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论说文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培根,文集,周恩来,形象,维度,语境,英文。
论说文集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瑶[1](2018)在《戛玉敲冰:英文散文节奏翻译的研究——以培根《论说文集》两种汉译版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语言节奏是文章美感构成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节奏,使译文朗朗上口。本文从英汉散文节奏差异着手,通过对培根《论说文集》两种汉译版本(王佐良,1980;曹明伦,2006)的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节奏时的不同方法及其不同效果,为英文散文翻译在节奏方面的处理提供参考。1英汉散文节奏对比散文不同于诗词,它不遵循一定的格律,其节奏随(本文来源于《章回小说》期刊2018年03期)
陈丽[2](2017)在《顺应论视角下《培根论说文集》叁个中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集Essays是培根着名的代表作,该散文集内容广泛,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其无数经典话语为世人所借鉴。该散文集已有近20个中译本,但对译本的研究都局限于水天同和曹明伦的译本,客观上限制了对《培根论说文集》翻译的深入研究。选题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高健、曹明伦、蒲隆的叁个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叁位译者的语言选择进行分析和解释。叁位均是知名翻译大家,其译作均被社会广泛认可,引用频率高。与众多《培根论说文集》中译本比较,他们的译本语言特色鲜明,翻译方法各异,对其进行顺应性研究能为重译《培根论说文集》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很好的借鉴。虽然这叁个译本都畅销于市场,但曹明伦的译本市场发行量和销量最大,引用频率最高,且最受学者称赞和认可。通过研究分析,叁个译本语言特色分别展现在语音、词汇、句子结构、文章信息排列、修辞、文体风格等层面上。在这些层面上,叁位译者的语言特色兼具共性与差异。为此,选题尝试从顺应论视角展开分析和解释。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是从认知思维、社会文化、语言科学全方位的视角分析解释语言的使用。研究发现这些译本中的语言特色均是不同维度顺应的结果,语言特色的相似点出现主要是因为顺应了相似的语言结构,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不同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顺应了不同的目标读者和译者自身的翻译思想。虽然叁个译本的语言选择均是顺应不同维度的结果,但在顺应维度的数量上,曹明伦的顺应维度最广,主要呈现在语言结构和语境相关要素的顺应两个方面:语言结构上,曹明伦的译本既顺应了源语又顺应了译语的语言结构。高健、蒲隆的译本大体上也都顺应了源语和译语的语言结构,但两人均未能很好地顺应源语的语音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在语境相关要素的顺应上,曹明伦顺应了原文作者,译语读者以及译者本身之间的语境相关要素。高健和蒲隆的译本却未能很好地顺应原文作者的背景。研究表明,顺应的维度越多,交际活动越能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6-15)
朱文凤[3](2017)在《国内培根《论说文集》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亦被奉为英国随笔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培根论说文集》是其主要的文学着作,为他赢得了文学上的不朽声誉。本文通过对比国内现今对于《培根论说文集》的研究,旨在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系统的综述,为英语学习者对该作品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戴佳文[4](2016)在《美与蛛网——简评《培根论说文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哲学论着,《培根论说文集》更是一部表现培根治世思想及人生态度的作品。从艺术角度剖析该书,不难发现培根作为一个博学的用喻高手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家特有的风趣;从思想维度分析,培根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虽有其伟大之处却也明显带有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文章试从文学性、现实性、培根的折中思想等方面简评这部作品,以冀为培根研究提供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7期)
成佳[5](2015)在《悲剧与命运——浅析《叔本华论说文集》的部分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的悲剧与生活的悲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艺术的悲剧是具有美感的,因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总能及时的抽离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故事,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既能与剧中人同悲伤,又能庆幸自己只是在看一个故事而不是真实发生在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悲剧是不能给人以喜感的,因为我们自身就置身于悲剧其中,我们是悲剧的组成部分,是悲剧的直接作用者。我们感受到的仅仅是命运的抗争,体味的是泪与痛的纠缠,而喜感只能由看客来体会。生活中,很多人把悲剧、喜剧归结于命运。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把自身的缺陷用命运当借口。而叔本华则认为,人命运不同也是由自身多种原因构成的,并非虚无缥缈。(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27期)
朱音[6](2015)在《《周恩来青少年论说文集》英文版纪念总理逝世39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伴随着激越恢宏的大合唱旋律,《周恩来青少年论说文集》(以下简称《文集》)英文版首发式1月8日在北京举行,当日也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9周年纪念日。该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和天津南开中学组织策划,由新世界出版社编译、出版、发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全国政协原常委(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5年02期)
翟泰丰[7](2014)在《精道文心,渊博论说——读《李希凡文集》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李希凡文集》七卷四百余万字,可谓煌煌大卷,博大精论,评古讲今,体察万物,卷抒风云。七部大作卷一《中国古典小说论丛》,卷二《红楼梦人物论》,卷叁《论鲁迅的"五种创作"》,卷四《现代文学论集》,卷五《艺术评论集》,卷六《序跋、随笔、散文》,卷七《往事回眸》。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第一、二、叁卷的大部分论着;又读了第五卷的《艺术评论集》,重点读了此集李希凡在编撰《中华艺术通史》中一至六次、及九至十一次编委上的发言和希凡所撰中华艺术通史总序和总后记;读了第(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刘卫红[8](2014)在《语境视角下《培根论说文集》两汉译本之文本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体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体特征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随着相关学科与文体研究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把文体分析置于更大的语境系统中。基于语境理论,本文以《培根论说文集》为研究对象。把原文的文体特征分析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章结合语境比较并分析了1958年水天同和1997年曹明伦这两个中译本的文体特征。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培根散文的研究现状,指出其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的研究还没有从语境视角研究过。然后简要介绍了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和两个汉译本。紧接着文章对语境的分类、文体分析模型及文体分析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第四章是对培根散文的文体特征的研究,包括四个层次:词法特征、句法特征、修辞特征和篇章特征。从此研究得出语境不仅是影响作者和读者进行文体分析的外部因素,而是渗透在整个文体特征的形成和在整个文体分析的处理中的内化因素。最后一章从语境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的文体特征,四个层次上的两译本的差异都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了描述与讨论。通过比较看出水天同译本更加重视原始风格特征的传达而曹明伦译本更重视目标语言特征。文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与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如不同译者的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6)
俞丹丰[9](2014)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培根《论说文集》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培根《论说文集》的两个经典汉译本即水天同和曹明伦译本为例,研究培根《论说文集》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者总结出水和曹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有直译,意译,音译,注释和调整这几种策略。而注释通常伴随着直译,意译和音译,对原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而调整主要是指语序的调整和句子的整合浓缩。在此,本文认为这几种翻译策略有时并不独立存在于两位译者的译文中,相反译者会让这几种策略相辅相成地出现在译文中,这样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对日后译者创作出更佳的译文有着实践性的指导作用。翻译不仅指意义层面上,更是指文化层面上的翻译。涉及翻译的理论众多,本文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正是奈达在他1964年的着作《翻译科学探索》中所提出来的“动态对等”,此后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更名为“功能对等”的理论。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把源语信息转换为译入语时达到最贴近自然的对等”。(Nida&Taber,2004:12)他认为翻译的重点应从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上,以译文的读者为出发点,将读者的反应归入到评价译文质量好坏的因素中,更强调“功能”的概念。奈达认为,所谓文化翻译是指“以某种方式迎合接受者文化而改变信息内容的,以及/或者在译文中引入了未隐含于原文语言表达中的信息的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奈达,2004:199)方梦之的《译学大词典》对文化翻译的阐释如下:“着力于对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重新解释。”(方梦之,2011:305)“文化负载词是存在于源语中的某些语言现象或文化术语,由于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目的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语或相应表达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涉及面很广,包括习语、俗语、宗教用语、典故寓言、物质名词等各类生活用语”。(李娟,2013:4)美国着名的《圣经》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文化分成五类,本文根据奈达的文化划分对文化负载词分类如下: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本文所研究的重心即文章第四章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基于水、曹译本,对两位译者对培根原作中文化负载词作如何处理以及两位译者在翻译这些不同的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分析。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读者在解读培根原作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可以借鉴的翻译策略能更好地品味这些文化负载词所传达的特殊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4-03-30)
张盼[10](2013)在《对《培根论说文集》不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取得语篇衔接的效果,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提出的衔接理论中,词汇衔接可以分为复现关系和搭配关系。培根论说文受到全世界读者们的喜欢,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其中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具体译文比较,可使译者汲取精华,减少误译,创作出精准优美的译文。(本文来源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论说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散文集Essays是培根着名的代表作,该散文集内容广泛,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其无数经典话语为世人所借鉴。该散文集已有近20个中译本,但对译本的研究都局限于水天同和曹明伦的译本,客观上限制了对《培根论说文集》翻译的深入研究。选题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高健、曹明伦、蒲隆的叁个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叁位译者的语言选择进行分析和解释。叁位均是知名翻译大家,其译作均被社会广泛认可,引用频率高。与众多《培根论说文集》中译本比较,他们的译本语言特色鲜明,翻译方法各异,对其进行顺应性研究能为重译《培根论说文集》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很好的借鉴。虽然这叁个译本都畅销于市场,但曹明伦的译本市场发行量和销量最大,引用频率最高,且最受学者称赞和认可。通过研究分析,叁个译本语言特色分别展现在语音、词汇、句子结构、文章信息排列、修辞、文体风格等层面上。在这些层面上,叁位译者的语言特色兼具共性与差异。为此,选题尝试从顺应论视角展开分析和解释。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是从认知思维、社会文化、语言科学全方位的视角分析解释语言的使用。研究发现这些译本中的语言特色均是不同维度顺应的结果,语言特色的相似点出现主要是因为顺应了相似的语言结构,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不同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顺应了不同的目标读者和译者自身的翻译思想。虽然叁个译本的语言选择均是顺应不同维度的结果,但在顺应维度的数量上,曹明伦的顺应维度最广,主要呈现在语言结构和语境相关要素的顺应两个方面:语言结构上,曹明伦的译本既顺应了源语又顺应了译语的语言结构。高健、蒲隆的译本大体上也都顺应了源语和译语的语言结构,但两人均未能很好地顺应源语的语音结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在语境相关要素的顺应上,曹明伦顺应了原文作者,译语读者以及译者本身之间的语境相关要素。高健和蒲隆的译本却未能很好地顺应原文作者的背景。研究表明,顺应的维度越多,交际活动越能顺利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论说文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瑶.戛玉敲冰:英文散文节奏翻译的研究——以培根《论说文集》两种汉译版本为例[J].章回小说.2018
[2].陈丽.顺应论视角下《培根论说文集》叁个中译本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
[3].朱文凤.国内培根《论说文集》研究文献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4].戴佳文.美与蛛网——简评《培根论说文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5].成佳.悲剧与命运——浅析《叔本华论说文集》的部分观点[J].雪莲.2015
[6].朱音.《周恩来青少年论说文集》英文版纪念总理逝世39周年[J].中国出版.2015
[7].翟泰丰.精道文心,渊博论说——读《李希凡文集》有感[J].红楼梦学刊.2014
[8].刘卫红.语境视角下《培根论说文集》两汉译本之文本特征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9].俞丹丰.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培根《论说文集》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4
[10].张盼.对《培根论说文集》不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的比较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