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一重工”靠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1](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外部环境数字化以及科技的发展,企业沿用多年的商业模式面临颠覆性变化,故而急需转变思维方式,寻求新的商业模式。采取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具有技术聚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它是处于制造业顶端的行业,近几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首先,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要素、企业绩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界定,总结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为下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其次,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要素,并运用文献计量对以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以及相关类型企业绩效的指标进行统计,确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维度)。再次,通过以往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假设并构建了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国内外对本文指标问题项的量表进行参考确定本研究的量表。最后,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相关数据,并检验问卷数据稳定性,通过正式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运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的拟合,验证假设检验。本文按照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路径系数大小进行排序,最后通过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刚[2](2018)在《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上海制造业已完成初步积累,但现阶段上海制造业整体技术力量还相对薄弱,竞争力不强,上海制造业正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任务;自21世纪初以来,上海创意产业逐渐发展起来,而今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城市中创意产业发展最繁荣、最活跃的城市,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瓶颈也越来越突显;产业融合能够引起产业边界模糊化,促使产业规模、产业形态、企业组织等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产业绩效得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得以实现。基于以上背景和问题,本文首先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对产业融合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本文结合产业发展背景从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载体、机理模式、融合过程、耦合机制、融合效应等方面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再然后,笔者利用SWOT等定性分析方法对上海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企业发展战略、价值链角度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上汽公司、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并对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环境、机遇、困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接着,本文基于前文理论分析部分构建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模型,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产业融合绩效进行了研究;最后,笔者基于前文研究内容从企业、政府、产业三个层面对如何促进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力所能及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产业融合度的提高对上海制造业产业绩效提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制造业与创意产业发生融合是技术创新、市场开放度、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海要抓住产业转型的机会,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和调节功能,企业要承担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责任,才能使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融合发展,并最终提高制造业产业绩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周进[3](2017)在《中国企业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企业公共外交的现实需求日益扩大。企业在海外发展中面临的也挑战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企业发展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塑造需要企业开展公共外交,企业开展公共外交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塑造国家形象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塑造企业形象,获取海外公众的信任,取得竞争优势的内在选择。企业参与海外竞争是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前提,然而仍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开展企业公共外交可以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进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见企业公共外交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内在同一性。同时企业是非国家行为体,在海外发展、传播文化中有较好的接受度,与政府外交优势互补。在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强化观念,重视品牌建设和质量建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再次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化传播、企业责任、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等。最后作为企业本身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本地化运营,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赢得信任。对国际政治风险和跨文化陷阱,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企业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跨文化差异以及外部舆论的压力等方面,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企业缺乏公共外交意识、公共外交能力不足;企业单打独斗,尚未与政府和民间组织等形成合力;而且复杂的国际环境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最大阻力。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提升企业公共外交意识、法律维权意识并加强政府引导;其次,要尊重企业东道国的文化,求同存异,主动促进文化融合;然后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最后要处理好舆论问题,加强与当地媒体合作,借助当地媒体说好中国故事。政府在企业公共外交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立法,推动企业公共外交研究,为企业开展公共外交提供法律、制度、智力支撑。
李荣[4](2017)在《A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的经济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在不断的变化和升级,中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国际物流货代企业也澎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A国际物流公司是一家中小型国际物流企业,其在多处设立分支公司,其中在江苏南通,南京,宁波等7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自2012年开始,由于国际货运市场的不景气,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传统国际物流货代企业在面对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中越来越体会到没有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全球类似UPS Supply Chain、DHL、DSV、德迅Kuehne-Nagel等国际物流公司抢占国内市场,上海地区的本土的国际货代公司会越来越感觉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A国际物流公司在业务的发展中,面对着一些譬如AIR PRODUCTS,M&S等大客户的在公司业务中的丢失,导致A国际物流公司在本土货运市场的竞争力直线下降。同时对于整个国际物流行业而言,传统的国际物流货代也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迫使国际物流货代企业必须向提供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配送、流通、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类型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无疑对国际物流货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物流货代企业必须提高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速度,重构其业务模式,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并且配套战略和人事的重组,逐步使国际物流货代企业从传统的以“安排运输与制备单证”的中间人角色转变为规模经营、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服务系统的中坚力量。本文首先对业务的流程优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业务的国内外的现状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本文其次就A国际物流公司在业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定位,结合A国际物流公司的实际业务管理运作情况,尝试通过模型的建立以及回归分析,定位和论证存在的问题。整合出的问题比如:区域分公司和总公司,以及分公司和其他分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系统运营不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等相关的问题。本文再次就A国际物流公司的在业务管理方面做优化的研究,从成本控制,人力资源整合以及SAP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做研究说明促进流程优化,使得A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发展上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提升A国际物流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彭固国[5](2015)在《三一重工营销策略优化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也是当下受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换挡变速影响较大的行业,亟待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升级转型。本文以业内龙头企业之一——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以三一重工营销策略的诊断与优化为主题,借助波特五力模型、PESTG等研究工具,通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归纳与演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手段与方法,从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市场拓展能力、品牌维护能力等角度研判三一重工企业内部(微观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总结出三一重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三一重工现行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深入细致地反思了曾被认为是三一重工重要成功经验的信用营销、激进营销等策略的得与失,提出:三一重工应当尽快建立信用营销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全面掌控影响信用营销的各种要素,化解风险和压力。针对三一重工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创新转型的可行性建议。针对三一重工“追求营销数量,忽视营销质量”“重视市场占有率,轻视利润指标”等倾向,提出三一重工应变革营销理念,以市场占有率、利润贡献并重为目标,通过客户管理、售后服务以及大数据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实现营销战略的优化与提升。
郑利烈[6](2013)在《昆明市官渡工业园区加快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集群的发展,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增长极效应。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园区的产业组织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有利于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园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寻求昆明市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途径,介绍了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与背景,通过分析官渡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模式单一,招商项目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指出官渡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加快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本文认为在推进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园区招商引资的内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模式、产业基地建设、产业结构提升到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监督保障体系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园区才可以更好的整合现有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招商引资效能,促进官渡工业园区产业和官渡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贺园[7](2012)在《三一重工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正朝着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国际化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企业国际化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长期生存的需要。因此,制定有效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进入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但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还是有一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开始“走出去”。三一重工(以下简称三一)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三一将国际化作为企业的第三次创业,力图成为世界级的机械装备制造商。从2002年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至今,三一通过白建营销渠道、海外投资、海外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逐步深化三一的国际化战略。目前三一已经有各类产品出口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一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的国际化经验对于许多正在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为指导,结合三一国际化经营的历程、现状和未来规划,对三一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本文讨论了当前主流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作为后文分析三一国际化战略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了三一在国际竞争环境中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根据三一开拓国际市场近十年的历程,结合国际化战略理论对三一的内部优劣势进行详细论述,并总结出三一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通过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结果,从组织架构、代理商发展、人力资源、售后等几个方面讨论三一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合理性,以提炼出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杨斌[8](2010)在《四川华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各大经济体缓慢复苏,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复苏中活力强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四川华西集团作为西部大型建筑集团,经过60年的发展,已取得辉煌业绩,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目前正从传统施工企业向现代化建设集成商转型。本文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华西集团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深刻地剖析了集团的内部资源环境,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了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进而制定出了华西集团发展战略,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华西集团的概况,回顾了华西集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主要理论依据和所使用的主要智能工具。第二部分:华西集团的战略分析,为本文的重点,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华西集团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运营环境,进而得出结论,指出了华西集团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华西集团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能力,客观评价了华西集团目前的优势与劣势。第三部分:华西集团的战略制定,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四章。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重新确立了华西集团的使命是:整合内外建筑资源,打造四川建筑航母,提升西部建筑水平,壮大中国建筑力量,为振兴中国经济,推动人居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懈努力。确定的发展愿景是:打造中国西部“千亿”建设龙头企业和中国一流建设集成商。确定了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体系,制定了纵向一体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总体战略,并制定了由总体战略、各业务单元战略、主要职能战略所构成的战略体系。该战略体系为华西集团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第四部分:华西集团的战略实施与评价,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由于战略实施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庞大系统工程,因此,在这部分论述相对比较概括。文章首先对战略目标进行了分解,又对如何提供组织保障提出了要求,对股改上市、市场拓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探讨,同时强调,应加强华西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战略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文章最后对战略实施的控制手段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华西集团发展战略缺失问题,为华西今后的发展明确目标,指明道路,通过全面深入的战略分析,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1)提出了华西集团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即:通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努力,把华西集团打造成西部建筑龙头企业;打造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集成商;打造成有较强竞争实力、较高盈利水平、较好业务结构、较高运行质量的“千亿企业”。(2)提出了华西集团实现规模扩张的想法和路径,建议抓住华西集团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充分利用华西现有优势和品牌包容力,实行跨区域、跨行政隶属关系、跨所有制性质的整合战略,吸纳省内外各种资源或资产进入华西,努力打造四川建设领域的航母。(3)提出了纵向一体化与国际化战略相结合的总体战略组合模式,明确了华西集团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其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提出了“六大板块”的业务发展思路:立足工程承包主业,形成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材料设备供应、对外投资、海外业务、科研设计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刘胜文[9](2010)在《湖南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是接受委托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或某阶段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行业,兼有技术性和服务性两重属性。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造价咨询行业无论在造价工程师数量、企业数量,还是在执业质量、管理水平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湖南造价咨询行业依然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如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有必要对行业深入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战略。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先深入分析国内、国外和省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分析行业内部结构及行业内部条件;再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行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给具体战略制定提供依据;然后针对SWOT分析结果制定行业战略;最后指出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重点对湖南造价咨询行业的环境分析和行业战略研究,并针对行业如下几个关键问题的战略进行研究:造价咨询人才战略,开发新业务战略、建立战略联盟、品牌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等,并指出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做的工作。让湖南造价咨询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给行业主管部门、湖南造价协会和造价咨询公司发展提供参考。
吴政[10](2008)在《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程机械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中主力地位的液压挖掘机也有逐步放量的趋势,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背景下,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注定了这个行业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理性的工程机械投资者应当摒弃盲目注重销量的心理,树立理性的规避风险的理念,采取适当的竞争战略,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本文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基本竞争战略的比较、工程机械行业的历史发展的回顾、现状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同行业省内竞争态势及对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公司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明确了其自身优势和劣势。着力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分析,最后得出公司要想在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公司要走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道路,在经营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以工程机械代理商中的贵州中孚公司为例,得出以下的组合竞争战略结论:即以坚持高端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主,辅以低运营成本和区域竞争战略。通过培育贵州中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该公司的各种资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三一重工”靠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一重工”靠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现状分析 |
2.1 商业模式概述 |
2.1.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2.1.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
2.2 企业绩效概述 |
2.2.1 企业绩效内涵 |
2.2.2 企业绩效评价 |
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相关概述 |
2.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定义 |
2.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特征 |
2.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 |
2.3.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
2.3.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研究模型构建 |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要素提取 |
3.1.1 扎根理论定义 |
3.1.2 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 |
3.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扎根理论编码方案的设计 |
3.1.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扎根理论编码以及要素提取 |
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绩效指标的提取 |
3.2.1 企业绩效指标的类型 |
3.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构成 |
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假设构建 |
3.3.1 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 |
3.3.2 概念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
4.1 测量量表的设计 |
4.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测量量表 |
4.1.2 企业绩效测量量表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基本内容 |
4.2.2 问卷的前测 |
4.3 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
4.3.3 测量指标的统计分析 |
4.3.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5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检验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界定 |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
4.4.3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
4.4.4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企业绩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策建议 |
5.1 企业层面 |
5.1.1 增强企业内部资源协调性 |
5.1.2 传递新颖价值理念 |
5.1.3 有效识别自己的客户 |
5.1.4 寻求新的利润点,扩大收入来源 |
5.1.5 把握核心资源及能力 |
5.1.6 增强合作关系 |
5.2 政府层面 |
5.2.1 加强政府融入企业运营模式 |
5.2.2 对市场进行规范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2)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
2.1 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2.2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2.1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综述 |
2.2.2 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外研究 |
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3.1 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
2.3.2 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
2.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
2.3.4 制造业集聚显着性研究 |
2.3.5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
2.4 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2.4.1 创意产业内涵综述 |
2.4.2 创意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4.3 创意产业集群研究 |
2.4.4 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2.5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
2.5.1 产业融合内涵综述 |
2.5.2 产业融合驱动力研究 |
2.5.3 产业融合类型研究 |
2.5.4 产业融合测度研究 |
2.5.5 产业融和效应研究 |
2.5.6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
2.6 基础理论 |
2.6.1 分工理论 |
2.6.2 产业链整合理论 |
2.6.3 创新理论 |
2.6.4 产业绩效理论 |
第三章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
3.1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力 |
3.1.2 市场需求增加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
3.1.3 政府制度和政策是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 |
3.2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分析 |
3.2.1 功能集聚区 |
3.2.2 科技企业孵化器 |
3.2.3 工程技术中心 |
3.2.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3.2.5 窗口平台 |
3.2.6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3.3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过程及层次分析 |
3.3.1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分析 |
3.3.2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分析 |
3.3.3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分析 |
3.4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分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 |
3.4.1 制造业生产要素与文化创意要素相互作用 |
3.4.2 制造业需求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作用 |
3.4.3 制造业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作用 |
3.4.4 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文化创意元素相互作用 |
3.5 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
3.5.1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
3.5.2 加快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
3.5.3 推动创意经济发展、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 |
3.5.4 提升上海创新能力、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
第四章 上海制造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
4.1 上海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1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4.1.2 上海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
4.1.3 上海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
4.2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取得的成绩 |
4.2.2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 |
4.2.3 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瓶颈 |
4.3 上汽公司案例分析 |
4.3.1 上汽公司案例选择依据 |
4.3.2 上汽公司发展历程 |
4.3.3 上汽公司“制造+创意”的做法—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 |
4.4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案例分析 |
4.4.1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案例选择依据 |
4.4.2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简介 |
4.4.3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制造+创意”的做法—基于价值链角度 |
4.4.4 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的启示 |
第五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
5.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分析 |
5.1.1 测度方法 |
5.1.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5.1.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的横向比较 |
5.1.4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的纵向比较 |
5.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
5.2.1 第三次工业革命曙光初现,创意要素融入产品制造成为时代趋势 |
5.2.2 全球产业分工发生重要变化,产业链分工转移日益明显 |
5.2.3 实体经济备受关注,再工业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 |
5.2.4 制造与服务加速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发展趋势 |
5.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优势分析 |
5.3.1 上海制造业有较大的体量 |
5.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
5.3.3 逐渐完善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 |
5.3.4 部分制造业企业为发展制造业创意产业提供了借鉴 |
5.4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
5.4.1 经济宏观压力较大 |
5.4.2 对产业融合发展没有形成社会共识 |
5.4.3 研发设计能力有限,研发设计资源分散 |
5.4.4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
5.4.5 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六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 |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以及变量说明 |
6.1.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6.1.2 变量说明 |
6.2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分析 |
6.2.1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 |
6.2.2 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结果 |
6.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和制造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
6.3.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和制造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
6.3.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 |
6.4.2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 |
6.4.3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七章 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7.1 企业层面 |
7.1.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7.1.2 培育自主品牌 |
7.1.3 重视人才培养 |
7.1.4 寻求跨国合作 |
7.1.5 做强做大企业 |
7.2 产业层面 |
7.2.1 支持跨产业并购 |
7.2.2 鼓励跨产业战略联盟 |
7.2.3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
7.2.4 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
7.2.5 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7.3 政府层面 |
7.3.1 放松管制 |
7.3.2 深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7.3.3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
7.3.4 深化国企改革 |
7.3.5 普及“制造业创意产业”理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企业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研究现状 |
2. 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 |
(四) 文章结构 |
一、企业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理论分析 |
(一) 企业公共外交理论 |
1. 企业公共外交概念 |
2. 企业公共外交的特点 |
3. 企业公共外交的途径 |
4. 企业公共外交的作用 |
(二) 国家形象理论 |
1. 国际形象概念 |
2. 国家形象的特征 |
3. 国家形象的构建 |
3. 国家形象的作用 |
(三) 企业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关系 |
1. 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 |
2. 国家形象影响企业公共外交 |
二、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 |
(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企业公共外交 |
(二) 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 |
1. 中国企业开展公共外交可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
2. 国家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改善企业海外市场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
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企业公共外交 |
三、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 |
(一) 培育、强化企业公共外交意识 |
(二) 树立品牌思维,打造国际品牌 |
(三)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
(四) 传播企业文化,培育文化认同 |
四、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实践 |
(一) 创立标准,战略引领 |
(二) 合作发展,共享成果 |
(三) 践行责任,赢得信任 |
(四) 精工质量,诚信为本 |
(五) 文化自信,促进融合 |
(六) 扎根本地,属地运营 |
(七) 依法维权,维护形象 |
五、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
(一) 企业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1. 企业公共外交能力不足 |
2.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
3. 复杂的国际环境 |
4. 中国企业海外认可度不高 |
5. “新殖民主义论”指责 |
(二) 企业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缺乏引导 |
2. 经济竞争影响企业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 |
3. 企业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
4. 复杂的政治经济、舆论环境 |
5. 缺乏专业型人才 |
六、加强企业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建议 |
(一) 转变思想观念,有意识的塑造国家形象 |
1. 加强企业的公共外交意识,提升公共外交能力 |
2. 加强企业法律维权意识 |
3.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二) 尊重当地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
(三) 承担海外社会负责,推动本地化发展 |
(四) 内外联动,注重宣传 |
(五) 坚持政府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搜集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3.4 实证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阐述 |
2.1.1 国际货运代理的含义 |
2.1.2 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范围 |
2.1.3 流程内涵 |
2.1.4 国际物流成本理论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业务管理的现状 |
2.2.2 国内企业人事管理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企业人事管理研究现状 |
2.3.2 国外企业业务管理研究现状 |
第3章 A国际物流公司及业务管理问题定位 |
3.1 A国际物流公司简介 |
3.2 A国际物流公司业务管理问题定位 |
3.2.1 研究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3.2.2 成本管理水平不高 |
3.3 公司ERP管理系统运营不畅 |
3.3.1 管理跨度广,供需衔接不畅 |
3.3.2 机构之间沟通不畅,动作难以协调 |
3.4 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 |
3.4.1 人力资源管理没形成专业概念 |
3.4.2 只关注企业利益,忽视员工利益 |
3.4.3 缺少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和制度 |
3.4.4 人员流动性大 |
第4章 A国际物流公司业务管理研究研究 |
4.1 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 |
4.1.1 缩减海洋船运和内陆道路运输成本 |
4.1.2 提升员工成本观念 |
4.1.3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缩减信息管理成本 |
4.1.4 大力品牌推广,缩减宣传成本 |
4.1.5 业务模式优化,减少观念时间成本 |
4.1.6 充分利用政府扶持,降低融资成本 |
4.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
4.2.1 注重员工激励机制的形成 |
4.2.2 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帮助 |
4.2.3 绩效与薪酬有机统一 |
4.3 优化ERP管理系统的运营效率 |
4.3.1 完善供应链的构造体系 |
4.3.2 打造特色SAP/3 系统,整合与优化业务管理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三一重工营销策略优化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内容框架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可能产生的创新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三一重工企业概况与营销环境分析 |
2.1 三一重工的企业概况 |
2.2 三一重工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Political)分析 |
2.2.2 经济环境(Economic)分析 |
2.2.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e)分析 |
2.2.4 技术环境(Technical environment)分析 |
2.2.5 全球化(Globalization) |
2.3 三一重工竞争环境分析 |
2.3.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体状况 |
2.3.2 行业竞争及行业集中度分析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2.3.4 工程机械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
2.4 三一重工微观环境分析 |
2.4.1 财务资源分析 |
2.4.2 人力资源分析 |
2.4.3 技术资源分析 |
2.4.4 品牌资源分析 |
第三章 三一重工营销策略实践 |
3.1 产品 |
3.2 价格 |
3.3 渠道 |
3.4 促销 |
3.5 关系 |
第四章 三一重工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
4.1 三一重工营销策略的成功经验介绍 |
4.2 三一重工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
4.2.2 售后服务成本管理模式可持续性不强 |
4.2.3 渠道管理不够精细 |
4.2.4 促销模式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
4.2.5 关系营销亟待优化 |
第五章 三一重工营销策略优化 |
5.1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
5.2 优化定价策略 |
5.3 提升渠道管理水平 |
5.4 强化促销管理,建构风控模型 |
5.4.1 建立信用营销风险预警系统 |
5.4.2 交易前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价 |
5.4.3 建立交易中控制、交易后补救制度和措施 |
5.4.4 强化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与风控 |
5.5 全面推进关系营销 |
5.5.1 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 |
5.5.2 探索大数据营销 |
5.5.3 建构关系营销支持系统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昆明市官渡工业园区加快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的理论分析 |
2 官渡工业园区的现状与取得的成绩 |
2.1 官渡工业园区概况 |
2.2 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2.3 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成绩 |
3 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
3.2 招商引资模式单一,招商项目质量不高 |
3.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
4 加快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4.1 官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思路 |
4.2 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环境 |
4.3 运用多元化的招商引资模式,加快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
4.4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 |
4.5 加强园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三一重工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企业国际化理论及战略理论概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概述 |
2.1.1 渐进式企业国际化理论简介 |
2.1.2 国际化四阶段理论及乌普萨拉模型 |
2.1.3 其它渐进式国际化理论 |
2.1.4 非连续性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5 理论总结 |
2.2 战略选择理论 |
2.2.1 一般竞争战略 |
2.2.2 产品增长策略 |
2.2.3 精益质量战略 |
2.3 国际化战略模式 |
2.3.1 贸易型市场进入模式 |
2.3.2 契约型市场进入模式 |
2.3.3 投资型市场进入模式 |
2.3.4 战略联盟进入模式 |
第3章 三一国际化环境 |
3.1 公司介绍 |
3.1.1 三一发展历程 |
3.1.2 三一国际化历程 |
3.1.3 三一国际化动因 |
3.2 三一国际化外部环境分析 |
3.2.1 世界经济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主要竞争对手 |
3.2.4 三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
3.3 三一国际化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三一的优势 |
3.3.2 三一的劣势 |
第4章 三一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
4.1 三一竞争战略选择 |
4.1.1 一般竞争战略 |
4.1.2 产品增长战略 |
4.2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
4.2.1 建立海外办事处 |
4.2.2 直接投资 |
4.2.3 建立战略联盟 |
第5章 三一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方案与措施 |
5.1 国际化战略发展基础 |
5.2 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 |
5.2.1 国际化“聚焦”战略 |
5.2.2 国际化渠道建设战略 |
5.2.3 国际化售后支持战略 |
5.2.4 国际化人才战略 |
5.2.5 国际化品牌战略 |
5.3 国际化风险防范措施 |
5.3.1 国际组织架构调整 |
5.3.2 并购风险防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四川华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华西集团概况 |
1.1.2 华西集团"十一五"期间历史回顾 |
1.1.3 华西集团战略研究的重大意义 |
1.2 论基础 |
1.2.1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1.2.2 采用的智能工具 |
2. 华西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2.1 华西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社会文化因素 |
2.1.4 自然因素 |
2.1.5 技术因素 |
2.1.6 全球化影响 |
2.2 华西集团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建筑行业整体状况 |
2.2.2 行业竞争分析 |
2.2.3 产业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
2.2.4 建筑行业未来趋势分析 |
2.3 华西集团运营环境分析 |
2.3.1 市场细分研究 |
2.3.2 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
2.4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2.4.1 机遇 |
2.4.2 威胁 |
3. 华西集团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3.1 各业务板块资源能力分析 |
3.1.1 工程承包 |
3.1.2 房地产开发 |
3.1.3 材料设备生产供应 |
3.1.4 投资 |
3.1.5 科研设计 |
3.2 集团财务资源能力 |
3.2.1 主要财务指标 |
3.2.2 主要指标分析 |
3.2.3 总体评价 |
3.3 信息化管理能力 |
3.3.1 信息化管理现状 |
3.3.2 信息化管理成果 |
3.4 企业文化建设 |
3.5 内部资源能力评价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4. 战略制定 |
4.1 使命、愿景 |
4.1.1 华西集团的使命 |
4.1.2 华西集团的愿景 |
4.2 战略目标 |
4.2.1 目标设立的原则 |
4.2.2 华西集团定量目标 |
4.2.3 华西集团定性目标 |
4.3 战略选择分析 |
4.3.1 机会/威胁评估: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法) |
4.3.2 优势/劣势评估: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
4.3.3 BCG矩阵分析 |
4.3.4 SWOT模型分析 |
4.4 总体战略 |
4.4.1 总体战略意图 |
4.4.2 总体战略描述 |
4.4.3 对外扩张设想 |
4.5 经营战略 |
4.5.1 成本领先战略 |
4.5.2 差异化战略 |
4.5.3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相结合战略 |
4.6 主要业务单元战略 |
4.6.1 工程承包业务 |
4.6.2 房地产开发业务 |
4.6.3 材料设备生产供应业务 |
4.6.4 投资业务 |
4.6.5 科研设计业务 |
4.7 主要职能战略制定 |
4.7.1 品牌战略 |
4.7.2 人力资源战略 |
4.7.3 财务战略 |
4.7.4 信息化战略 |
5. 战略实施 |
5.1 战略目标分解 |
5.2 组织追随战略 |
5.2.1 组织结构创新调整的原则 |
5.2.2 针对华西集团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 |
5.2.3 战略实施的领导及职责安排 |
5.3 重大战略问题的组织实施 |
5.3.1 股改上市 |
5.3.2 对外投资 |
5.4 企业文化建设 |
5.4.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5.4.2 建设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措施建议 |
6. 战略控制与评价 |
6.1 战略控制 |
6.1.1 战略控制方法 |
6.1.2 战略控制措施 |
6.2 战略评价 |
6.2.1 战略评价方法选择——卓越绩效管理方法 |
6.2.2 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 |
6.2.3 绩效评价系统评分方法说明 |
6.2.4 战略实施结果差异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南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章 工程造价咨询业历史与现状分析 |
2.1 国外工程造价咨询业历史与现状 |
2.2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历史与现状 |
2.3 湖南工程造价咨询业现状 |
第3章 湖南造价咨询业外部环境及行业结构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坏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结构分析 |
3.2.1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2.2 潜在的竞争者分析 |
3.2.3 替代品企业的威胁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5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 湖南省造价咨询行业的SWOT分析 |
第4章 湖南工程造价咨询业战略 |
4.1 行业战略目标 |
4.2 湖南造价咨询人才战略 |
4.2.1 人才战略的必要性 |
4.2.2 人才战略的措施 |
4.3 新业务开发战略 |
4.3.1 开发新业务的必要性 |
4.3.2 横向开发新业务战略措施 |
4.3.3 纵向开发新业务战略措施 |
4.4 造价咨询行业品牌战略 |
4.4.1 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
4.4.2 品牌战略的措施 |
4.5 构建战略联盟 |
4.5.1 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
4.5.2 建立战略联盟的措施 |
4.6 差异化战略 |
4.6.1 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
4.6.2 差异化战略的措施 |
4.7 行业管理部门应做的工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
1.1.1 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
1.1.2 贵州省内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
1.1.3 当前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因素 |
1.2 贵州中孚公司概况及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1.2.1 成立背景 |
1.2.2 经营概况 |
1.2.3 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企业竞争战略概述 |
2.1 企业竞争战略的定义 |
2.2 竞争战略的特点 |
2.3 竞争战略的演进 |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综述 |
2.4.1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
2.4.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2.4.3 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建立 |
2.5 竞争力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 |
2.5.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5.2 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实施 |
2.5.3 SWOT分析 |
第三章 中孚公司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 |
3.1 中孚公司内外部环境及五力模型分析 |
3.2 贵州中孚公司SWOT分析 |
3.3 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四章 中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
4.1 整合中孚公司的资源 |
4.1.1 对已有资源充分整合 |
4.1.2 树立品牌优势 |
4.2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
4.3 提升中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4.3.1 品牌的维护 |
4.3.2 服务综合实力提升 |
4.3.3 增值服务的实施 |
4.4 建立实施长期战略的保障体制 |
4.4.1 人力资源系统的建立 |
4.4.2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
4.4.3 创立相应的企业文化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论文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三一重工”靠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 张恒.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2]上海制造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D]. 孙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3]中国企业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D]. 周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4]A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管理优化研究[D]. 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5]三一重工营销策略优化案例研究[D]. 彭固国. 郑州大学, 2015(02)
- [6]昆明市官渡工业园区加快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研究[D]. 郑利烈. 云南大学, 2013(06)
- [7]三一重工国际化战略研究[D]. 贺园. 中南大学, 2012(06)
- [8]四川华西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杨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9]湖南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战略研究[D]. 刘胜文. 中南大学, 2010(03)
- [10]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吴政. 贵州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