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离子体,表面,传感器,光纤,纳米,折射率,等离子。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正海,刘芳,黄珏,薛文良,钱竞芳[1](2018)在《纺织品中双酚A检测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表面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纺织服装中双酚A(BPA)分子量小,直接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难以精准检测的问题,采用传感器表面预处理方法和溶液竞争原理来扩大响应信号,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为更好地使双酚A-牛血清白蛋白抗原(BPA-BSA)和传感芯片进行氨基偶联,从传感芯片的选择、修饰溶液的pH值、离子浓度、BPA-BSA抗原的最佳浓度4个因素出发,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索双酚A检测中传感芯片的最佳修饰条件。结果表明:当采用羧甲基葡聚糖组装(CM5)芯片、修饰液pH值为4.5、离子浓度为10 mmol/L、BPA-BSA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BPA-BSA的氨基偶联修饰效果最佳,且预处理方法简便快捷,BPA无需精度提纯,特异性识别度高,可应用在纺织品双酚A检测中。(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文佳[2](2018)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生物免疫学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命科学和光纤SPR技术的发展,基于光纤SPR传感技术的生物传感器以免标记、体积小、低成本和可实现分布式、远距离检测等独特的优势,在分析蛋白质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分子作用、DNA分子间作用及抗原-抗体反应监测等生命科学领域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中基于光纤SPR传感器开展了生物免疫学应用研究,采用多巴胺修饰法在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以实现人体CRP的在线、实时、原位和高灵敏检测,在食品分析、医疗检测和生命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工作如下:1、开展了多模光纤SPR传感器研究。首先搭建了光纤SPR生物传感分析系统,探究了光纤SPR传感器在PBS缓冲液中的温度特性;通过传感器在不同折射率溶液中的SPR光谱变化,研究传感的折射率传感性能;通过在不同溶液及浓度情况下实时连续监测,检验光纤SPR生物传感器性能的一致性与稳定性。2、开展了多巴胺修饰光纤SPR免疫传感器研究。概述了多巴胺修饰机理,并初步探究了CRP特异性检测修饰条件。研究了CRP特异性检测膜选取对检测效果影响,并初步探索了交联CRP特异性识别膜的时长影响;研究了多巴胺修饰传感器表面的最佳时长及最佳浓度。3、开展了多巴胺修饰光纤SPR生物传感器对CRP特异性反应的检测研究。探究CRP单抗交联时长及CRP检测时长对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传感器对CRP单抗与CRP特异性反应敏感,对CRP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达到0.1μg/ml。4、开展了基于二硫键还原法修饰光纤SPR免疫传感器研究。介绍了二硫键还原法修饰的机理,通过优化二硫键还原反应条件,实现选择性抗体链间二硫键断裂,并探究抗体片段在光纤SPR传感器金膜表面固定效果。最后研究了经修饰后的传感器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性能。(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王浩[3](2018)在《基于二维材料增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所需样品少、无需要标记和实时检测的特点,成为了光学传感研究领域的热点。而提高SPR检测灵敏度是该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目标。使用各种材料修饰SPR用于提高灵敏度的方法被不断报道出来,而基于二维材料增敏SPR传感实验工作却很少见到。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激发原理,分析了增强SPR传感器灵敏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二维材料增强SPR传感器性能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论文完成了SPR传感器的制作,测试叁种二维材料(二硒化钼、二硫化钼、石墨烯)的光学性能,完成了二维材料对SPR传感器的修饰,并完成修饰后的SPR传感器特性测试和结果分析与讨论。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二硫化钼(MoS_2)纳米片粒修饰的SPR传感器研究。介绍二硫化钼纳米材料的光电特性,阐述MoS_2-SPR传感器的制作过程,完成MoS_2-SPR传感器的物构观测,最后测试了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并分析讨论其结果。研究表明,通过两次沉积MoS_2纳米片的SPR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到2793.5 nm/RIU。与未修饰材料SPR传感器相比,MoS_2-SPR传感器灵敏度提高30.67%。(2)基于二硒化钼(MoSe_2)纳米片粒修饰的SPR传感器研究。介绍了二硒化钼纳米材料的光电特性,完成MoSe_2-SPR传感器的物构观测,最后测试了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并分析讨论其结果。研究表明,通过两次沉积MoSe_2纳米片的SPR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2524.8nm/RIU。与未修饰材料SPR传感器相比,MoSe_2-SPR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36.34%。(3)基于石墨烯(Graphene)纳米片粒修饰的SPR传感器研究。介绍了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光电特性,完成传感器的物构观测。最后用乙二醇配置的折射率液和胎牛清蛋白溶液对传感器的传感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分析讨论结果。研究表明旋涂叁次石墨烯分散液SPR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2715.1nm/RIU,与未修饰材料SPR传感器相比增敏20.25%。用胎牛清蛋白生物溶液进行折射率传感测试,在石墨烯旋涂一次时候,其灵敏度最大,可达4029.0nm/RIU,比用折射率液测试旋涂叁次石墨烯的SPR传感器最佳灵敏度要高出48.39%。本文的创新之处:(1)提出并使用了MoSe_2、MoS_2、Graphene这叁种二维纳米材料来修饰SPR传感器。(2)实验研究了二维材料修饰的SPR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性能,并对Graphene修饰的SPR传感器做了生物实验检测。(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7)
姚诗佳,赵洪霞,丁志群,程培红,王敬蕊[4](2018)在《多模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模光纤作为光波导,利用多层膜传输矩阵理论详细分析了光纤直径和外界环境折射率等结构设计参数对传感器光谱特性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光纤直径越小,共振谱深度越强;且共振谱波长随膜层材料厚度的增大,按指数规律增大,在30~40nm左右效果最优;在1.33~1.40外界环境折射率范围内,随着折射率增大,共振谱波长右漂,深度加大。同时利用实验初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8年06期)
[5](2018)在《暨南大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罗云瀚课题组提出了使用二硫化钨纳米薄膜覆盖层进行增强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二硫化钨(WS_2)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层状过渡金属二卤代酸(TMDC)材料,在高灵敏传感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这里,课题组研究出了一种具有WS_2纳米薄膜覆盖层改进的金属膜的灵敏度增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SPR灵敏度与WS_2覆盖层的厚度有(本文来源于《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期刊2018年03期)
江丽[6](2018)在《增强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能够检测出传感表面样品的微小折射率变化情况,具有无需标记、灵敏度高和实时监测的优点,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传统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传感分辨率不足以检测超小分子量的蛋白分子或者极低浓度的样品溶液。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增强的新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主要从改进传感光学系统和优化传感表面两个方向着手提高传感分辨率,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新型的传感光学系统。本文提出的新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光学系统检测的主要参数是反射光的相位和古斯-汉森位移。当发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时,反射光强明显减小,趋近于零,同时对应着相位的突变和古斯-汉森位移的放大。为了提取出表面等离子共振相位信号,本文自主研制了一款平行棱镜相位调制器,可以调制入射光中P光和S光的相位差值。基于平行棱镜调制的相位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传感分辨率可以达到10-RIU。为了提取出反射光的古斯-汉森位移值,本文采用位移探测器分别检测P光和S光的光斑位置,获得P光和S光的古斯-汉森位移差值。基于古斯-汉森位移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传感分辨率可以达到10-7~10-8RIU。2、研究了增强的SPR传感表面。本文主要提出了金纳米沟槽增强的传感表面和二维材料修饰的传感表面。其中,金纳米沟槽能够将表面等离子体波紧紧束缚在沟槽脊边上,通过不断优化沟槽的宽度和周期等结构参数,可以调节金纳米沟槽表面的等效介电常数,从而调制表面等离子体波的波长,使其在工作波长下具有增强的表面电场强度,从而传感性能得到有效的增强。对于二维材料修饰的传感表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石墨烯/金(银)膜、过渡金属硫化物/石墨烯/金膜、石墨烯/金膜、过渡金属硫化物/金膜四种类型的传感表面,通过传输矩阵和菲涅尔公式,不断优化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层数,可以得到最优化的传感表面,具有增强的传感灵敏度。基于金纳米沟槽的传感表面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石墨烯/金膜传感表面的检测分辨率可以达到10-8 RIU,对于牛血清蛋白分子和生物素分子的检测分辨率分别可以达到0.1 aM和1 fM。此外,本文还对相位型和古斯-汉森位移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进行了商业化初探。主要从光路系统、微流系统、温控系统、气阀系统、进样系统和软件系统六个方面着手分别设计和搭建,并整合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样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15)
杨媚[7](2018)在《基于埃洛石纳米管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因为其抗干扰、免标记、系统易搭建等优点在环境监测、农药残留测量、药物筛选、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应用于检测小分子(相对分子量小于500Da)、超低浓度物质以及低结合力的物质时能力存在局限。因此,提高SPR传感器的灵敏度是生化传感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修饰表面SPR传感器的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棱镜型和侧边抛磨光纤(Side Polished Fiber,SPF)型SPR传感器中。通过实验证明了HNTs对以上两类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均有非常明显的增强作用。此外,我们还将修饰过的传感器应用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牛血清白蛋白(BSA)以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检测中,它们也都分别表现出了超高的灵敏度,以及高效的肿瘤细胞捕获能力。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HNTs修饰的棱镜型SPR传感器研究。我们制作了棱镜型传感芯片,并使用HNTs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通过将不同浓度的HNTs旋涂于传统SPR传感器的金膜表面来实现对传感器的修饰,并将它们与未修饰的SPR传感器进行对比,研究修饰后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的提升情况,并确定最佳的修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旋涂7.5%浓度的棱镜型SPR传感器可以达到最佳的折射率灵敏度即10431nm/RIU,其折射率灵敏度比修饰前提高了5.6倍,且将整个传感器的灵敏度推向了10~4 nm/RIU级别。这个结果是我们调研的类似的实验型研究中最高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修饰后的传感器对PBS、BSA、MCF-7细胞的检测,其展示出了较高的灵敏度,同时也证明了HNTs对细胞的捕获效率有较好的增强效果。(2)基于HNTs修饰的侧边抛磨光纤型SPR传感器研究。我们制作了SPF-SPR传感器,并通过向SPF传感器喷涂HNTs的酒精分散液来实现对传感器的修饰。通过改变喷涂的HNTs的浓度,将其与未作修饰的传感器做对比确定最佳的修饰效果。实验结果证明:在喷涂2.5%浓度的时候,传感器可以达到最佳的折射率灵敏度——11605nm/RIU,比修饰前提高了6.9倍。此外,我们将修饰后的传感器应用在PBS和BSA的检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光纤型传感器的实时在线检测的优势,对PBS和BSA进行了连续在线实时监测。结果显示HNTs修饰后的光纤SPR传感器在保持较高的稳定性的同时,获得了灵敏度增强。(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11)
汪雅君[8](2018)在《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能在线实时检测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疗以及食品安全等检测领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结构简单并使传感器工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是SPR技术研究领域长久以来的研究目标。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光纤SPR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后,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分别以金(Au)和氧化铟锡(ITO)作为薄膜材料,进行了传感器的仿真设计和优化,以及实际制作和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金膜的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研究(SPTMF/Au-SPR)。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完成了器件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当光纤剩余厚度为72μm、金膜厚度为40nm时,在1.333-1.390RIU折射率范围内可得到最大的3705nm/RIU的平均灵敏度。其次,实验制作并测试了6只SPTMF/Au-SPR传感器,其光纤剩余厚度分别为69.79、71.23、72.24、69.89、71.31和72.34μm,金膜厚度均为40nm。测试结果表明在1.333-1.404RIU的折射率范围内,光纤剩余厚度为72.24μm所对应的传感器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即2679.1 nm/RIU,且半高全宽为82nm,则相应的品质因数为32.67RIU~(-1)。其性能相比于同课题组的基于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具有显着提高:灵敏度分别提高了11.95%和36.6%,半高全宽分别降低了20.38%和34.40%,品质因数分别提高了40.64%和108.35%。(2)基于氧化铟锡的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SPR传感器研究(SPTMF/ITO-SPR)。首先,利用有限元法完成了器件的仿真分析以及优化设计。最优参数为:光纤剩余厚度为72μm,ITO厚度为150nm。此时在1.333-1.39RIU的折射率范围内,LP_(01)和LP_(11a)模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高达10400nm/RIU和10150nm/RIU。然后,实验制作并测试了6只SPTMF/ITO-SPR传感器,其光纤剩余厚度分别为69.23、70.19、70.87、71.34、71.96和72.24μm,ITO厚度均为150nm。测试结果表明当ITO靶材颗粒的纯度为99.99%、密度为7.1 g/cm~3时,光纤剩余厚度为72.24μm所对应的传感器具有最高性能,在1.333-1.360RIU的折射率范围内其平均灵敏度最高达到2128.76 nm/RIU。本文的创新之处:(1)本文提出SPTMF/SPR传感器,以侧边抛磨双模光纤为基底的光纤SPR传感器,它具有结构简单、传输模式个数有限、有效面积大和模式耦合可控制等优点。(2)本文提出的SPTMF/Au-SPR传感器,相比于基于侧边抛磨单模光纤和侧边抛磨多模光纤的SPR传感器,在灵敏度、半高宽和品质因数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3)本文提出的SPTMF/ITO-SPR传感器,以ITO作为膜层材料,可有效避免传统的金属膜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缺点,同时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另外,可将谐振波长调节至近红外的通信波段,便于与现有的通信设备融合,在长距离传输、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硕[9](2018)在《新型叁明治夹心法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是一种光学生化分析传感器,其分析原理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测试过程中由于金属薄膜表面介质性质或质量的变化所引起介质折射率的变化,以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并精确测定分析物浓度。SPR生物传感器具有实时监测、无需标记、耗样量少等优点,在免疫检测、医疗诊断、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上展现出了突出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测试方法与结构的限制,对检测低浓度的分析物缺乏足够高的灵敏度,从而限制了SPR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常常通过改进SPR传感薄膜的性质或者通过间接的方法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金和银等贵金属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常被用来改进SPR生物传感薄膜性质。叁明治夹心法也常被用来通过引入二级抗体,增加传感薄膜上连接复合物分子的体积与质量,以此提高SPR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将金、银等金属纳米粒子与叁明治夹心法结合,并将其应用在SPR传感器中,实现了通过特异性反应,有效的增加传感器薄膜表面物质的附着量,从而显着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获得了高性能的SPR生物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一种基于空心金纳米粒子(HGNPs)和叁明治夹心法的新型SPR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ropI)。通过浸泡法将HGNPs和聚多巴胺(PDA)依次修饰到金膜上。采用叁明治夹心法,将抗体通过PDA固定到传感膜上与待测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引入二级抗体,以放大SPR相应响应信号。该新型SPR生物传感器对cTropI信号响应浓度范围是0.0375-40.00μg m L~(-1),与基于MPA修饰的传统SPR生物传感器相比,检测下限降低67倍。2.将一种新型的叁明治夹心法应用于SPR生物传感器,以二级抗体-聚多巴胺-银@四氧化叁铁/还原氧化石墨烯(Ab_2-PDA-Ag@Fe_3O_4/rGO)作为信号扩增物。通过一锅法制备Ag@Fe_3O_4/rGO,将PDA覆盖Ag@Fe_3O_4/rGO上形成PDA-Ag@Fe_3O_4/rGO,然后连接二级抗体(Ab_2)形成Ab_2-PDA-Ag@Fe_3O_4/rGO。测试过程中,抗体(Ab_1)首先连接到HGNPs修饰的金膜上,然后与待测抗原特异性结合,最后将Ab_2-PDA-Ag@Fe_3O_4/rGO引入检测体系,构成Ab_1/抗原/Ab_2-PDA-Ag@Fe_3O_4/rGO的大叁明治夹心结构。该新型SPR传感器对兔IgG的检测下限为0.019μg mL~(-1),与基于MPA修饰金膜的传统SPR生物传感器相比降低132倍,与基于HGNPs修饰的直接方法相比降低16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丽,万秀美,高然,逯丹凤,祁志美[10](2018)在《纳米多孔金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射频溅射技术在平板玻璃基底上淀积约60nm厚的金银合金薄膜,然后在室温下通过化学脱合金法形成附着力强、大面积均匀的纳米多孔金膜(NPGF)。利用自建的宽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检测平台获得了暴露于空气中的NPGF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共振光谱,利用菲涅耳公式结合Bruggeman介电常数近似方程拟合实验结果,得到NPGF的孔隙率约为0.38。研究了NPGF-SPR传感器对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Pb2+离子和叁聚氰胺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够对水溶液中浓度为1nmol·L-1的Pb2+及叁聚氰胺作出明显响应。对比实验显示NPGF-SPR传感器的灵敏度远高于常规的致密金膜SPR传感器。(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生命科学和光纤SPR技术的发展,基于光纤SPR传感技术的生物传感器以免标记、体积小、低成本和可实现分布式、远距离检测等独特的优势,在分析蛋白质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分子作用、DNA分子间作用及抗原-抗体反应监测等生命科学领域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中基于光纤SPR传感器开展了生物免疫学应用研究,采用多巴胺修饰法在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以实现人体CRP的在线、实时、原位和高灵敏检测,在食品分析、医疗检测和生命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工作如下:1、开展了多模光纤SPR传感器研究。首先搭建了光纤SPR生物传感分析系统,探究了光纤SPR传感器在PBS缓冲液中的温度特性;通过传感器在不同折射率溶液中的SPR光谱变化,研究传感的折射率传感性能;通过在不同溶液及浓度情况下实时连续监测,检验光纤SPR生物传感器性能的一致性与稳定性。2、开展了多巴胺修饰光纤SPR免疫传感器研究。概述了多巴胺修饰机理,并初步探究了CRP特异性检测修饰条件。研究了CRP特异性检测膜选取对检测效果影响,并初步探索了交联CRP特异性识别膜的时长影响;研究了多巴胺修饰传感器表面的最佳时长及最佳浓度。3、开展了多巴胺修饰光纤SPR生物传感器对CRP特异性反应的检测研究。探究CRP单抗交联时长及CRP检测时长对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传感器对CRP单抗与CRP特异性反应敏感,对CRP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达到0.1μg/ml。4、开展了基于二硫键还原法修饰光纤SPR免疫传感器研究。介绍了二硫键还原法修饰的机理,通过优化二硫键还原反应条件,实现选择性抗体链间二硫键断裂,并探究抗体片段在光纤SPR传感器金膜表面固定效果。最后研究了经修饰后的传感器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正海,刘芳,黄珏,薛文良,钱竞芳.纺织品中双酚A检测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表面预处理[J].纺织学报.2018
[2].王文佳.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生物免疫学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8
[3].王浩.基于二维材料增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8
[4].姚诗佳,赵洪霞,丁志群,程培红,王敬蕊.多模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8
[5]..暨南大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取得进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8
[6].江丽.增强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8
[7].杨媚.基于埃洛石纳米管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8
[8].汪雅君.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8
[9].李硕.新型叁明治夹心法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王丽,万秀美,高然,逯丹凤,祁志美.纳米多孔金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J].光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