周内,骨长入面积百分比与时间成对数关系,骨长入速度逐渐变慢。(本文来源于《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黄琦,赵松,牛丰[6](2018)在《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融合过程中可以像金属内置物一样具有维持脊柱稳定、为颈椎融合创造条件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由金属内置物产生的一些并发症,如内固定物移位或失效、影响放射性检查以及骨融合区的应力遮挡等~([1])。在20世纪60年代,可吸收内置物首次应用于临床[2],如今可吸收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颅颌面外科、神经外(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欧阳汉强,姜亮,张华,刘晓光,韦峰[7](2017)在《钽合金微孔内置物和自体骨植骨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系统评价钽合金微孔内置物和自体骨植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Sino Med等数据库,纳入关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钽合金微孔内置物植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和满意率等指标进行合并比较。结果 :共有5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篇为多中心研究,3篇为单中心研究;5篇文献对于随机序列产生均有充分描述,1篇文献对分配隐藏有充分描述,1篇文献对评价者的盲性有充分描述,3篇文献明确报道失访人数为0,4篇文献内容阐述详尽,信息偏倚较小。共有254例患者,钽合金微孔内置物植骨组142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组112例。钽合金微孔内置物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MD=-28.85,95%CI(-47.09,-10.60),P=0.00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D=-0.31,95%CI(-0.43,-0.19),P<0.0001]和满意率[OR=2.20,95%CI(1.06,4.55),P=0.035]都显着性优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而平均手术出血量[MD=-73.61,95%CI(-217.72,70.51),P=0.32]、住院天数[MD=-0.51,95%CI(-1.08,0.06),P=0.08]、融合率[OR=0.63,95%CI(0.15,2.70),P=0.53]和术后并发症率[OR=0.25,95%CI(0.04,1.58),P=0.1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钽合金微孔内置物植骨与自体骨植骨治疗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钽合金微孔内置物植骨融合在手术时间、VAS评分和满意率上优于自体骨植骨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杜明[8](2017)在《四肢骨折术后内置物断裂失效原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内置物术后断裂失效的原因。方法 28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接受外科内固定手术治疗,于术后随访过程中确认其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失效,记录其内固定物断裂失效的具体原因,如患者因素、医源因素、材料因素等。结果 28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发生内置物断裂失效的患者中,上肢内固定物术后断裂所占比例(32.86%)显着少于下肢(6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因素(88.21%),相较于其他因素所占比例(医源因素7.86%、材料因素3.93%)对比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此类患者实际特点,针对高危人群适时给予干预措施提高其术后康复、复查依从性,从而尽量降低内固定物断裂失效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84期)
施姜华,杨晓萍,张锐,郑光峰,李青梅[9](2017)在《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止痛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的止痛效果。方法:将本科2013年11月~2015年5月接受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的4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于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对照1组于术后留置静脉止痛泵、对照2组于术后疼痛时肌注曲马多注射液;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价患者疼痛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使用镇痛药后于各个时间点测得VAS得分均低于其他2组(P<0.05);重复使用镇痛药物例次,观察组少于其他2组(x~2=8.327,P<0.05);观察组无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结论:观察组方法应用简便,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体征与表现,有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第23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7-22)
齐叶青,官剑武,傅仰木,王平怀[10](2017)在《镁合金内置物X线与CT影像学改变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X线和多层螺旋CT观察镁合金螺钉应用于膝关节术后影像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雌性比格犬16只,制造膝关节股骨内髁骨折,以镁合金螺钉进行固定,术后1、4、8及12周对其行X线和CT扫描,评价钉体降解和骨愈合的情况。结果 X线和CT均可以观察钉体降解和骨愈合情况,两者具有较好的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60)。结论 X线和CT检查均能观察体内镁合金螺钉的降解和骨折愈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内置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0例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患者为发热组,另选取同期骨科内置物术后非感染发热患者70例为非发热组。分析术后当天及术后3 d血清中CRP、PCT和ESR的变化,比较CRP、PCT、ESR诊断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结果 2组患者发热当天及发热3 d时CRP及PCT水平有显着差异(P <0. 05),且手术当天及术后3 d时PCT、CRP诊断骨科内置物患者术后感染性发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ESR。结论 CRP、PCT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置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洋.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香烟滤棒内置物检测系统设计[J].电子产品世界.2019
[2].张宇博,邹叁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红细胞沉降率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
[3].任磊,沈生军,官众,彭兴国,郭鑫.保留内置物负压灌洗清创术治疗高原地区9例伴菌血症的腰椎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疗效观察[J].高原医学杂志.2018
[4].施姜华,杨晓萍,张锐,郑光峰,李青梅.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药杂志.2018
[5].薛喆,宋关阳,李奉龙,姜春岩.经典孔隙结构钛合金内置物在兔肱骨近端大结节处骨长入的初步组织学研究[J].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8
[6].黄琦,赵松,牛丰.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7].欧阳汉强,姜亮,张华,刘晓光,韦峰.钽合金微孔内置物和自体骨植骨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
[8].杜明.四肢骨折术后内置物断裂失效原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9].施姜华,杨晓萍,张锐,郑光峰,李青梅.腰椎后路内置物植入术缝合前术区局部应用镇痛药止痛效果观察[C].第23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论文汇编.2017
[10].齐叶青,官剑武,傅仰木,王平怀.镁合金内置物X线与CT影像学改变的实验观察[J].安徽医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