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器官论文_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周丽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听觉器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听觉,器官,鼓膜,昆虫,蝙蝠,脑干,形态学。

听觉器官论文文献综述

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周丽斌[1](2015)在《雌激素对模拟航天环境听觉器官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及飞船舱内噪声复合因素对大鼠听觉电生理与超微结构的影响,及雌激素对上述复合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其中A组(失重+噪声组)12只,B组(雌激素+失重+噪声组)12只,C组(对照组)8只。A组、B组动物均粘尾悬吊模拟失重,同时模拟飞船舱内噪声暴露8周,B组动物在此基础上每周两次肌注苯甲酸雌二醇0.02mg/只,首剂加倍,至暴露结束。分别于暴露前、暴露后3天、1周、2周、4周、8周检测其双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并于暴露结束后取耳蜗标本进行电镜扫描。结果组内对照,A组SD大鼠在暴露3天直至暴露8周后ABR阈值均较暴露前明显增高(P<0.01);B组SD大鼠在暴露3天直至暴露8周后ABR阈值均较暴露前亦有所增高(P<0.05);C组SD大鼠在暴露2周较暴露1周ABR阈值有所提高(P<0.05),其他时间点增高不显着。组间对照,A组大鼠在暴露3天至暴露8周均较C组大鼠听力显着提高(P<0.01);B组大鼠在暴露3天至暴露8周较C组听力无明显提高(P>0.05);A组大鼠至暴露1周时较B组大鼠听力升高不明显,在以后时间点均较B组大鼠听力明显升高(P<0.05)。扫描电镜显示A组损伤最重,B组损伤次之,C组未见异常。结论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可造成SD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内耳毛细胞的损伤,雌激素对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下的听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廖阳,闫荣玲,闫江涛,李金亮,陈滐[2](2015)在《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相互匹配。方法:显微解剖与测量斑蝠、普通伏翼蝠、普通长翼蝠、大耳菊头蝠、大蹄蝠共5种食虫蝙蝠的外耳长(L)、锤骨柄长(L_1)、砧骨长突长(L_2)、鼓膜面积(S_1)、镫骨底面积(S_2)、耳蜗径高(H)、耳蜗底宽(W)等特征变量,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种类蝙蝠变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_1/L_2、S_1/S_2、W/H分布范围分别为1.81~2.03、15.15~23.21、1.40~1.54,其中S_1/S_2的比值波动最明显。鼓膜、听小骨与耳蜗的各特征变量间,除锤骨柄长与耳蜗底宽、镫骨底面积与耳蜗底宽之间未呈现出相关性外,其他各对变量间均呈正相关。外耳耳长与中、内耳各构件的特征指标间均无相关性。结论: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合理匹配为回声定位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廖阳,闫荣玲,骆鹰,罗金强,陈滐[3](2014)在《永州两种蝙蝠听觉器官的解剖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永州两种蝙蝠即斑蝠(SO)和普通伏翼蝠(PA)听觉器官的结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方法对两种蝙蝠(SO:5只;PA:12只)的听觉器官进行显微解剖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分离得到两种蝙蝠完整的鼓膜(SO:9件;PA:19件)、锤骨(SO:10件;PA:18件)、砧骨(SO:10件;PA:18件)、镫骨(SO:6件;PA:14件)、耳蜗(SO:10只;PA:24只)等构件;测得锤骨柄长、砧骨长突长、鼓膜面积、镫骨底面积、耳蜗蜗高与底宽等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在两种蝙蝠之间差异显着;两者中耳声压放大倍数分别是27.37(SO)和40.99(PA)倍,差异显着。结论两种蝙蝠虽然同属一科,却形成具有明显差异的听觉器官结构,而差异的存在应该是两者适应各自生活环境和匹配自身声行为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郭明[4](2013)在《调强放疗计划优化参数中听觉器官分区限制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调强放疗技术在鼻咽癌的应用,患者的腮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听觉器官的放射性损伤也越来越被重视。本研究共选取223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鼻咽癌患者114例(Ⅰ期27例,Ⅱ期25例,Ⅲ期38例,Ⅳ期24例),通过对听觉器官整体剂量限制设计计划;B组鼻咽癌患者109例(Ⅰ期17例、Ⅱ期22例、Ⅲ期42例和Ⅳ28例),通过对听觉器官分区限制剂量设计计划。参照2010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结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按靶区处方剂量要求和危及器官剂量限制要求设定目标函数,设计出符合临床需求的调强放疗计划。通过比较两组听觉器官剂量,我们发现各T分期,B组的中耳鼓室腔、耳蜗和前庭的Dmean均值都小于A组,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T2分期中,B组骨性段咽鼓管的Dmean均值小于A组,且P值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各T分期,B组脑干的Dmean都大于A组,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T2、T3分期脑干的Dmax均值都大于A组,且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T分期,B组的脊髓Dmax、脊髓Dmea、颞颌关节Dmean的均值都小于A组,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本研究说明,利用对听觉器官分区限制剂量的方式优化调强计划,降低听觉器官剂量,从而保护听觉功能,减少听觉器官的放射损伤。(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12-01)

房德芳[5](2013)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听觉器官及其保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教学设计的题目为《听觉器官及其保护》。该内容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模块。本次课授课地点为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实训室,授课学时为2学时。为了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临床,我们邀请往届学生和行业专家一起参与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教学资源整合:本次课内容选自中职国规教材《生理学基础》。由于听觉器官的结构复杂、功能抽象,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没有任何职业岗位概念的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针对上述分析,本次课整合了耳的解剖结构、耳的听觉功能、听力的影响因素及保护措施,开发(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3年11期)

那杰,那宇鹏,叶迪,于有良[6](2013)在《昆虫的听觉器官及其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听觉器官是一类对声波具有特异感受作用的机械感受器官,对昆虫的生存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如逃避捕食者,进行种内的信息交流和寻找配偶等。研究昆虫的听觉器官结构及其进化规律对揭示听觉的神经机制及仿生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听觉器官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其结果表明:昆虫的听觉器官主要有听觉毛、江氏器和鼓膜听器叁种类型,它们因昆虫种类不同发达程度各异。本文主要介绍昆虫叁种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从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角度介绍了鼓膜听器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期刊2013-09-01)

廖阳,闫荣玲[7](2011)在《普通长翼蝠听觉器官的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蝙蝠听觉器官的结构特征,丰富哺乳动物听觉器官解剖学资料。方法显微解剖分离得到普通长翼蝠听觉器官的各构件,在LEICAMZ16F显微镜下对各构件进行拍照,用软件Spotadvanced对照片进行测量,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测得外耳长(L)、锤骨柄长(L1)、砧骨长突长(L2)、耳蜗径高(H)、底宽(W)、鼓膜面积(S1)、镫骨底面面积(S2)分别为(12.44±1.75)mm、(1.03±0.19)mm、(0.54±0.08)mm、(2.59±0.14)mm、(1.77±0.10)mm、(3.25±0.43)mm2、(0.14±0.02)mm2;分析发现,L1与L2之间,S1与S2之间及W与H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同个体的中耳对声压的放大倍数差异不明显。结论普通长翼蝠听器官各构件形成一个精密高效的传递系统,为其回声定位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王珊,那宇鹤,冷雪,那杰[8](2010)在《昆虫的听觉器官》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听器是一类对声波具有特异感受作用的器官,对其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昆虫的听器主要有听觉毛、江氏器和鼓膜听器3种类型。本文主要介绍了昆虫3种听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并从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角度介绍了鼓膜听器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10年04期)

闫荣玲,廖阳[9](2008)在《蝙蝠回声定位声信号主频与体征及听觉器官形态学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定位蝙蝠是一种很好的听觉研究模式动物。研究发现蝙蝠回声定位过程中所使用的声信号频率与其体型、发声器官、接收器官的一些形态解剖学特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对回声定位蝙蝠声信号主频与体征及听觉器官形态解剖学特征相关性的研究状况作简要介绍和评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宇雅苹,杨仕明,郭维维,胡吟燕,孙建和[10](2007)在《Smad4/Smad5基因在小鼠内耳听觉器官发育中的信号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 Smad4/Smad5基因在小鼠内耳耳蜗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与 BMP4的关系。方法选用耳廓反应灵敏、健康的 C57BL/6小鼠作为种鼠交配,用观察阴栓方法获得胚胎9 天到20天的胎鼠,≤18天取胚胎头,≥19天在显微镜下取耳蜗,胚胎头水平冰冻切片,耳蜗平行于蜗轴冰冻切片,HE 染色方法观察小鼠内耳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Smad4、 Smad5、BMP4基因蛋白在小鼠胚胎第10天到出生后14天的表达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07-10-01)

听觉器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相互匹配。方法:显微解剖与测量斑蝠、普通伏翼蝠、普通长翼蝠、大耳菊头蝠、大蹄蝠共5种食虫蝙蝠的外耳长(L)、锤骨柄长(L_1)、砧骨长突长(L_2)、鼓膜面积(S_1)、镫骨底面积(S_2)、耳蜗径高(H)、耳蜗底宽(W)等特征变量,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种类蝙蝠变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_1/L_2、S_1/S_2、W/H分布范围分别为1.81~2.03、15.15~23.21、1.40~1.54,其中S_1/S_2的比值波动最明显。鼓膜、听小骨与耳蜗的各特征变量间,除锤骨柄长与耳蜗底宽、镫骨底面积与耳蜗底宽之间未呈现出相关性外,其他各对变量间均呈正相关。外耳耳长与中、内耳各构件的特征指标间均无相关性。结论: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合理匹配为回声定位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听觉器官论文参考文献

[1].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周丽斌.雌激素对模拟航天环境听觉器官的保护作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

[2].廖阳,闫荣玲,闫江涛,李金亮,陈滐.食虫蝙蝠听觉器官构件间的匹配[J].解剖学杂志.2015

[3].廖阳,闫荣玲,骆鹰,罗金强,陈滐.永州两种蝙蝠听觉器官的解剖学比较[J].解剖学报.2014

[4].郭明.调强放疗计划优化参数中听觉器官分区限制剂量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

[5].房德芳.信息化教学设计《听觉器官及其保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

[6].那杰,那宇鹏,叶迪,于有良.昆虫的听觉器官及其进化[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3

[7].廖阳,闫荣玲.普通长翼蝠听觉器官的解剖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1

[8].王珊,那宇鹤,冷雪,那杰.昆虫的听觉器官[J].昆虫知识.2010

[9].闫荣玲,廖阳.蝙蝠回声定位声信号主频与体征及听觉器官形态学特征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

[10].宇雅苹,杨仕明,郭维维,胡吟燕,孙建和.Smad4/Smad5基因在小鼠内耳听觉器官发育中的信号调控作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07

论文知识图

耳蜗骨质管截面听觉器官、C57BL/6小鼠与昆明白小鼠内耳听觉听觉器官-图1 膝下器(仿Snodgrass)听觉器官-图2 毛感觉器奥米亚棕蝇的听觉器官解剖图

标签:;  ;  ;  ;  ;  ;  ;  

听觉器官论文_张驰,吴玮,韩浩伦,王刚,周丽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