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颗粒论文-姜谦,张衍,刘和

导电颗粒论文-姜谦,张衍,刘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电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污泥,厌氧消化,导电碳颗粒,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导电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姜谦,张衍,刘和[1](2019)在《导电碳颗粒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添加导电碳颗粒能够促进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底物降解率以及产沼气品质的同步提高。本文总结了以活性炭和生物炭为代表的导电碳颗粒对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探讨了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机理,阐述了导电碳颗粒介导的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interspecies electrontransfer,DIET)在强化污泥厌氧消化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复杂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DIET互营关系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导电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特[2](2019)在《纳米颗粒间范德华力对“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及导电渗滤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纳米金属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大变形能力、类金属导电性和良好的压阻性能而备受关注,这种新兴材料的出现与研究在开发高弹性(可拉伸性)导电性材料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具有柔弹性的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极大地推进了柔弹性电子器件和设备以及上述功能材料本身智能化的发展。这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与传统复合材料的区别在于,其第二相的纳米尺度使得颗粒-基体间(即颗粒-基体界面)及颗粒间范德华力对材料整体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纳米颗粒面积与体积比相对于宏观颗粒的面积与体积比成数量级增加。因此,在纳观条件下颗粒-基体界面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力、电学及其耦合性能的影响是纳米力学/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内的基本问题。目前该领域中对纳米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力电性能分析,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文献报道较少,对其性能特质和物理机理的了解缺乏。因此,对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纳观研究与分析成为该类材料发展的当务之急。尤其在纳米复合材料以往的研究中,纳米颗粒-基体界面研究获得了大幅进展,而纳米金属颗粒之间范德华相互作用常被忽略,这将会显着影响理论研究中对材料整体力学和电学性能预测的准确性及对材料特殊性能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法及颗粒导电网络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构建了金颗粒随机分布的纳米复合材料;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进行了拉伸试验,并对纳米颗粒间范德华力作用对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做了分析计算。此外基于新建立的有效电阻模型对材料的力电耦合压阻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论文最后,对材料大变形条件下的本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大变形下材料性能与纳米颗粒含量的关系及颗粒间范德华力的影响。本文做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纳米金颗粒的吸引力使纳米金颗粒结合在一起,即使在纳米金颗粒体积分数为5~10%的情况下,也能显着提高材料的杨氏模量、屈服、断裂应力和韧性。其作用与基体-纳米颗粒界面的影响为同一个量级。(2)纳米颗粒间引力对纳米金颗粒动力学行为及其在基体变形中运动轨迹有的显着影响,从而提升了隧穿导电阶段导电率对应变的敏感度,即材料的压阻敏感性显着提高。(3)与接触导电阶段电阻随应变单调递增的趋势不同,隧穿导电阶段小变形下电导率随应变增大而上升,当达到最大值之后将反转趋势,电导率将随应变的增大(即颗粒间距的增大)而单调下降。这一发现不同于直觉和接触导电阶段的实验,完善了人们对材料纳米颗粒复合的压阻特性的认知。(4)采用大应变材料本构关系对“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分子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在低变形及高变形区间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从而获得了纳米复合材料相应的材料参数并发现了参数对与金颗粒体积含量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墅野,许孙武,曹洋,林铁松,何鹏[3](2019)在《新型导电胶中铜粉表面化学镀纳米银颗粒的导电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讨论集中电阻及邃穿电阻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覆纳米银铜粉导电胶的导电机理。系统地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两方面考察了导电胶的固化工艺对电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所制备的导电胶对铜板的电性能;并对纳米填料对导电胶导电机理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填料体积分数的增加,填料之间距离越小,相互接触的概率越大。填料之间接触点越多集中电阻越小,当填料相互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隧穿电子或场致发射电子才能通过树脂基体。因此填料体积分数只有达到渗流阈值以后,才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电填料的形貌主要影响集中电阻的大小。树枝状的覆纳米银铜粉,由于其枝干长,枝杈多,相互搭接的概率大大加大,从而降低了集中电阻;纳米银颗粒主要影响隧穿电阻的大小。纳米银颗粒表面能高,在170~200℃即出现熔化现象,为电子跨过势垒,形成隧穿电子提供足够的能量。最后场致发射现象也影响着隧穿电阻的大小。这是由于在导电胶固化连接铜板之后,铜板两端施加电压较高时,在搭接面之间的导电胶中产生较强的均匀电场,产生场致发射现象,增强了导电胶的电性能。(本文来源于《焊接》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威,张强,刘继广[4](2019)在《具有温敏导电多重响应的智能磁性颗粒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步自由基聚合制备了PANI/P(St-NIPAM)/Fe_3O_4温敏导电磁性复合颗粒并研究了其导电性能.首先以改性四氧化叁铁(Fe_3O_4)、苯乙烯(St)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制备出P(St-NIPAM)/Fe_3O_4颗粒,然后进行苯胺吸附与氧化聚合制备出PANI/P(St-NIPAM)/Fe_3O_4导电复合颗粒.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和红外(IR)等测试表征颗粒,结果表明复合颗粒具有核壳结构,聚苯胺在颗粒中的含量依赖于NIPAM的投料比.动态光散射(DLS)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对温度具有响应性,复合颗粒同时拥有磁性和导电性.复合颗粒的电导率研究表明颗粒的导电性可以通过组成调控,在恒定单体投料比的情况下,随着颗粒中聚合物与Fe_3O_4重量比从1:1增加到10:1,颗粒溶液25°C时的电导率从58.4μS/cm上升到860μS/cm;在恒定单体总量与磁性颗粒重量比为10:1的情况下,随着NIPAM/St比例从2 mol%增加到10 mol%,颗粒溶液电导率从698μS/cm增加到1120μS/cm.与25°C的样品相比,在50°C下颗粒溶液的电导率均明显下降,显示出明显的温度响应性;这种性能对发展温度响应的智能电子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宋瑱,范高超,战书函,马艺慧,罗细亮[5](2018)在《金纳米颗粒掺杂PEDOT多孔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亚硝酸盐传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杂的叁维多孔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纳米材料,该材料对亚硝酸盐的氧化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叁维(3D)纳米多孔结构可以掺杂更多的Au NPs,从而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用于亚硝酸盐的催化。此外,3D孔状结构还可促进亚硝酸盐离子的扩散从而加快电子的传递。所构建的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 2~2 200μmol/L,检出限为70 nmol/L。该传感器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长期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与标准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开媛,周康,吴宝华,王守绪,何雪梅[6](2019)在《铜颗粒填充型铜-聚苯醚复合导电胶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粒径在50 nm~10μm之间不同规格的铜粉制备导电胶,对铜粉粒径大小、纳米铜粉添加量、聚苯醚与四氢呋喃质量比以及不同表面修饰方式等对导电胶电阻率及弯曲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铜粉与聚苯醚的比例,可制得不同电阻率和弯曲强度的导电胶。在铜粉与四氢呋喃溶液质量比为1∶6、聚苯醚与四氢呋喃质量比为1∶8. 9,40℃下固化时间为4 h时可使制备时间最短,材料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义勐[7](2018)在《甲酸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印刷电子向传统的制造技术发起了冲击。在众多印刷方式中,喷墨打印因其无印版、低消耗、能实现柔性化制造等优点,被一致认为将在某些领域取代传统工艺,成为下一代的微电子制造技术。喷墨打印就是在数字信号控制下,将功能性墨水直接沉积在衬底材料上形成特定的图形结构,而后经过后处理,得到所需的电子器件。因此功能性墨水,尤其是导电墨水的发展就成为了喷墨打印在微电子制造中广泛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银基导电墨水目前已经被应用到薄膜晶体管、射频电感和传感器等领域中制备金属互连线。然而,银高昂的价格以及严重的电迁移现象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价格低廉的铜与银具有相似的电阻率,且抗电迁移能力强,因此铜基导电墨水被认为是银基导电墨水的理想替代者。其中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因稳定性强、热处理温度低和不易堵塞喷头等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课题首先以甲酸铜为金属前驱体,采用1,2-丙二胺、异丙胺、正丁胺、辛胺和乙醇胺分别作为络合剂,配制了甲酸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研究发现络合剂对导电墨水的热分解温度、稳定性以及导电薄膜的电阻率、表面形貌和有机物残留量均有很大的影响。使用1,2-丙二胺作为络合剂时,导电墨水的稳定性最高且制备的导电薄膜电阻率最低,为10.5μΩ·cm。同时它的热分解温度较低,能够满足大部分柔性衬底的耐热要求。因此确定1,2-丙二胺为适合的络合剂。其缺点在于导电薄膜由于反润湿现象和气泡的产生,导致了中间厚边缘薄、中间破损边缘平整的表面形貌。进一步对导电墨水的配方进行了改进。通过辛胺的添加有效抑制了反润湿现象和铜颗粒的团聚,且甲酸铜/辛胺络合物能够热分解生成粒径为0.03μm的铜纳米颗粒,这些粒径更小的铜纳米颗粒能够填充到由甲酸铜/1,2-丙二胺络合物生成的铜纳米颗粒之间的空洞和缝隙中,从而形成了平整且致密的薄膜形貌。于此同时,辛胺的添加还会造成电阻率的增加和热处理温度的上升,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了1,2-丙二胺/辛胺混合比为1:2。热处理条件对导电薄膜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提高热处理温度或延长热处理时间,导电薄膜的电阻率均呈现出先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经过150℃处理40min,可以得到电阻率为28.1μΩ·cm的导电薄膜。此外,在柔性衬底聚酰亚胺上制备了导电薄膜,150℃/40min的热处理条件下,其电阻率为29.9μΩ·cm。导电薄膜与PI衬底间的粘附性等级为0B,机械稳定性较差。进一步探究了粘结剂对导电薄膜的粘附性和电阻率的影响。实验表明,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添加量分别为2.5%和1%时,电阻率分别增加到36.8μΩ·cm和36.6μΩ·cm,粘附性等级分别为2B和3B,同时机械稳定性也得到增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杜廷豪,汤成莉,尉栋锋,覃记然,吴寿鼎[8](2018)在《纳米银颗粒掺入的导电聚合物墨水导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有机聚合物导电墨水直写图案的导电性。方法在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导电墨水中掺入纳米银颗粒(AgNPs)制备混合型导电墨水,并用于制备直写导电图案。结果直写图案的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当AgNPs的质量分数从0提高到10%时,图案电阻率从8.7×10~7μ?·cm下降到931.7μ?·cm;经过20 MPa的施压处理10 min后,图案电阻率均进一步下降,当AgNPs的质量分数为0和10%时图案电阻率分别降到4.2×10~7和93.8μ?·cm。当AgNPs的质量分数大于10%时,纳米颗粒会出现严重团聚,颗粒与聚合物混合不均匀,从而导致图案电阻不均匀;由于微观组织中孔隙增加,所以图案电阻率增加。结论在导电聚合物中掺入适量的纳米银颗粒是提高其直写图案导电性的有效途径,该直写图案不需要经过高温烧结,因此对基底材料的选择没有局限性,纳米银颗粒对直写图案导电性的促进作用机制在于为电子提供了更多的通路。该PP/AgNPs复合型墨水有望用于打印射频识别标签中的天线。(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刘云子,张伟,宋占永[9](2018)在《金属纳米颗粒导电墨水制备与后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刷电子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简捷高效、绿色环保的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已在柔性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导电墨水作为印刷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关键材料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结合印刷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对金属纳米颗粒导电墨水的各项性能指标及其机理进行概述,综述了金属纳米颗粒导电墨水的制备和后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部分有潜力的前沿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对应的优势与局限及其发展方向。最后结合印刷电子技术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3期)

金文君,冯晓龙,杨操,刘文涛,陈金周[10](2017)在《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导电涂层电阻率来确定导电墨水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方法以醋酸铜为前驱体,N,N-二甲基乙醇胺为络合剂,甲酸为还原剂,制备导电性高的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以及Cu2+∶H+∶NH4+的比例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在弱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墨水中的Cu2+,H+,NH4+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1∶3∶3。该配方的墨水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能和导电性能,在玻璃基材上滴涂经160℃下热处理30 min,得到的涂层电阻率仅为0.18μ?·m。结论初步实现了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的低温烧结。(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7年13期)

导电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纳米金属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大变形能力、类金属导电性和良好的压阻性能而备受关注,这种新兴材料的出现与研究在开发高弹性(可拉伸性)导电性材料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具有柔弹性的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极大地推进了柔弹性电子器件和设备以及上述功能材料本身智能化的发展。这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与传统复合材料的区别在于,其第二相的纳米尺度使得颗粒-基体间(即颗粒-基体界面)及颗粒间范德华力对材料整体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纳米颗粒面积与体积比相对于宏观颗粒的面积与体积比成数量级增加。因此,在纳观条件下颗粒-基体界面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力、电学及其耦合性能的影响是纳米力学/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内的基本问题。目前该领域中对纳米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力电性能分析,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文献报道较少,对其性能特质和物理机理的了解缺乏。因此,对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纳观研究与分析成为该类材料发展的当务之急。尤其在纳米复合材料以往的研究中,纳米颗粒-基体界面研究获得了大幅进展,而纳米金属颗粒之间范德华相互作用常被忽略,这将会显着影响理论研究中对材料整体力学和电学性能预测的准确性及对材料特殊性能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法及颗粒导电网络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构建了金颗粒随机分布的纳米复合材料;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进行了拉伸试验,并对纳米颗粒间范德华力作用对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做了分析计算。此外基于新建立的有效电阻模型对材料的力电耦合压阻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论文最后,对材料大变形条件下的本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大变形下材料性能与纳米颗粒含量的关系及颗粒间范德华力的影响。本文做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纳米金颗粒的吸引力使纳米金颗粒结合在一起,即使在纳米金颗粒体积分数为5~10%的情况下,也能显着提高材料的杨氏模量、屈服、断裂应力和韧性。其作用与基体-纳米颗粒界面的影响为同一个量级。(2)纳米颗粒间引力对纳米金颗粒动力学行为及其在基体变形中运动轨迹有的显着影响,从而提升了隧穿导电阶段导电率对应变的敏感度,即材料的压阻敏感性显着提高。(3)与接触导电阶段电阻随应变单调递增的趋势不同,隧穿导电阶段小变形下电导率随应变增大而上升,当达到最大值之后将反转趋势,电导率将随应变的增大(即颗粒间距的增大)而单调下降。这一发现不同于直觉和接触导电阶段的实验,完善了人们对材料纳米颗粒复合的压阻特性的认知。(4)采用大应变材料本构关系对“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分子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在低变形及高变形区间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从而获得了纳米复合材料相应的材料参数并发现了参数对与金颗粒体积含量的相互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电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姜谦,张衍,刘和.导电碳颗粒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张特.纳米颗粒间范德华力对“金颗粒-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及导电渗滤性能影响[D].江苏大学.2019

[3].张墅野,许孙武,曹洋,林铁松,何鹏.新型导电胶中铜粉表面化学镀纳米银颗粒的导电机理研究[J].焊接.2019

[4].刘佳威,张强,刘继广.具有温敏导电多重响应的智能磁性颗粒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9

[5].宋瑱,范高超,战书函,马艺慧,罗细亮.金纳米颗粒掺杂PEDOT多孔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亚硝酸盐传感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18

[6].开媛,周康,吴宝华,王守绪,何雪梅.铜颗粒填充型铜-聚苯醚复合导电胶制备及性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

[7].张义勐.甲酸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8

[8].杜廷豪,汤成莉,尉栋锋,覃记然,吴寿鼎.纳米银颗粒掺入的导电聚合物墨水导电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8

[9].刘云子,张伟,宋占永.金属纳米颗粒导电墨水制备与后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8

[10].金文君,冯晓龙,杨操,刘文涛,陈金周.铜基无颗粒型导电墨水的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7

标签:;  ;  ;  ;  

导电颗粒论文-姜谦,张衍,刘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